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白话史记 > 卷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

卷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从前,在颛顼帝时代任命南正重掌管天文,北正黎掌管地理。在唐尧、虞舜的时代,又让重、黎的后代继续掌管天文、地理,直到夏、商时期。所以,重、黎氏世代掌管天文、地理。在周代,程伯休甫便是重、黎的后裔。当周宣王时,重、黎的后代失去了世掌天地的官守而成为司马氏。司马氏世代掌管周史。周惠王、周襄王在位期间,司马氏离开周朝到了晋国,晋国中军元帅随会逃到了秦国,不久司马氏一族迁入少梁。

自从司马氏离开周朝去到晋国以后,族人便分散了。有的在卫国,有的在赵国,也有些留在秦国。在卫国的一支,名司马喜的做过中山国的丞相。在赵国的一支,因传授有关剑术的理论名声显扬,蒯聩便是这一支的后代。在秦国的名叫司马错,曾经和张仪争论,秦惠王就派遣司马错率军攻打蜀国,终于攻下了蜀地,随后就镇守蜀地。司马错的孙子司马靳,奉事秦武安君白起。这时少梁已经改名叫夏阳。司马靳和武安君活埋长平战役中投降了的赵军数十万,回到秦国,靳和白起都被秦王下令自杀在杜邮,安葬在华池。司马靳的孙子名叫司马昌,昌是秦朝主管冶铸铁器的官。在秦始皇的时期,蒯聩的玄孙司马卬,曾经担任武信君(武臣)的部将,并带兵攻占朝歌。诸侯争相称王时,项羽封司马卬为殷王。汉王刘邦领兵攻打楚国,司马卬归降汉王,汉以司马卬原有的封地殷为河内郡。司马昌生司马无泽,司马无泽担任汉长安商业区市长之职。无泽生司马喜,司马喜封爵五大夫。他们死后,都安葬在高门。司马喜生司马谈,司马谈为太史公。

太史公师从唐都学习天文,从杨何学习《易》,又从黄先生学习道家理论。太史公曾在汉武帝建元至元封年间做过官。他忧虑当时学者不能通晓各家学说的要义,而所学又混乱、矛盾,于是专论阴阳、儒、墨、名、法和道德六家的要旨说:

《周易·系辞传》说:“天下人目标一致,而谋虑却有多种;要达到的目标相同,而所通过的途径不一样。”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都是想使天下太平的学派。只是所信从的理论有分歧,有考虑得周到与不周到罢了。我曾经私下分析阴阳家的方术,发现它注重吉祥还是不吉祥的预兆,忌讳的事物太多,使人受到拘束而畏惧的事情很多;但它主张顺着四季的秩序去行事,却是不可丢失的。儒家的学说广博,但缺乏治理天下的纲要,用力多而功效少,因此儒家学派所提倡的事很难完全照办。但是儒家制定君、臣、父、子彼此相处的礼仪,区分夫妇、长幼之间的礼节,是不能更改的。墨家过于俭省,难以遵守。所以他们主张的事,不能完全实行;但是他们加强实业,励行节约的主张,是不可以废弃的。法家主张统治者施政要严酷而少给臣民恩惠,但是他们正定君臣上下的名分等级,是不能改变的。名家使人拘束于名而容易失去对事物真象的认识,但是他们辨证名、实关系的观点,却不能不认真考虑。道家使人精神专一,行动符合无形的“道”,让万物丰富充足。道家的学术,是依据阴阳家顺守四时秩序的学说,采纳儒家、墨家的长处,提取名家、法家的要点,随着时势的发展,顺应事物的变化,树立风俗,应用于人事,没有不适宜的。意旨简明,容易掌握,用力少而收到的功效多。儒家就不同了:他们认为君主应该是天下人的表率,君主提倡,臣下就附和;君主在前面走,臣下就该紧紧跟随。这样一来,那么君主劳累而臣下却很安逸。再说大道的要旨是:舍去雄健和贪欲,不玩弄聪明和智慧,他们将这些放弃而使用智术求治。一个人的精神使用过度就会衰竭,身体太劳累就会疲惫。如果精神和身体时常不得安宁,却想生命与天地共长久,这是没有听说过的。

阴阳家对于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各有一套所谓“宜”“忌”的规定,认为如果人们顺守这些教令,就会昌盛发达,违反这些规定,不是死就会衰亡。未必就是这样呢。所以说阴阳家“使人受拘束而畏惧忌讳太多”。可是阴阳家所说的春天万物萌生、夏天成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这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如果不遵守,就无法拟定天下的纲纪。所以说:“依据四时的顺序行事,是不可丢失的。”

儒家以《诗》《书》《易》《礼》《乐》《春秋》这“六艺”作理论依据,“六艺”的经文和解释经文的传文数以千万计,接连几代不能够弄通这门学问,用尽一个人毕生的岁月也不能详尽其中的礼仪。所以说“儒家学说广博而缺乏要领,用力多而功效少”。至于分列君、臣、父、子间的礼仪,区分夫妇、长幼、尊卑的次序,即使是百家学说,也不能更改的。

墨家也崇尚唐尧、虞舜的道术,引述尧、舜的道德品行说是:“殿堂只有三尺高,堂下的土阶不过三级,用茅草盖的屋顶不加修剪,用原木做的屋椽不经刮削,用陶簋盛饭吃,用土钵盛羹汤喝,用粗米做饭,野菜做羹汤。夏天穿葛布衣,冬天穿鹿皮裘。”墨家主张葬送死者用桐木做棺材,厚不过三寸,哭丧不要过于哀恸。他们传教丧礼,一定要用这来作为万民的标准。假使天下的人依照这个法则去办理,那么尊卑就难以区别了。时代不同,时势改变,事业就不一定相同,所以说“过于俭约就难以遵从”。墨家学说的要领是强本节用,确是人们兴家富足的途径哩。这是墨家学说的长处,即使是百家的学说,都不能废弃的。

法家不区别亲近、疏远,不区分高贵、贫贱,一律依法来决断。这样,爱护亲属、尊重长上的恩谊伦理就不存在了。可以用它实行一时的计策,但不可长久运用的。所以说法家“严酷而少恩惠”。至于法家主张使君主尊贵,使臣子卑下,明确上下名分、职守,不得相互超越,即使是百家学说,都不能改变的。

名家苛刻细察,纠缠不清,使人反省寻思,不得其旨意,专门以名称决断事物,而失去了人情。所以说“使人拘束于名而容易失掉对事物真象的认识”。至于掌握名称,考察实际,交错比较验证以免失误,这一点,是不可不认真考虑的。

道家主张“无为”,又说“无所不为”,他们的实际主张容易实行,但他们的文辞难以理解。道家的学术,以虚无为理论基础,以顺应自然为实践的原则,没有一成不变的态势,没有常存不变的形状,所以能够推究万物的情理。不被物推着向前,不被物抛置在后,所以能够成为万物的主宰。立法或不立法,顺应时势而决定,制度的用与不用,也要与事物相切合。所以说“圣人不重机巧,顺时、通变是原则。虚无是道的规律,顺应时势是君主的纲领”。大臣们一齐来到朝廷,君主应该使他们各人明确自己的职任。他的实际和他的名声相符合的叫做“端”,实际和他的名声不相应的叫做“窾”。“窾”是空的意思,空话不去听信,奸邪就不会产生,贤才与庸才自然分清,白与黑也就对照分明,这些要领就在于肯运用罢了,有什么事办不成呢!这样就符合“大道”,混混沌沌,光辉普照天下,重又回归于无名。凡是人生命的存在是依赖精神,精神是寄托在形体上的。精神过度使用会衰竭,身体过度劳累会疲惫,精神和形体分离人就会死亡。死去的人不能再活过来,形、神分离也不能重新结合,所以圣人重视这些问题。从这一点看来,精神,是生命的根本;形体,是生命的器具。不先安定自己的精神和形体,却说“我有能力治理天下”,可是你由什么途径治理天下呢!

太史公掌管天文,不治理民事。太史公有个儿子名迁。司马迁出生在龙门,在黄河以北、龙门山以南,过着耕种牧畜的生活。年仅十岁就已经能诵读古文经书。二十岁开始,从北方南下游历长江、淮河一带,登上会稽山,探寻禹穴,窥察九疑山,又在沅水、湘水上航行。再北渡汶水、泗水,到齐、鲁的大都市讲学,考察孔子遗留下来的风教,在邹县、峄山举行乡射大礼。在鄱县、薛县、彭城等地遭遇到一些困难,再经过梁地、楚地回到了家乡。这时司马迁出任作郎中,奉命出使西部征讨巴、蜀以南,往南经略邛、笮、昆明等地区,有功回到朝廷汇报。

这一年,天子开始举行汉朝的封禅大典,可是太史公因事停留在洛阳,不能参与这次典礼,因此心中愤懑,发病将死。他的儿子司马迁恰巧在这时候结束西征的使命回来,在黄河、洛水间的地方拜见了父亲。太史公紧握迁的手哭着说:“我们的祖先,本是周朝的太史。远在上古唐尧、虞舜时,就做过南正、北正,功名显赫,主管天文各事。后代中途衰微,祖业将会断送在我的手中吗?你如果能再担任太史,那就可以上承我们祖先的事业了。现在皇上继承汉朝千年以来的大业,在泰山举行封典,我不能随行,这是命运啊!是命运啊!我死以后,你一定做太史,当了太史,不能忘记我生前想要完成的论著啊!再说孝道,从侍奉双亲开始,中间表现在事奉君主,最终落实在立身成就功名。传扬名声于后世,用这来显耀父母,这是孝道中最重要的。天下人称颂赞扬周公,说他能够论述和歌颂文王、武王的德业,宣扬周公、召公的风尚,表达太王、王季的思虑,再上推到公刘的功业,这样来推尊始祖后稷。周幽王、周厉王以后,平治天下的王道残缺,礼乐衰微,孔子编修旧有的典籍,振兴被废弃的礼乐,论述《诗》《书》,创作《春秋》,学者们到现在都以此为依据。从鲁哀公十四年猎获麒麟以来四百多年,诸侯相互兼并,史书散失断绝。如今汉朝兴起,海内统一,这四百多年中间,明主贤君忠臣死于道义的人士,我作为太史而没有加以论述记载,废弃了天下的历史文献,我为这件事感到惶恐不安,你要记住呀!”司马迁低下头流着眼泪说:“儿子虽然不聪敏,请让我详细论撰先人所编史料佚闻,不敢缺略。”

太史公司马谈死后三年,司马迁担任太史令,缀集史记以及国家藏在石室金匮的书籍。司马迁担任太史令五年时,正是武帝太初元年,十一月初一天明时分,节令冬至,汉朝改创历法,实行太初历,武帝在明堂祭祀上帝,宣布改历,遍告群神,受命著记。

太史公司马迁说:“我的先父说过:‘从周公去世后,五百年而有孔子。孔子去世后到现在已经有五百年了,有人能够继承清明盛世,订正《易传》,上接《春秋》,推考《诗》《书》《礼》《乐》精义然后有所述作吗?’他的用意就在这里吧!用意就在这里吧!小子怎敢辞让呢?”

上大夫壶遂问我说:“从前孔子为什么要作《春秋》呢?”太史公回答说:“我听董仲舒先生说过:‘周朝王道衰败废弛,孔子担任鲁国司寇,诸侯忌恨他,大夫阻碍他。孔子知道自己的主张不被采用,先王的政道无法实行,于是就把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这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历史大事和人物,分别加以褒贬,寓于《春秋》一书中,作为天下准则。贬抑昏庸无道的天子,斥责胡作非为的诸侯,声讨害国乱政的大夫,想用这促使在上位的人,各尽力于国家大事而已。’孔子说:‘我与其另立空洞的说教,不如举出史实和人物来,而使道理更加深刻透辟。’《春秋》这部著作,往上阐明三王的治道,往下辨别人事的纪纲,辨别嫌疑,明断是非,论定犹豫不决的事,称扬好人好事,贬斥坏人坏事,尊重贤才,贱视庸人,保存灭亡了的国家,继续断绝了的世系,补救衰敝,振兴被废置的事业,这是王道最重大的纲领呵。《易》论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所以长于变化的道理;《礼》规范人伦,所以长于行事;《书》记述先王的政事,所以长于政论;《诗》记载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所以长于风土民谣;《乐》是论述音乐的经典,所以长于和谐;《春秋》辨别是非,所以长于处理人事。由此可见《礼》是用来节制人们行为的,《乐》是用来兴发和谐气息的,《书》是用来述说政事的,《诗》是用来表达情意的,《易》是用来讲论变化的,《春秋》是用来谈论大义的。平定乱世,使它回到太平盛世,没有什么著作能像《春秋》那样切实有效。《春秋》文字数万,其中旨意数千;二百四十年间,万物的离散聚合都在《春秋》之中有所表现。在《春秋》一书中,被弑杀的君主有三十六人,遭灭亡的国家有五十二个,诸侯出奔逃亡不能保有自己的政权的不可尽数。考察其变乱败亡的原因,都在于他们丢掉了根本啊。所以《易》传说:‘失之毫厘,差以千里。’因此《易·坤卦·文言》说:‘臣下弑君,儿子弑父,绝不是一早一晚之间造成的,它的发展浸染已经是很长久了。’所以,做国君的人不可以不知道《春秋》,否则就会前有谄谀小人而不见,后有乱臣贼子而不知。做臣子的人不可以不知《春秋》,否则在位办事就会不知道采取适当的方法,遇到变故也不知道应变的权宜之策。做人君主、父亲的不通晓《春秋》大义,必定容易蒙受罪恶的名声。做人臣、做儿子的不通晓《春秋》大义,必定容易身陷篡位弑君的法网而被杀,留下死罪的恶名。其实他们都自以为是好事就去硬干,只因为不知其道义所在,结果蒙受史家贬斥的文辞而不敢推御。如果不明白礼义的要旨,就会弄到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的地步。如果君不像君,那么臣下就敢冒犯;臣不像臣,那么就容易遭致杀身大祸;父不像父,那么就会昏聩无道;子不像子,那么就会忤逆不孝。这四种行为,是天下的大过失,拿‘天下之大过’的罪名加在他头上,他只得接受而不敢推御,所以《春秋》这部经典,确是礼义的大本啊。礼的作用是禁绝坏事在没有发生之前,法的作用是施行在坏事已经发生之后;法制惩治坏事的作用容易见到,而礼制禁绝坏事的作用则难以被人们认识。”

壶遂说:“孔子时代,上没有圣明的君主,下得不到任用,所以他撰写《春秋》,靠着空洞的史文来裁断礼义,当作帝王的法典。现在先生上遇圣明的天子,下得当官任职,万事已经具备,而且全都各得其所,井井有条,先生所论著的,想要阐明什么呢?”太史公说:“是是,不不,不是这样。我听先人说过:‘伏羲最为纯朴忠厚,作《易》的八卦。尧、舜的盛德,《尚书》有记载,礼乐创制在那时。商汤王、周武王功业的隆盛,诗人歌颂不绝。《春秋》扬善贬恶,推崇夏、商、周三代的盛德,赞扬周朝王室,并不仅仅讽刺讥斥而已。’汉朝建国以来,至当代英明的天子,得到祥瑞征兆,举行封禅大典,改订历法,更换服饰的颜色,来承受天命,恩泽流布无边,海外不同风俗的国家,辗转翻译到中国边关来叩开塞门,请求前来拜见天子、进献礼物者,多得说也说不尽。臣下百官尽力歌功颂德,仍然不能详尽表达自己的心意。再说贤能的人才不被进用,这是做国君的耻辱;国君圣明而他的德业不能传扬流布,这是有关官员的过失。况且我曾担任史官之职,如果放弃天子圣明的大德不予记载,埋没功臣、世家、贤能大夫们的功业不予传述,忘却先人的遗言,那罪过再没有比这更大的了。我的职责是所谓缀述旧事,整理出其中世代传承的内容,不是所谓创作呢。而您拿这来比作《春秋》,就大错了呀。”

于是,司马迁按次序论述和编写那些史文。太初元年着手撰作,第七年,太史公因替李陵辩冤而遭致大祸被关进监狱。于是喟然叹息说:“这是我的罪过啊!这是我的罪过啊!身体被毁伤了,没有用了啊!”退一步深思说:“诗》《书》之所以含意隐晦、文字简短,是由于作者想要表达他心中的思虑。从前周文王被商纣王拘囚在羑里,推演出《周易》;孔子被困厄在陈、蔡之间,作有《春秋》;屈原被放逐,著成《离骚》;左丘明失明,便撰有《国语》;孙子被处以膑刑,而论述《兵法》;吕不韦被流放到蜀地,留下传世之作《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有《说难》《孤愤》;《诗》三百余篇,大都是圣人贤士抒发愤懑而创作出来的。这些人都是心中有某种郁闷积结,不能通畅地发表出来,所以才追述往事,考虑未来。”这样,终于编写了陶唐以来到汉武帝获得麒麟那一年止的历史。从黄帝开始。

从前黄帝遵循天地的法则,颛顼、帝喾、尧、舜四位圣人遵循先代的治道,先后相继,各成法度;唐尧让出帝位,虞舜觉得自己德行不堪重任而心中不乐。这些帝王的美德丰功,万世流传。作《五帝本纪》第一。

由于大禹治水的功业,九州得以同享安定,光耀在唐、虞时期,功德流传到后代的子孙。夏桀荒淫骄横,因此被流放到鸣条。作《夏本纪》第二。

契建立了商国,世代相传直到成汤;太甲被放逐迁居到桐地,因阿衡盛德的感召而悔过图强;武丁得到傅说辅佐,才被称为高宗;纣王辛沉湎酒色,诸侯不再朝拜进献,国统断绝。作《夏本纪》第三。

弃发明种谷,传到西伯姬昌而功德隆盛;武王伐纣,在牧野一战亡殷,安抚天下;幽王、厉王昏暴乱行,丧失了丰、镐二京;王室衰败,传到郝王,洛邑断绝了周室宗庙的祭祀。作《周本纪》第四。

秦的祖先伯益,曾经辅佐大禹;穆公思义,悼念覆灭于筰山的师旅;可是以人殉葬,诗人作《黄鸟》之诗歌咏哀伤;传到秦昭襄王,才奠定了秦的帝业。作《秦本纪》第五。

秦始皇即位,兼并了六国;销毁兵器,铸成钟鐻,想停息干戈兵革,上尊号称皇帝,耀武扬威,专靠暴力;秦二世承受国运,子婴投降做了俘虏。作《始皇本纪》第六。

秦朝丧失王道,豪杰并起造反;项梁开创反秦大业,项羽接替这个事业;杀死庆子冠军,救了赵国,诸侯拥立他为统帅;诛灭子婴,背叛怀王,天下认为他做得不对。作《项羽本纪》第七。

项羽残酷暴虐,汉王建功行德;发愤于巴、蜀、汉中,率军北还,平定三秦,诛灭项籍,奠定帝业,天下得到安宁,又改革制度,移风易俗。作《高祖本纪》第八。

惠帝早年去世,外戚诸吕当权,百姓不欢悦。吕后重用吕禄、吕产,诸侯图谋铲除他们;吕后杀害赵隐王刘如意、赵幽王刘友,朝中大臣恐惧,终于导致吕氏宗族覆灭之祸。作《吕太后本纪》第九。

汉朝初建,惠帝死后帝位继承人没有明确,诸吕被灭,大臣们迎立代王即位,天下人心归向文帝;废除肉刑,开拓交通,对臣民广布恩惠,文帝死后庙号称为太宗。作《孝文本纪》第十。

诸侯王骄横放肆,吴王刘濞首先叛乱,朝廷发兵征讨,七国叛乱分子先后伏罪,天下安定,太平富裕。作《孝景本纪》第十一。

汉朝兴建传国五代,隆盛局面出现在汉武帝建元年间,对外排斥夷狄,对内修正法度,举行封禅大典,修订历法,更换崇尚的服饰颜色。作《今上本纪》第十二。

夏、商、周三代的历史久远了,具体的纪年已不可推考,大体上是取材于传世的谱书和古代文献,以这些为依据,进而略加推算,作《三代世表》第一。

周幽王、周厉王以后,周朝王室衰落,诸侯各自为政,《春秋》也有些记载不全;而谱书记载的经营方略,反映了春秋五霸更迭强盛衰败的情况,为了考察周朝诸侯世系的先后关系,作《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春秋以后,诸侯国内大夫的家臣执政,较强的侯国更相称王;因而到了秦王嬴政时代,终于吞并各国,没收封地,独揽始皇帝的尊号。作《六国年表》第三。

秦皇帝暴虐,楚人陈胜发难,项氏反秦而终于自乱,汉王便仗义征伐。八年之间,天下有三次帝位更替,事情繁杂,变故很多,所以详著《秦楚之际月表》第四。

汉朝兴起以来,直到武帝太初这一百年间,诸侯或废或立,或被分割,或被削地,谱书记载不清楚,史官也难继续这事,但据诸侯国存在的世代长短,或许可推知其强弱的原因。作《汉兴以来诸侯年表》第五。

汉高祖创建帝业有许多开国元勋和股肱辅臣,朝廷对他们剖分符节封赐爵位,恩泽流传到他们的后代子孙,有的忘记祖宗功德和遗训,遭到了杀身亡国的下场。作《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汉惠帝至景帝年间,增封功臣宗属的爵位和食邑。作《惠景间侯者年表》第七。

北面征讨强悍的匈奴,南面诛灭强劲的越人,连年征伐四方蛮夷,因武功封侯的便很多了。作《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

诸侯已经强大,吴、楚等七国联合叛乱;诸侯王子弟众多,除嫡长子得以继位外,其余的没有爵位和封邑,朝廷下令推恩行义,致使王国势力逐渐削弱,而得到爵位、封邑的诸侯王子弟却对朝廷感恩戴德。作《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国有贤相良将,他们是民众的师表。看到原有的《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其中对贤能的人就记载他们的政绩,不贤的人则披露他们的劣迹。据此,作《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

夏、商、周三代的礼制,对典章制度的增减各有不同的情况,但是要领都在于“切近世俗人情,通于王道”,所以礼制会因为人们的朴实而为之减少繁文缛节,大体顺应古今时势的变化。作《礼书》第一。

音乐,是用来移风易俗的。从《雅》《颂》乐声兴起,人们就已经喜好郑国、卫国的音乐,郑、卫的音乐由来已经很久了。人们的感情受到了音乐的感召,那么远方异俗地域的人也会归附。参考《乐书》以述论自古以来音乐的兴盛和衰微,作《乐书》第二。

没有兵力就不会强大,没有德政就不会昌盛,黄帝、商汤王和周武王深明这个道理就功业兴盛,夏桀王、商纣王和秦二世不明白这个道理而败亡,人们对这难道能不慎重吗?《司马法》从产生以来就长久受到重视,太公、孙子、吴起和王子成甫能够继承《司马法》并对《司马法》有所发明,切合近世情况,极尽人事的变化。作《律书》第三。

乐律居于阴而可以牵制阳,历法居于阳而可以牵制阴,律、历交替相牵制,丝毫不容许疏忽。原有五家历书文辞互相矛盾,只有太初元年所论历法较为正确。作《历书》第四。

讲述星象气数的书,参杂着许多有关祈福、禳灾和预测吉、凶之类的内容,荒诞不经;推究这些书中的文辞,考察它的应验,却并没有什么特殊和灵异可言。等到集合专家讨论有关星气的事,又用日、星运行的轨道躔度依次加以验证。作《天官书》第五。

承受天命而为帝王,顺应符瑞而封禅的事不轻易举行,如果举行封禅大典,那么一切神灵没有不受祭祀的。追溯祭祀名山大川诸神的典礼,作《封禅书》第六。

大禹疏通河川,九州得以安宁;到了建筑宣防宫的时候,河道沟渠都加以疏通。作《河渠书》第七。

钱币的发行,是为了畅通农、商交易;交易充分发展就出现了玩弄智巧的弊端,兼并的事越来越多,人们争相投机牟利,舍本逐末,弃农经商。作《平准书》以观察世事的变化,这是第八篇。

太伯想让位给幼弟季历,逃避到江南蛮族的集居地安身;文王、武王得以在西岐兴起,发展了古公亶父的王业。阖庐杀死吴王僚夺取王位,曾经降服楚国。夫差战胜齐国,逼杀伍子胥而以皮革袋盛尸;听信伯亶的话去与越国亲善,结果使吴国被越攻灭。为了赞扬太伯让国的美德,作《吴世家》第一。

申、吕的后代衰弱,尚父起步时微贱,终于投归西伯,文王、武王尊他为国师;他的功勋超过群臣,在暗中周密谋划灭商大计;头发斑白,受封于齐国的营丘。齐桓公不背弃柯地的盟约,在诸侯中树立了威信,事业由此昌盛,多次会合诸侯,霸功显赫。田常、阚止争宠而杀死齐简公,田氏篡夺齐国,姜姓瓦解灭亡。赞美尚父的谋略,作《齐太公世家》第二。

诸侯和部众对周成王有的依顺,有的违背,周公来安抚他们;他努力实行文教德化,天下都响应附和;辅佐和保护成王,诸侯都尊崇周天子。鲁隐公、桓公之际,鲁国非礼悖德的事相继发生,这是为什么呢?孟孙、叔孙、季孙这“三桓”争权相互攻击,鲁国国运从此不再昌盛。赞美周公的《金鄊》策文,作《周公世家》第三。

武王灭纣以后,天下还没有安宁,他便去世了。成王年纪幼小,管叔、蔡叔怀疑周公要篡位,淮夷也乘机叛乱。当时召公以其德高望重率先作出榜样,使周王室团结安定,保证了周公东征的胜利,使东方一带得到安定。燕王哙让位给子之,导致了国家的祸乱。赞赏《甘棠》这首诗,作《燕世家》第四。

管仲、蔡叔辅佐武庚,为的是安定商朝旧地;等到周公旦摄政,管、蔡二叔不服,伙同武庚叛乱;周公杀死管叔鲜,放逐蔡叔度,周公留下忠于成王的誓言。文王的妃子太姒生了十个儿子,周朝凭借宗族繁盛而强大。表彰蔡仲替父亲蔡叔忏悔过失,作《管蔡世家》第五。

先王的后代延续不绝,舜、禹的功德受到后世的悦服怀念;他们的功德美好清明,后代得以蒙受祖先的荣光。百世享受祭祀,到周朝封有陈国、杞国,后来被楚国灭掉;齐国田氏又兴起,夺得了政权。舜是一位多么伟大的人啊!作《陈杞世家》第六。

周朝收罗殷的遗民,康叔开始封在卫邑,周公用商朝乱政亡国的教训来告诫他,写了《酒诰》《梓材》等三篇文告。到了卫公子朔出生,卫国开始倾危不宁;卫灵公夫人南子憎恶太子蒯聩,造成庄公、出公父子名分颠倒。周朝的统治日益衰微,战国七雄日益强大,卫国因为弱小的缘故,国君角独在他国之后而亡。赞美《康诰》,作《卫世家》第七。

可惜箕子啊!可惜箕子啊!正直的进言不被采纳,却反而装疯成为奴仆。武庚死后,周朝封微子在宋国。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受伤,君子中有人称美他讲究仁义。景公有谦逊的美德,使得天星退行免祸。剔成君暴虐无道,宋国才遭到灭亡。赞美微子请教太师然后出走,作《宋世家》第八。

武王去世以后,叔虞受封于晋,在唐地建都邑。君子讥讽晋穆侯给儿子们取名不恰当,后来果真被曲沃武公所灭亡。献公宠爱骊姬,造成了五代的祸乱。公子重耳不得志,反而成就了霸业。六卿专权,晋国因而衰亡。赞美晋文公因功得到天子赐给圭玉和黑黍酿的香酒,作《晋世家》第九。

重黎开创功业,他弟弟吴回继承光大;殷朝末年,鬻熊成为楚国始祖以后,就有谱牒记述世系了。周朝任用熊绎,熊渠继承。楚庄王贤明,战胜陈国又恢复它的国号;已经赦免郑伯,又因华元说出宋人饥饿的实情而撤走围宋的军队。怀王客死在秦国,子兰谗害屈原;怀王喜欢阿谀奉承,听信谗言,楚国终于被秦国吞并。赞美庄王的德义,作《楚世家》第十。

少康的儿子无馀,远远弃处南海,南越人剪去头发,身上涂着花纹,常与鼋鱼、鳄鱼等水族接近。世代守在封禺山,奉祀大禹。句践被吴军战败围守会稽,于是重用文种、范蠡。赞美句践身在蛮夷而能勤修德义,消灭强大的吴国又尊奉周室,作《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

郑桓公举国东迁,是采用了周太史伯的建议。庄公派兵侵犯周土,割取庄稼,周王和臣民都纷纷非议。祭仲被宋胁迫订盟拥立公子突为君,郑国长时间不能强盛。郑国子产推行仁政,后世称赞他为人贤明。三分晋国的韩、赵、魏不断来犯,郑国被韩吞并。赞美郑厉公接纳周惠王,作《郑世家》第十二。

造父善于御马,只有像骥、耳等骏马,才能够表现出造父的技能。赵夙事奉晋献公,赵衰继承先人的事业;辅佐晋文公,尊奉周天子,赵衰终于成为晋国的得力辅臣。赵襄子被智伯等围困在晋阳城蒙受屈辱,于是与韩、魏联兵反而灭了智氏。主父赵武灵王被臣子围困在沙丘宫,饥饿难熬,掏雀窝抓小鸟充饥,最后活活饿死。赵幽王迁邪僻淫乱,贬斥迫害良将。表彰赵鞅讨平周王室的内乱,作《赵世家》第十三。

毕万被封在魏地,卜官预知他的后代必定昌盛。到了魏绛,杀死晋悼公弟弟杨干的御者以正军法,结果连戎翟都畏惧,他与戎翟议和成功。魏文侯倾慕仁义,拜孔门高足子夏为师。魏惠王骄傲自夸,遭到了齐国、秦国的攻伐。安矨王怀疑信陵君并削夺了他的兵权,诸侯由此不再帮助魏国。秦国终于夺得魏国京都大梁,魏王假被秦兵俘虏去当了仆役。赞美魏武子辅佐晋文公创立霸业,作《魏世家》第十四。

韩厥暗中仗义相助,赵武得以复兴赵氏;使断绝了的后嗣得以继续,废置了的祭祀得以再兴,晋人尊崇韩厥。韩昭侯名显诸侯,是因为他重用了申不害。韩王安怀疑韩非而不能信用他,秦国攻袭韩国并灭掉了它。赞美韩厥辅佐晋君,匡正周天子的赋政,作《韩世家》第十五。

田完避难,出奔到齐国请求援助。后来,田氏暗中布施恩惠,五世相继,齐国百姓歌颂田氏。田成子夺得了齐国政权,田和成为诸侯。齐王田建被后胜的奸言鼓动不战而降秦,于是被秦迁到了共邑。赞美齐威王和宣王能挽救乱世而独尊崇周朝,作《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周室已经衰落,诸侯恣意行事,仲尼痛惜礼废乐崩,因而追修经术,以宣扬王道,匡正乱世,使它返归太平;于是著书立说,为天下制定礼仪法度,留下“六艺”的纲纪传给后世。作《孔子世家》第十七。

夏桀王、商纣王丧失王道而商汤王、周武王兴起,周朝失去王道而孔子创作《春秋》。秦朝丧失为政的大道,而陈涉发动起义,诸侯跟着造反,风起云涌,终于灭亡了秦朝统治者。天下发动的亡秦事端,是从陈涉发难开始的。作《陈涉世家》第十八。

河南宫成皋台,是薄氏兴起的基地。窦姬被误遣到了代地,因而使窦氏家族显贵。栗姬仗恃地位尊贵而骄横,王氏才乘机获得了皇后的尊位。陈皇后太骄傲矜持,终于被武帝废弃而立卫子夫为皇后。赞美卫子夫那样的美好德行,作《外戚世家》第十九。

汉高祖施用欺诈的计谋,在陈县逮捕了楚王韩信;越地、楚国的民俗剽悍轻狂,不易驯服,高祖就封弟弟刘交做楚王,国都建在彭城,以加强对淮水、泗水地区的统治,作为汉朝宗室的屏藩。刘戊陷于邪念,因谋反事败而自杀;刘礼又被封为楚王,继承了先祖的家业。赞美元王刘交辅佐高祖有功,作《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汉高祖起兵反秦,刘贾参与了这件事;后来被英布攻袭,失去了他的封国荆、吴之地。营陵侯刘泽通过田子春游说感动了吕后,便被封为琅邪王;后来被祝午诱骗而轻信齐王,前往齐国不得归还,就用计离开齐国西入关中,碰上迎立孝文帝立功,因而又被封为燕王。当天下没有安定时,刘贾、刘泽以高祖宗族兄弟的身份,成为汉朝廷的藩屏辅佐。作《荆燕世家》第二十一。

天下已经平定,刘氏皇室亲属不多;悼惠王在王子中最先壮大,受封于齐,镇守东部疆土。齐哀王擅自兴兵,愤怒讨伐吕氏族人,由于他的舅父驷钧粗暴乖张,朝廷大臣不许哀王当皇帝。齐厉王亲属内部淫乱,厉王自杀的大祸是主父偃胁逼促成。赞美悼惠王刘肥成为高祖开国的股肱辅佐,作《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楚国的军队把我军围困在荥阳,楚、汉相持三年;萧何镇抚山西一带,登记户口,输送兵员,供给粮食不断,使百姓爱戴汉王,不乐意为楚王出力。作《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曹参与韩信联兵平定魏地,又打败赵军,攻取齐地,就削弱了楚霸王的势力。曹参接替萧何成为汉朝相国,朝政没有变更,百姓得以安宁。赞美曹参不夸功不逞能,作《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

在营幕之中筹谋策划,无形之中便能克敌制胜。子房谋划克敌制胜的大事,没有智巧的名声,没有勇敢的武功,从容易处着手解决难题,从细微处入手做成大事。作《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陈平使用六个奇妙的计谋,使得诸侯归附汉朝廷。消灭诸吕的大事,陈平是主要谋划者,终于使国家安定。作《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诸吕互相勾通,图谋削弱皇室,而周勃违反常义,切合权变之道。吴、楚等七国起兵叛乱,周亚夫在昌邑驻兵,来扼制齐、赵的军队,故意不理梁王求救。作《绛侯世家》第二十七。

吴、楚等七国叛乱,藩屏京都的,只有梁孝王御敌卫国;但他自恃窦太后的宠爱,自夸功劳,几乎遭受杀身之祸。赞美他能抵抗吴、楚叛军,作《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五宗都被封为王,皇室亲属融洽和睦,诸侯或大或小都是王室的藩屏,各得其宜,僭位越轨比拟皇上的事逐渐减少了。作《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武帝的三位皇子被封为王,皇上的策告文辞典雅,值得观赏。作《三王世家》第三十。

后世争权夺利,而伯夷、叔齐兄弟却趋赴仁义;互相推让国君的权位,后来都饿死在首阳山,天下人都称赞他们的美德。作《伯夷列传》第一。

晏子很俭朴,管夷吾则很奢侈;齐桓公因任用管仲而称霸天下,齐景公因任用晏子而国家得享太平。作《管晏列传》第二。

李耳主张无为而治,使百姓自化为善;清静寡欲,使国民自然走上正轨。韩非揣度事物的情理,主张遵循时势和条理治理国家。作《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自古以来的帝王都重视《司马法》,田穰苴能对它加以阐明发挥。作《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如果不懂得信守、廉洁、仁慈、勇敢,就不能传授兵法,讲论剑术,兵法、剑术与道相符合,内可以修身,外可以应变,君子们认为这就是武德。作《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楚太子建遭遇谗言毁谤,以至祸殃连累到伍奢,伍尚营救父亲,伍员逃往吴国。作《伍子胥列传》第六。

孔子传述文献,弟子振兴他的大业,都成为师傅,教导人们尊崇仁德,激励人们行义。作《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商鞅离开卫国去到秦国,能阐明和施行他的治国之术,秦孝公时使秦国富强,而称霸西戎;后世遵循他所立的法度。作《商君列传》第八。

天下诸侯都忧虑秦国的连横之策,因为秦贪得无厌,而苏秦能够保全诸侯,约会六国合纵来抑制秦国的贪婪强横。作《苏秦列传》第九。

六国已经合纵相亲近,而张仪能够阐明他的连横主张,使合纵诸侯的阵线又被瓦解。作《张仪列传》第十。

秦国所以能够向东侵夺,称雄诸侯,是由于樗里子和甘茂的策划。作《樗里甘茂列传》第十一。

席卷河山,围攻大梁,使诸侯束手而臣服秦国的,是穰侯魏冉的功劳。作《穰侯列传》第十二。

南面攻下楚国的都城鄢郢,北面摧毁赵国长平的守军,秦军接着包围了赵都邯郸,武安君白起曾是主帅;攻破楚国,灭亡赵国,是武成侯王翦的计谋。作《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涉猎儒家、墨家的遗文,阐明礼义的系统纲要,制止梁惠王唯利是图的念头,陈述往世的兴盛衰亡。作《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喜欢接交宾客、士人,士人们归附薛公,替齐抵御楚、魏。作《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出于权变,争得冯亭所献上党之地;到楚国请救兵解除邯郸的围困,使赵国国君得以重新立名于诸侯。作《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

自身富贵而能够尊重贫贱者,自己贤能而能屈就平庸者,这只有信陵君能够做到。作《魏公子列传》第十七。

冒死为君,终于让君主从强秦逃脱,使游说的人士南向趋赴楚国的,是黄歇的忠义所感召。作《春申君列传》第十八。

能忍受魏齐的羞辱,却在强秦树产威信,取得高官,推举贤能,辞让相位,范雎、蔡泽二人有这样的美德。作《范雎蔡泽列传》第十九。

担任主将,施展谋略,联合五国的军队,替弱小的燕国报复了强大齐国的深仇,洗雪了燕国先君失国的耻辱。作《乐毅列传》第二十。

能够在强横的秦王那里陈述意见,又能委屈自己而对廉颇谦恭忍让,来尽忠于他的国君,使将、相二人都名重于诸侯。作《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齐盡王既已丢失临淄,逃到了莒邑,只赖田单以即墨为基地,打败并驱逐燕将骑劫,才保住了齐国江山。作《田单列传》第二十二。

能够用巧言诡辩解除被围之城的患难,轻视爵位、利禄,而以尽其志趣为乐。作《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

创作诗赋辞章来讽喻谏诤,用同类的事物作比喻来伸张正义,《离骚》有这样的特色。作《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与子楚结交,使诸侯之士纷纷争相事奉秦国。作《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

曹沫用匕首胁迫齐桓公订盟,鲁国得以收回失地,同时也使齐君在诸侯中彰明诚信;豫让守义,为智伯报仇没有二心。作《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能够施展自己的谋略,顺应时势,推尊秦国,使秦得志于海内,李斯是定策的主谋,作《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为秦国开拓疆土,增加民众,北面击败匈奴,凭借黄河修筑要塞,依山傍岭加强防守巩固国防,建置榆中。作《蒙恬列传》第二十八。

镇守赵国,据保常山,拓广河内,削弱楚国的势力,彰明汉王的威信于天下。作《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

魏豹收集西河、上党的兵力,跟随刘邦攻打项羽到达彭城;彭越侵袭梁地,以困扰项羽。作《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

黥布据淮南一带背叛楚国归向汉王,汉王利用他而得到楚国的大司马周殷,终于在垓下打败项羽。作《黥布列传》第三十一。

楚军把我军困逼在京、索之间,而韩信攻取魏、赵,平定燕、齐,使汉占有了天下的三分之二,得以消灭了项羽。作《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楚、汉双方在巩、洛一带对峙,而韩王韩信为汉镇守颍川,卢绾截断项羽军队的粮饷军需。作《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

诸侯背叛楚霸王项羽,齐王独能在城阳牵制项羽,汉王得以乘机攻入彭城。作《田儋列传》第三十四。

攻取城镇,在原野作战,获得军功回来汇报,樊哙、郦商为汉朝立有大功,不仅仅为汉高祖执鞭策马,驰驱疆场,而且又与汉王一道出生入死逃脱危难。作《樊郦列传》第三十五。

汉朝初定天下,文治条理还不明确,张苍担任主计官,统一度量衡,编订律历。作《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

通过说辞结交,与外国互通使节,笼络诸侯;诸侯都来亲附,归向汉朝,成为藩屏辅臣。作《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

想要详细了解秦末和楚、汉战争时期的种种事情,周緤等是亲身经历的人,经常跟随高祖征战,平定诸侯。作《傅靳蒯成列传》第三十八。

建议迁徙豪门强族,建都关中,与匈奴和亲;明订朝廷礼节,条列宗庙仪法。作《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季布能变刚戾而为柔顺,终于成为汉朝大臣;栾公不因屈服于威势的胁迫而背叛死者。作《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

敢于冒犯皇上直言强谏,使皇上的言行合于义,不顾自身安危,为国家建立长远的方略。作《袁盎朝错列传》第四十一。

遵守法律而不违背根本事理,称述古代贤人,增长君主的明智。作《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

敦厚、慈爱、孝顺,不善辞令,办事敏捷,致力于恭敬谨慎,堪称君子长者。作《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三。

坚守节操,恳切刚直,义气足以称得上清廉,行为足以激励贤能,担任重要职位而不能以无理使之屈服。作《田叔列传》第四十四。

论医术扁鹊是医家的宗师,他的医术非常精细明达;后世遵循他的医道方法,不能改易,而仓公可说是接近扁鹊的医术了。作《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

刘仲被削夺王爵,他的儿子刘濞又受封为吴王,恰逢汉朝初定天下,汉朝令吴王镇抚江、淮一带。作《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

吴、楚等七国叛乱,宗室亲属中只有窦婴贤能而喜欢结交士人,士人归心于他,他率军在荥阳抵抗七国叛军。作《魏其武安列传》第四十七。

智谋足以应付近世的事变,宽厚足以深得人心。作《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

勇于抗击敌人,仁爱士兵,号令简要不烦琐,部众衷心归向他。作《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从夏、商、周三代以来,匈奴经常成为中原的祸害;要知道或强或弱的时势,设法戒备,相机征讨,作《匈奴列传》第五十。

拓直弯曲的边塞,开扩黄河以南的边地,攻破祁连山一带的匈奴兵,广开通往西域各国的道路,使北方匈奴披靡溃败。作《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

大臣和宗室以奢侈浪费互相炫耀比高低,只有公孙弘以节衣缩食为大小官吏表率。作《平津侯列传》第五十二。

汉朝平定中原以后,南越王赵佗能安集南越来保卫南方藩属,向汉朝纳贡尽职。作《南越列传》第五十三。

吴国反叛,东瓯人杀死吴王刘濞,守卫封禺山,成为汉朝的臣属。作《东越列传》第五十四。

燕太子丹的部众败散在辽东地区,卫满招收这些逃亡的人,便聚集在海东,来安集真藩等部,保卫边塞,成为汉朝的外臣。作《朝鲜列传》第五十五。

唐蒙出使经略西南,与夜郎通好,而邛、笮的君长请求做汉朝的内臣,并接受朝廷派来的官吏。作《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

《子虚赋》咏事,自有寓意;《大人赋》奏上,皇帝很喜欢。虽然文辞华丽,事多夸张,但赋的宗旨都在于讽喻劝谏,归结为主张无为而治。作《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

淮南王黥布反叛,高祖封小儿子刘长为淮南国王,以镇守江、淮以南一带,安抚楚地剽悍的民众。作《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

奉行法律、遵循情理办事的官吏,不自夸有功,不自称贤能,百姓对他们没有什么称誉,他们也没有什么过错。作《循吏列传》第五十九。

衣冠端庄,在朝廷上占有一席地位,群臣没有谁敢对他说虚浮不实的话,汲长孺是刚直庄重的大臣;好推荐贤人,称道长者,郑庄是慷慨有节操的君子。作《汲郑列传》第六十。

从孔子去世以后,京城里没有谁重视学校教育,只有武帝建元、元狩年间,文教事业灿烂辉煌。作《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民俗背弃本业,向往巧诈,作奸犯科的人,玩弄法令,善良的人不能感化这些人向善,只有一切依法严酷惩治才能使他们遵守法令。作《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汉朝派使者与大夏建立交往以后,西方极远的蛮族,都伸长脖子向着内地,想瞻仰中国的文明。作《大宛列传》第六十三。

解救别人的危难,救济别人的贫困,在仁的方面有可称道之处吧。不失信用,不背弃诺言,在义的方面是有可取之处呢。作《游侠列传》第六十四。

事奉君主而能使君主耳目愉快,脸色和悦,从而得到君主的亲近,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美色招人喜爱,论技能也是各有所长的。作《佞幸列传》第六十五。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争权夺利,上下没有什么阻碍,人们没有谁能伤害他们,这是由于这些人善于用“道”处事。作《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齐、楚、秦、赵等国的占卜家,都因地域不同,风俗差异,占卜的方法也各不相同。要统一考察占卜家们的宗旨,作《日者列传》第六十七。

夏、商、周三代君王占龟的方法不同,四方蛮夷卜筮的风俗有别,但都用来占卜判断吉凶祸福。粗略考察了占卜的大概情况,作《龟策列传》第六十八。

一个普通的平民,不危害国家的政令,也不妨害百姓的生计,趋时贸易,增殖财富,在智慧方面有可见之处。作《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我们汉朝继承五帝的遗风,上接被中断了的三代大业。周朝末年王道衰落,秦朝废弃古文,烧毁《诗》《书》,所以造成了明堂、石室、金匮、玉版等处所藏图书典籍的散失错乱。这时候汉朝兴起,萧何修订法令,韩信申明兵法,张苍创立规章制度,叔孙通制定礼义,于是学术风气逐渐推进,《诗》《书》等古籍也在各地断断续续被发现了。从曹参推荐盖公讲论黄帝、老子的学问后,而贾生、晁错也发扬申不害、商鞅等法家的学问,公孙弘因懂得儒家学术而显贵,一百年之间,天下已发现的遗文古事无不汇集在太史公的府第。太史公又父子相继掌管这一要职。太史公说:“哎呀!我的先人曾经掌管这一事务,扬名于唐、虞时代,直到周朝,又职掌这一职务,所以司马氏是世代相承主管天文星历方面事务的。难道能在我这一辈中止吗?要敬记在心啊!要敬记在心啊!”我搜集天下散失的文献,对帝王兴起的事迹,追根溯源,探究始终,考察盛衰,再依据事实进行论述考订,简略推考三代,详细记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现在,著十二本纪,科分条例。或同时,或异世,年代相差不易明了,作了十表。礼乐增减,律历改易,兵法权谋,山川形势,鬼神祭祀,天人关系,承其敝,通其变,作八书。二十八宿列星环绕着北斗,三十根车辐环集在同一车毂,运行无穷,辅弼股肱大臣,就像星辰、辐毂相配称,他们忠实守信、坚守臣道,以事奉皇上。作三十世家。他们仗义而行,倜傥不羁,不使自己失去时机,能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总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叫做《太史公书》。序述大略,借以拾遗补充六艺,成为一家之言,协合六经传释,整齐百家杂说,正本藏在名山,副本留在京师,留待后世圣人君子观览。第七十。

太史公说:我撰述从黄帝以来直到武帝太初年间而止的史实,一百三十篇。

(李润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