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中国命研究 > 还我万岁! >

还我万岁!

喊“万岁”本是中国老百姓表示开心的一种习惯。战国时候,冯谖替孟尝君向老百姓收债。见了老百姓,他竟把债权凭证一把火烧掉。老百姓开心了,就大喊“万岁”。其他像蔺相如奉璧到秦国的时候,大家就喊“万岁”;田单伪约降燕国的时候,大家就喊“万岁”;纪信骗项羽说刘邦投降的时候,大家就喊“万岁”;项羽把刘邦爸爸老婆送回的时候,大家就喊“万岁”;陆贾送上建国方略(《新语》)的时候,大家就喊“万岁”。林纾《畏庐琐记》中有“万岁”一条,里面说:

或问余曰:“民国立后,无论何地、何人、何事,苟致祝词,必呼‘万岁’。然专制之国,则专属之皇帝,庶人不能冒称,何也?”余曰:“此所以成为专制也!‘万岁’二字,特古人庆贺之词。《韩非子》:巫觋之祝人曰:使君‘千秋万岁’之声聒耳。《冯异传》:时军乏食,赵臣将兵来助,并送缣谷。军中皆呼:‘万岁!’《马援传》:援封侯,掾史皆呼:‘万岁!’《耿恭传》:恭为匈奴所围,绝水,凿井拜,新泉涌出。众皆称:‘万岁!’《李固传》:固蒙赦出狱,京师市里皆称:‘万岁!’《晋书》:张祚淫虐,张琚杀之,国人皆呼:‘万岁!’《唐书》:郭子仪执酒与回纥誓曰:‘大唐天子万岁!回纥可汗万岁!两个将相亦万岁!’观此则‘万岁’二字,不专为皇帝祝词,原可通称,民国之用此,盖复古也。”

林琴南这里说“‘万岁’二字,特古人庆贺之词”,是对的。“万岁”本来是中国老百姓喊自己的。老百姓说应酬话,有一些用“万”开头的词,像“万福”“万幸”等。“万岁”也是其中之一,多在喝酒庆祝时候用。后来这两个字太好了,被统治者皇上看中了,于是麻烦来了。顾炎武《日知录》中“人臣称万岁”条下,有这样的考证:

《后汉书韩棱传》,窦宪有功还,尚书以下议欲拜之,伏称“万岁”。棱正色曰,夫上交不,下交不黩,礼无人臣称“万岁”之制,议者皆惭而止。然考之《战国策》书,冯谖为孟尝君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史记》但云坐者皆起再拜。)马援传言,援击牛酿酒,劳飨军士,吏士皆伏称:“万岁!”冯鲂传言,责让贼延褒等,令各反农桑,皆称:“万岁!”吴良传注,引《东观记》,岁旦郡门下掾王望,举觞上寿,掾史皆称:“万岁!”则亦当时人庆幸之通称。而李固出狱,京师市里皆称“万岁”,遂为梁冀所忌,而卒以杀之,亦可见其为非常之辞矣。

顾亭林的考证,告诉了我们,在后汉的时候,就有人出面把“万岁皇家化”了,他们的理由是“礼无人臣称‘万岁’之制”,进而成为“非常之辞”。到了7世纪的696年,武则天甚至用“万岁登封”“万岁通天”做年号了。到了唐朝末年,根本没人再敢自己用了。演变的结果,万岁就是皇帝,皇帝就是万岁,也就是万岁爷;皇后也借光,称万岁娘娘或万岁爷娘娘。

喊万岁,在祈使用法(the imperativemood)时,习惯上不能喊一声,要一呼二呼三呼,要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马屁要这样一拍二拍三拍……才算及格。王三聘《古今事物考》中“万岁”条下说:

《诗》曰:“虎拜稽首,天子万年。”固有此礼矣。战国时,众所喜庆于君者,皆呼“万岁”。秦汉以来,臣下对见于君,拜恩庆贺,率以为常。

又在“山呼”条下说:

《汉武帝本纪》曰:“元封元年(公元前110)正月,登嵩高。御史、乘属、在庙旁吏卒,咸闻呼‘万岁’者三。”迄今三呼以为式,而号山呼也。《草木子》曰:“山呼,汉制也。自武帝祀嵩岳开始。舞蹈,唐制也,自武后赐宋之问始。”

正因为被喊“万岁”如此风光,所以,权倾皇帝的人,也就不得不享受近似待遇,其中最有名的是明朝宦官魏忠贤。秦兰征《天启宫词》说:

魏忠贤生于正月晦日……各衙门内官祝寿者……当拜贺时,“老爷”“千岁”“千千岁”“九千岁”之声,殷訇若雷,上彻御座。

吕毖《明朝小史》说:

太监魏忠贤,举朝阿谀。顺旨者,俱拜为干父。行五拜三叩头礼,呼“九千九百岁爷爷”。

从九千岁到九千九百岁,已经直逼“万岁”了。但是九千岁也好,九千九百岁也罢,究竟还不是“万岁”,还是不过瘾。记录上就有过士大夫拍魏忠贤的马屁。魏忠贤走过的时候,大家磕头,大喊“九千岁”,魏忠贤还理都不理。魏忠贤不理的原因之一,可能觉得九千岁不过瘾。九千岁不过瘾,在太平天国就发生过。太平天国对天王洪秀全喊“万岁”,对东王杨秀清等喊“九千岁”。东王杨秀清不过瘾,要人喊他“万岁”。天王洪秀全质问他说,若喊你“万岁”,我这“万岁”该怎么说?杨秀清说,喊你“万万岁”吧。后来太平天国内讧,杨秀清被杀,追究起来,争的就是这一千岁。虽然事实上,两个小子加在一起,也只不过活了一百多岁。

正因为被喊“万岁”变成一种大写意,所以,“呼‘万岁’舞抃,涕而称臣”,就成了一种典型马屁的象征。甚至有一种大臣什么话都不说,专门会喊“万岁”。明朝宪宗成化五年(1469),万安入阁。七年有彗星出现,大家说这是天心示警,告诉我们君臣之间太隔阂了,应该请皇帝见见我们。于是皇帝见了大臣。一个大臣刚讲完话,万安就磕头大喊“万岁”,表示要散会了,害得别人也没机会讲话。后来太监取笑大臣说,你们老怪皇上不见你们,见了你们又怎样?只会喊“万岁”!从此大家挖苦万安,叫他“万岁阁老”。

以上随手所举“万岁皇家化”的一番流程与丑态,多少可以使我们领略一个中文字眼的变化。我常说要了解中国,必须要用大学问做细功夫,深入浅出,以小见大。这一“万岁”字眼的处理,就是一个示范,告诉我们,只有这样寻根究底才能不受古人之骗,才能不受今人之欺。

结论是,“万岁”是一个被统治我们的人抢走的字眼,我们今后不再用“万岁”向统治者喊,才是一种还原、一种进步、一种觉悟。“万岁”本来就是属于中国人民的字眼,我们要把它抢回来、抢回来,使它重新平民化。我们拒绝再让统治者用这一字眼作弄我们,我们要把人民的还给人民——我们要“还我万岁”!

1984年1月10日晨5时半

注释

《事物纪原》说:“战国时,秦王见蔺相如奉璧、田单伪约降燕、冯谖焚孟尝君债券,左右及民皆呼万岁。”足见早期喊“万岁”,是表示一般欢呼。

《陔余丛考》说“万岁”“本古人庆贺之词”,“盖古人饮酒必上寿称庆曰‘万岁’,其始上下通用为庆贺之词,犹俗所云万福、万幸之类耳。因殿陛之间用之,后乃遂为至尊之专称。而民间口语相沿未改,故唐末犹有以为庆贺者,久之,遂莫敢用也。”参看《庄子》逸文:“梁君出猎,见白雁群,下彀弓欲射之。道有行者。梁君谓行者止,行者不止,白雁群骇。梁君怒,欲射行者,其御公孙龙止之。梁君怒曰:‘龙不与其君,而顾他人。’对曰:‘昔宋景公时大旱,卜之,必以人祠乃雨。’景公下堂顿首曰:‘吾所以求雨,为民也,今必使吾以人祠乃雨,将自当之。’言未卒而大雨。何也?为有德于天而惠于民也。君以白雁故而欲射杀人,主君譬人无异于豺狼也。梁君乃与龙上车归,呼‘万岁’,曰:‘乐哉!人猎皆得禽兽,吾猎得善言而归。’”(据《艺文类聚》卷六十六引,又见《困学纪闻》卷十及《太平御览》卷四五七)。

《长生殿》里有“万岁爷有旨”和“叩见万岁爷娘娘”的文字。又《清国行政法泛论》“皇室”“敬称”:“俗又称帝曰佛爷及万岁爷”。

王安石有《和御制赏花钓鱼二首》,中有“霭霭祥云辇路晴,传呼万岁杂春声”的句子,可见用“万岁”,还是“传呼”的。

释慧开《无门关序》:“印行拈提佛祖机缘四十八则,祝廷今上皇帝圣躬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

清朝的太监李莲英,也是“九千岁”一派的。《慈禧外记》有这样一段:“至1881年之3月,即光绪七年,以总管太监李莲英之骄横,而两宫太后复起争端。慈安谓李莲英为慈禧所宠任,其目中只有慈禧,而不知有己,藐视太甚,致其余之太监亦尤而效之。又言李莲英权势太大,人皆称之曰‘九千岁’。争论急剧,竟无调停之余地。人言慈禧含怒于心,不能再忍,而慈安之死机伏于此矣。”

《二申野录》卷七小注:“礼部阎可陞曰,二十三年建祠献媚,几半海内,除台臣所劾外,尚有创言建祠者李蕃也。其天津、河间、真定等处倡率士女,醵金建祠,上梁迎像,行五拜礼,呼‘九千九百岁’,目中真不知有君父矣!”

《明史·魏忠贤传》:“所过,士大夫遮道拜伏,至呼‘九千岁’。忠贤顾盼,未尝及也。”

《旧五代史·苏循传》:“时张承业未欲庄宗即尊位,诸将宾僚无敢赞成者。及循至,入衙城见府廨即拜,谓之拜殿。时将吏未行舞蹈礼,及循朝谒,即呼‘万岁’舞抃,泣而称臣。庄宗大悦。”

《明外史》万安传。

“万岁”在被统治者抢走后,引申出来另一个意思,就是指帝王之死。《史记·高祖本纪》:“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一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且朕自沛公以诛暴逆,遂有天下。其以沛为朕汤沐邑,复其民,世世无有所与。’”这种抢走,在早先时候,一般人还是不习惯的。《十七史商榷》卷二十六“万岁之期”条下说:“《翟方进传》:绥和二年春,李寻奏记。方进责数之,因备述星变而云万岁之期近,慎朝暮云云。师古注以万岁之期为指方进之死,言其事在朝夕。顾氏曰据文万岁之期意谓宫车晏驾,故此下郎贲丽欲以此灾移于宰相也。师古注谬处不可胜摘,先儒已著而未行世者,聊出之。”其实颜师古的错误,正可看出早先时候一般人还不习惯“万岁”是帝王专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