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列子臆说 > 第15部分 >

第15部分

放生的问题

【邯郸之民以正月之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简子曰:“然。”】

“邯郸之民”,邯郸(邯 拼音:hán;郸 拼音:dān。邯郸:战国时赵都邯郸。赵王城遗址在今 河北省邯郸市区西南),我们已经提到过几次,在古代历史上是有名的区域,在研究中国的内战史、军事学,研究地理战略,也是重要的重镇。历史上很多的故事都发生在邯郸这个地方,战国时候属于赵国。“正月之旦献鸠于简子”,有一个人,正月初一献一只鸠(鸠 拼音:jiū)鸟给赵简子。我们过去在大陆,年纪大的人拐杖头上那个鸟就是鸠鸟,代表高年。“简子大悦,厚赏之”,简子很高兴,赏给他很多的钱。“客问其故”,这个“客”字在古书上经常提到,就是旁边有一个人,贵姓大名都不讲了。有一个人就问赵简子,为什么正月初一送你这个鸟你就厚赏呢?因为简子是当时赵国的权臣,历史上有名的,后来篡位。

“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正月初一得到一只鸟,把它放生了,有恩,今年运气会好。所以放生并不是由佛教开始的,自己中国人不懂中国文化,放生是中国的古礼,上古流传下来的。“客曰”,这个人就讲了,他说你这个办法不对,“民知君之欲放之,竞而捕之,死者众矣”,老百姓晓得你喜欢放生,不得了啦,拼命去抓鸟,抓到了,活的卖给你放生,弄死的就吃掉了或者丢掉,反而把鸟弄死更多了,这样你不是放生啊!“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你是个国家的领导人,要放生,不如下个命令禁止打猎、捕鸟,不准杀生,这样不就是解决问题了吗?“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抓来,然后叫人念经放生,他说你是做好事还是做坏事啊?恩与过两个不相抵的。换句话说,你这个罪过比做好事还大;你鼓励大家去抓鸟,这不是做好事啊!赵简子一听,“曰然”,对,就采用了他的意见,向全国下命令禁止打猎。

我经常说学佛的同学们,做好事要有智慧,很难做。今天我从电梯下来,碰到外面来两个彪形大汉,一个人背了个袋子,有几十只乌龟,拿到这里来放生。因为这里有个同学莫名其妙,告诉他们我们这里放生,我叫他们把乌龟放到楼顶去吧!反正楼顶有个自来水管!(众笑)

动植物为谁而生

【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中坐有献鱼鴈者,田氏视之,乃叹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如响。鲍氏之子年十二,预于次,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迭相食;非相为而生之。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噆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哉?”】

“齐田氏”,齐国的田氏,是齐国的权臣。在中国历史上齐国本来是姜太公的后代,六七百年以后,他的权臣田家篡位,自己当王了。所以战国以后齐国已经不是姜太公的后代了。孟尝君的祖先就姓田,那个时候是权臣,“祖于庭,食客千人”,就是祭祖宗的时候,田家素来是很豪气好客,客人很多。所以到孟尝君手里,在他家里常年吃住的有三千多人。我们看看没有什么了不起,不过现在再有钱的家庭也养不起啊,除非办厂、大公司。他那时候都是食客啊,不要你做工的,就在家里住,发薪水给你,一天吃饱了没有事,各种各样的人都有。

战国时候流行养士培养声誉,那个时候全中国的人口也不会超过现在的台湾啊,所以孔子三千弟子同孟尝君养三千食客,在现在人口来比,就是有几百万的学生、几百万的部队,那不得了的。换句话孟尝君在组党,他有群众的力量。虽然食客三千,最后有问题的时候,那些学问好的,讲哲学、科学的都没有用,能够救他的是鸡鸣狗盗之徒。这是历史上一个大故事,也是历史上一个大讽刺,所以人的专长没有一定,历史上说鸡鸣狗盗之徒就是指这件事。

这里的齐田氏,是田家另外一件故事,是不是盂尝君或者是他的父亲,不知道。这个田家,“中座有献鱼鴈者”,可以说在他一千客人中有个人奉献了鱼还有鴈(鴈 拼音:yàn),不是天上的鸢(鸢 拼音:yuān),其实就是鹅啦!“田氏视之,乃叹曰”,田家人一看,感叹说,“天之于民厚矣”,上天生万物,对我们人类太厚了,“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生了米、麦子、高梁、大豆、青菜、萝卜,各种都有,又生了一些鱼鸟,给我们大家用,就是说上天的恩惠太大了。“众客和之如响”,这一班都靠他吃饭的人,看到老板那么讲,大家都说是、是,是上天的恩惠。佛教信众说那是菩萨的慈悲。

“鲍氏之子年十二,预于次”,中间有个姓鲍的小孩十二岁,也是他门下的宾客,“进曰”,这个孩子站起来讲,“不如君言”,他说你的话我反对。这个孩子胆子很大,天才儿童,“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天地生万物,生人、生鱼、生鸭子、生虫子……上天是一律平等的,“类无贵贱”,哪样好哪样坏,没有标准的。“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迭(迭 拼音:dié,交换,轮流)相食”,他说天地生万物,结果生物界是弱肉强食,你吃我,我吃你,大吃小,都是不公平的。尤其人最坏,因为人聪明有智力,什么都吃,连老虎虽会吃人,也害怕人,因为人专门吃老虎。不过人吃了万物,而蚂蚁、蚊子、细菌也吃人,互相吃。“非相为而生之”,这个天地宇宙,是个悲观、惨痛的宇宙,万物互不相爱。

老实讲,在世界宗教哲学界,只有佛教提出来众生平等。所谓众生不是只讲人啊,包括一切生命,细菌、蚂蚁,有生命的东西一律要互相爱护,要平等,这是佛家几千年前提出的口号。在《列子》这里,这个小孩讲的也是一样,他说“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人最可恶,凡是可以吃的统统吃,难道上天是为人类而生这些东西的吗?

有些宗教的哲学认为,上天是生这些给我们人吃的,这一点是错误的,这个哲学不通,这是人类文化自己吹牛,自己定的,是人类的悲哀。哲学通达的话是众生平等,所以我们几千年前的文化,这个鲍家的小孩子就讲出来了,上天生万物难道是给人吃的吗?所以你看了古书,看了《列子》,再看达尔文的进化论,十七世纪以后的这个世界,强权胜于公理,一直到现在都流行。其实中国人几千年前就讲过了这个道理,自己不读古书不知道。

“且蚊蚋(蚊 拼音:wén;蚋 拼音:ruì。蚊蚋:蚊子)噆(噆 拼音:zǎn,叮咬)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哉”,并且蚊子专门吃人类的皮肤,老虎、豹子、狼啊,专吃生物的肉。难道说上天生人就是专为蚊子吃才生的吗?为了给老虎豹子吃,才生出有血肉的动物吗?

所以《列子》讲到这里是一个问号,你们自己去研究,他不作结论。这个哲学从这个小孩子嘴里讲出来,反驳了田家这个空话,这是一段,道理是连起来的。

谁不是乞丐

【齐有贫者,常乞于城市。城市患其亟也,众莫之与。遂适田氏之厩,从马医作役,而假食郭中。人戏之曰:“从马医而食,不以辱乎?”乞儿曰:“天下之辱莫过于乞。乞犹不辱,岂辱马医哉?”】

跟着下来说,“齐有贫者,常乞于城市”,齐国有一个人,穷得不得了,在城市中讨饭。齐国的国都在山东临淄(淄 拼音:zī),“城市患其亟(亟 拼音:qì,屡次)也”,都市里的人讨厌这个家伙,来的次数太多了,“众莫之与”,所以他来讨饭要钱,没有人给他。“遂适田氏之厩”,他讨饭都讨不到了,就到了田家后院马厩养马的地方去。古人养马,尤其大户人家,那马多得很啊,几十匹、几百匹马,马厩里有专人管的。这个人到了田家马厩处,找谁帮忙啊?找兽医,“从马医作役”,跟着那个兽医做一点事情,“而假食郭中”,得到一点饭吃。“郭”是范围,在那个马厩的围墙里。

“人戏之曰:从马医而食,不以辱乎”,大家看到他,笑这个讨饭的,你这个家伙倒霉了,因为古人很看不起医生,中国古代把医跟画符念咒跳神的巫字连在一起,所以叫巫医。而且中国上古凡是会医的人,一定会画符念咒,会装神弄鬼,所以上古对医这个方伎非常看不起。到了民国初年,我小的时候,还有些医生门口挂一个牌子---“儒医”,代表这个医生不是普通的医生,是读书人。以前学医的是学专门技术,除了医,其他学问不懂,所以那些名医、儒医啊,就很难得了。这个乞儿被大家耻笑,讨饭都讨不到,现在从马医那里讨饭吃,“不以辱乎”,真不嫌丢脸。

“乞儿曰”,这个就是讨饭的哲学来了,注意啊!讲出来我们世界上的人都是讨饭的,哪个不讨饭?你们大学毕业拿到博士,我经常说你读出来博士干什么?给世界上那些“不是”用的。什么都不是的人,只要有钱,开公司行号,开大工厂,叫你这个博士专家来,高薪给你,干不干?你一定干。你做得不好,开除,另请专家。所以我劝你们要做“不是”,那是最高的,只要有办法,你站得起来,无论什么学问专才都可以呼之即来,挥之即去。你看这个是什么力量?哪个力量最大?所以天下人都是乞儿,都是讨饭吃,我们哪个人不在讨饭?你不要认为是大学毕业,拿高薪,不过是高级讨饭的,你还不是靠别人发薪水给你吗?你有办法,你发薪水给别人,对不对?所以向人家讨饭的多,做老板给饭的人到底还是少数,这个哲学在这里。

现在我们看讨饭的哲学,“天下之辱莫过于乞。乞犹不辱,岂辱马医哉”,他说你们笑什么?天下最耻辱的是向人家讨饭吃,对不对?向人家讨饭吃自己都不脸红的话,替马医做一点事,换一口饭吃,又有什么耻辱啊?这是天经地义嘛!换句话说,我以劳力换来的。

归根究底,天下人都在讨饭,有哪个觉得羞耻啊?这个哲学道理很高明了,我们要认清楚,不要傲慢。年轻的同学们本事再大,还是非去讨饭不可,如果人家不用你,你一点办法都没有,除非你用你自己。下面另有一段故事。

心理作用的影响

【宋人有游于道,得人遗契者,归而藏之,密数其齿。告邻人曰:“吾富可待矣。”】

宋国有一个人到外面去游玩,在路上“得人遗契者”,捡到一样东西,是人家财产的证据,比如说在路上捡到一个银行定期存折。他高兴得不得了,把这一笔财产“归而藏之”,回去把它保护起来。“密数其齿”,这个“齿”古代代表年龄,所以看马年龄是看牙齿,马是一岁长一颗牙齿。他捡到了以后计算,定期还有多久就到期了,躺在那里去数。“告邻人曰”,他跟隔壁邻居说,“吾富可待矣”,你看着啊,我马上要发财了。

【人有枯梧树者,其邻父言枯梧之树不祥,其邻人遽(遽 拼音:jù,急,仓猝)而伐之。邻人父因请以为薪。其人乃不悦,曰:“邻人之父徒欲为薪,而教吾伐之也,与我邻若此,其险岂可哉?”】

有一个人有一株枯掉的梧桐树,隔壁邻居讲,家里庭院中的树木枯掉了风水不好,不吉利。这个人一听啊,就把这个树砍了。“邻人父”,隔壁这个老头子,见他把这株枯梧桐树砍掉了,“因请以为薪”,他说你不要丢掉,给我做柴烧吧。

“其人乃不悦曰”,这个人不高兴了。“邻人之父徒欲为薪,而教吾伐之也,与我邻若此,其险岂可哉”,起先我以为他是好意,告诉我风水不好让把树砍掉,结果我听他的话上了当,原来他要拿回去做柴烧。我悟了!原来他是要柴烧,所以讲风水不好,要我把树砍了。他说这样的邻居太危险,太坏了,会打主意的人,我不要跟他做邻居了。

【人有亡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也;颜色,窃也,言语,窃也;作动态度,无为而不窃也。俄而抇其谷而得其,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者。】

“人有亡者”,铁打成斧头叫做拼音:fū),有一个人丢掉了一把斧头,“意其邻之子”,研究了半天,谁偷的呢?啊!隔壁邻居那个孩子,学校功课不好,外面有名的太保,一定是他偷的。“视其行步,窃也;颜色,窃也;言语,窃也;作动态度,无为而不窃也”,看他走路就是个小偷的样子,看他的态度,越看越像小偷的样子,看他穿的衣服,就是小偷。看他的讲话,尤其最近这一两天,跟我们讲话时,越看越像,这个铁斧子一定是他偷的。

“俄而抇(抇 拼音:hú,发掘)其谷而得其铁,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者”,过了几天,在家里找别的东西,又把那把斧头找出来了,没有被偷走。再看隔壁邻居那个孩子,看他讲话,看他的动作,看他的态度,看他的衣服,都不像偷东西的人。

你们在座的同学,很多研究心理学的,这个地方就要注意了,这是很好的一个心理学资料,关系到行为心理、政治心理、医学心理,各种各样。所以常常有人来跟我讲,哎呀!家里有个坏孩子,有神经病啊!好几个人来跟我讲。我说把你孩子叫来我看看。我后来痛骂他,你这孩子一点也没有神经病,你们家里把他搞神经了。很多事情都是这样,被别人造成的。这三段故事,看起来都不连贯的,好像不相干的,孤零零单独的,你们去想想看,这要靠我们智慧去参透了。最后还有两段,这一章就结束了。

精神专注的结果

【白公胜虑乱,罢朝而立,倒杖策錣,上贯颐,血流至地而弗知也。郑人闻之曰:“颐之忘,将何不忘哉?”意之所属着其行,足踬株埳墙,头抵植木,而不自知也。】

“白公胜虑乱”,白公是春秋战国时一个小国的领袖,名字叫胜,前面讲过他。白公忧虑下面的人会有叛变,怕人家杀了他。“罢朝而立”,有一天上朝完毕,他站在那里不敢下去,“倒杖策錣(錣 拼音:zhuì)”,把手边拿的有铁叉子的那个拐杖,古人做武器用的,他倒过来靠在那里想,谁靠不住?哪个会叛变?他越想越烦,不知不觉把脸靠在那个拐杖叉子上,“上贯颐”,结果杖叉子把脸戳破了,“血流至地”,他自己都不知道。

“郑人闻之曰”,这一个故事被郑国一个人听到了,等于现在说英国人发生这个事,被一个美国人听到了,“颐之忘,将何不忘哉”,听到的人说,一个人自己的脸都可以忘掉,别的事还有什么忘不了的呢?所以一个人啊,思想专心在某一件事上,把身体都忘了,尤其人在恐惧害怕、烦恼忧虑重大之事时,就会把自己忘掉,连生命都忘掉。这都是心理的道理,一切唯心造的。所以做人做事都要懂这些道理,不要自己捣鬼,如果精神专注在某一桩事,其他一切一定会丢得开。像你们学打坐的,坐在那里腿发麻,这里痛,那里痛,然后讲我要空,你空掉千什么?真要空掉的时候就不麻不痛了。他说“颐之忘”,这个脸上反应最灵敏的部位都会忘掉,被另一个严重的心理换去了,“将何不忘哉”,还有哪一样不可以忘?你怎么空不掉?不过,人就是空不了,因为人不能对自己下一个决心。你说,哎呀!我今天工夫好一点,能够空掉。其实,那不过是你心理、生理另外换一个状态而已。

所以结论,“意之所属着其行”,这个“意”就是代表心理作用。心理作用专注于某一件事上,就表达在你的行为上,从你的行为上就看得出来。“足踬(踬 拼音:zhì)株埳(埳 拼音:xiàn,古同“陷”)”,足踮起来,乃至踏到一个刺,踏到陷阱里,自己还不晓得,因为自己走路专心。“头抵植木,而不自知也”,头撞上树枝都不知道,像白公胜一样,刺伤了自己,自己都忘记了。这是代表最后一个唯心的作用。下面最后这个故事是全篇的结论,连贯首尾的。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齐人有欲金者”,齐国有一个人想黄金、想钱想疯了。“清旦衣冠而之市”,早上穿了最漂亮的衣服到闹区去抢金店。“适鬻(鬻 拼音:yù,卖)金者之所”,到了金店、银楼的地方,“因攫(攫 拼音:jué,抓取)其金而去”,看到人家正在做黄金买卖,他穿得衣冠整齐,好像大商人,进来看到黄金在柜台上,他把黄金一拿就走了。这就是白昼攫金的故事,

“吏捕得之”,最后被警察抓住了,“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就问他,那么多人在店里,你公然把人家的黄金拿去,好像目中无人,胆子好大。你们在座的,如果做过行政工作的,就问问这个犯人,你怎么搞的?为什么这么傻呢?这个人讲一个道理,“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他说我要黄金,那个时候根本看不见一个人,只看到金子,就拿了。

这一篇故事的结论是什么?好的也有,坏的也有,像历史上的汉高祖、唐太宗、朱元璋都是这个样子。这些人要拿金的时候目中无人,只拿金,所以他成功了;项羽也是这样的拿金,但是他倒霉,失败了。所以这个世界上都是白天到街上拿金的人,太多了,看到就拿。这个结论很妙,其实《列子》的文章跟《庄子》的一样,外表是不给你作结论的。全篇的《说符》,开头讲什么,最后以这个故事作结论,其中意义深长,我只提起大家注意。这里把宇宙的哲学、人生的哲学,一切做人做事,领导别人或被人领导的道理统统告诉你了。青年同学们不要听了列子的话白天上街抓人家的金子,那就不对了,要有本事像刘邦、唐太宗、朱元璋那么抓才可以。我们今天到这里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