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罗辑思维:迷茫时代的明白人 > 03 疯狂的投资 >

03 疯狂的投资

人类社会的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大

我们先从一本书讲起,这本书叫《21世纪资本论》。它在美国出版之后,两个星期就卖掉了5万册。5万册是什么概念?《罗辑思维》在卖《战天京》时,一个星期卖掉了5万册。

但这两本书没法比,在当时美国那么萧条的出版市场上,一本将近700页的严肃的学术著作,居然能够卖得这么好,已经是一个奇迹。估计绝大部分人是没有耐心看完它的,我要不是为了做节目,连翻都懒得翻它。

为什么这本书卖得这么好?因为有一个左派的大神、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在《纽约时报》上连发3篇评论力挺这本书,将之称为“本年度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甚或将是这个10年最重要的一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法国经济学家,叫托马斯·皮凯蒂。

这本书得出了几个重要的结论。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如果自由市场经济再这么发展下去,那么人类社会的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大。

这个论调并不新鲜,19世纪就有几个左派大神在提,关键是结论,就是怎么办。皮凯蒂的办法就是征税,在全球范围内对高净资产人群和资本高额征税。每年征收的费用,最低0.1%,最高10%。也就是说,你有多少财富,就应该相应地缴纳多少税。

如果你是一个高收入的人,比如说,你通过炒股一年挣了三四百万元,那么你的年收入就达到了50万美元以上。对不起,你这样的人就算是恶棍,要对你征收80%的惩罚性个人所得税。

实事求是,这些数字我在这本书里没查到,我是看到有些文章讲皮凯蒂有这样一个观点。

这不就是上了梁山劫富济贫吗?富人有钱,我们看不惯,那就去抢,把他们的钱给分了。这样的观点,在已经进行市场经济实验30多年的中国,我觉得它不该有市场。

与此同时,皮凯蒂提出了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富人的钱到底是怎么来的?来得正当不正当?我们该不该把有钱人绳之以法,把他们的钱给分掉?

这就暴露出我的真实目的了。我重点给大家推荐一本书——《疯狂的投资》。书里讲了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读完这个故事,我们基本上就可以搞清楚现代财富的源头了。

电报就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互联网

《疯狂的投资》这本书的副书名叫作:跨越大西洋电缆的商业传奇。大西洋里的电缆是什么电缆?电报电缆。为什么电报电缆对于商业史这么重要呢?这就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通则:只要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一次大飞跃,人类的整个文明方式就一定会发生一次大改变。

比如说,凭什么说一个部落进入了文明社会?一定是因为它有了文字。文字本身仅仅是一个信息传播的工具,但是有了它之后,人类代际之间的文明状态、知识就可以传承了。就像司马迁讲的,他写《史记》是要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的,如果没有文字,每一代人都必须重新摸索,文明就不可能延续。

第二次大的突破,就是印刷术。它意味着信息传播可以冲破空间的阻隔,迅速抵达远方。

电报实际上是第三次大突破。它意味着信息传播击破了时间的障碍,原来需要通过马和人一站一站送的信息,现在通过电报瞬间可达,而且是全球范围内。这一次大突破的意义可以说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所以现在有人说电报就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互联网。

电报是美国人莫尔斯于1844年发明的,他顺便又发明了莫尔斯电码。到了1846年,美国人就已经开始铺设电报线路了,那个时候还比较短,全美国只有40英里(1英里≈1.609公里)的电报线路。

但是一个大烟花很快就被放上天了,仅仅两年之后,1848年美国人已经有了2000英里的电报线路。又过了四年,1852年的时候有多少呢?23000英里。这跟今天的互联网投资是一样疯狂的,几年就翻了10倍,而且根据现在我们看到的资料记载,1852年美国人尚在筹划、修建的电报线路还有一万英里。所以,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电报线路铺满了全国的国家,密如蛛网。

这方面欧洲人的反应速度就相对比较慢,比如说法国人。英国人在这方面倒比较领先,1850年就铺通了跨越英吉利海峡、从英国到欧洲大陆的电报线路。

当时就有人说俏皮话,说这是自从上一个冰河期之后,英国距离欧洲大陆最近的一次。可见当时的人们非常清晰地知道,电报所带来的划时代意义。

跨越大西洋电缆的商业传奇

话说就在这几年前后,加拿大东北角的纽芬兰岛上,有一个神父就在琢磨一件事——从爱尔兰到纽芬兰(就是北大西洋的最北部了),在这两个地方跨越大西洋的航船的日期,要比从伦敦到纽约提前一天。那能不能在纽芬兰岛上设一个电报站,从纽芬兰岛直接铺一条电报线路到纽约呢?这样如果有从欧洲来的消息,直接送到这个地方,然后拍个电报到纽约,就会比航船到达纽约快一天,不就获得了信息的先机吗?

当时确实也有一些企业家迅速行动起来,开始搞这个工程,但是他们没有料到这个工程的难度这么大。纽芬兰岛到处是森林,包括冻土带,想要挖开地面非常之困难。他们好不容易组织了一个公司,结果工程还没干到十分之一,钱就花完了。

这个项目的操盘人自然是满心的挫折感和沮丧,同时还有几分不甘。他就跑到纽约,想看看有没有人接盘他这一盘烂尾的生意。他运气还算不错,真就找到了这么一位,这个人叫菲尔德——也是《疯狂的投资》这本书里的主人公。

菲尔德是什么人呢?他的祖上在美国建国之前,就从英格兰漂洋过海移民到了美国,所以他就是一个典型的WASP(WASP这个词是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的简称,意为新教徒的盎格鲁撒克逊裔美国人,现在可以泛指信奉新教的欧裔美国人)。WASP因为他们的宗教信仰和独特的文化渊源,特别强调自我奋斗、努力挣钱,信仰纯洁,各尽本分。这是那个时代美国价值坚定的信条,也是今天美国的共和党所信奉的。

菲尔德的基因确实不错,他的几个兄弟都混得特别好,但是生意做得最大的还是菲尔德。他做什么生意呢?主要是造纸、印刷,30岁就功成名就,一年可以挣到几万美元了。那个时候美元可值钱了,不像现在贬值得这么厉害。

他混在美国的上流社会,觉得挣钱太容易了,生活太没意思了,所以整天用非常幽怨的眼光看着这个世界。

这个时候,他突然听到有这么一盘烂尾生意,就想接盘。他跟这个操盘人一席长谈过后说:“你们这想法也太没出息了吧?从加拿大的纽芬兰岛修一条电报线路到纽约,只为抢出一天时间,这个想法不够酷嘛。要是我干,就直接从纽芬兰岛那个电报站,修一条海底电缆,直达爱尔兰,从爱尔兰再接到英国本土,直接把美国和欧洲给连起来!”

这个想法在当时太疯狂了,因为实在是太难了。第一个难处,大西洋海底的地形是没有人了解的,甚至没有人知道北大西洋到底有多深。虽然1850年的时候,从英国到法国跨越英吉利海峡的海底电缆已经铺成,但是英吉利海峡才多深?平均深度60米,最深的地方也不过172米。而北大西洋到底有多深呢?我们现在知道是3000米到4000米深,可是当时的人并不知道,尤其不知道海底的地形是什么样的,所以到底需要多少电缆,其实是无法预估的。

第二个难处,当时虽然已有海底电缆,但是都非常短,从30千米到60千米不等,因为只需要从英国铺到欧洲大陆,比如爱尔兰、撒丁岛、科西嘉岛,甚至埃及都有了跨越红海的海底电缆,但问题是都很短。现在要铺的这条线路可是要跨越北大西洋的,即使选取最短的路线,从加拿大的纽芬兰岛到爱尔兰也有4000千米。这么长的电缆,得是一整根,而且要装载在船上,有没有那么大的船呢?其实大家也不知道。

第三个难处是真正的大难题,也是这个项目在技术上最迷茫的一点。我们都知道,电通过电缆之后会有电阻,即使用铜芯电缆电阻很小,但是当它累积到4000千米之后,电阻能够有多大,没有人知道。说白了,大西洋这头的发电机一个电流下去,它带的信息在大西洋那一头能否有所反应,没有人能确定,菲尔德当然更不知道。

其他细如牛毛的问题就更多了,比如说铺电缆的时候,松紧度该如何?有没有一种机械能够把握好这种度?因为铺得太紧容易断,铺得太松又存在电缆总量无法计算的问题。这些都是大难题。

创业者都是乐观的疯子

你说菲尔德就没想过这些问题吗?这就牵扯到创新者或者说很牛的资本家都有的一个基本的心态特征:乐观。

几年前,我参加过一个论坛,很多企业家都在讲,现在环境不好,宏观经济形势很差,企业不好做,反正是各种悲观。然后,主持人就说:“你们刚才说的都很悲观,但是我发现你们都在投资,都在把真金白银变成厂房、机器、基础设施,能说你们真的是悲观吗?”

我曾看过台湾主持人陈文茜采访企业家潘石屹的一档节目。陈文茜问潘石屹:“你为什么要把女儿送到美国去留学?是不是证明你对中国没信心?”

潘石屹就各种解释,说有信心。陈文茜就一直不信,最后把潘石屹逼急了,他说:“我这几年在黄浦江沿岸(也就是上海)已经投了几十个亿的房产,你说我对中国有没有信心?”

所以,我们听企业家讲话,不能光听字面意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如果他还在继续投资,说明他打心底里有一个清晰的判断,这就叫作乐观。

我们普通人平时不大容易嫉妒那些明星,因为我们服,人家天生有资本、有禀赋,脸蛋长得漂亮。他们挣大钱,我们不嫉妒,可是却会觉得资本家挣大钱不应该,那是社会不公的产物。要知道,资本家也有禀赋,是什么?就是我们刚才所讲的乐观的气质。

在基因生成的那一刻,就已经决定了这个人是悲观的性格还是乐观的性格。有的人看什么都漆黑一片,有的人就觉得到处是机会,值得把自己赌上去赌一把。

除了乐观,从《疯狂的投资》这本书里,我们还可以看到企业家的其他特质。

这个发生在160年前的传奇商业故事的主人公菲尔德很符合我们今天讲的一个词,叫“有钱任性”。他看见一个商业机会,也不管它有没有依据,反正就是乐观,就马上全身心扑上去。

所以,他头一天刚刚萌发了想法,第二天就寄了两封信出去。第一封信是给电报的发明人莫尔斯,说你帮我看看这件事靠谱不靠谱。莫尔斯一看说:“我哪儿知道啊?但是我可以告诉你一件事,你把这件事办成了,就能名垂史册。”这话跟没说一样。

第二封信是给美国当时的一个海军上尉,叫莫里。莫里的回信就有点干货了,说:“我们美国海军刚刚搞了一次北大西洋海底的勘测,发现从纽芬兰到爱尔兰,也就是你选择的这一片地域,海底恰恰是一片高原,而且这个地方的洋流非常稳定,所以这是一个天造地设的铺设海底电缆的好地方。”

虽然没有更多的信息,但是毕竟算是给了点信心。你看,任何一个创业者、一个企业家,他要想干成一件旷古绝伦的大事,通常都是此前没人干过的。这个菲尔德原来干的是造纸、印刷,什么远洋贸易、轮船、电,这些事碰都没碰过。这个时候,企业家整合资源的能力,就看得出来了。

他需要什么样的资源呢?一般来说,创业项目就是两条:第一条是人,第二条是钱。在人的这方面,从他马上给人写信就可以看得出来,因为他不懂,他就得求教人。

在最后,菲尔德成立的那个公司,叫纽约纽芬兰伦敦电报公司,这么长的一个名,这个公司里面可真是什么人才都有,从远洋船主到远洋商人,到海军军官,到工程师,包括普通干活的工人。

菲尔德甚至有本事请动了当时世界上著名的物理学家——开尔文男爵,这个人号称是物理学的全才。我们上中学的时候,在物理学当中都学过开尔文定律,就是这个人发现的。开尔文当然是一个全才,后来在很多方面,甚至是工程机械方面,都对菲尔德进行了大量的帮助。

所以你看,一个企业家求助的能力有多重要。包括钱,钱这个事情,菲尔德本来是不缺的,要不然他也没有信心干这件事情,但是他万万没想到,这件事太烧钱了。

他不是接盘了那个烂尾工程吗?从纽芬兰岛到纽约,把陆地上的这一条线缆铺完之后,菲尔德就发现,自己准备的钱已经花掉了三分之一,海上的工程根本还没动呢。他就知道,自己的钱不够了。

那哪儿有钱呢?欧洲人有钱,所以他就跑到英国的伦敦开始忽悠。有一次见到一个养狗的,他说:“你看,你养狗,这个狗现在只能在这儿叫,如果把电报线修成之后,你在伦敦一掐这个狗的尾巴,在纽约那头就能听见狗叫,你说这个事好玩不好玩?”你看,这是一个大忽悠。

他忽悠的成绩非常好,通过到处做演讲、募款,最后有350个伦敦的富豪慷慨解囊,一个人给他掏了1000英镑,这就凑了35万英镑。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

好,这个公司就算是有了钱。那剩下来的就是两个问题了,第一个是电缆的问题,因为那么长的电缆,当时的工厂没有人做过。你知道,如果把里面的铜线全部串起来有多长吗?可以绕地球13圈,大概是从地球接到月亮上那么远。

而且这根电缆是要一整根,它不能断好多节,所以必须是船上有一个卷滚机来卷这个电缆,然后从工厂一边生产,一边卷上船。最后生产完了,电缆已经全部在船上了。你看这个工程的系统难度有多大。生产这些电缆大概用了一整年的时间。

那最后还剩一个问题,就是船。民船是没有那么大的,所以一定得求助于国家。这个大忽悠显本事的机会又来了,他开始搞国家公关。当时的英国议院被他说服了,最后提了一个要求:我们出船,再给你1.4万英镑的补助,但是你得答应我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美国人得提供对等的条件,就是它也得出船,也得提供补贴。第二个条件,电缆一旦铺成,电报传来的信息的所有权上,英国人有优先权。

英国人提的条件还算比较合理,可问题出在美国这一边。从独立战争开始一直到“二战”,美国人的外交路线其实有一个灵魂,就是孤立主义。从华盛顿那一代开始,美国人就想,我们现在好不容易独立了,就在新大陆过自己的安生日子吧,不要去搭理欧洲人那些乱七八糟的事务。

现在一听,要跟英国人合作建海底电缆,这不是又跟欧洲人搞到一起去了吗?很多人就不乐意,当时的美国国会爆发了激烈的争论。这个时候,就能看出菲尔德这个人的游说能力和公关能力了。《疯狂的投资》这本书用了好几页纸写这件事情的细节。最后,美国国会终于以微弱的优势通过了菲尔德的提议,美国政府出钱又出船。

最后商定的结果是:美国海军出一艘很大的船,叫“尼亚加拉号”;英国海军也出一艘很大的船,叫“阿伽门农号”,专门用于这项工程的施工。

有好点子,就要马上行动

说到这儿,我们再提炼一下,一个创业者、一个企业家需要具备的素质。

第一个,是乐观的禀赋。第二个,叫马上行动的能力。

说实话,我还没有创业的时候,也喜欢吹牛,给人当策划。最让我惊讶的一次,就是跟一个企业家吃饭,我就开始吹牛,说我有一个想法,你应该干一件什么事。等饭吃完了,人家结完账说:“你刚才那个想法特别好,相关的工商注册,我已经派人去办了,就在我们刚才吃饭的这半个小时中,域名注册已经拿下来了。”我当时就惊呆了,但是回头一想,这可不就是企业家的精神吗?

而大多数人,总是有一堆念头在纠缠。是创业呢,还是继续在这个公司干下去,还是跳个槽呢?天天只是在那儿想。为什么干不成事?想多了,干少了嘛。

给大家举一个例子,这也是一个创业市场上特别著名的故事。讲的是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他创业的时候只是哈佛大学的一个普通学生。其实Facebook的整套架构性的设想,根本就不是他的原创。原创者另有其人,是文克莱沃斯兄弟,这兄弟俩家境不错,从小就是富二代。他们有一次见到扎克伯格,就跟他讲了整套想法。扎克伯格说:“太精彩了,我们一起干吧?”兄弟俩说:“我们想想。”没有拒绝,也没有答应。但是回到宿舍之后,扎克伯格就开始动手,写代码,请教高人,见投资者。

等他已经热火朝天干起来的时候,文克莱沃斯兄弟在干吗呢?他们在泡酒吧,在喝酒,在准备自己的皮划艇赛,等等。等他们知道一个叫Facebook的东西已经崛起,才慌张失色地跑上门去要钱,于是就打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

虽然最后双方和解了,扎克伯格赔了他们几千万美元,但是这点钱跟扎克伯格的成就相比,又算什么呢?

所以,创业者不见得在智力或者说思考能力上异乎常人,他们真正领先的是行动能力。有这么一个说法,全世界同时想到同一个创意的人,可能就有几千人,但是最后谁摘到了果子?是那些最先行动的人。

再回到这本书的主人公菲尔德身上,他有一次在说服英国人的时候,英国人就问他:“你这个电缆如果修到半途断了怎么办?”你看菲尔德怎么说的?他说:“那就再建一条喽。”他始终是用行动而不是用道理去跟人交流。这样的人,就是迈向成功的人。

什么是创业者式的吹牛

菲尔德还有另外一个特质,这也是普遍存在于企业家和创业者身上的,那就是说服别人的能力,获取帮助的能力。

今天的社会中流传着一种言论,就是讨厌吹牛的人。可是我们要知道,一个啥都没有的屌丝创业者,除了去忽悠梦想、忽悠情怀,还能拿什么去聚合人力、聚合那些帮助,尤其是免费的帮助呢?所以,吹牛其实是创业者最重要的一个素质,我们得重新看待“吹牛”这个词。

给大家再举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飞机是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的。莱特兄弟是乡下人,没读过大学,整个团队都在俄亥俄州的乡下,没几个有文化的。

当时,距离发明飞机最近的一个人叫兰利,他在哈佛大学工作过,算是高级知识分子,美国国防部还拨给他五万美元的研发经费,那个时候五万美元是很大一笔钱。这个人在科技界、商界的人脉也非常广,但是最后干成这件事情的不是他,是远在几百英里之外的俄亥俄州的莱特兄弟。

为什么呢?莱特兄弟啥都没有,但是他们有一条,就是见人就说:飞行是一个多么伟大的理想,帮帮我吧,你若加入这个计划,就会如何如何。听起来跟骗子似的,但在1903年的那个冬天,莱特兄弟的飞机先上了天,然后永垂史册。

所以,对于一个没有钱的创业者来说,他吹牛的时候,你作为一个消费者当然可以骂。但是如果你也是一个创业者、一个心怀梦想的人,那请对这样的吹牛者多一些理解吧,因为如果你不吹牛,你也干不成。

你可能会反驳,吹牛的人多讨厌啊。对,如果一个人吹牛的时候,让所有人有很讨厌的感觉,那他就不是创业者式的吹牛,因为他达不到整合更多资源和更多帮助的结果,这就是一场失败的、真正的吹牛。

菲尔德的创业失败史

说到这儿,一个企业家、一个创业者应该具备的素质,我们已经归纳了三条:第一,乐观的禀赋;第二,行动的能力;第三,吹牛,整合资源的本事。那请问,一个企业家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

我们接着说大西洋电缆商业传奇后半截的故事。到了1857年,可谓是万事俱备,就欠干活了。两艘船都是借来的,一艘装一半电缆,开始往大西洋的深处开去。

刚开始的时候顺顺利利,但是第六天出事了。这一天的深夜,电缆突然崩断,消失在大西洋漆黑一片的海底,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为什么会断呢?两个原因:第一,操作不熟练;第二,机械太落后。当时,要一边放电缆,一边踩刹车。一旦刹车踩紧了,电缆就容易断。

还记得前面有个英国人问过菲尔德,要是断了怎么办?菲尔德早就讲了,再干一次。可问题是,这次损失真挺惨重的,因为已经走了400英里了,这已经是当时最长的海底电缆了,英法海底电缆才40英里,这条电缆是它的十倍。损失了多少钱?10万英镑。菲尔德在英国人那儿也不过募到了35万英镑,这一次就损失了将近三分之一。更重要的是,损失了一年的时间,需要重新生产电缆。

没关系,1858年接着来。6月份,两艘船又出发了,不过这次不是按同一条线走,是两艘船到大西洋中心会合,然后向两边分开行驶,这样比较有效率。

刚开了三天,又出事了。这次是天灾,百年不遇的暴风雨来了。大概一个星期后,两艘船才脱险。按说这么大的军舰,应该有抗风暴的能力,可是这两艘船都被改装过,因为要装的电缆太重了,为了装更多的电缆,所以整艘船的配重都进行了改装,它抵御暴风雨的能力自然就下降了。尤其是英国人那艘“阿伽门农号”,被吹得一塌糊涂,不仅船体受损了,电缆也被绞成了一团,很多电缆的绝缘层都被破坏掉了。

这时候,所有人都傻了,怎么办?难道还要接着往前铺吗?这个时候,菲尔德创办的公司——纽约纽芬兰伦敦电报公司的董事会里面就有人坐不住了。他说:“我们把剩下的钱分了,把仓库里剩的那点电缆卖了算了,不干了,这事太不靠谱了。”

但是菲尔德这个时候就体现出了一个创业者的精神:凭什么不干?现在,我们库里的电缆还足够再干一回,马上接着干!

6月份出的事,8月份两艘船再次出发。这一次出发,就有点灰溜溜的了。我们中国人讲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所以当第三次出发的时候,没有什么欢送仪式,没有什么神父祈祷,也没有什么香槟酒,就悄无声息地开始往大西洋里面走去。这一次终于成功了,双方顺利抵达了欧洲和美洲的陆地。

接下来,当然就是各种庆功仪式了,据当时的旁观者说,菲尔德牛到什么程度?盛大的庆典仪式上,总共三辆车,第一辆由菲尔德乘坐,第二辆车由美国那艘军舰“尼亚加拉号”的舰长坐,第三辆马车上面是谁?美国总统。

紧接着,英国女王给美国总统拍来一份电报,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份跨大西洋的电报。英国的报纸都跟疯了似的庆祝,尤其是《泰晤士报》,它发表了一段话。这段话估计美国人不爱听,说这条电报线路铺成之后,《独立宣言》就作废了,几十年前美国人独立了,现在又被一根电缆给拽回来了,从此英国和美国又可以凝结为同一个国家了。英国人把这件事情看得很重,所以英国女王才会自降身份给美国总统拍去一份电报。

可问题来了,电报局的人工作的时候觉得有点不对劲,因为本来一份电报拍过来,很短的时间就能收到,结果这一封电报收了十几个小时。说白了,因为电流非常弱,电文非常不清晰,电报局的翻译猜了十几个小时,才勉强把这份电报向新闻界发布了。

后来,情况越来越不好。在随后的20多天里,从电缆传过来的电流越来越弱,最后压根儿就分不清是什么电流,任何信息也不能承载了。20天之后,这家公司不得不向新闻界宣布:这一次我们又失败了。

这时候,轮到美国人民不高兴了,这不是忽悠人吗?刚刚搞过庆典,现在你告诉我失败了,这不就是个骗局吗?当时,美国新闻界甚至有人说,什么英国女王拍来的电报,压根儿就没有,这也是骗局。不过这也真没准儿,因为第一份电报本来就是猜出来的。

不管怎么讲,一条海底电缆已经铺成,但是它就是不起作用,你说咋整?

菲尔德的财富大喷发

后来,这条电缆铺成了吗?铺成了,不过已经是八年之后的事情了,1866年才铺成。怎么花了这么长的时间呢?你算算那日子,从1858年到1866年,可不就是美国南北战争那段时间吗?美国政府要集中全部精力去打仗,哪还有心思干这件事?

菲尔德在这期间又干了三回,两次失败,最后一次才成功,说明他依然有强大的能力去游说美国政府帮他的忙。其中很多细节都在这本书里,我们这儿就不细说了。

等到1866年铺成的那一天,菲尔德扑在甲板上一顿通哭,太不容易了。他曾经给他的朋友写信说,就在这个夏天,他光火车就坐了几千英里,轮船坐了几千英里,连渔船都坐了100英里,容易吗?

在这个过程当中,菲尔德总共横渡大西洋31次。要知道,那个时代横渡大西洋还是要冒生命风险的,他居然冒了31次之多。因为他没办法,他已经把自己搞得山穷水尽了,他的钱基本花完了,濒临破产。如果第六次海底电缆还是铺不成,他就有可能成为商业史上的一个疯子,作为一个笑话被载入史册。

为什么他最后能干成呢?其实也有一点点运气的成分,因为就在这七八年间,人类的电学技术突飞猛进,发电机的功率越来越大,仪器越来越精密,而且还有贵人相助。

前文讲到的英国的院士开尔文男爵是著名的全能物理学家,他不仅搞物理学研究,还给菲尔德帮了很多忙,做了大量技术上的改进。比如说,第一次电缆崩断,是因为刹车系统不好,开尔文男爵就帮他做了改进。第二次失败是因为绝缘层被破坏掉了,开尔文男爵又帮他改进了电缆的绝缘层。

这么多人的帮助,才偶然造就了1866年菲尔德的成功。成功之后发生了什么?就像现在的创业者一样,在纳斯达克敲钟之后,当然就是财富的大喷发了。

当时,从美国拍到欧洲的电报,收费有多高?一个单词10美元,那个时候,10美元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一个星期的收入。拍一封电报,动不动就得有10个单词,那就是100美元。所以头两个月,菲尔德每天入账几千美元,一年下来就有了100多万美元的现金流,这在当时是一个不得了的数字。不到三年,前面所有的损失全部都回来了。

这条跨大西洋海底的电缆,一直运营到20世纪,甚至在马可尼发明无线电之后,大家还是觉得通过这个海底电缆发的电报更靠谱,因为它不会受天气、地球大气层磁场的影响,接收到的声音非常清晰。

富人凭什么挣到那么多钱

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其实就是因为《21世纪资本论》那本书得出来的结论,以及同意那些结论的人的想法。几百年、几千年来,大家都觉得富人的钱都是巧取豪夺来的,所以这个世界要想好,就要把他们干掉,把他们的钱给分了。

熟悉《罗辑思维》的人都知道,我们肯定是不同意这个说法的。所以今天,我们必须借助菲尔德这个故事回答一个问题:富人凭什么挣那么多的钱?

当然,我们指的不是那种贪赃受贿、当“黑社会”老大挣来的钱,我们指的是通过自由的市场经济,用自己的本事经营,在市场中获取的钱。赚到这种钱,通常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当然就是禀赋。比如说我罗胖,我没有明星的脸蛋,自然挣不到那笔出场费。

第二,人家吃的苦我们没有吃到。我还记得雕爷讲过一句话:“什么叫创业?创业就是修行,它的心法就是一口真气不散,不管多难,这口气都不能散。”这种咬紧牙关渡过难关的精神,我们很多人身上都没有,所以我们也得服气。

第三,就是风险。菲尔德这个人冒的风险是非常巨大的,在铺设海底电缆之前,美国人在陆地上铺设电缆的时候,就是一轮疯狂的投资泡沫,这里面多少人血本无归,多少人家败人亡?资本家也是一样。你不要以为只有资本家能判断财富趋势,趋势判断得再好有什么用?很多人都能判断,大家都进来了,最后一竞争,你可能还是挣不到钱。

比如说19世纪50年代的时候,就有一家美国公司,经营的是大陆上的电报。刚开始大家都很看好它,把它的股价炒到了50多美元,最后因为竞争太激烈,所以股价一下子又跌到了2.5美元,很多投资者就此血本无归。

再比如说,有一家公司筹集了66万美元,发愿要在新奥尔良地区建设一条通过密西西比河河底的电缆。这比大西洋电缆要容易铺得多吧?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把所有电缆都冲走了,这家公司因此破产。

这样的故事即使是在电报业疯狂成长的年代,也是随时都在发生的。所以,风险是一个由资本家在承受的我们普通人根本不必去承受的东西。

第四条,资本家最终拿到的那笔收入和他创造的财富相比,其实只是很小的一块。这一点,如果没有学过经济学,就很难理解。

经济学上有一个概念,叫“消费者剩余”。其实所有的创新活动都会创造出一块新增的财富,这就是“消费者剩余”。这块财富随着时间的推进,渐渐都会归于消费者,而不是归于资本家。资本家能够获得的,仅仅是一个时间窗口里的一小部分财富。

就拿菲尔德来讲,他虽然铺设了大西洋底的第一条电缆,然后迅速发了财,三年就收回了成本。可问题是,他的好日子也就过了三年,因为三年后法国人就铺了第二条海底电缆。原来一个单词10美元的好生意没得做了,因为有了竞争者,你们俩得打价格战。最后,资本家的利润率,也就是毛利,基本逼近于零。只要有竞争,一定是这样的,他只能被逼着再去创新,才能够再获得超额的利润。

可能还是有一部分觉得:我就是穷,我挣不到钱,所以我看富人挣钱,就是不爽。今天你罗胖把天说下来,说富人挣钱有多少道理,我就是不服。

那好,我们现在就切换到你的角度看,你会发现,你这么想还是错的。为啥?因为穷人生活状况的改善,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要依赖于富人的努力的,他们创造更大的社会财富,他们自己才能够分享到其中的一部分。

就拿马云来说,他现在超越李嘉诚成为亚洲首富。可是他坐首富位置的前提,是他要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让大量的淘宝商家有钱可赚,他才可能是那个首富,对吧?

好,那假设现在有人问我们一个问题,让穷人的生活改善十倍,让富人们的财富增加一万倍,这两个结果同时出现,我们要不要呢?反正我要是穷人,我就要,因为每个人算自己的账就可以了。

在《21世纪资本论》那本书里面,其实一直就在讲一个道理,随着自由市场经济的演化,贫富矛盾会变得越来越大。没错,如果贫富矛盾是穷人根本吃不饱饭,啼饥号寒,那这确实是一个不公正的社会。

可是如果穷人的生活也在改善,富人改善得更快,我觉得这不是什么坏的结果。为什么?因为一旦摆脱了匮乏经济之后,实际上我们和富人之间的差别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如果我们穷人也可以开上一辆三万元钱的“QQ”,其实也挺好。富人再嘚瑟,不过买一辆几百万元的迈巴赫,他跟我们的差距好像有几百倍,但是两种车都能上高速公路,都能到郊区去野游,其实差距没有那么大了。

所以社会并不会因为表面上的贫富差距而变得不稳定,关键是财富的总量是不是在增加。

这个社会其实很让人讨厌的就是那部分评论家,他们一方面自己没有能力创造财富,另一方面天天骂那些富人或者走在成为富人道路上的人。

就像中国的互联网上,也有一些人号称互联网专家,经常还开班授徒,经常写那些文章——谁谁谁为什么会失败,其实人家也没有失败。这种评论家其实特别可恶。

其实在菲尔德那个时代就有这样的人,比如说,一个著名的文人,也是今天中国很多文艺小青年心目中的偶像——梭罗。

梭罗在他的时代,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这个故事的时代,一直扮演评论家的角色。比如说,美国国内正在搞电报投资,梭罗就说:“凭什么呀?从缅因州到得克萨斯州,这两个农业州,有什么信息可传?为什么一定要搞电报呢?”你看,这是评论家的嘴脸。

再比如说,要铺大西洋海底电缆了,这个梭罗又说:“哎呀,铺什么电缆,欧洲的消息有什么要知道的呢?花那么多代价,最后从欧洲传来的新闻,不过是哪个公主又咳嗽了、感冒了,我们为什么要知道这些事呢?”你看,这就是评论家的可恶。

所以今天,面对那些阴阳怪气的评论家,我罗胖特别想用我招牌式的“呸,讨厌”这句话来评价他们。

自打我几年前读到了这本《疯狂的投资》,我就一直把它搁在我的书架上,时不时翻一翻。我觉得在里面可以找到所有创新者用于激励自己的素质,很多细节,菲尔德在160年前就已经给我们做了示范。

如果你是一个创业者,抑或者你希望成为一个创业者,或者你作为一个创业者想激励你的兄弟们,欢迎你来读一读这本书。在这本书里,你能找到相关的企业家的禀赋、素质,以及那些给你启发的细节。

五年内,什么大事都可能干得成,什么奇迹都会发生。疯狂的投资,随时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