天涯书库 > 中国文化常识 > 明代文学的前七子和后七子 >

明代文学的前七子和后七子

“前七子”是明代弘治、正德年间的七位文学家,为李梦阳、何景明、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徐桢卿。前七子不满“台阁体”千篇一律的文风,倡导复古,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受到推崇和响应。但由于思想片面,背离了唐宋以来文学发展的正确方向,走上了盲目尊古甚至模拟剽窃的道路。

李梦阳(1472-1527年),字献吉,号空同子,甘肃庆阳人。弘治六年(1493年)进士,任户部郎中、江西提学副使等。他主张古诗学魏晋,近体学盛唐,影响很大,是前七子的领袖。但由于他过于强调格调、法式,没能从复古中创新。他有不少诗揭露军队和官僚的腐败,寄寓了改革弊政的理想。他的七律较有特色,主要作品集有《空同集》。

何景明(1483-1521年),字仲墨,号大复山人。河南信阳人。20岁中进士,任吏部员外郎、陕西提学副使。他性情耿介,不满黑暗政治,有不少讽刺诗。何景明和李梦阳都是前七子的领袖人物,但两人在如何复古的问题上争论很激烈。何景明的复古主张单纯从形式上着眼,没有继承古代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的诗风清新秀逸,主要作品集有《大复集》。

边贡(1476-1532年),字廷实,号华泉,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弘治九年(1496年)进士,任太常博士、南京户部尚书等。他主张复古,诗风平淡质朴,不完全拟古,但取材狭隘,内容较贫乏,缺少艺术感染力。其五言和七言诗较有特色。他和李梦阳、何景明、徐桢卿并称“弘正四杰”。

康海(1475-1540年),字德涵,号对山,陕西武功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状元,任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等。康海是前七子的重要成员,主张取法汉唐,强调文章要言之有物,要有真情实感。散曲和杂剧方面较有成就,杂剧《中山狼》讲述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富有寓意。部分诗文抨击时政,反映人民疾苦,但比较粗糙。他的主要作品集有《康对山集》等。

王九思(1468-1551年),字敬夫,号渼陂,陕西鄠县人。弘治九年(1496年)进士,任翰林院检讨、吏部郎中。杂剧《杜甫游春》很有影响。他的主要作品集有散曲集《碧山乐府》《渼陂集》,多数作品寄情山水,抒发仕途失意的惆怅。

王廷相(1474-1544年),字子衡,号浚川,兰封(今河南兰考)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进士,任四川巡抚、南京兵部尚书等。王廷相推崇李梦阳,他的诗有一定现实意义,但成就不高。他的主要作品集有《王氏家藏集》《内台集》。

徐桢卿(1479-1511年),字昌谷,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任大理寺左寺副等。与唐寅、祝允明、文征明合称“吴中四才子”,影响仅次于李梦阳、何景明。前期诗风华艳,后风格改变,能够关注时事,较有现实意义。他的主要作品集有《迪功集》《迪功外集》,另外有文学批评著作《谈艺录》,见解精辟。

“后七子”是明代嘉靖、隆庆年间的七位文学家,为李攀龙、王世贞、谢桧、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他们推崇前七子,效法汉魏、盛唐,提倡格调,拟古风气比前七子更严重。

谢桧(1495-1575年),字茂秦,号四溟山人,山东临清人。谢桧诗风接近徐桢卿,是后七子中成就较高的一位。因和李攀龙意见有所不合而受到排挤,但他的声望并未因此受到影响。他主张摹拟盛唐,但反对过分拟古,同时强调创作的真情实感和独创性。他的主要作品集有《四溟集》。

李攀龙(1514-1570年),字于鳞,号沧溟,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进士,任刑部主事、郎中等。李攀龙是后七子的领袖之一,排斥谢桧后主持文坛近20年。他的文学观较偏激,认为创作诗文就是严守古法,这种文学观对他的创作产生不良影响,使他的诗文几乎接近剽窃摹拟。七言律诗和绝句较有成就。他的主要作品集有《沧溟集》。

王世贞(1526-1590年),字元美,号凤洲,江苏太仓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为官正直,不依附权贵。李攀龙死后,王世贞主持文坛20余年,虽然坚持前七子的文学路向,但不像李攀龙那么偏激,主张把格调和才思相结合,并提倡继承古诗批判现实的精神。他的诗、词都有佳作,对戏曲也有研究,知识很广博。他的主要作品集有文学批评著作《艺苑卮言》。

宗臣(1525-1560年),字子相,号方城山人,江苏兴化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进士,任刑部主事、吏部员外郎等,为官正直。宗臣散文较出色,有的抨击官场的腐败,有的讽刺沽名钓誉之辈的丑态,有的记载抗击倭寇的斗争。诗歌创作曾模仿李白,但成就不高。他的主要作品集有《宗子相集》。

梁有誉(1522-1566年),字共实,广东顺德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进士,任刑部主事。梁有誉的诗风格婉丽,词采华美但不浓艳,拟古之风较轻,但不够深沉有力。有些诗感慨时事,寄寓着对时局的担忧,同时表达洁身自好的情怀,有一定的意义。他的主要作品集有《兰汀存稿》。

徐中行(?-1578年),字子舆,号天目山人,浙江长兴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进士,官至江西布政使。他的诗多描绘山川风貌和社会习俗,并寄寓怀念故乡的情思,笔力比较苍劲,风格模仿杜甫,但不自然。他的主要作品集有《天目山堂集》等。

吴国伦(1524-1593年),字明卿,号南岳山人,江西兴国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进士,官至河南参政。他关心时事,有的诗揭露军队的无能和官僚的腐败。善于描写各地奇风异俗,风格比较真实朴素,但有重复雷同现象。

前七子和后七子之间有一定的承继关系,他们前呼后应,在明代文坛上形成声势浩大的复古运动,取代了“台阁体”的地位,统治文坛100多年。

(卢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