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袁隆平:中国神农的世界传奇 > 荣誉,探索的路上奖励纷至沓来 >

荣誉,探索的路上奖励纷至沓来

天空中有一颗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星星,中国科学技术最高奖的荣誉也落到了袁隆平的头上,可是袁隆平并不满足,他以科学家所独有的超常的敏锐的眼光,将下一个研究的目标锁定在一系法上,面对这个世界性的难题,袁隆平提出了两个切实可行的攻坚办法!

培育超高产超级稻,一直是国内外水稻研究的重点、热点和难点。袁隆平1997年提出了超级杂交稻选育的新思路,包括产量指标、形态模式和技术路线等,并将形态改良与杂种优势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终于在2004年培育成功了米质达到农业部颁布的二级优质米标准、抗两种以上主要病虫害、亩产可达800公斤的超级杂交稻。

杂交水稻从三系法到二系法一路走来,而袁隆平最终的目标是要培育出一系法杂交稻,一系法杂交稻就是不分离的第一代杂种,并能将杂种优势固定下来,以省去年年制种的麻烦。

在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培育中,利用野生水稻的增产基因始终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而如果想把野生水稻的增产基因提取出来,注入杂交水稻稻种中去,必须要有一个分子实验室。可是建这样一个实验室,至少要4000万元的资金。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建立分子实验室对于袁隆平来说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袁隆平从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争取到了生物学奖学金的资助名额,连年派出了实验中心的硕士生到美国深造,并让他们利用外国的先进设备,进行必要的研究。

1995年,在康奈尔大学完成了博士学业后,肖金华和李继明在坦科里斯实验室,应用分子标记技术,结合田间试验,从马来西亚野生稻中发现两个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TL),每个位点具有比现有杂交稻良种“威优64”增产18%的效应。

可是送回国内的两个QTL基因点,虽含有力的增产基因,也有某些可导致水稻性状不稳定的不利基因,分离这些不利的基因工作只能在国内做。随着袁隆平亩产800公斤超级杂交稻培育成功,国家对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拨款也在逐年增加,袁隆平的分子实验室终于建了起来。

水稻优质高产,国际上有两条路线可走:一是形态改良,二是杂种优势。我国的超级杂交稻从大面积亩产700公斤跨越到900公斤大关,主要是靠形态改良与杂种优势综合运用。而杂交水稻育种更高层次的发展,就是利用远缘有利基因,培育一系法杂交稻。

一系法虽然有着充满了诱惑力的前景,但同时也是一项世界公认的难题。1986年,袁隆平出席意大利米兰国际无融合生殖学术会议时受到了启发。他回国后就在国内第一个提出了利用无融合生殖技术,固定杂种优势,继而实现一系法远缘杂交育种的构想。

无融合生殖技术,即是无性种子繁殖技术,其技术复杂,难度极高。在袁隆平提出了这一战略构想后,不仅国内迅速掀起了一股研究无融合生殖技术的热潮,而且在20世纪90年代后,美英日等发达国家也对这项技术进行了研究。

国外的水稻育种界同仁将研究的目光都瞄准了袁隆平,并跟着他的步子亦步亦趋,可见袁隆平的影响力之大,确实是无人能出其右。

湖北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蔡得田教授,在袁隆平的指导下,进行了多年无融合生殖技术的研究,其中水稻无融合生殖材料HDAR001和HDAR002,被国内同行认为是比较有希望得到确认的材料之一。

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得更远,袁隆平开展无融合生殖技术的同时,还在指导后辈学者开展水稻多倍体研究。

水稻是二倍体作物,从生物变异的规律上看来,倍体越高,生物的体型越大,也就越高产。利用药物或者同位素辐射,诱发水稻这样的低倍体作物向多倍体作物转变,这项技术就是多倍体育种技术。

可是这项技术早在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就已经偃旗息鼓了,因为我国科学家虽然培育出了四倍体水稻,而且四倍体的特性也被水稻一代代地遗传了下去,可是四倍体水稻却存在着结实率低的问题,以致产出来的水稻新品种并不高产。有些搞了一辈子多倍体研究的育种专家发出了这样的喟叹:“没想到多倍体水稻这么难搞,要早知道,我就不搞了!”

袁隆平并没有被上一辈专家失败的经验吓住,他对助手们说:“以前他们是单搞多倍体,如果在杂交水稻上搞多倍体,是不是一种新的思路?”

一系法杂交水稻培育技术,是前无古人的一项技术,袁隆平给他的后辈和同事们除了指明方向之外,就是让他们放开手脚做实验。他当初培育三系法水稻的时候备受权威学者的打击,如今只要学生们有想法,不管袁隆平感不感兴趣,他都支持他们搞一搞,摸石头过河,没准那条路就是通向一系法的捷径。

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是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可是有谁会记得跟在阿姆斯特朗身后第二个站在月球表面的同样是美国宇航员的奥尔德林呢?

科学就是这样,既公平,又残酷。一系法杂交水稻的研究还在继续,袁隆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项研究一定会取得成功。

袁隆平在小的时候,曾经听母亲将过一个民间故事,那个故事非常令人着迷。故事说的是一个人只要降生到这个世上,天上就会点亮一盏灯,来护佑你的人生,这盏灯,就是夜幕中的星星。袁隆平小的时候,也曾经仰望星空,寻找属于自己的那颗星星。天空中对着他神秘眨眼的星星,护佑他人生的那星星,究竟在哪里呢?

1999年10月26日,在北京的人民大会堂举行了一批小行星的命名仪式,其中中国科学院河北兴隆观测站发现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为“袁隆平星”的命名还专门发布了小行星通报第35490号。

这颗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内蕴有趣的含义。袁隆平星原来的暂定编号为1996SD1,国际性永久编号为8117。在暂定编号1996SD1中的SD正好是中文“水稻”的汉语拼音字头的缩写。袁隆平获此殊荣,不仅是对他和助手们的个人成就的充分肯定,也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与骄傲。

2001年2月19日,首届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袁隆平和吴文俊获得了这一届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签署并颁发证书和奖金。

袁隆平在代表全体获奖人员发言时表示,科技战线所取得的成就,无一不是党和政府长期以来关怀和鼓励的结果,并向全国科技工作者倡议,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勤奋工作,大胆探索,为全面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在袁隆平获得科学技术最高奖之前,还有一个花絮。袁隆平在评奖的时候,因为他没有在美国的SCI发表过论文,故此,按规定他不能得这个最高奖。SCI是美国《科学引文索引》的英文简称,是国际公认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最重要的检索工具,难道没有在SCI发表过论文,就不能得奖吗?很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袁隆平利用海南野生稻、湖南的杂交稻培育出的杂交水稻,解决了多少人的吃饭问题?他的学术成果,难道还要靠论文来衡量吗?

袁隆平和吴文俊获奖后,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的专访。两个人在电视上的谈话非常有趣,吴文俊说:“大家都称你是‘杂交水稻之父’,按照学科来说,农业和数学的关系向来非常亲切!”袁隆平客气地说:“数学是科学之母,任何科学技术,发展到最后阶段都要数量化、公式化!”

接着袁隆平又谈起他在念中学的时候所不理解的负数乘以负数得正数的问题,说:“这个问题我现在也没搞清楚!”吴文俊告诉袁隆平,自己在念中学的时候,也是很不理解为何要负负得正,但他知难而进,最后成了数学家。而袁隆平知难而退,最后成了杂交水稻育种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