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梁书白话文 > 徐勉传 >

徐勉传

徐勉字修仁,东海郯县人。祖父名长宗,宋高祖霸府行参军,父亲名融,南昌相。

徐勉父亲早死,家庭贫寒,从小便磨砺出坚强的意志和清高的气节。六岁那年,连绵大雨不停,家人祈求雨停天晴,徐勉写了一篇文章,受到年高而有道德学问的人称赞。长大后专心好学。刚入官场时为国子生。太尉文宪公王俭当时任国子监祭酒,时常称徐勉有宰相辅国的能力。射策中举,补任酉陽王国侍郎。不久迁任太学博士、镇军参军、尚书殿中郎,后因公事免官。又任中兵郎、领军长史。琅笽的王元长才气和名声很高,曾想结识徐勉,时常托人去请他。徐勉对人说:“王元长名气大声望高,很难收敛锋芒。”不久王元长遭祸殃,当时人没有不信服徐勉的机警与远见。

起初徐勉同长沙宣武王交往时,高祖很器重欣赏他。起义军到京城时,徐勉在新林谒见高祖,礼遇很高,让他管理书记事务。高祖即帝位,拜任中书侍郎,迁建威将军、后军咨议参军、本邑中正、尚书左丞。掌握大权和王法,举荐、纠弹不少人,当时评论他很称职。

天监二年(503),任给事黄门侍郎、尚书吏部郎,参掌选考举人。迁侍中。当时王朝军队北伐,烽火台战报不停。徐勉掌管军事情报,日夜不停地工作,时常几个月才回家一次。每次回家时,一大群狗都警惕地对他狂叫。徐勉感叹地说:“我忧国忘家,才造成这个样子。我死了以后,也是传记中的一件事迹。”六年(507),任给事中、五兵尚书,迁吏部尚书。徐勉任主考官,伦理关系井然,既会写文章,又很有口才,虽文件堆满办公桌,且有很多客人,应对如流,手里还挥笔不停。他还能公平对待各家各姓,不偏爱袒护任何人。时常同学生夜间集会,有位叫虞皓的客人恳求担任詹事五官,徐勉很严肃地说:“今晚只能谈论风和月,不便谈公事。”所以当时人都信服他大公无私。

后又任他为散骑常侍、游击将军,没有正式封授,改任太子右卫率。迁左卫将军、太子中庶子,服侍太子。昭明太子还很小,诏令徐勉管理东宫事务。太子对他很尊重,遇事即向他请教征询。太子曾在殿内讲解《孝经》,临川靖惠王、尚书令沈约任太傅、少傅,徐勉和国子监祭酒为执经,王莹、张稷、柳忄登、王..为侍讲。当时人对他的评价很好,徐勉多次推谢。又写信给沈约,请求换任太子侍读,皇帝不同意,然后才就任执经。转任太子詹事、云骑将军。不久又加封散骑常侍,迁尚书右仆射,仍保留太子詹事职务。又改任侍中,多次请求解除宫中职务,皇帝下诏书劝慰他,并不同意辞职。

当时人们办理丧事,多不遵守礼制,早晨死去傍晚就殡葬,以快速为时尚。徐勉上奏说:“《礼记137·翔。损害人情天理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况且孝子死去亲人时,心情很悲痛,丧事多由他人办理,爱与憎在其间谁占主要很难说得清,如果察看时有疏忽,本来没有死却认为死了,即使是万分之一的概率,也会让人十分怨恨,感到残酷,不如过一天再装殓,满足孝子盼亲人返生的希望。请求从今后士人百姓,全都依照古代礼制,死后三天才装棺。如有不遵循,严加惩处。”皇帝下诏同意了他的奏疏。

不久授任宣惠将军,并设置佐史,仍保留原任的侍中、仆射职位。又加任尚书仆射、中卫将军。徐勉因为旧时的恩情,破格提升为重臣,对皇上尽心尽力。只要知道的事情便全力去作。从选辟的小职到现在的高位,时常担任选拔人才的官职,很受士人的欢迎。皇室及官府中的事情从来不向外透漏消息。每次上书反映情况总是把草稿烧掉。通晓书经史迹,朝廷礼仪、国家典章、婚礼、冠礼、吉礼、凶礼,徐勉皆参与策划制定。普通六年(525),上书奏请制定五礼说:

“臣听说‘陰与陽是天运行的规则,仁与义是人发展的规则’,所以说‘用道德来引导,用礼仪来规范’。礼仪能够安定君位、治理民众、弘扬淳风、革除陋俗、治理国家、教育后人。虽说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经文三百,威仪三千,但大体可分为五类,就是宗伯所掌管的典礼: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所以祭祀不按礼制就不庄严肃穆;丧葬不按礼制,违背死者意愿,不顾活人想法的人就会增多;冠礼婚礼不按礼制,男女就会错过人生的时序;接待客人不按礼制,则朝拜便失去威仪;军队不按礼制,部队的纪律就会混乱。治国修身,礼的关系都很大。

“自周朝灭亡后,王道衰落、礼仪斯文秩序大乱,礼乐征伐由诸侯决定,《小雅》被废,旧的礼乐制度缺失。所以韩宣到鲁国,学习周公的德政;叔侯在晋国,辨识郊祭的仪节。战国时期相互交战,礼教更是衰落。暴秦焚书坑儒,礼仪制度差不多废除干净。汉朝刚建立时百废待兴,还让叔孙通在野外演习朝廷礼仪,才知道帝王的尊贵。汉朝以后,战乱不停,礼制有增有减,有的凭武功横行天下,有的喜欢黄老的学说,礼仪的具体规定没有发展。到东汉时曹褒,在南宫整理礼书共一百多篇,虽说写在竹简上,但没有上奏。此后战乱不停,文章散失。规章制度、礼仪文书在战乱中遭到破坏。到晋朝制定新的礼制,先有荀觊,又有挚虞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后来晋朝灭亡,礼仪制度传下来的很少。东晋创立,沿用而已,无力整肃民风。

“陛下英明,建立梁朝,拨乱靠武力,治国靠文治,功成后就要作乐,业就后就要制礼。

“自齐永明三年(485)开始修定五礼,太子步兵校尉伏曼容上书请求制定一代的礼乐制度,当时参与这一活动的有前后两朝的学士十人,专门修订五礼,咨询禀告将军丹陽尹王俭,学士也住在郡中,经过好几年,也未完成。文宪死后,有关礼文散失,后又将此事交付国子监祭酒何胤,九年过去了,仍然没有完成。建武四年(497),何胤回到东山,齐明帝又将此事委托给尚书令徐孝嗣,永元年间,徐孝嗣又因此遭祸,文稿散失不少,当时又将收集的文稿,暂且交给尚书左丞蔡仲熊、骁骑将军何佟之,共同负责此事。当时修礼的人住在国子学中门外,东昏一朝,战火不断,礼书文稿又散失一大半。天监元年(502),何佟之上书讲明设置损减的原则,皇帝下令让他仔细编订,并让大臣商议。当时尚书认为,朝政刚立,国家还不太平,等安定以后,再来修订,想暂且省削礼局。皇帝下诏说:‘礼乐制度被破坏,使得国家、个人行事不统一,应该按实际情况修定,作为标准,但过去修撰时按私情选定人员不按学识,只凭贵人的意愿不参照古人,所以多年不能完成,有名无实。礼制既然是治国的前提,你们可以挑选人选,人员定下后,就可编撰。’于是尚书仆射沈约等人建议,请求五礼分别设旧学士一人,每人分别推荐学士二人,相互帮助,抄录撰写。对有疑问的条目,按照前汉石渠阁、后汉白虎通两个文本追根求源进行决断。于是让旧学士右军记室参军明山宾负责吉礼,中军骑兵参军严植之负责凶礼,中军田曹行参军兼太常丞贺王易负责宾礼,征虏记室参军陆琏负责军礼,右军参军司马..负责嘉礼,尚书左丞何佟之总负责。何佟之死后,镇北咨议参军伏日恒代替他。后来又让伏日恒代替严植之负责凶礼。不久伏日恒升官,让五经博士缪昭负责凶礼。又因为礼仪深奥广博,记载不全,为了集思广益,共同讨论,又让镇北将军丹陽尹沈约、太常卿张充和我三人共同负责此事。后来我又接到皇帝的诏令,全盘负责五礼修撰。最后又让中书侍郎周舍、庾於陵二人参知此事。若有不清楚的地方,分管各礼的学士应先提出看法,咨询五礼旧学士和参知,各抒己见,相互启发,最后决定。可疑的条目一多,花的时间就长,新意不少,没有哪一个判断不是引经据典,条理清晰,分析入微,以前的学者所没有解释,后来的学者从未听说过。所有的奏书、裁决都记在篇目前。

“五礼之中繁简不同,所以不能同时完成。《嘉礼仪注》在天监六年(507)五月七日交尚书,共十二秩,一百一十六卷,五百三十六条;《宾礼仪注》在天监六年(507)五月二十日交给尚书,共十七秩,一百三十三卷,五百四十五条;《军礼仪注》在天监九年(510)十月二十九日上交尚书,共十八秩,一百八十九卷,二百四十条;《吉礼仪注》在天监十一年(512)十一月十日上交尚书,共二十六秩,二百二十四卷,一千零五条;《凶礼仪注》在天监十一年十一月七日上交尚书,共四十七秩,五百一十四卷,五千六百九十三条:总计一百二十秩,一千一百七十六卷,八千零一十九条。又列副秘阁和《五经》和一本,誊写校定,到普通五年(524)二月才最后完成。

“我认为编撰礼制,好几朝代都未能完成,皇上鸿运才最后完成。周代礼仪三千条,还包括虚数在内;现今礼仪八千条,具体事例附载其后。由简单的文字加以修饰性语言,所以其数量超过一倍,就好像八卦的爻一样,相互交叉构成六十四种卦象。周朝文王、武王就是通过礼仪来统领天下,规范朝政,周公旦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修订,使天下呈现龙凤太平的祥瑞之兆。自此之后,过了很长时间。孔子说:‘谁能继承周朝,虽百世也能传名。’这不就是说可以齐功比美吗?我个人才识短浅,担任这个工作拖延多年,应负主要责任。加上礼仪修成之初,没有上报,实在是才疏事多,考虑不周,时常感到惭愧不安,日夜不忘。自今年春天皇上亲自视察军队,找来军礼一看,发现有关条款全都记载得很详细。所谓文采飞扬,相信能与日月齐光,可以颁行天下。我心里很高兴,很想把有关情况作一说明,加上前后几任官员都去世了,我虽然活着,但也快老了,心想皇世大典,有可能无人上奏,不知道下面的情况怎样,于是写明撰修的始末,以及负责人所写成的卷秩条目等,上奏皇上。”

皇帝下诏说:“主要礼仪已具备,有关典章也记载得很清楚,下诏各有关官吏按此执行。”又下诏说:“徐勉上书很好。起源沿革清楚,宪章详细完整,功成业定,表现在这里。可以让天下感到光明,在百代实施,使万世以后,知道我朝的文明。负责的官吏按此执行,不得疏失。”不久加任徐勉为中书令,给亲信二十人。徐勉因病自己请求辞去内朝官职,皇帝不同意,所以下令他可以不去地方体察民情,三天上朝一次,有事可派主书决定。脚痛得很厉害,好久不能上朝,坚决请求辞去官职,皇帝才同意他休假,病情好转就要回来。

徐勉虽然居显要的官位,但不置办家产家业,家里没有积蓄,俸禄接济亲族中的贫穷人家。他的学生旧交有的曾劝说他。徐勉便回答说:“别人把财富留给子孙,我把清白留给子孙。子孙有才能,自己就能够弄到大车小车;如果没有才能,财富最后还是会落到别人手中。”

中大通三年(531),又因病请求辞去官职,改任特进、右光禄大夫、侍中、中尉将军,并为他设置佐史,其他待遇和从前一样,增加亲信四十人。宫庭来探望的人,车轮相连,冠盖相望;饭食医药与皇室相同。皇帝曾下诏要亲临看望,徐勉认为跪拜不方便,多次请求皇帝不要来,皇帝同意了他的请求。大同元年(535)死,终年七十岁。高祖听说后眼泪直淌,当天便去凭吊,下诏赠特进、右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其他官职仍保留。送棺材一副,朝服一套,衣服一套。赠钱二十万,布一百匹。皇太子也到场哀悼。谥号简肃公。

徐勉很会写文章,写作十分勤奋,虽然政务很忙,仍不停地著述。曾因起居注太繁杂,徐勉对之加以删节撰成《流别起居注》六百卷;《左丞弹事》五卷;在选举官任期内,撰写《选品》五卷;齐朝时,撰写《太庙祝文》二卷;认为儒教、佛教教义不同,但目的相同,撰《会林》五十卷。其著述前后二集共四十五卷,又撰写《妇人集》十卷,都在当时流传。大同三年(537),前任佐史尚书左丞刘览等到皇宫陈述徐勉生平事迹,请求立碑刻石纪念他的功德,皇帝下诏在他的墓上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