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中国文化常识 > 柳永和婉约派 >

柳永和婉约派

柳永(987?——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北宋词人。任过屯田员外郎、余杭令、定海晓峰盐场大使等职。柳永少年时就擅长写词,经常用通俗的语言为秦楼楚馆的歌伎和教坊乐工填词。据宋人记载,柳永因在《鹤冲天》中写道“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宋仁宗不喜,说:“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他因此屡试不中,一直到宋仁宗景元年(1034年)才中了进士,而且一生穷困潦倒,大概也没有结婚,去世时由歌女们聚资将他埋葬。柳永死后,人们很怀念他,每年清明都到他墓前饮酒,称为“吊柳会”。因此,柳永成为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柳永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婉约”词是宋代词派,婉约,指和顺婉转、柔美含蓄,主要是就语言风格而言的。婉约词多写离情别绪、个人际遇;语言圆润细腻,讲究音韵格调,结构深细缜密,风格清婉绚丽。把词明确区分为婉约、豪放两派的,是明代的张謌,他在《诗余图谱》中说:“词体大约有二,一婉约,一豪放。”稍晚于张謌的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说》中指出:“词贵感人,要当以婉约为正。”以婉约词为词坛正宗,无论是从词家队伍的庞大,还是词作的丰盛来说,都不是言过其实。婉约词风始于唐末“花间鼻祖”温庭筠,柳永是婉约词派的正式发端,后经秦观、贺铸完善,到周邦彦、李清照集其大成。除此以外,北宋有欧阳修、晏殊、晏几道、黄庭坚等,南宋有姜夔、史达祖、吴文英、王沂孙、周密、张炎等。清代词学中兴,浙西、常州两派词人也以婉约为主。在这中间,柳永无疑是承上启下的人物。

柳永的贡献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柳永用俗语填词,首开俚词先河;其二,柳永是长调的倡导者。俚词是用俚俗语言反映中下层市民生活面貌的作品,是与传统的典雅之词相对而言的。首先大量创作俚词而与雅词分庭抗礼的就是柳永。他善于将日常生活用语融入词中,创作出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使“天下咏之”。俚词的出现是对词的一个发展,它开拓了词的内容,把词从王侯的宫闱之内带到了市井之中,从花间樽前的浅斟低唱,变成了具有一定社会基础和现实内容的文学体裁。正因为如此,柳词在当时传唱极广,“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避暑录话》),可见社会影响之大。

与雅词相比,俚词的内容更加广泛,题材更加丰富,因而自然会冲破传统词牌的篇幅限制,从短令向长调发展。在柳永之前,词大多是短令,篇幅比较短。柳永开创了写长调的风气,他精通音律,和乐工、歌伎一起,在短令的基础上创作了大量篇幅加长、句子错落不一的词,文学史上称为长调或慢词。如李煜的《浪淘沙》仅54字,柳永的《浪淘沙慢》增为133字;晏殊的《雨中花》仅50字,柳永的《雨中花慢》则有100字。北宋大家保存长调最多的要算柳永,他还给许多慢词注明宫调名称,以指导乐工按照调子演奏。可见他不但提倡写长调,而且证明长调和短令一样,也可以配乐演唱。

柳永作词很多,现存于《乐章集》中的词近200首。柳词的思想内容,一部分是抒发失意文人的感慨情绪,“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鹤冲天》),表现了他屡试不第后对功名富贵的冷漠和狂傲。另一些词描写歌女舞伎的闲愁别恨,“寸心万绪,咫尺千里。好景良天,彼此,空有相怜意,未有相怜计”(《婆罗门令》),“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忆帝京》),实际上也抒发自己的愤懑之情。最能体现柳词风格的是描写羁旅行役之苦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雨霖铃》,以“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的“冷落清秋节”为背景,把恋人的离别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中间又夹杂仕途失意的抑郁,使人读来更觉肝肠寸断。在这类作品中,有些词展现了如画的江山,如《满江红》“暮雨初收”,《望远行》“长空降瑞”等。他铺写都市风物之美,使人如临其境,《望海潮》写杭州“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传说金主完颜亮读了这首《望海潮》,竟动了入侵南宋的念头,可见柳词艺术感染力之深。

柳永的作品对后继的婉约词人有深远影响。秦观写男女恋情的作品与柳永有很多相似之处,两人合称“秦柳”。周邦彦多写长调,音律精致,内容多是男女恋情和羁旅行役,两人并称“周柳”。对于柳词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比较公允的是黄敬观,他在《手评乐章集》中说:“耆卿词当分雅、俚二类……俚词袭五代淫诐之风气,开金、元曲子之先声,比于里巷歌谣,亦复自成一格。”以豪放著称的苏轼也曾评价柳词“不减唐人高处”,不仅如此,他的“大江东去”就是对柳永“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句的点化和运用。柳永作为婉约派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拓展了词的题材领域,完善了词的艺术形式,其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卢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