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袁腾飞讲先秦·上古春秋 > 九 武王伐纣 >

九 武王伐纣

商朝末年,周武王姬发在父亲周文王奠定的基础上,亲率大军讨伐商纣,并一举推翻了殷商的统治,建立了周王朝,史称“武王伐纣”。这一历史事件的经过究竟是怎样的?周部族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又与商王朝产生了哪些恩怨纠葛呢?

一脚又踩出来个神娃

商汤起兵灭夏,开启了武装夺取政权的先例。武装夺取,实际上就是暴力夺取。暴力的发动在任何时候都需要一个借口,于是商汤说:“革命不是我本意,是夏桀那老小子太混蛋,老天爷看不下去了,才让我帮忙清理门户。”

话虽如此,但夏之灭亡,商之兴盛的本质原因,其实就是两点:

其一,得民心者得天下。昏君把天下搞得天怒人怨,而明主那边的日子却蒸蒸日上,这中间的区别连傻子都能看出来。于是大家弃暗投明,都跑到明主那边去了。

其二,夏桀虽然混蛋,但他却不知道自己混蛋。要让他自觉自愿地乖乖下台是不可能的,所以就必须借助暴力了。商汤取代夏桀时是这么干的,六百年后周武王灭商纣时也得这么干。在《封神演义》中,这段历史被演绎成了各路大仙齐聚一堂,打了个天昏地暗。

周部族是在渭水流域兴起的一个古老部族,他们的先祖可以追溯到舜的时代。

在那时,有三个人因为帮助舜治理天下有功而得到了封赏。这一封赏是世袭的,子孙可以继承。

在这三个人中,一个是大禹,他因为治水有功而接了舜的班,成为了夏朝的始祖;一个是契,他教老百姓懂得了尊亲爱幼,和睦相处,所以被封于商,成为了商朝的远祖;最后一个是弃,他担任主管农业的官职,因教民耕种有功而受封,他就是周人的远祖。

关于弃的诞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一个姑娘在野外游玩,看见地上有一个巨大的足迹,一好奇就踩了下去。刚一踩上,姑娘就感觉腹内好像有什么东西动了一下,但她并没有留意,还是继续玩耍。

回家后,姑娘发现自己竟然怀孕了,而且十个月后还生下了一名男婴。姑娘心中非常害怕:“我没有婚嫁却先有了孩子,这可怎么办才好?我真的想不出来孩子他爹是谁啊!”考虑来考虑去,姑娘决定把婴儿丢弃掉。

她抱着婴儿来到一个路口,一看四下无人,就慌慌张张地把婴儿扔到了路中央,然后自己躲在一边看,盼望有人能过来把他拾回家抚养。

过了好一会儿,人没来一个,倒是来了一群牛羊。只见它们慢慢悠悠地溜达过来,到了婴儿身旁竟然停了下来,四下张望了几下,然后就跟保护自己的小崽似的,卧在婴儿身旁不动了。

姑娘一看很无奈,心想:“牛羊这么围着,肯定不会有人把我的孩子拾走。”于是她只好走过去抱起婴儿,又带他来到了一片树林。没想到树林里正巧有人在伐木,姑娘怕被人发现自己遗弃孩子,就赶紧跑了出来。

紧接着,她又抱着婴儿来到了一条小溪旁。此时天寒地冻,小溪已经结冰了,于是姑娘就把孩子放在了冰冻的水面上。这时候,突然有一群鸟飞了过来,它们用翅膀覆盖住了婴儿,为他取暖。

看到这一幕后,姑娘的心中就犯起了嘀咕:“连牛羊和鸟这些动物都护着我的孩子,莫非这是上天的旨意,不让我丢弃他?”

想到这儿,姑娘最终决定不遗弃自己的孩子了。她将孩子带回家抚养,并给他取名叫“弃”。

弃从小就擅长种庄稼。舜得知了他的才干后,让他担任稷,教老百姓种地。后人为了纪念弃的功绩,都称他为“后稷”。这个“后”就是尊敬的意思。

后稷的诞生和前面讲过的伏羲的诞生很相似,他们都是自己的娘踩过巨人的脚印后生下来的。在传说中,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商朝的祖先是他娘吞食玄鸟蛋后生出来的,夏朝的始祖是他娘吞食神珠后生出来的,黄帝是他妈见雷电绕北斗而身感有孕后生出来的……所有这些都是为了神化祖先而编出来的美好传说。

誓与商朝死磕到底

在后稷的影响下,周部族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周人的祖先为了寻求适宜的居住之地,数度迁徙。到后稷第十二代孙古公亶父的时候,因为多次遭到西北少数民族的欺负,周部族只好南迁到了岐山。古公一看这地儿不错,于是就决定在这里开荒种地,扎根不走了。

到了古公亶父的儿子季历在位的时候,周部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相比商王朝,仍然只是个小邦,因此周便臣服于商。

后来,季历接受商王的命令讨伐鬼方,也就是匈奴的祖先。鬼方是一个很强大的部落联盟,经过三年艰苦奋战,季历总算取得了胜利。商王为了赏赐季历,将他封为方伯,也就是一方诸侯之长。

季历为了跟商朝搞好关系,还娶了商的女子为妻。这时候的周只是臣服于商的小国。但是,随着周的不断强大,商王对他们的猜忌也日益加重,甚至直接找了个借口,把季历杀了。

季历一死,他的儿子姬昌继位,这就是日后著名的周文王。

周文王刚继位时,周仍然只是一个方圆百里的小国,所以周朝人自称小邦。在文王的统治下,周政治清明,农业生产发展迅速,大量的疆土被开辟出来,收抚了四方归顺的人民。

周文王十分重视人才。他只要一听说有本事的人来投效自己,就赶紧跑去招待这些贤士。

在文王的英明领导下,周的势力迅速发展,国力日强,并且开始向渭水以东发展。

周国力一强,商就该不安了。纣王的亲信对纣王说:“姬昌这老小子野心不小,他拉拢人心,树立自己的威信,是要跟您对着干呀!”

纣王一听,气就不打一处来。他心想:“你姬昌的威望要是超过我,那还得了!”纣王就找了个碴儿,把姬昌囚禁了起来。

囚禁的滋味能好受吗?十平米见方的小破地儿,连床都没有,姬昌只能睡在稻草上。他平时也没啥娱乐项目,就随便摆弄着稻草打发时间。

有一次,他用稻草摆出了伏羲的八卦图。他看着这八卦图,突然灵光一闪,将八卦两两重叠,就把八卦演化成了六十四卦。

后来,在周部落的营救下,姬昌终于出狱了。他一出狱,就下定决心一定要与商朝死磕到底。商纣不仅把姬昌关了这么多年,还把姬昌的大儿子给杀了,此仇可谓不共戴天。

这时候,以周的实力要灭商,左右还差点意思。于是,他们一方面继续向商纣王进献贡物,表示忠心;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生产,不断寻求安邦定国的人才。在这些人才中,最有名的就是被后世不断神化了的姜太公——姜子牙。

姜太公钓鱼,你懂的

姜子牙是一位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也是中国古代影响最深远的韬略家、军事家、政治家之一。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都说他是本家的人物。因此,姜子牙被尊为百家宗师。

姜子牙从小博览群书,非常有本事。可惜他一直怀才不遇,大半生都穷困潦倒。为了生计,他曾经在山坡上放过牛,在面馆里卖过面。时光悠悠几十载,姜子牙的大半生就这样蹉跎过去了。他一直活到八十多岁,头发都白完了,还是没混出头。后来,姜子牙来到了周地,喜欢上了去渭水边上钓鱼。

姜子牙钓鱼跟一般人不一样。一般人钓鱼用的鱼钩是弯的,上面搁着饵食,要沉入水中去诱惑鱼儿;而姜太公用的鱼钩是直的,上面不挂鱼饵,而且鱼钩不仅不沉入水中,还要离水面三尺高。

一般人钓鱼都不吭声,生怕吓跑了鱼儿;而姜太公钓鱼,一边钓还一边唱:“清水幽幽,鱼儿游游。在彼清流,我心何忧?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非为锦鳞设,只钓王与侯。”

旁边人一看他钓鱼钓得如此不专业,都哈哈大笑,认为这老家伙疯了。还有人劝他道:“老头儿,像你这样钓鱼,一百年也钓不到一条。”

姜子牙微微一笑:“我在此钓鱼是假,钓个王侯过来才是真。”

周文王听说这件事儿后,觉得有点意思,便派了个士兵去渭水边上,想把姜子牙叫来聊聊天。

士兵见到姜子牙后,向他说明来意,但姜子牙根本不搭理他,只顾自己钓鱼,而且自言自语道:“鱼儿不上钩,虾儿非我求。我要钓的是大鱼,你一个小虾米来凑什么热闹?”碰了一鼻子灰的士兵只好回去,向周文王禀明了原委。

周文王想了想,又改派了一名官员去请。官员来到渭水边上,姜子牙依然不理他,还是一边钓鱼一边说:“大鱼不上钩,小鱼非我求。小鱼一边儿玩儿去,叫你家大鱼过来。”

周文王这下才意识到,这位摆钓鱼造型的老头儿不是一般人,别人的脸面都不够大,只能自己亲自去请才行。

于是,周文王吃了三天素,洗了个澡,换了身干净衣服,带着厚礼亲自去聘请姜子牙。

周文王和姜子牙一聊天,就发现他通晓历史和时事,学识非常渊博,于是便向他请教治国兴邦的良策。

姜子牙答道:“要想治国兴邦,君王一定要重视人才。具体来说,就是要遵循‘三常’:一曰君以举贤为常,二曰官以任贤为常,三曰士以敬贤为常。”

周文王一听就非常高兴,他对姜子牙说道:“我的老祖宗曾经预言,当一位圣人来到我身边时,周国就可以兴盛。看来,您老人家就是那位圣人啊!”

于是,周文王亲自把姜子牙扶上车,并打算亲自拉着车回宫。上了年纪的文王太高估自己的体力了,他拉了八百步后,实在是走不动了,于是回头对姜子牙说:“寡人实在是走不动了。”姜子牙微微一笑,回应道:“你单车拉我八百步,我保你江山八百年。”

姜子牙被文王请回宫后拜为太师,成了周的首席谋主和最高军事统帅。后来,周朝的统治——当然是西周、东周加在一起,还真是八百年左右。

拼实力也要看天命

周文王在姜子牙的辅佐下,如虎添翼,周的国力更胜从前。文王在位的最后七年,一共干了六件大事儿。

第一年,周文王成功调解了虞国和芮国的纠纷。这两个国家都是商的属国。他们发生争执后,不找商王裁决,而是慕文王的威名,请文王裁决。

据说,这两个国家的使者来到周国后,看到这里的民众都很礼让,一派君子之风,都觉得很惭愧,觉得自己如此斤斤计较、争来争去真是太不像话了。于是两国都各让一步,化解了矛盾,并更加忠心地效力于周。

随后的几年,在文王的领导下,周又出兵解除了西面、北面的威胁,兼并了若干小国,对商都朝歌构成了直接威胁,并把周的都城东迁到了渭水平原,建立了丰京,然后向南扩展势力,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形势。

此时,商朝的大臣们无不感到来自周的压力,一片混乱。他们纷纷对纣王说:“您要当心了,周如此强大,肯定怀有不臣之心。”

整天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的纣王早没心思管这个了。他不仅不管,还嗤之以鼻地说道:“一个方圆百里的小国,岂能撼动我大商朝的铁打江山!”

就在周文王顺利迁都,准备大展宏图之时,他却不幸患上了重病。临终前,文王嘱咐儿子姬发:“该出手时就出手!”

姬发就是周武王,他是文王的次子。虽然周文王壮志未酬身先死,没能亲自攻灭商朝,但他却为儿子东进灭商、建立周朝扫清了障碍。

武王继位后,继续拜姜子牙为军师,并让自己的弟弟姬旦,也就是周公为太宰。他沿用文王的策略,积极任用贤臣,同时联络更多的诸侯国,孤立商王朝,壮大周的力量。

经过若干年的苦心经营,周的实力更胜从前。此时,武王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军事演习。如此大的举动,吸引了一百来号诸侯前来归附——天下人心明显已经归周,纣王已成失道寡助之势。

这时候,许多诸侯都劝武王趁势东进,一举拿下朝歌,但是武王清楚,商乃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果没有必胜的把握,他不会轻举冒进。此次演习的目的,主要是向商示威,借机试探商的虚实。

忙着玩乐的纣王对周人炫耀武力的举动,毫无过激反应。武王一看目的已达到,就下令撤军,并对大家说:“诸位不知天命,别着急。现在殷商气数未尽,时候还没到呢。”

班师回朝后,武王不断派间谍去察看商的国情。间谍纷纷回报,说纣王不听劝谏,耽于女色,淫乱不止,商的贵族和小老百姓都活不下去了。武王听后,只是淡定地说道:“知道了,时机未到,不着急。”

之后不断有人来报,陈述商的种种腐朽,但武王仍然按兵不动。直到一个间谍回来报告,说商军的主力都去征东夷了,朝歌内防空虚后,武王才哈哈大笑道:“商纣的末日到了!”

此时,周经过两代君王的养精蓄锐,已拥有足够的灭商实力。武王果断决定发兵伐商,并通告诸侯友军。武王十二年春,伐商大军向朝歌进军,一路过关斩将,很快就打到了商都的郊区——牧野。

敌人都杀到家门口了,商纣王才如梦初醒,赶紧召集大臣商量对策。此时商军的主力正在东夷地区打仗,一时半会儿调不回来。万般无奈之下,商纣只好下令将都城中关押的囚犯,连同奴隶和战俘都武装起来,组成了一支号称七十万人的大军,开赴前线,与周军大战于牧野。

囚犯和奴隶能真心为商纣卖命吗?他们哪一个跟商纣没仇啊?好家伙,你前天把我家人杀了,今天反倒让我去拼命,做梦!所以这些人压根儿就没打算和周国的军队打仗。两军照面时,这帮人齐刷刷地向后转,把矛头对准朝歌齐步走,倒是把武王看得一愣一愣的。

所以,牧野之战其实特简单,基本上没怎么打,战争场面远远不如《封神演义》中描述得那么复杂。

商纣王见大势已去,只好仓皇逃进内城,梳洗打扮一番后登上鹿台,一把火把自己烧没了。

武王赶到后,找到了纣王的焦尸,砍下他的脑袋示众,然后处死妲己,释放了箕子,修缮了比干的坟墓,并责令纣王的儿子武庚施行德政,同时继承商的祭祀。商的民众见武王如此宅心仁厚,都非常高兴。

周人经过数代努力,推翻了统治长达六百年的殷商,建立了周王朝。周武王也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有为君主。

封邦建国,做大做强

周灭了商之后,疆土进一步扩大。周武王吸取商亡的教训,采取了箕子的建议,实行封邦建国,按照疆土距京城的远近,依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将全国分为若干个诸侯国。

同姓和重要的同盟异姓侯国,被分封在原殷商王畿内,和其他重要属国一起,作为王室的藩屏,保卫周朝的安全。

投降的商朝贵族,留居在周贵族的采邑之间,便于监视。降周的商朝属国,迁到周人势力外围,置于接近蛮夷的地区,让他们抵抗异族入侵。

被分封的诸侯可以拥有军队,可以世代相袭,还可以在封国内分封卿、大夫、士。士是统治阶层中最低的一级,再往下就是平民和奴隶了。

不管分封到哪一级,诸侯都要管理好自己的领地,并忠于周天子,承担起对天子的义务,比如进贡、朝拜。天子对诸侯享有赏罚予夺之权,对封国中分封的卿、大夫也有过问之权。

武王建立起的这种封邦建国的方略,相对于商朝原始小邦林立的状态,是一大进步。它更好地维护了周王朝的统治。

通过分封,周王控制了全国大片的疆域。虽然这种控制不能和秦统一六国之后,王朝的集权控制相提并论,但在那个交通不便、信息阻塞的年代,这种方法是维护周王权威的不二之选。

举个例子,那时候,从西周的首都镐京(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出发到北京,可能就得走一个多月的时间,甚至可能连路都没有,随时都得准备好工具开路,交通十分不便。

周朝在极盛时期,人口能达到一千万,领土有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它的疆域南到湖北、湖南,北近辽宁,东至大海,西至陕西、甘肃。如此广大的地区,光指着中央集权来统治是不可能的。而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也不可能建立起大一统的中央王朝。

所以,封邦建国的分封制度是当时唯一可行的制度。周王朝直接控制成周和宗周,也就是长安、洛阳周边的地区,剩下的地方全部分封出去。最多的时候,周王朝号称有八百诸侯。

分封制的实施,实际上也扩展了周朝的疆域。因为每个诸侯国都想要扩张自己的势力。他们这一扩张,原来不归周朝管的地方,也就变成了周朝的属地。所以,这一制度在当时对巩固周王朝的统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可惜的是,周武王灭商后不久就去世了。他的儿子继承了王位,这就是周成王。由于当时的成王尚且年幼,所以周朝真正的权力,实际上掌握在一位历史名人的手里。那么,这个人是谁?他又有什么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