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唐朝定居指南 > 严禁白衣飘飘上阵单挑,烧了武侠小说去买甲吧【盔甲装备】 >

严禁白衣飘飘上阵单挑,烧了武侠小说去买甲吧【盔甲装备】

大漠苍莽,风沙漫漫,两军对垒,人喊马嘶。

突然间,己方阵营里跃出一名英俊少年,几个起落纵入敌方阵中。只见他长发拂风,一袭纤尘不染的布衫,赤手空拳,白衣飘飘,如蝴蝶穿花般在敌阵中掠动,掌风到处,敌军人马惊呼倒地,一时间阵脚大乱……

您认为穿越到唐朝去打仗,等待您的会是这样拉风炫酷的场景吗?哈哈,其实如果您真要一袭白衣不穿护甲地冲向军阵,最可能的情况是:

第一,在您跟敌军将士距离拉近到十米之前,已经被对方的箭射成了刺猬;

第二,如果敌军的弓箭手都是斗鸡眼,战斗力负五,允许您跟敌人有了近身接触,那么几十条长枪横刀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集中攒刺,您能躲过去的概率微乎其微;

第三,假如在刀枪劈刺下您还剩有一口气,对方骑兵风卷残云般地冲杀过来,无数马蹄也会毫不客气地把您踏成出厂日期诡异提早的肉酱,毫无幸存机会。

所以,那什么高富帅少侠轻衣薄衫上阵单挑扬名立万的美梦,普通百姓还是少做吧。只要经济条件允许,唐朝脑袋正常的名将猛士们都会不遗余力地给自己折腾上好铠甲,而且还会为此相互炫耀斗富。至于故意不穿铠甲的冲锋勇士们倒也有些,他们要么是太穷负担不起,要么是想靠另类行为艺术博出位。

唐朝最著名的一副铠甲,应该算是前几年莫名其妙火了一把的“黄金甲”。跟影帝美女歌星无关,唐朝的“黄金甲”是李世民当秦王时穿戴过的,在他二十三四岁就统一中原立下不世之功以后,班师回朝,进长安的时候身上就披挂了这么一副黄乎乎金灿灿的行头,招摇过市,身后跟着万名骑兵控马列队行进,场面十分威武壮观。史书上没具体记载这副“黄金甲”到底长什么样子,不过我们可以来猜上一猜。

您跟着我穿越回武德四年,秦王世民班师回朝的入城仪式上。看着,那小子过来啦,这一身光芒耀眼的……咱们学孙大圣举手遮眉,眯眼看看。呃,客人您别突然笑翻在地嘛,这种仪态也太不恭敬了,小心被秦王卫队抓起来揍哦。

当然,我理解您为什么会笑得上气不接下气肚皮都要破掉了。您是觉得这套高端大气上档次的“黄金甲”,某部分太像现代女性习惯天天穿着的一种内衣对吧?您还要问秦王同志的罩杯是多大的?嗯……那边的卫士,这里有个刁民对大王不敬,麻烦拉走砍头,谢谢。

唐朝最高端的护甲,叫“明光铠”,它的特点就是胸前有两片罩杯……呸,两片“金属圆护”,就像一左一右挂了两面圆镜子一样。在战场上,磨亮的金属圆护会反射太阳光,给敌人造成一定的困扰和威慑,就像汉代镜铭里说的“见日之光,天下大明”,所以时人把它命名为“明光铠”。

“明光铠”汉末三国时已经出现,但因为制作技术要求高,比较昂贵,到南北朝后期才渐渐大量生产,到唐朝则一跃成为《唐六典》所载十三种甲中的第一名。在这个漫长的时期中,历代穿“明光铠”形象的陶俑都有出土,有些没文化的现代人一看就惊呼“大胸脯女武士”,权当给我们提供笑料了。

“明光铠”在唐朝也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完善的过程,到唐末时期,整体已经变成如下模样:

兜鍪(头盔)下面带有很长的护耳,可以接到颈甲处,把战士的头部保护齐全。颈护与两肩的“披膊”连在一起,这一对披膊后来做成兽头的形状,所谓“兽口吞肩”是也。

身甲上除了胸前左右圆护外,肚子上还有另一个圆护,能挡住肚脐。背后也有甲片,跟胸甲在肩头用带子扣连。腰下左右各垂着一片保护大腿的膝裙,中间垂一片“鹘尾”,是保护命根子的。此外,胳膊上还有臂护,小腿上缚有“吊腿”,使战士的整个身躯都能得到硬甲保护,已经相当完善。此后历代流行的铠甲都基本上以“明光铠”为蓝本,直到现在,我们在京剧舞台上还能看到近似的盔甲行头。

“明光铠”是唐朝最流行、最时尚、武人们都追求的高端铠甲。不过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铠甲也算比较常见,只是正处于渐渐退出历史潮流的时期,那就是“裆甲”。

您觉得这两个字好生僻好烦哪。没关系,其实这种甲可以直接简写成“两当甲”,因为这个名字的来源就是“其一当胸,其一当背”,胸前覆一大片甲挡护身前,后背覆一大片甲挡护身后,所以叫“两当甲”。

这种甲形制比较简单,前后两大块在肩部用带子穿起来,腰部再一束,看上去就像背心马夹一样。其实它主要是用做骑兵们的护甲,因为穿着灵活方便不妨碍马上动作。也是在汉朝就有记载,但在南北朝期间最流行,到隋朝也还是军队的护具主力,到唐朝就不行了,渐渐让位给更华丽更烧钱的“明光铠”。

《唐六典》里记载的唐朝铠甲还有:光要甲、细鳞甲、山文甲、乌锤甲、白布甲、皂绢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锁子甲、马甲。这些甲的分类标准比较混乱,有些虽然是军中实用的但不太多见,还有些是纯仪卫性质装样子的,所以就不多说了。

您了解到自己冲锋前身上应该披裹什么了吧?那下面来说说您手里拿着的护具。

盾牌?对,当时叫“彭排”或者各种“排”“牌”。唉,您这马上左顾右盼的,是在找那种黑黝黝的圆形铁盾吗?别瞎费劲了,好好听我说。

您印象里那些一手持刀剑、一手拿圆盾、踉踉跄跄且战且退的武士形象,八成是从西方古希腊罗马故事里照搬过来的。在我国,步兵们使用的盾牌,几乎就没有圆形的,而大体是长方形。整体窄而高,有的两头做成尖角型,最高的上沿能到步兵的颈部,有的盾牌把手附近还有支架,可以让步兵把盾牌支在地上,自己躲在盾后遮蔽射箭。

至于那比较小的圆形盾,一般是给骑兵用的,为的是操控方便不占地方。此外,唐朝的“盾”也不是都有钱用铁制,大量的盾牌是木头做的。《唐六典》记载的盾牌有六种:膝排、团排、漆排、木排、联木排、皮排。其中“团排”应该是指骑兵用的圆盾。

总的来说,唐朝的统治者和军队将领们,对于护具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对武器的重视程度(反正士兵们命如蝼蚁,死了也没什么,能好好攻击敌人把仗打赢才是重要的)。按官方文件的规定,每名士兵都至少要携带三种武器,但护具平均下来一个士兵都摊不上一件。只有60%的士兵能得到配发的铠甲,能有盾牌的士兵更是只有20%左右。还剩20%啥护具都没有怎么办?靠自己斗吧……

铠甲也是朝廷严控严管的兵器,禁止私人持有。在军队里给士兵们配发铠甲也是件麻烦事,大家都知道,人的高矮胖瘦有时候差很多的,比如你老兄在现代营养条件下长大,穿越到唐朝去估计算是大个头猛男,那么唐军给您配发的铠甲就应该是一件“大号”的。另外还有中号和小号,一共三种,按士兵们的身高体型配发。

您觉得占便宜了吗?想得美,当时的铠甲是用许多小型甲片编缀成的,又是手工操作,所以甲片的数量和重量很不统一。因此您领完铠甲以后,先要找个清静地方自己坐下来,瞪大眼睛、一五一十地数这件甲上甲片的行数和叶数,记在甲襟上,再称量全甲的重量,记在袍背上。用完归还时,要按所记录数字核对,对不上要挨罚哟。

怎么样?够麻烦的吧?不过唐朝其实还算好点儿了,您只要负责折腾自己穿戴使用的铠甲和盾牌就行了。如果您再往早期穿越个一二百年,到了南北朝的北方地区,那不但要为自己的护甲盾牌烦心,还要再额外张罗自己坐骑的铠甲呢。

战马也要穿甲?对呀,这是南北朝特点非常鲜明的一个现象,被称为“甲骑具装”。“具装”就指的是马的铠甲。

简单地说一下一匹战马的“具装”大概是什么样子。

它分六个部分:第一,保护马头,像是给马脸戴上一个面具一样的“面帘”;第二,保护马脖颈的“鸡颈”;第三,保护马前胸的“当胸”;第四,保护马身的“马身甲”;第五,保护马屁股大腿的“搭后”;第六,竖在马屁股上头的“寄生”,据说开始是为了保护骑士的后背,后来大概发展成纯装饰用品了。

“马铠”最晚在三国已经出现,曹操就曾经感叹自己是屌丝,全军搜罗遍了只能找出不到十具马铠,而官二代富二代袁绍随便一哗啦就是三百具。您知道马的体型比人要大得多,对吧?所以做“马铠”比做人的铠甲还要烧钱。这种骑兵和战马都是全副武装全身包裹的“重装骑兵”,看上去威风凛凛、所向披靡,光靠吓唬都能把老百姓吓跑了,但是供养他们实在是太过沉重的负担。隋末时“甲骑具装”还算军中的战斗主力,到唐初统一战争的时候,就基本被淘汰了,朝廷仪卫队里还留了十几对这个兵种,但已经不再上战场实用了。

那边的客人您问啥?想知道唐军的战袍、铠甲、军旗是什么颜色的?您是打电脑游戏打习惯了吧,什么鼠标一点红黑两军开战……人数几万、十几万的野战部队。想搞统一制服成本是很高的,以唐朝的生产力还达不到。所以唐军的视觉颜色是——什么色都有,当然,会尽量在一个小范围内把旗帜颜色统一起来,讲究点儿的话,还要按“五行方位”来安排颜色,中军属土打黄旗,南军属火打红旗,西军属金打白旗,北军属水打黑旗,东军属木打绿旗……

这位客人您说李世民不是有一支“玄甲军”最著名了吗?啊对,那是他陛下当大将时候的亲卫队和主力精锐,不过人数也就一千多,统一配发了黑色的战袍。至于铠甲,其实也就因为是精兵,能舍得给每人都配备铠甲,而铁甲用久了自然生锈发黑,也就成了史书里艳称的“玄甲”。[注43]您觉得这乌七八黑的千把人就是初唐最具代表性的军队颜色?摇头,完全不对。

初唐时某海外属国被邻国攻击,派人来长安求救兵。李世民陛下说距离太远,我发大军过去很不现实,不如给你几千套“朱袍丹帜”,你们拿去给自己军队穿上,打仗时对方看到这颜色,会以为是我唐军到来,把他们吓跑算了······[注44]

所以唐军的标志性颜色应该是“朱袍丹帜”,红色战袍和红色指挥旗。

黑云压顶的“玄甲军”只能算是特例,更具威胁的颜色是火凤燎原、霞光遍野、血流倾地。成千上万唐军身着明光甲,马军(骑兵)挥舞长槊策骑冲杀,步兵腰挎横刀开弓激射,弦震如电、箭镞如雨,后面紧跟着的是高举如林的长枪陌刀,杀气腾腾稳步推进……

不过,有了如此精良的兵器防具,也未必就肯定能打胜仗啊。如果没有完善的训练和战斗体制,就上面那看上去威风凛凛的战阵,没准儿跑在前面的一匹战马失蹄摔倒,绊跌了后面几人,小混乱就能立刻滚雪球似的升级为大灾难甚至导致全军崩溃。所以还是那句话,人是第一要素,只有把人的素质练出来,武器装备才能发挥作用。

本篇主要参考资料&深度了解推荐:

杨泓.古代兵器史话.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杨泓.中国古兵器论丛(增订本).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注43:《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八:秦王世民选精锐千余骑,皆皂衣玄甲,分为左右队,使秦叔宝、程知节、尉迟敬德、翟长孙分将之。每战,世民亲被玄甲帅之为前锋,乘机进击,所向无不摧破,敌人畏之。

注44:《三国史记》新罗本纪第五:······又能给尔数千朱袍丹帜,二国兵至,建而陈之,彼见者以为我兵,必皆奔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