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世界历史很有趣:袁腾飞讲美国史 > 7.天降救星小罗斯福 >

7.天降救星小罗斯福

简直就是记忆天才

民心思变,1932年的美国大选中,罗斯福以绝对的优势击败了胡佛,当选为美国新任总统。

富兰克林·罗斯福被称为天才,他当上总统之后不到一年,就成为一个传奇人物。

他竞选总统的时候50岁,宽肩膀,大个子,但是两条腿瘫痪了,胳膊老长,两只毛乎乎的大手满是斑点,头发稀疏,大肚子前凸,两只蓝色的眼睛离得很近,有褐色的眼袋,嘴边有两条长长的皱纹,就跟一对括号似的。

在美国的政客中,只有他把经济问题看作道德问题,他的自信心是惊人的,记忆力更惊人。

他小时候在意大利只见过一回的街道和建筑物,长大后还能记得清清楚楚。“二战”的时候,有一艘船在苏格兰附近沉没,不知道是被鱼雷击中还是触礁。罗斯福跟手下人聊起这件事时,说可能是触礁了,然后就滔滔不绝地说出当地海岸涨潮的高度、礁石在水下的深度,等等。

他最拿手也最爱表演的是让人在美国的草图上随便画一条线,他能准确地按顺序说出这条线上有几个县。

他特别热心改革,在当时那个停滞不前、无所作为的世界里,他已经是一个全球知名的人物了。

胡佛不行了,小罗斯福上

1933年情人节的晚上,胡佛正在共和党全国委员会发表告别演说,美国整个银行系统的总崩溃开始了。

胡佛过去的政策把整个美国都搞破产了。

1933年3月3日,星期五,无数纽约市民拥向美国的银行,要求提取现金,到了下午3点,银行被迫关上了大门。

财政风暴席卷了美国的两大金融堡垒——纽约和芝加哥。

财政部给胡佛送来了最后一张500美元的支票,这是他在总统任上最后的一笔薪金。

胡佛收到支票的时候,兴致很好,他觉得金融恐慌可能正在减退。但这只是他的幻想,一会儿的工夫,四个州的金融体系全垮了。

按照惯例,新总统就职前夕,卸任总统要请新总统共进晚餐。

胡佛这时候已经精疲力竭、心烦意乱,实在打不起精神来操办晚宴,所以只是请罗斯福全家在下午4点出席正式的茶叙。

两位总统一块儿喝茶的时候,胡佛提出了许多数据,要求罗斯福答应跟他一起采取两党联合行动,拯救美国的金融危机。

罗斯福说他想等一等,因为到了明天,他就是总统了。

罗斯福坐上轮椅准备告辞,对胡佛说,总统先生,我知道照例你是要回拜的,但是你如果不想回拜,那就别麻烦了。

胡佛从客厅的另一边走回来,对罗斯福说,罗斯福先生,等到你像我这样在华盛顿待上四年,你就会知道,美国总统是从来不会去拜访谁的。

说罢转身走出了客厅。

罗斯福的儿子看了他一眼,他从来没见过老爹这么生气。罗斯福的夫人不等丈夫开口,霍地站起来说,谈谈很好嘛,不过此刻,我们也该走了。

第二天正午12点,富兰克林·罗斯福成为美国第32任总统。他不戴帽子,不穿大衣,昂首挺胸,随着最高法院大法官宣读誓词,他把手放在家传了300年的《圣经》上宣誓。

他的声音通过广播网,传遍了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美国大地。

他说,我将要求国会授予我一件唯一足以应付目前危机的武器,这就是,让我拥有足以对紧急事态发动一场大战的广泛行政权。这种授权之大,要如同我们遭到敌军侵犯时一样。

在场的前总统胡佛默然无语,但是在贫民窟里吃不饱的孩子们把头抬起来了,一肚子怨气的农民们把头抬起来了,缝补破衣裳的妇女们把头抬起来了。

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位记者在打字机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就是罗斯福一把火把国会烧了,我们也会大声欢呼,好啊,火终于着起来了!”

搞金融很有几把刷子

罗斯福上任之后,首先着手恢复美国的金融体系,也就是银行的信用。

其中最关键的是如何对那些囤积户施加压力,迫使他们把紧紧攥在手心里的黄金和货币放出来。

政府不能通过法律强迫大家把钱和黄金存入银行,只好采取宣传的办法。

联邦储备委员会通过各大报纸宣布:凡是2月1日以后从银行提取过黄金,而且到下周一还不重新存储的,银行就要公布他们的姓名。

这样一来,很多美国人只好撕开装有黄金的床垫,从土里刨出藏有美钞的铁罐,把黄金和货币存回银行。

各地的银行门前都排起了长队,但是跟上次争相提款的情景不一样,这回是男女老少都带上了装满黄金和货币的旅行包、手提箱去存钱。

联邦储备委员会大受鼓舞,决定步子迈得再大一点儿,紧接着又要求各银行上报过去两年内提取过存款的人。联邦储备委员会的运气很好,到星期六晚上为止,各州联邦储备银行回收了3亿美元的黄金和黄金兑换券。

政府以此为储备,发行了7.5亿美元的新钞票。商业活跃了起来,不到一个星期,就有四分之三的银行恢复了营业,美国纽约股票价格上涨了15%。

金融恐慌过去了,既没有发生币制混乱,也没有实现银行的国有化。

罗斯福成功地遏止了通货膨胀,“百日新政”开始了。

罗斯福任总统的100天内,顶着狂风骤雨,义无反顾地奋勇前进,一天天显示出他无穷的智慧和无限的精力。

从3月9日制订《紧急银行法》到6月16日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罗斯福总统说,有时连他自己都感到有点儿震惊。

在这100天之内,他发表了十次重要的演说,制订了新的外交政策,创建了每周举行记者招待会和内阁会议各两次的惯例,废止了金本位制等,通过了一系列法令。

虽然这些都是临时招架的办法,罗斯福却对身边的人说,挑一个办法试试看吧,失败了就换另一个,总之要搞点什么试试。

他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在大选中取得一边倒的胜利,就是因为人民授权他进行改革,所以他说怎么变都行,只要快变就行。

当时的美国报纸发表社论说,目前应该由总统独揽大权,这样做势必引起史无前例的复杂问题,但是人民思变之心甚切,就是任凭总统一人独断专行,他们也心甘情愿。

有一位参议员甚至说,为了罗斯福总统,国会议员们就是像马戏团的动物那样跳火圈也干。

后来美国人讲,如果罗斯福当时想搞独裁,易如反掌。

罗斯福出任总统的100天内,国会自觉自愿地授予总统的权力非常大,就是德国国会给予希特勒的权力也不过如此。但是深受美国传统影响的罗斯福,仍然坚定地主张遵循宪法办事。他说,他要像他的堂叔西奥多·罗斯福那样,做一个热心布道的总统。

有一位朋友对他说,如果成功地挽救美国,他将成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名垂千古;如果失败,他就是历史上最糟糕的总统。

罗斯福回答说,如果我失败,我就是美国的末代总统了。

年度最勤奋总统

罗斯福总统为了摆脱危机,殚精竭虑,非常勤政。

他上任以后下达过这么一条命令:凡是有困难打电话向白宫求助的,一概不准挂断,政府里必须得有个人跟求助者谈谈。

罗斯福更是以身作则,随时都接电话,就连开内阁会议时都不例外。

美国人从来没有想到跟总统通话那么容易。当时美国有100多人可以不必让秘书通报就能够直接请总统听电话,这个数字一直没人超过。越战时,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也是一个爱接电话的高级官员,但他的职位毕竟没法跟总统比,而且能跟他直接通话的也只有25个人。

总统不但亲自接电话,也亲自打电话,而且他跟人谈话的时候都是称名不道姓。他曾经给女劳工部长弗兰西斯·珀金斯打电话,当时罗斯福内阁刚刚就任一周,首都政界还不认识珀金斯部长,而珀金斯部长也不熟悉华盛顿的一切。

有一天,部长的助手接电话的时候听到对方说:我是富兰克林,我可以跟珀金斯小姐讲话吗?

助手转告部长,部长说:富兰克林?我不认识什么富兰克林,你问他是哪个单位的?

这一问,罗斯福哈哈大笑,说,我就在白宫上班,我是美利坚合众国总统。

这件事一时传为美谈。

总统不但爱接陌生人电话,更喜欢收到人民群众的来信,每天少则五千,多则八千封来信,十倍于胡佛。

罗斯福的亲民、勤奋造就了他在民众心目中的伟大,甚至有一个众议员把他跟耶稣相提并论。纽约小学生曾进行过一次民意测验,最受欢迎的人是罗斯福,其次是上帝,但上帝的得票率远不如他。

有一个金融巨头讲,他认为自从耶稣去世以后,最伟大的领袖就是罗斯福。他对自己当年投胡佛的票后悔莫及,并为此深深地忏悔,请求上帝宽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罗斯福新政中,最了不起的就是创办了联邦救济事业。承担联邦救济事业的政府部门名称改过几次,比如叫“民政工程署”“工程兴办署”“公共工程署”,领导人也换过几任。

当第一任领导人霍普金斯就职时,他直截了当地讲,我来华盛顿就是要做到谁也不挨饿。

霍普金斯认为,只给救济,不给活干,会让人们丧失自尊心。

霍普金斯在他的工作中坚定地实施了自己的这种理念,使得美国的救济事业避免了胡佛政府以前担心的一味提供救济会使人们变得消极、好吃懒做的后果。

霍普金斯很高兴每次听到妇女们说,我们不再靠救济了,我丈夫在为政府干活。

民政工程署、工程兴办署、公共工程署新办了三万多个工程。全国新建了10%的公路,新开了35%的医院,新建了很多市府大楼、法院大厦,兴办了很多学校。通过修建这些公共工程,丹佛市有了供水系统,俄亥俄州有了拦洪工程,得克萨斯州有了港口,美国最南端的基韦斯特市有了公路和桥梁连接佛罗里达州。

公共工程署投资的都是私人企业力所不及的各种工程,从而既解决了就业问题,使大多数人拿到了工资,也使整个美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例如,哈得孙河下面林肯隧道的修建,成功地将纽约市和新泽西州连接起来。另外,还将宾夕法尼亚的铁路改为电气化。

有了公共工程署诸多项目的实施,华盛顿才相继有了动物园、林荫大道和联邦贸易委员会大厦。

1932年,华盛顿还有几千辆马车,而马是要排便的,华盛顿满大街依然臭气熏天。直到公共工程署立项的柏油路出现,马车才退出了华盛顿的历史舞台。

公共工程署兴办的大量工程,还包括旧金山博览会会场和科罗拉多河上一座著名的水坝,这座水坝就连罗斯福的竞争对手共和党人都非常感兴趣。当1946年共和党人再次控制国会的时候,甚至将水坝改名为“胡佛水坝”。

罗斯福政府兴办的所有这些工程,总共开支还不到200亿美元。而兴办这些公共工程,除了让老百姓挣到钱、恢复市场之外,同时还实现了一个重要的目标,即消除了你死我活般的丛林竞争以及女工、童工残酷的工作环境,这也是每一个具有最起码的人性的正派企业家都认可并愿意为之实施的目标。

到了1933年夏天,有100多万名雇主表示愿意遵守全行业性劳动工资规程。

美国市场逐渐复苏,美国的经济再一次呈现出上升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