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教育故事 > 范仲淹幼学 >

范仲淹幼学

大宋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迷信道教的宋真宗率领百官到亳州(今安徽亳县)去朝拜太清宫。浩浩荡荡的车马路过南京(今河南商丘),整个城市都轰动了。人们争先恐后去看皇帝,惟独有一个学生闭门不出,仍然埋头读书。有个要好的同学特地跑来叫他:“快去看,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但这个学生只随口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便头也不抬地继续读他的书。果然,第二年他就得中进士,见到皇帝。这位学生就是北宋伟大的改革思想家范仲淹。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人。端拱二年(989年)八月二日,范仲淹生于徐州,次年(990年)父亲不幸逝世。范家失去生活来源,范仲淹之母谢氏贫而无依,只好带着尚在襁褓中的范仲淹改嫁山东淄州长山县一户朱姓人家。

从此,范仲淹改姓名叫朱说,在朱家长大成人。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21岁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读书,经常一个人伴灯苦读,每到东方欲晓,僧人们都起床了,他才和衣而卧。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上一点儿韭菜末,再加点盐,就算是一顿饭。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毫不介意,而是集中全部精力在书中寻找自己的乐趣。

范仲淹看不惯朱家兄弟奢侈浪费,无所事事,便多次规劝。不料,朱家兄弟听得不耐烦,有次便脱口说道:“我们花的是朱家的钱,关你什么事?”范仲淹听了一怔,觉得话中有话,便追问为什么。有人告诉他:你乃姑苏范氏之子,是你母亲带你改嫁到朱家。这件事使范仲淹深受刺激和震动,下决心脱离朱家独立生活。于是,他匆匆收拾几样简单的衣物,佩上琴剑,不顾朱家和母亲的阻拦,流着眼泪,毅然辞别母亲,离开长山,独自前往南京求学。

范仲淹为什么要投南京呢?因为此地是人烟稠密的大都会,教育事业发达,这儿的应天府书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聚集了许多志操才智俱佳的师生。到这样的学院读书,既有名师可以请教,又有许多同学互相切磋,还有大量的书籍可供阅览。况且学院免费就学,更是经济拮据的范仲淹求之不得的。

范仲淹入学后,皇帝来了也不出去观看,昼夜不停地苦读,五年未解衣就枕。疲乏到了极点,就用凉水浇脸,来驱除倦意。他的食物很不充裕,甚至不得不靠喝粥度日,甚至粥也不多,一天只能喝上一顿。对于一般人来说,这是难以忍受的生活,可是范仲淹却从不叫苦。这种情况被他的一个同学、南京留守(南京的最高长官)的儿子看到了,回家告诉了父亲。于是,留守就叫人给范仲淹送来许多饭菜。可是几天过去了,食物都放坏了,仍不见范仲淹尝一口。那同学问他为什么不吃?范仲淹说:“我不是不感激你的厚意,只是我已习惯于粗茶淡饭,如果现在就享受这种丰盛的饭菜,以后还吃得下粥吗?”

功夫不负有心人,五年寒窗苦读,范仲淹终于成为一个精通儒家经典,博学多才,又擅长诗文的人。他通过科举考试,在1015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广德军的司理参军(今安徽广德)。这时,他把母亲接来,赡养事奉。1017年,他调任集庆军节度推官(今安徽毫州),才恢复了原来的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

【大视角】

逆境不懦,实属大丈夫气慨。逆境而拒绝享乐,甘心历炼,显然更上一层。原因只是在于,他有远虑在心,兼有韧性在心,故而外在之物,并不足以惊动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