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默克尔:一切梦想终将成真 > 外交砝码去哪儿了 >

外交砝码去哪儿了

一家之主,自然要忙一家之事。掌舵一个国家,需要忙的事情更多。对默克尔来说,家里事重要,外边的事更重要。外交之于国家而言,既是发展的另一桩头等大事,也是考验政府能力的最有效办法。

德国宪法中“在欧洲一体化的基础上推行积极的和平政策”的条款,为德国未来的发展制定了不变的基调:主张的是和平,关注的是国际安全,并致力于与欧洲其他国家以及与美国的关系。这个基调决定了德国在外交上的战略和政策,不管国内和国际发生什么样的事情,不论国内是哪个党派在执政,都不会影响整个外交的大方向,只是不同时期的关注焦点会有所变化。

德国的外交政策可以从三个关系上来解读,一个是德国与欧洲的关系;一个是德国与美国的关系;另一个是德国与除欧美之外其他国家的关系。

德国外交政策中的一个重点即是推动欧洲国家的合作和促进欧洲一体化的进程。默克尔从2005年登台起,就将这一重点作为努力的目标,致力于化解欧洲国家之间的分歧以及重新树立德国在欧盟的标杆形象。

对于德国与欧盟之间的关系,默克尔心中有数:欧盟各国家在政治和经济方面都对德国寄予了很大的希望。

2004年12月,为了有一个统一的行为准则,欧洲准备颁布一部宪法,用于约束和规范欧洲各国家的行为,之后宪法草案发布。在2005年的全民投票表决中,法国和荷兰没能通过这一草案,便出现了欧洲宪法危机。德国在欧洲国家中很有影响力,因此大家都把化解此次危机的希望寄托在了德国身上。

默克尔清楚,危机的解决并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儿,一人之力绝不能完成。此时,欧盟在国民心目中的形象每况愈下,即使把欧盟各国家召集在一起讨论宪法事宜,也很难取得满意的结果,甚至还有可能让形势更加糟糕。

默克尔采取的策略是,私底下单独听取大家的意见,将一致通过的条案做成一个基本法,而将有争议的条案从原宪法中剔除。她这种尊重每个国家意见的做法赢得了认可,欧盟各项讨论也进展顺利。

2005年12月,欧洲各国家在欧盟总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召开首脑会议,议题是从2007年起6年内的财政预算。刚开始时,英国和法国都坚持自己国家政策上的预算,比如前者的特殊返款和后者的农业补助。默克尔不停地在二者之间周旋、协调,还增加了自己国家的支出。最终,多方都做出妥协,这次的首脑会议完美收官。

经由默克尔出马解决的议题不止一个,早在这年3月,关于欧盟国家领导人所商议的欧洲环境保护问题,因其不懈地努力,故此才在波兰和法国有分歧意见之下,最终达成一致方案——即预计到202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比30年前降低20个百分点。默克尔不仅成功地化解了欧洲宪法危机,还逐个完成了登台时许下的外交战略调整方案。

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在外交上并不重视与小国家的合作与发展,默克尔则很看重这一方面的外交。

施罗德在位时,与普京关系要好,也因此疏远了波兰。默克尔成为德国总理后,将访问波兰的行程放在访问俄罗斯之前,很好地促进了与波兰的友好关系。

当然,默克尔并未疏忽与俄罗斯的战略伙伴关系。作为邻国之一,俄罗斯对德国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默克尔明白,虽说德国现在和俄罗斯的关系很稳定,但不能忽视俄罗斯强大的“军事野心”。她一直在密切关注俄罗斯政策和局势上每一个微小的变动。

德国和俄罗斯有伙伴关系,也有利益上的冲突,比如双方都想扩大自己在欧洲的影响力。俄罗斯拥护德国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但又处心积虑地要让欧盟分裂;德国一方面与俄罗斯展开多方面的协作,另一方面则在暗地里协助美国开展抵制俄罗斯扩展影响力的活动。

默克尔的另一个外交重点,是处理好与美国的跨大西洋友好关系。在施罗德执政期间,她就一直不赞同施罗德对待美伊战争的态度,也曾在访问美国期间在媒体上公开批评施罗德的这一态度。

当时,施罗德对美伊战争的态度确实让德美关系降温不少,但给德国国内民众提供了一个无恐怖主义出现的安全环境。默克尔登台后,德美关系迅速升温,双方重要的外交政策是以价值观和战略利益为基本导向的。

从第一个任期到第二个任期,默克尔一直走在致力于促进欧洲一体化进程的道路上,将巩固和美国的跨大西洋关系作为重要任务,同时继续加强与俄罗斯的互惠互利关系。

默克尔认为,德国在世界范围内担负着责任,所以在与中国等亚洲国家发展外交关系时,要将价值观加入其中。她的这种价值观外交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引起了许多国家的反对和不满。如果她继续将这种政策推行下去,将会在国际范围内引起更大的震动和引发国与国的紧张关系,当然,德国的发展和在全球范围内的地位也会深受影响。

默克尔执政之初,德国不仅与美国关系紧张,与欧盟其他国家的关系同样处于紧张状态。施罗德时代留下来的外交遗产,就是德国只与俄罗斯、法国等少数国家处于关系良好的状态。

2005年,默克尔就任总理之后,为了改善与美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关系,采取了“旋风式”的出访策略。默克尔与前任施罗德一样首先选择访问巴黎,在巴黎的爱丽舍宫,当时的法国总统希拉克热烈欢迎默克尔的到来。

在两小时的会晤中,两人的谈话重点聚焦在加强欧洲整合和大西洋纽带议题上,这项议题在施罗德时期是不提倡的。默克尔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对于发展两国的关系非常有信心。”在她身边的希拉克也表示:“对于这份伟大的友谊我们深为感动,法德关系不同寻常。如果我们的关系有所疏离,欧盟将会运行不畅,欧洲犹如一辆坏掉的汽车。”

为什么默克尔与施罗德都选择首先访问法国?原因不难理解,法德关系决定着欧盟的运转。默克尔表示,德法两国保持友好关系不仅对两国有益,对欧洲的建设也是极其重要的。不管在历史还是现实中,法德关系都影响到整个欧洲的团结与发展。欧盟遭遇向东扩张、机构改革等方面问题时,更需要德法两国联手帮助欧盟走出困局。

为了加强与英国的关系,默克尔出访英国时说,德国新政府非常重视与英、法两国的关系。德国希望像法国一样,同英国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英国前首相布莱尔也表示,在欧洲,保持良好的英德关系非常重要。德国要想成为欧盟的领头羊,加强与英国的合作是必然的。原因有二:其一,欧美就伊拉克战争以及《京都议定书》等问题存在分歧,欧盟需要英国在中间充当和事佬;其二,英国当时是欧盟轮值主席国,欧盟的许多问题都需要英国带头来解决。

此外,德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关系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2004年,欧盟的成员国增至25个,其中,新成员多为经济不发达的中东欧国家。以德、法、英为首的欧盟老成员国担心新成员国的加入,势必会加重欧盟财政危机和就业困难。随着中东欧移民的进入,移民问题也将更加严峻。与此同时,新成员国也同样担心,为了加入欧盟,它们需要放弃自己的部分主权,而它们想得到的补偿迟迟没有实现,这合理吗?

这些中东欧国家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一直支持美国,德美关系的破裂也影响着它们与德国之间的关系。

默克尔出访波兰,目的是为了缓和与中东欧国家的关系,推动扩大后的欧盟的发展脚步。这一举动让波兰和其他新加入欧盟的成员国对默克尔抱有很高的期望。波兰作为德国最重要的邻国,无论在地理位置还是政治经济等方面,可谓互为唇齿。

从这些大局势上不难看出,默克尔在欧盟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2005年年底,刚上任的默克尔首次登临成员国围绕2007至2013年中期预算的“混战”之台,她以“平衡外交”政策提升了德国的地位。会上,她提出预算案不应损害中东欧成员国的利益,在其他各国都不同意时,她率先同意增加预算总额,后来又出资1亿欧元资助波兰德语地区,从而促成这项协议。

2007年年初,德国借助轮任欧盟主席国的契机,筹拟了欧盟中亚新战略文件,并率领欧盟高调访问中亚地区,为欧盟搭建了通往中亚地区的战略通道。

如今,欧盟历经7次扩充,成为拥有28个成员国的超国家组织,德国在欧盟中的地位日益提升。默克尔经过多年的努力,顺利在欧盟站稳了脚跟,德国在欧洲的地位也得到进一步巩固,欧洲一体化的发展与欧盟决策都将更需要德国。如此来看,默克尔的外交之道的确高之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