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剑桥德国史 > 第六章 民主与独裁(1918—1945年) >

第六章 民主与独裁(1918—1945年)

1918年11月,德国建立了议会共和制。国民议会在魏玛召开,制定了宪法,魏玛共和国(The Weimar Republic)的名字由此而来。共和国拥有先进的政治制度,其中包括先进的福利体制,并作出了一系列的让步。然而,它是在战败后的废墟和接近内战的背景下诞生的。严酷的和约和不稳定的经济状况都阻碍了共和国的发展,使它不断地遭到左翼和右翼的攻击,因为大多数德国人都反对民主政体。共和国在创立14年后,走到了尽头。按照宪法章程上台的总理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开启了人类历史上最糟糕的政权之一。魏玛民主政权这一灾难性的结局让共和国的整个历程都不可避免地蒙上了阴影:从长远的视角看,不管对德国历史进行怎样的解读,都只能在魏玛共和国时期寻找导致希特勒掌权的起因。有些学者提出,魏玛共和国从一开始就有问题;另一些学者则认为,1932—1933年最后几个月的一些个人错误和决定,或是1929年以后经济萧条带来的影响,才是问题的重点。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个人的影响是主要因素,而另一些则重点研究在共和国气数将尽时,政治人物的决策过程受到了怎样的限制,以及一些结构性的限制因素。纳粹政权带来的后果如此可怕,而到底谁应该为希特勒的上台负责,史学家们还在继续热烈地讨论。

共和国初期的几年冲突不断,局势十分不稳定,但在1924—1928年形成了明显的稳定期。不过,1929—1933年的孱弱却不是华尔街金融危机带来的意外影响,而是深深植根于早前的发展趋势、弱点和压力。但这并不一定预先决定了共和国末期事件发展的确切轨迹,也无法保证最终结果就是希特勒上台。没有一个因素能够单独解释纳粹主义的兴起。比如希特勒的演讲才能,据说蛊惑了没有政治倾向的德意志人民,但光拿这个来解释希特勒上台的原因,就太有误导性了。魏玛共和国的兴衰史是极其复杂的,多重因素在特定历史情景下的发展才形成了最终的结果。这种复杂虽然使事情变得更难理解,但亦是好事。比如经常有人会问这种情况还会不会再次发生,答案一定是几乎不可能。因为这些多重因素和特定的历史情景很难再以同样的方式结合。不过,在战后的德国,极端右翼或激进主义运动兴起,而这些运动兴起的背景多种多样,也有着不同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