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唐朝定居指南 > 这直不笼统的东西是刀不是剑,请先学会认兵器【兵器】 >

这直不笼统的东西是刀不是剑,请先学会认兵器【兵器】

踌躇满志打算投身军旅大干一场的您,准备好从基础做起了吗?什么?您说您有过大学军训经历,又看过无数篇啥啥网站上的白手起家一统天下军事文章,区区唐朝军队应该难不倒您?呃,有这种念头,您就等着吃苦受累被嘲笑吧。

别的不说,您先跟我进兵器仓库瞅瞅。

看这柜子里满满当当一大束连柄带鞘、通体长直的兵器,您认得这是啥不?可以拿起一把来看看,握住手柄,木鞘或皮鞘有一米多长,直不笼统毫无弯度弧度,您大概就脱口而出了:“龙泉宝剑!”

我就说你会闹笑话嘛。把兵刃从鞘里抽出来看看吧,一泓秋水似的亮晃晃钢制长条,只有一边是开刃的,另一边比较厚,刃头也不是尖锥状,而是整体成一个钝角。

这种一边开刃的兵器,我们一般叫作“刀”,而“剑”是两边开刃、刃头尖锐的那种。当然也有个别特例的“单刃剑”“双刃刀”什么的,那些我们先不用去管,只说唐朝最普遍的大路货。

您抬眼看看这间大仓库里,目光所及之处,一捆捆一束束类似长度的随身直鞘兵器,随手抽些出来,几乎全部都是刀,见不到什么“宝剑”“神剑”。为啥?因为这里是向军队配发的实战型兵器库,不是什么文人贵族玩高雅的藏品库。

在我们唐朝,军队里装备的武器,“刀”占了绝对份额,可以达到每人至少一把的普及率。而“剑”已经基本上退出实战行列,沦为装饰品和道士、舞者等特殊职业的工具了。

您说这个您不信?因为大量唐朝的诗文里反复出现的还是“剑”这种有品位的武器,比如太宗李世民陛下就经常自夸“我提三尺剑平天下”什么的,诗仙李白也自称“十五学剑术,遍干诸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还有“裴将军舞剑”“公孙大娘剑器”,皇帝和高官大臣们穿正式礼服的时候也要佩带“玉具剑”“金装剑”之类,总之这种兵器的露面机会还是很多嘛。

是啊,确实很多。但您仔细看看,这些差不多都是礼仪装饰、文人小资抒情言志以及艺术(和宗教)场合的事,表达的是一种文化现象,而没多少人真正拿着剑来打架。唐朝人不傻,大都知道真打起来剑远远不如刀实用,所以在正经需要动手的时候,刀的出场率要比剑高得多。

“剑”这种优雅贵族化的兵器,在唐朝沦落到装样子的地位,是稍微悲催了点儿。不过它也不是从一开始就这么徒有其表华而不实,在西汉之前,人家确实曾经是军队大量装备的实战兵器之王呢。

当然剑也不是出现在信史里的第一种实战兵器“一哥”,在它之前,还有“戟”。

您还记得春秋战国及以前的时期,军队作战的主要方式是什么吗?对了,是“车战”。所谓的“千乘之国”“万乘之国”,就是以战车数量来定义国力强弱。那时候战士们站在车上相互隔空打架,所以最趁手好用的兵器,是杆子长、杆头有勾拉刺杀利刃的“戟”。一辆车上同时载有几名战士,有人负责挥戟过去勾住对方战车,其他人负责劈杀,分工合作。

后来随着历史发展进步,“车战”这种笨重高耗能的方式渐渐退出舞台,各国军队都变成以步兵为主。短兵相接,长杆的戟也不合用了,跟战车一起成为古董,这时候锋利趁手的“剑”开始统治各国军备库,时间大致是从战国到西汉中期。

为什么是剑而不是刀呢?这两种兵器的长短差不多呀?

那是因为西汉之前,冶铁技术还不太发达成熟,铸造武器的材料仍然是以青铜为主。青铜的特性是熔点低、坚硬、耐磨、耐腐蚀,但是韧度不好,比较脆弱容易折断。

我给您找一把剑,您拔出来看看它的模样:头部尖利,两边开薄刃。如果对面来了敌人,最顺手省力的用法是平推剑身去“刺穿”对方,让对方流血致死。这种方法也让剑不那么容易被折断,所以“青铜剑”这种兵器就很实用。

您再看看旁边的刀:刃薄背厚,从力学角度讲,适合举起来当头“劈砍”,往往一刀下去敌人立刻报销掉,是比击刺更有效率的战法。但是“当头劈下”的后果是容易把刀刃直接砍断,所以在以青铜为主要原材料的时代,“青铜刀”报废率太高,就不够经济实用了。

到了西汉中期,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成熟,铁刀钢刀的韧度比青铜刀好得多,能够承受住更大的压力,成本也更低。而与造剑相比,造刀只用磨削一边刃,对刃头的锋利度要求也降低了,加工简单,又便宜又好用,何乐而不为?

同时,西汉以后,骑兵这一兵种也越来越重要。战士们骑在马上冲向敌人,冲量很大,格斗时双方交手的力量更强,对兵器的韧性要求也更高。这种情况下脆弱的剑就更加不合用了。

所以从汉直至清末民国抗日战争,“刀”都牢牢占据住实用随身兵器之首的地位。汉代最有名的是“环首刀”,手柄尾部(从另一个方向来看也可以叫作整刀的头首部)铸成环状,这个形制一直沿延到唐初,盛中唐时期才逐渐消失了。

也因为有那么一段“刀从剑过渡而来”的传统,所以由汉至唐,中原形制的长刀也跟剑一样是直挺挺的,不带弯度弧度。在唐朝,官方法典里的刀主要有四种:仪刀、鄣刀、横刀、陌刀。其中仪刀和鄣刀是礼仪用途,军队里大量装备的是横刀和陌刀。

横刀,也叫腰刀、佩刀,就是大家平时挂在腰间的那种长一米左右的随身武器。陌刀则是长杆大刀,重达五十斤左右,一般是身高力壮的步兵成队使用的,挥舞起来威力非常大,夸张点说可以砍得敌人“人马俱碎”[注42]。不过使用陌刀对身体条件和武艺技术要求都比较高,所以在一支成建制的军队里,大致只给20%的将士装备陌刀,另外80%使用一般横刀。

除了这四种刀以外,唐朝还出现了一种“弯刀”,据说是从突厥等西北方游牧民族地区传进来的。这种刀的弯曲程度也很夸张,有的已经像新月一样呈现半圆线条。刀身的弧度使它在空气中劈刺时阻力较小、伤害面较大,也有利于分散传递到手腕的压力。后来工匠们就汲取了这些优点,把原本直方的刀造得有些弧度,到宋代固定流行为“手刀”,也就是现代人都比较熟悉的“大刀片子”。

一直到近代抗日战争时期,“向鬼子头上砍去”的“大刀”,都是宋以后固定下来的那种“手刀”。顺便说一句,唐朝那种直挺挺的刀,有不少实物传到了日本,被尊称为“唐样大刀”供奉学习,后来又发展成国际闻名的“日本武士刀”。“唐刀”算是“武士刀”的直系祖先吧。

唐军里普遍装备的武器,除了刀以外,还有一些别的,我们慢慢来看。

您放下刀,往墙上看,那一张张弓,也是每名士兵都必备的。您问这些弓为什么看着这样奇怪,又长又直,看上去像松垮垮的竹条一样。哈哈,那是因为它们没有上紧弦啊。

非战斗状态的弓,为了保持它的弹性和耐久度,一般都是松了弦存放的。《唐六典》里记载了四种弓:长弓、角弓、稍弓、格弓。

这其中,稍弓是一种利于近射的短弓,格弓是仪仗中用的有彩饰的弓,都不常用也不常见,我们不管它们。有实战意义的是“长弓”和“角弓”。

“长弓”是步兵用的,形体较大,用桑、柘等木材制成,射程很远。“角弓”则是骑兵用的,比较短小一些,是用筋、角制成的“复合弓”,一般来说骑射手的射程要小于步弓手。

每个士兵都要自备一张弓、三十支箭和一个装箭的挎筒(当时叫“胡禄”)。箭也有四种:竹箭、木箭、兵箭(能射穿铠甲的钢镞箭)和弩箭。

“弩”和“弓”虽然都是远射兵器,但样子不一样。弓主要依靠士兵的臂开合瞄准,而弩是有机械装置的,制造技术复杂、射程远、杀伤力强,但是成本高,所以在唐军里没有大量装备。一支军队里弩的数量只有弓的20%,而且官府禁止私人拥有弩(不禁弓)。

第三种唐军将士的标配武器,是“枪”。

不是现代的手枪、机关枪啦,唐代连火药都很少见……这里说的“枪”,就是一根长棍子,棍头装个尖锐金属头的那种,步兵用的“木枪”一般就是这样。所以唐军里的步兵是远射(弓)、远战(枪)、近战(刀)三种兵器都要配备的。骑兵用的“枪”要更粗大更锋利些,叫“漆枪”“马矟”或者“槊”,因为他们主要的马上作战方式就是高速冲撞对方,远远地一枪刺去将对手击落马下。在骑兵盛行的唐代,无数著名将领都以“马矟”为自己的主要武器,比如唐初的秦叔宝、程咬金、尉迟敬德。

也是因为马矟威力巨大,所以跟矛、铠甲、弩、具装铠(马穿戴的甲)一起被列为禁止私人持有的武器装备,在您家搜出这些来就可以治您的“谋反”大罪。相比之下,弓、箭、横刀是要求每个府兵都自己准备带着从军的。

由士兵个人携带的攻击武器,大致就是这些了。此外还有一些大型攻城武器机械如床弩、冲车等,跟个人关系不大,我们先不说。下节来讲讲您将要使用的盾牌和盔甲。

本篇主要参考资料&深度了解推荐:

杨泓.古代兵器史话.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杨泓.中国古兵器论丛(增订本).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刘秋霖等编.中国古代兵器图说.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

钟少异.金戈铁戟——中国古兵器的历史与传统.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9

注42:出自《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