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天地九重 > 第五章:此去天路迢迢(一)接近玉成时刻 >

第五章:此去天路迢迢(一)接近玉成时刻

在我们艰苦训练的同时,中国载人航天的其他系统也在急如星火地前行。

这就像一个作战集团,各支部队都在夙兴夜寐、风雨兼程,赶赴前沿战场。这个战场不是两军交战的所在,而是国家综合实力、科技发展水平、民族智慧、志气与自信心的竞技,在这个战场上获得胜利的标志,就是载人航天飞船的顺利升空并安全返回。

上世纪 90 年代,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扬帆起航,在较短时间内,以“中国式跨越”走过了西方几十年的路程,从“三垂一远”的发射模式,到与国际接轨的陆海基测控网;从独具特色的航天医学工程体系,到项目繁多、立意高远的空间科学实验……一系列新创造、新突破、新技术,让中国的载人航天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不仅如此,中国飞船还具有多种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到 2002 年,中国已经发射了四艘无人试验飞船,尤其是神舟三号和神舟四号飞船,在与载人状态一致的情况下连续发射成功,预示着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实现中华民族九天揽月的飞天梦想,已经近在咫尺。

现在总结出几句话来,用以概括中国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这是对所有航天人的一种理解、一种肯定。如果用中国传统的说法,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我们到了“玉成”的关键时期。

2002 年 10 月,中央专门召开会议,同意在 2003 年实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目标是“一名航天员,飞行一天”。中央高层对此非常重视,总书记强调,载人航天工程是我国 2003 年最重大的科研实践活动,一定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实施。

接到中央的指示和命令,载人工程总指挥部下达了部署。时任总装备部部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的李继耐上将宣布: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将在 2003 年 10 月实施。

我们知道,在世界载人航天史上,苏联的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是“一人一圈”。美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是用“水星”火箭发射载人飞船,在亚轨道上飞行。所谓“亚轨道”,是指宇宙飞船进入太空后,离开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开始进入太空的边缘,大体位于距离地面100 公里处。由于速度和动力达不到真正的宇宙飞船水平,不能围绕地球轨道飞行。亚轨道飞行不是通常意义的环绕地球飞行的太空漫游,而是刚刚脱离大气层进入太空边缘的飞行。

现在,我国首飞的技术已经远远超过了当初苏、美首飞的技术水平,完全具备了“二人七天”的能力,但为了稳妥可靠,确定按照“一人一天”、“白天发射,白天回收”的方案实施。“确保万无一失,完成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可以说,这是我们给中央立下的“军令状”。

各个系统由此进入了白热化的前期准备工作中。

2003 年的春节,我是在北京航天城过的。春节七天假,哪儿也没去,一直待在家里和公寓。现在也一样,春节都在家里过,很少到外面吃饭聚会。尤其那时任务已经定了,安全稳定是第一位的。

其实我们在航天城过春节很热闹:从进入航天员大队开始,每年的春节都是我们 14 家一起过。2003 年的春节也一样。

大年三十晚上,除夕之夜,所有的航天员都带上家人一起出来放鞭炮、点烟花,航天城在北京五环外,在这方面限制比较少。之后的年夜饭也是几十口子人一起吃。

执行过飞行任务后,我们几个人每年除夕都会参加中央电视台的“春晚”,他们就一直等着我们赶回去。而在“春晚”现场的人,出场给全国人民拜过年后,不等春节晚会结束,就心急火燎开车往回跑——家里人都在那儿等着呢。回到航天城,所有的大人孩子都出来了,大伙就在我们楼前边,一起放炮、叫喊、笑闹,迎接新年的喜庆吉祥。

之后开饭。我们 14 家,有时候大队或者所里领导也在,齐聚在大饭厅里一起热闹。每家出一个菜,因为人多要分好几桌,所以每道菜也得做好几份。大人们在一起举杯庆祝,孩子们也凑成一桌,一边吃饭一边说笑。因为我爱吃水煮鱼,我家出的菜就是水煮鱼。

春节过后回到航天员公寓,我们都感到了气氛紧张。从时间安排上知道,结业考试要开始了,这不是一般的结业考试,不是仅仅为了获取一个结业证书,而是要对我们每个航天员从思想素质、学习成绩、训练成果、医学评价诸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评。考核成绩要进入首飞航天员选拔的总成绩,并且以此为基础选出首飞航天员。

俄罗斯的一位航天员教练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航天员经过大量的训练,最后的机会却只能属于少数人,这就是航天员的生活内容之一。”要获得这个“最后的机会”,就需要面对竞争。其实,自从航天员大队成立以来,一直面临着“争”的问题。最初的挑选在争,平时的训练在争,每一次的考试在争,选拔首飞梯队和首飞航天员更是要争。但大家都有一个共识,我们“争”的是训练和成绩,是为事业而争,不是为个人而争。是国家在挑选我们,人民在挑选我们,不是我们为自己的私利争夺什么。

回想起来,从参军到预校航校,到成为飞行员,最后成为航天员,我和我的战友们一路走来,似乎一直都在经历着激烈的竞争、选拔和淘汰。这样一条人生道路,决定了我们的命运与竞争相伴相随。

我们 14 个人当中,当时年龄最大的已经 42 岁,如果还在飞行部队,平时这么努力,应当已经是师级领导干部了。可作为航天员,每天都要去承受高强度的体能训练,承受各种生理和心理的磨砺,确实感到了很大的压力。

我们都有很清醒的认识,航天员的价值不只是体现在执行任务上,并非说没有执行飞行任务,航天员就白当了,更重要、更具有价值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为国家的航天事业积累了经验,和大家一同走出一条中国的航天员训练之路。基于这点,每次考试和选拔,我们都能够全情投入,而对结果坦然面对。

道理很简单,也很明了。在所有必须面对的竞争中,执行任务的最终选拔可能是最重要的,必须从 14 个人中挑出一个来,的确是一件严肃无情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