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袁腾飞讲先秦·上古春秋 > 十五 尊王攘夷 >

十五 尊王攘夷

被誉为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在位四十三年,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其王者风范堪称后世楷模。他诸多的治国方略,成为华夏政治文化的首善之举。其实,这一切功绩,主要来源于丞相管仲制定的一个战略。到了东汉时期,这个战略被曹操奉为经典,称颂不已。那么,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战略?齐桓公又是如何凭借它称霸诸侯的呢?

为谋富强,压箱底的招都使上了

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后,管仲开始在齐国大展拳脚。

其实,齐国的自身条件是非常优越的。它以前的国力之所以微弱,是因为自己国内比较混乱。襄公、无知、公子纠、公子小白……这么多人抢班夺权,一乱就耽误了好些年。

当时齐国的国家权力,表面上归国君,但按照宗法制的基础,国家权力是散落在各地的,掌握在宗室贵族的手中,国君的权力有限得很。一旦有大事儿需要决断,国君得先取得贵族们的支持,才能顺利落实。

在实际中,国君对很多事儿非常有热情,但下边人不同意,还是办不成。连人事任命,也不是国君一个人说了算,他得跟大臣们讨价还价。就连齐桓公自己,也是因为得到了两大家族的支持,才顺利继位。所以就算你做了国君,表面看上去很拉风,但其实不是那么回事儿,内政是很松散的。

齐国虽然经济繁荣,但实际的受益者还是宗族贵戚,老百姓手头没啥钱。在齐桓公之前,齐国的贵族们通过制盐、采矿这些暴利行业,赚得盆满钵满,但政府却一毛钱都收不上来。

国家财政捉襟见肘,有时甚至要通过削减官员、贵族的俸禄补贴国家开支,国库的空虚使叛乱变得更为频繁,这是经济上的松散。

军力上的分散就更严重了。齐国虽然人口众多,但用于作战的部队和可征调的兵源却严重不足。加上常年太平,没什么对手,部队也缺乏训练。齐军只要一打仗,其低下的战斗力就会暴露无遗,甚至有时候连鲁国都搞不定,更甭提搞定北边彪悍的少数民族了。

管仲是个人才,他非常清楚齐国的毛病出在哪儿。手握大权后,他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

管仲的变革是春秋中期的一次大事件。在最高统治者的支持下,他提出了富国强兵的口号,实施了一场自上而下的变革。

管仲的改革措施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经济国有化,将冶炼、食盐等原本由私商贵族经营的产业收归国有,让国家垄断其中的巨额利润。

这一时期,齐国由政府出钱招募工匠,开采矿石,制造农业工具和武器。如此一来,国家既获得了冶炼业的巨额利润,也推广了铁器的使用,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除了冶铁之外,另一个利润巨大的产业就是煮盐业。管仲设立专门的盐官,招募百姓煮盐,并且制造船只,租赁给百姓,鼓励百姓去深海捕鱼。

通过这番改革,盐、铁两大产业的控制权就牢牢地掌握在了国君的手里,国君也就抓住了齐国的经济命脉。

第二个著名的变革措施,就是在原来分封下去的土地上画“井”字,使土地变成“井田”,让老百姓在井田上耕种,然后给国家交税。

但是,拥有封地的贵族们为了偷税漏税,开始开垦封地周围的荒地——荒地可是我自己开的,不是你分封给我的,所以我不用给你交税。

如此一来,大家都去开荒,都不交税了,国君也收不上来钱了。为了扭转局面,管仲又提出一条措施,就是土地一律交税。不管是封给你的地,还是你自己开的地,你一共有多少亩地,就得交多少亩地的税。

这一措施的实施,等于是在某种程度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同时也把大量的财富从富人手里转移到了国家手里。

为了齐国的富强,管仲还想出了很多让人匪夷所思的招儿。

比如,管仲是中国历史上红灯区的开创者,也就是说,他是中国妓院的创始人。

管仲在齐国国都招募了三百个摩登女郎。晚上嫖客在她们身上花的钱,需要上缴一部分给国家。可见在当时,妓院这样的风俗产业是合法的,不但合法,而且还是国企,因为赚的钱大部分都交给国家了。

由此可见,为了齐国的富强,管仲什么招儿都敢想。在他实施的改革措施中,有很多都触及了齐国传统贵族的利益。按理说,肯定会有人反对,但管仲的改革却异常顺利。虽然有人骂,但却没有人敢公开跳出来跟他叫板,这是为什么呢?

苦练内功才能到处嘚瑟

为了对付反对者们,管仲在全面进行经济国有化之前,先实施了军事上的改革。因为如果不掌握军队,要想建立国家对经济的绝对控制权,简直是不可能的。贵族们手里既有钱又有兵,闹起来就不好收场了。

管仲采取的办法是实行兵农合一的政策。国内五家一轨,十轨一里,四里一连,十连一乡,五乡一军,分别设立官员进行统治。

每五个乡可以招募士兵一万人,这就是一军。五乡一军,齐国共有三军,这就是三万多人。按照当时的人口条件,三万已经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字了。周天子也只拥有三万五千人的直属武装。

这三军由齐桓公直接领导,他就是总司令,掌握国家的军事指挥权。如此一来,基层的贵族们就很难再对国君构成威胁了。

在进行军事和经济改革的同时,管仲还进行了政治改革。正是政治改革的成功,对齐国后来的称霸产生了关键的作用。

在旧制度中,齐国最大的弊端,是政令无法从国君贯彻到平民,国家行政效率低下。为了解除这一弊端,管仲对国家的行政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

他将全国分为二十一个乡,国内老百姓按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划分,分别居住在不同的区域内。工、商住六乡,士、农住十五个乡。士就是职业军人,专门负责作战,农民专门种地,商人专门做买卖。

另外,管仲还重新调配了国家的行政体系,设立了五署,每个署一个大夫,直接对国君负责。这样一来,中央集权的制度就在齐国确立起来了。

齐桓公年轻气盛,看到自己的国家在管仲的治理下蒸蒸日上,就有点儿坐不住了,想找机会嘚瑟一下。于是,他决定去找找邻居鲁国的麻烦。没想到鲁国在曹刿的率领下,大玩儿一鼓作气的心理战,大败齐国。

过了几个月,齐国带着宋国去报仇,照样被曹刿打败。齐桓公虽然心里恨不得将曹刿剥皮拆骨,但也只能灰溜溜地回国,让管仲接着干富国强兵的大业。他也终于明白,还没到自己出山的时候,得继续苦练内功。

寡人这面子往哪儿搁

又过了一段时间,齐桓公讨了一房媳妇儿。这个媳妇儿不仅漂亮,还很有背景,她是周天子的女儿。

虽然当时已经没有几个人拿天子当回事儿了,但毕竟天子还是天下共主,齐桓公和周王室攀上亲戚,最起码可以抬高身价。并且按照规定,许国、蔡国、卫国这些姬姓中的小诸侯,也要各自送来女儿做陪嫁。这样一来,桓公的后宫就充实了。

但是,要想把强齐变为霸齐,光娶周王的女儿还不行,还得开几次联合国大会,解决一些国际纠纷,这样才能真正树立威信,得到诸侯们的拥护。

当时,宋国发生了内乱,连国君带贵族死了一大片。齐桓公认为这是个天赐良机,于是广发英雄帖,召集各路诸侯开会,稳定宋国政局。

齐桓公正扬扬得意地出头呢,没想到自己犯了一个严重的政治错误。因为像这样的大型诸侯盟会,一般是由周天子亲自主持的。齐桓公这么干,等于是僭越了。

虽然此时的周王室已经失去了领导天下的资本,但周天子毕竟仍是天下共主,齐桓公想抛开天子自己玩儿,当然不行。所以,响应齐桓公,来参加盟会的诸侯并不多。

齐桓公一眼望去,来开会的只有本次盟会的主角宋桓公,以及陈、蔡、邾这仨小国,就非常生气。虽然人没来齐,气氛略显尴尬,但会还是得开。齐桓公强压怒火,先行在高坛上执牛耳,与众国君歃血为盟。

谁执牛耳,谁就是大会主席。虽然当上了大会主席,但齐桓公心里却不痛快,宋国国君就更郁闷了。他为什么觉得郁闷呢?因为他认为自己被齐桓公耍了。

周朝分封诸侯,一共是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这个名号在中国是世代相袭的,一直沿袭到清末。

宋桓公是先朝贵胄,是公爵,齐桓公是侯爵,齐桓公的级别没有宋桓公的高。按道理,执牛耳的盟主应该是宋桓公,现在齐桓公大摇大摆地做了盟主,这不是给宋桓公好看吗?所以宋桓公心里很不舒服。

而且鲁国、卫国、郑国这些诸侯,都不买齐桓公的面子。宋桓公傻乎乎地来了,觉得自己是自贬身份,越想越郁闷,没等大会开完,他就先撤了,连个招呼都没打。

宋桓公这一跑,齐桓公的面子是彻底丢了。他气急败坏地吼道:“这大会都是为你开的,你居然半道闪人了,寡人这面子往哪儿搁!”

齐桓公看着仅剩的陈、蔡、邾三国国君,再也没了之前的意气风发。他原本想风风光光地开场联合国大会,顺利荣登霸主之位,没想到最后只剩下了这三个摆不上台面的小国,这会算是白开了,只能草草收场。

齐桓公曾九合诸侯,举行了九次重要的盟会,这算是第一回。虽然会开得不怎么样,虎头蛇尾虚有其表,但毕竟是周朝有史以来,第一次由诸侯主持的会盟活动。它代表着共主政治的结束,以及霸主政治的开始。

猛将变身刺客谈条件

此次盟会让齐桓公觉得颜面尽失,那怎么才能把面子找回来呢?齐桓公本想攻打宋国,让他们尝尝半道跑路的滋味,但管仲不同意。

管仲解释道:“这一次宋国背盟,是因为其他国家没给咱面子。再说了,您召开这次大会,原本就是为了终结宋国的乱局。如果会一散,您就挥军攻打宋国,不是自己抽自己脸吗?咱们不如修理下压根儿没来的鲁国,让他们长长记性。”

于是,这一年的夏天,齐桓公率军攻灭了鲁国的附庸国遂国。表面上的理由是遂国国君敬酒不吃吃罚酒,没有响应号召参加盟会,但实际上是杀鸡儆猴,给鲁国一个下马威。

鲁庄公也是见过世面的,他并没有被齐桓公吓住。不仅没被吓住,他还派屡败齐国大军的大将曹刿,带兵攻打驻扎在遂国的齐军,为遂君复国。

但此时,齐国在管仲的治理下,实力已经今非昔比了,鲁军已不是齐军的对手。就连曹刿这样的名将,也是三战皆败。鲁国不但损兵折将,还丢失了大片土地。齐军兵临城下时,鲁国只得乖乖认输,给齐桓公写信,请求两国会盟。

齐桓公特别开心,他登上高台,执牛耳与鲁庄公歃血为盟,订立和约。正在此时,鲁庄公身旁的曹刿突然拔出暗藏在袖子里的短剑,纵身而起,直指齐桓公。

齐桓公身旁两个卫士急忙挡在桓公身前。曹刿连看都不看,左右两剑,电光石火之间,两个人被刺倒在地,血溅高坛。再一看,桓公的脖子上,已架起了一把利剑。

齐国的护卫傻眼了,谁都不敢动。曹刿声如洪钟,大声吼道:“谁要过来,我就跟齐国国君同归于尽!”

齐桓公当时就慌了,但他心里还算有底,因为他知道这姓曹的不会对自己动手,因为高台之上都是齐军,只要自己稍有不测,鲁庄公和曹刿谁也别想活着回去。

曹刿的要求也很简单,他对齐桓公说:“你们齐国太欺负人了,已经干掉了我们一个国君(鲁桓公),现在还侮辱一个(鲁庄公),又占领我们这么多土地。我也不要你们赔银、赔金、赔命,就把占我们的土地还给我们,这事儿就算过去了,咱们两国还是平等交往。”

齐桓公是当霸主的料,关键时刻很有主见。他大手一挥,表示答应曹刿的所有要求。鲁国一看人家这么大度,国土都还给咱们了,还有什么不满意的。曹刿毕竟是以下犯上,挟持对方国君,怎么着也得让人家面子上过得去吧。于是齐国落了个大国风范,鲁国向齐国赔礼道歉。

这个消息一传出,宋国的国君就慌了,他心想:“这姜小白把鲁国都摆平了,会不会找我的麻烦?”所以他赶紧派使者带上厚礼,去齐国认错。齐桓公也就顺水推舟,原谅了宋国。

原本惨淡经营的会盟,逐渐发展成了七大诸侯会盟,齐桓公也被推举为了盟主。凭借着大国的胸怀,以及软硬兼施的手腕,齐国第一次确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

费尽周折,总算称霸了

七大诸侯会盟,主要达成了几点共识:第一,各诸侯国之间要互相帮助;第二,大家要尊重周天子;第三,要一起对付入侵的蛮族。这就是所谓的“尊王攘夷”,占领了道义上的制高点。

虽然齐桓公在尊王大旗下已成一方霸主,但他的势力范围主要在今天的河南和山东,听命于他的诸侯也没几个。齐国要想号令天下,最重要的就是压服北方的各路诸侯,尤其是齐国北面的燕国。

燕国大有来头,他是姬姓诸侯,而且存在的时间很长,一直到战国七雄里还有它。燕国国都在蓟地,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市房山区。燕国周边的北方小部族,都服从它的统治。所以,齐国想要压服这样的大国,是很困难的,但机会偏偏说来就来。

这时,燕国遭到了北方游牧民族山戎的进犯。眼瞅着燕国国都不保,齐桓公二话不说,出兵相救。

训练有素的齐军在燕国地盘上,给燕国人上了一堂生动的国防教育课,三下五除二就打败了山戎。强大的实力让燕国军民心悦诚服。

为了免除后患,齐桓公还命令军队一路追杀到草原地区,把山戎彻底歼灭了。

齐国此次对燕国伸出的援手,对齐国成就霸业有重要的作用。原本归附燕国的小国和部族,齐刷刷地倒向了齐国。逃过一劫的燕国军民,对齐桓公更是感激万分。齐军回朝时,燕庄公更是一路相送,一激动就不知不觉地送进了齐国境内。

这下可麻烦了,因为按照周天子的禁令,诸侯没有天子授权,不能随便进入他国疆界。虽说这个时候周天子不算啥了,可齐桓公高举的大旗是“尊王”,表面工作还是要做到位的。

结果齐桓公哈哈一笑,当场大手一挥,对燕庄公说:“这地归你了。”燕庄公感动得一把鼻涕一把泪。就这样,齐桓公用一小片领土,换得了燕国上下对齐国霸主地位死心塌地的认可。

这件事情也说明,当时的社会现状真的是礼崩乐坏。土地是天子封的,诸侯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不能随随便便就送人。现在齐桓公大手一挥,就把天子封给他的地送人了,表明分封制已经开始瓦解了。

齐桓公救燕国这件事儿,成为齐桓公称霸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从此,齐国的号召力就扩展到了今天中国的北部。晋国、燕国,以及中原各路诸侯小国,无不向齐桓公俯首。后来,齐国又救助了北方另一个受蛮族进犯的小国,并帮助已覆灭的卫国重新建国。

这时候,齐桓公已经是名副其实的霸主了,但围着他屁股后边转的,都是一些中小诸侯国,含金量不是很足。有一个大国就不怎么把齐桓公的霸业放在眼里,那么,这是哪个国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