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列子臆说 > 第07部分 >

第07部分

我们再提起诸位特别的注意,《列子》每个故事看来都是独立的,一条一条,其实,以我们的人生为标准,上至治国,下至个人的做人做事,都有个体系。不要只记了每个故事的分段,而不了解全面。

会识别窃盗的人

【晋国苦盗。有郄雍者,能视盗之貌,察其眉睫之间,而得其情。晋侯使视盗,千百无遗一焉。晋侯大喜,告赵文子曰:“吾得一人,而一国盗为尽矣,奚用多为?”史子曰:“吾君恃伺察而得盗,盗不尽矣,且郄雍必不得其死焉。”俄而,群盗谋曰:“吾所穷者郄雍也。”遂共盗而残之。】

晋国有一个时期,坏人很多。这个“盗”,包括了凶杀案、小偷、抢劫,都在内。“有郄雍者,能视盗之貌”,晋国有个人叫郄(郄 拼音:qiè,姓。)雍,他有特别的本事,现在讲就是会看人的相貌,特别的相法,“察其眉睫之间,而得其情”,看看人家的眉毛、眼睛、脸上表情,就知道这个是小偷,那个是抢人的,某个案子是谁做的。

“晋侯使视盗千百,无遗一焉”,晋侯就叫郄雍办案,办了无数的案子,“千百”是指很多的意思,没有哪件不破,而且坏人都抓到了。晋侯非常高兴,对赵文子说:“吾得一人,而一国盗为尽矣”,我国有一个最好的防盗人才,很会抓窃盗,只要有这个人,全国的窃盗就没有了。所以得到这样的一个人才,天下太平,“奚用多为”,不必用那么多人了,连警备部都可以撤销了,警察也可以不要了,多好啊!

“文子曰:吾君恃伺察而得盗,盗不尽矣”,赵文子说,那是靠人的侦察而抓住盗贼,我告诉你,小盗没有了,大盗要起来了。靠秘密侦察这个方法来抓盗贼,这只是偶然用的手段,政治不能经常玩这个。光靠这个想治天下,就糟糕了,这非常严重。

我们现在是讲《列子》,中国历史上好多帝王都是用这种手段,尤其是明朝的时候,所谓东厂、西厂,皇帝派出太监来侦察大家的事,越来越糟,这是第一点。讲到政治领导,应该是道德的政治,领导人与家长一样,“不痴不聋,不做阿翁”,有时候做公公婆婆的,小事情假装看不见,每一件事情都很精明就完了。文子说的第二点,“且郄雍必不得其死焉”,他说我告诉你,那个侦察很高明叫郄雍的人,不得好死,很危险了。赵文子就批评了这两点,他说这不是天下的良才。

“俄而(俄 拼音:é;而 拼音:ér。俄而:不久;顷刻。也作“俄尔”),群盗谋曰:‘吾所穷者郄雍也’”,过了一阵子,这一班流氓太保做强盗的一起商量,说最可怕的人物就是郄雍,必须把他除掉。结果“遂共盗而残之”,这个“盗”字是动词,叫做偷盗,偷偷地把这个郄雍弄走,就把他谋杀了。

如何消灭盗乱

【晋侯闻而大骇,立召文子而告之曰:“果如子言,郄雍死矣!然取盗何方?”文子曰:“周谚有言:‘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且君欲无盗,莫若举贤而任之,使教明于上,化行于下。民有耻心,则何盗之为?”于是用随会知政,而群盗奔秦焉。】

郄雍失踪了,被坏人杀了,晋侯听了非常惊恐,立刻把赵文子找来,告诉他这一件事。“果如子言,郄雍死矣”,真给你说准了,郄雍会看相,你大概会算命,怎么把他算得那么准!郄雍是死了,“然取盗何方”,这个社会那么乱,应该怎么办啊?有什么方法?

“文子曰”,这个赵文子讲,“周谚有言”,周朝的周公、文王、武王是建立中国文化的中心人物,周朝流传下来的话,“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这一句话我们注意啊!经常在书上看到,它是出在这个地方,这是两句名言,尤其是一个做领导的人,当然非要精明不可,但是精明要有个限度,而且精明更不能外露,这是中国做人做事的名言,“察见渊鱼者不祥”,一个人眼睛太好了,河里有几条鱼都看得清楚,那是不吉利的,这个人会犯凶事,再不然将来眼睛会瞎。这个道理在什么地方呢?譬如我们在儒家的书上可以看到,孔子有一天,带颜回一班同学到鲁国的东门去看泰山,好像开同乐会一样。孔子看鲁国的东门时,就问这一班同学,东门有一条白练,像白布一样在走动,不晓得是什么东西。等于孔子测验大家,你们看不看得见啊?结果大家都戴近视眼镜了,看不见。孔子说你们视力太差了,连我老头子都看见鲁国东门有一条白练在走。颜回在旁边说,老师啊!不是一条白练,是一个穿白衣服的人骑在白马上,跑得很快。孔子一听很惊讶,看颜渊一眼,愣了半天不说话,摇摇头。拿我们现在医学来讲,颜回读书用心太过,把精神外露了,所以四十来岁就走了。这是以道家的观点,从生理学上来讲保养精神的道理。

这也是讲做人的道理,觉得自己非常精明,精明里头聪明难,糊涂亦难啊!由聪明转到糊涂是更难!所以精明得太过分了,什么小事都很清楚,“察见渊鱼者不祥”,就是不古利。这一句话,我们为人处世千万记住,随时可以用到。有时候在处理一件麻烦事时,你只要想到这个道理,就可以完成很多好事,成就很多事业,自己人生也减少了很多麻烦。

“智料隐匿者有殃”,一个人的智慧很高,很聪明,别人家的隐私虽然你不一定看到,但是一判断就知道。这并不是好事,会有祸害的,这一种祸害的原因那就很多很多厂。

这两句是名言,我们现在只是照文字的讲法,而真正运用在人生的境界上,有很多方面。不过注意!也有用反了的,为了这两句话,守住原则不知变通,你绝对变成一个大糊涂蛋,那必然注定失败。所以,运用之妙,还是在于智慧,这是第一点。他这两句话也就解释郄雍之所以被杀了,就因为犯了这两句话的毛病,精明太露,福德、福报就差了。

第二点他说治盗,处理社会的盗乱,这是政治哲学的原则,“且君欲无盗,莫若举贤而任之,使教明于上,化行于下,民有耻心,则何盗之为”,他说一个社会国家没有坏人,没有强盗,那要在文化教育方面着力才行,国家要重视贤人---有道德、有学问、有才能的人才是。

我们中国文化,自上古以来,不管儒、墨、道,哲学思想始终是尚贤。孟子更提出来“贤者在位,能者在职”,贤是贤,能是能,是分开的。我们现在看到选举的宣传,也是选贤与能,“贤”是有道德、有学问、品德好的人;“能”是有才能,参与、指导政治思想,领导做行政工作的人。如地方首长,要能干,要有才能。不过,学问道德很好不一定有才能啊!有些人学问非常好,但遇事拿不出办法,团团转,然后睡不着,还吃镇静剂,这是无才能。如果是能干的人,哪怕他学问不好,办起事来干净利落,事情到手马上就解决了,不管什么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一大堆,都拿得出办法来。

《列子》这里把贤能笼统地概括在一起,所以说“举贤而任之”,要社会好,是靠教育文化的力量。这个教育不是狭义的学校教育,而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乃至现在的电视教育、报纸教育以及广告的宣传教育都包括在内。“使教明于上”,在上有昌明教化,建立一个泱泱大国,一个真正文化的教育风气,“化行于下”,使国民道德得到养成教化。“化”字要特别注意,“化”字不是严格的教育,是自然的影响。我们到一个公共场所,看到人人衣冠整齐,我们不整不齐的,穿拖鞋、头发又乱,立刻自觉不妥了。所以“化”是感化,是无形的。所谓教育这个“教”字,旁边一个文章的“文”,解释是“教者效也”,效果那个“效”,教育是一个效果。

还有一个道理,“教”字右旁,现在写这个征稿“攵”字,过去是写成“攴”。我们小的时候书读不好,背不来,老师用桌上一个戒尺,我们南方叫格方,就是打手板。所以古人说“棒头出孝子,杖下出良臣”,对老师来讲,杖下教出来的学生会做状元,将来了不起,做忠臣孝子。“教者效也”,所以“教”字旁从“攵”,“攵(攵 拼音:pū)”就是扑挞;“化”是无言之教,自然受影响、受感化。如果教也教不了,化也化不动,那就要用刑法了。中国法治的哲学,刑法的哲学,也是属于教育的范围,因为实在教不了,没得办法,所谓一家哭不如一人哭,对于一个妨碍社会的害群之马,只好去掉,所以刑法也属于教的一种,是教的分化。

什么是神道设教

《列子》提出来“君欲无盗,莫若举贤而任之,使教明于上,化行于下”,下就是普遍整个的社会。譬如我们中国的教化,几千年前《易经》就有“神道设教”,《礼记》上说“化民成俗”。其实外国也一样,西方信仰基督教,总统就职以及其他就位仪式,一只手按在《圣经》上,一只手举起来宣誓,就是神道设教啊!你说那个上帝究竟管里根或者管卡特啊?!所以每个民族都是神道设教。前几天我听到有些人说,这个“拜拜”太严重啊!应该把乡下这些庙子拆掉。我说你少胡扯了,“拜拜”对,太过分了不对。乡下人吵架,来,来,我们两个人不要吵,买三支香到土地公、关公、妈祖前面跪下来,斩一个鸡头,赌个咒,看谁没有良心。都怕了,这比什么都好。所以神道设教,化民成俗,如果说土地公会找你,阎王会找你,你有果报,你听见觉都睡不安宁了,安眠药都没有用,这也是教。所以宗教也称为教,也有教的意义,也有化的意义,化民成俗,这个叫教化。

所以“民有耻心”,古文这个民不是光指老百姓,现在白话就是人们。一般社会上讲人们知耻,是自己晓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自己做了错事都脸红,这就是教育的成功了,不需要刑罚,不需要诉之于法院。人们知耻,“则何盗之为”,社会自然就安定,没有盗,所以是道德的政治。

“于是用随会知政。而群盗奔秦焉”,晋侯接受了这个建议,马上用了一个了不起的人,姓随名叫会,用他来主持政务,结果晋国的坏人、流氓、土匪、强盗都跑到秦国去了。就用这么一个人,就做到了“使教明于上,化行于下”,得到了成果。

孔子见到一个奇人

【孔子自卫反鲁,息驾乎河梁而观焉。有悬水三十仞,圜流九十里,鱼鳖弗能游,鼋鼍弗能居,有一丈夫,方将厉之。孔子使人并涯止之,曰:“此悬水三十仞,圜流九十里,鱼鳖弗能游,鼋鼍弗能居也。意者难可以济乎?”丈夫不以错意,遂度而出。孔子问之曰:“巧乎!有道术乎?所以能入而出者,何也?”】

这一段故事,讲个人问题,你看它配套非常好。“孔子自卫反鲁,息驾乎河梁而观焉”,孔子从卫国回到鲁国来,到了山东河梁之间---这个在《庄子》里提到过,非常有名的地方,有流水,等于石门水库一样,河梁是大河上面一个桥,就是水闸,平常没有完全关死的,水流下来,这在我们南方江浙一带很多,到处都看到,山东一带比较少。

“有悬水三十仞,圜流九十里,鱼鳖弗能游,鼋鼍(鼋 拼音:yuán,大鳖;鼍 拼音:tuó,爬行动物,吻短,体长二米多,背部、尾部均有鳞甲。)弗能居”,河梁这个地方,上面的水像瀑布一样流下来,“三十仞”,二十多尺高。“圜(圜 拼音:huán,围绕。)流九十里”,那个水冲下来,变成一个潭,水冲到潭底就转起来,转起来的漩涡周围有九十里那么远。这个里头连鹅毛都可以沉底的哦!水中功夫再好的人到这里都不敢动了。在这一种流水之下,比鱼鳖更大的鼋鼍---大乌龟之类,都无法生活。我们海边经常买到大乌龟,最大的有圆桌面那么大。有一次,海边人弄上来一个,上面挂了很多金牌,是在乾隆年间放生的牌,我还记得小的时候被抱上去坐了一会儿。那一种属于鼍,很大,它的力量也大,可是在这个水里也没有办法停留。

“有一丈夫”,结果有一个男人,真是男子汉大丈夫了,不是大豆腐了。“方将厉之”,他准备下这个水,“孔子使人并涯止之,曰”,孔子马上派人阻止他不要下去。孔子派去的这位同学,不晓得是子路还是子贡,就告诉他“此悬水三十仞,圜流九十里,鱼鳖弗能游,鼋鼍弗能居也”,孔子派人告诉他这个流水太猛了,水势太大了,太危险了,这几句话是重复,我们不解释它。但是这里为什么用重复的文章?就代表非常好意,很仔细地告诉人家这个危险性,这是强调孔子的仁慈,重复一次,不能省掉的,省掉味道就不好了。“意者难可以济乎”,恐怕很难适应吧!到底是孔子的学生啊!讲话很有礼貌,在我们的意思劝人家,你不要下去了,恐怕不容易过得去哦!这个讲法是读书人的味道。“丈夫不以错意”,这个男人一听,不在意,理都不理,咚!就跳下去了。跳下去以后,优哉游哉,在水中转了一圈,“遂度而出”,他很轻松地就出来了,没有淹死。

这一下孔子也奇怪了。孔子大概同我们一样,旱鸭子,不会游泳的,只有他的学生会游泳,没有听到过孔子游泳。“孔子问之曰:巧乎”,大概他身上水都没有擦干,孔子马上就跑来了,孔子求学的精神很厉害的,马上来请教。你的本事很巧,高明巧妙极了,巧跟妙配起来,妙极了。“有道术乎”,他说你有什么本事啊?这个道代表形而下的法则。你这个功夫怎么练出来的?“所以能入而出者,何也”,这样危险的水势,你能够进去,能够出来,是什么原因?

奇人说忠信

【丈夫对曰:“始吾之入也,先以忠信;及吾之出也,又从以忠信。忠信错吾躯于波流,而吾不敢用私,所以能入而复出者,以此也。”孔子谓弟子曰:“二三子识之,水且犹可以忠信诚身亲之,而况人乎?”】

“丈夫对曰”,这个男子就告诉他,“始吾之人也,先以忠信”,他教训起孔子来了,就是公然在孔子门前卖“四书”了。他也不晓得这人是姓孔的啊!姓什么都不管,他说,告诉你,当我跳下水去的时候,就忘掉我自己了。

忠,什么叫忠啊?于一事一物无不尽心谓之忠,这是中国文化古代的解释,宋朝以后的解释很狭义,好像只是为了老板而被杀叫做忠。所以在《论语》里有“为人谋而不忠乎”,朋友托你的事,讲过的话一定去做到,这就是忠。什么是信?信任自己,也信任他人,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这就是忠信之道。

他这里所讲的忠信,是说他信任了水性。水有个什么性能啊?水有个性能,出在佛经里,“大海不宿死尸”,任何的尸体在大海里,一定把它送上来。水很爱干净,死掉的东西一定都把它浮送上来。由于这个原理,所以他很信任水性。换句话说他忘掉自己,也忘掉了水。所以他说他跳进去的时候,身心跟水合一了,不抗拒,顺其自然,水怎么转就怎么转。“及吾之出也”,等到他出来的时候,“又从以忠信”,也顺水性自然之势,那么一转就上来了。“忠信错吾躯于波流”,他以忠信、信任水性、忘我的态度,使心跟物两个合一了。“错”就是把我的身体与水流合一了。“而吾不敢用私”,这中间一点私念都没有。什么叫“不敢用私”?就是不主观,不抗拒,不用私心,顺水性的圜流而转,自己不用个人的意见。因为不敢用私心,“所以能入而复出者以此也”,就是这一点,没有什么别的秘诀,既没有念咒子,也没有做观想,既不拜上帝,也没有求观音菩萨保佑,就是忘我。中间没有妄念,没有自主,心跟身、身跟水都合一了,就是这个本事。

孔子一听,又拜了一个老师了,“孔子谓弟子曰”,转过来对学生说,“二三子识之”。古书上孔子讲话经常用“二三子”,拿现在白话讲,你们这一群同学们注意。这个“识”字应该读“志”。孔子告诉学生:你们记住,“水且犹可以忠信诚身亲之,而况人乎”,你们看这个物,水是个物质的东西,人跟物质相处,只要忠信,人跟物质两个可以合一,就是神通了,无我无私。他说水尚且可以忠信,如果以此来对人、对社会、对国家、对天下,不论是做一个带兵的,或者是做一个教学生的,或者是做一个工商界的主管,只要忠信、诚信处世,物都能够转变,何况是人。

问题是我们之所以做不好,是因为自己的诚信不够,只有反求诸己。上面讲了对于国家大事的处理,下面又提到个人,我们今天先到这里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