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中国文化常识 > 瘦西湖 >

瘦西湖

瘦西湖位于扬州市西郊,原名保障河、炮山河,又称长春湖。因为此湖与杭州西湖相比,有另一种清瘦秀丽的特色,故称为瘦西湖。瘦西湖名称始于清乾隆年间。

瘦西湖的水源是汇集扬州西北部山冈的雨水于蜀冈南麓,从蜀冈两峰(大明寺和功德山)间冲出,流经纵横交错的河沟,分几支从东、南两个方向进入运河而流进长江,起到排洪和水上交通的作用。历代的造园匠师尤其是清代的造园匠师,利用30里流程长河,相形度势来点缀园林,沿湖各园选址和建造,形成小院相套、层层相属的总面积1000多亩的园林群,而水系串联诸园起到一条纽带的作用。各园之间互为对景,互相因借,突破了自身在空间上的局限,延伸和扩大了视野的广度和纵深度,在布局上呈现出融为一体的效果。瘦西湖造园的成就突出表现在“妙造”自然得体,山水经营匠心独运,景观序列连续紧凑,似一轴水墨山水长卷。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瘦西湖开挖莲花梗新河,直通平山堂。当时扬州的一些盐商,为了迎接乾隆南巡,在湖两岸大兴楼台亭阁,曲室回廊;小至一花一木,一竹一石,无不别出心裁。据《水窗春呓》卷下记载:“自北门抵平山,两岸数十里楼台相接,无一处重复。尤其妙者,在虹桥迤西一转,小金山矗其南,五亭桥锁其中,而白塔一区雄伟古朴,往往夕阳返照,箫鼓灯船,如入汉宫画图。五六七诸月,游人消夏,画船箫鼓,送夕阳,醉新月,歌声遏云,花气如雾,风景尚可兼随苏杭也。”

清代瘦西湖共有二十四景,沈复在他的《浮生六记》里曾作过这样的描写:“行途之风景,虽全是人工,而奇思幻想,点缀天然,即阆苑瑶池,琼楼玉宇,谅不过如此。其妙处,在十余家之园亭,合而为一,联络至山,气势俱贯,观其或亭或台,或墙或石,或竹或树,半隐半露间,使游人不觉其触目,此非胸有丘壑者,断难下手。”这就是前人对清代扬州瘦西湖风景的写照。扬州的风景和名胜,都荟萃于瘦西湖的环抱,十里湖光,园林相接,连绵不断,形成一条漫长的风景带。它的特点,是利用自然的地形、岛屿、土丘,加以人工的修饰,构成一个山水环抱、仪态万方的湖上胜境。

20世纪50年代初,瘦西湖的名园胜景已残存不多,经逐步整理修复,现在的瘦西湖游览面积已达32.4公顷,水面游程4.3公里,其精华部分包括有长堤春柳、徐园、小金山、四桥烟雨、吹台、五亭桥和白塔等游览区和风景点。位于湖中长渚西端的吹台,相传清代乾隆皇帝在这里钓过鱼,故又名“钓鱼台”。台上重檐方亭有两圆门,分别引入瘦西湖的两个有代表性的主体建筑:五亭桥和白塔。五亭桥落成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桥上筑有五座亭子,形似莲花,故又名莲花桥。桥长十余丈,高二三丈,花岗岩构筑,造型别致,在国内现存古桥中风格独特。白塔为莲性寺著名建筑,现存白塔是清乾隆年间在旧塔基上重建的,高十余丈,全部为砖结构,分三层:上层为刹,中层是龛室,均呈圆形;下层为须弥座。白塔与横卧波光中的五亭桥相映相衬,壮观典雅。

(张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