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论语注释 > 第02章 为政 >

第02章 为政

【0!”】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注释】 北辰:北极星共:同“拱”,环抱,环绕。

【译文】 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政,执政者便会像北极星一样,居于一定的位置,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解读】 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政治是德政,与此相反是暴政,比如说,文武之治是德政,桀纣之治是暴政。翻开二十五史,在很大程度上便是德政与暴政的历史,德政流芳千古,暴政遗臭万年,这已是没有什么可以可讨论的了。

可讨论的是德治与法治的问题。

诚如圣人所说,德治是执政者像北极星一样居于中心的地位,而其他所有的人都环绕着他,或者说,像众星拱月一样。这样一来,执政者本身就有了主宰的地位,一朝天子一朝臣,遇到贤明仁君,人民算是运气好,天下大治;可一旦运气不佳,遇到昏乱暴君,人民也就只有遭殃了。说到底,德治从本质上说来蕴含这极大的人治的成分,而与民主政治的法治精神有所龃龉。

而德治正是儒家政治的特色,更进一步说,也正是中国古代政治的特色。

【0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注释】 《诗》三百:《诗》指《诗经》,《诗经》共有诗305篇。这里说“三百”是举其整数。蔽: 概括。思无邪:原本是《诗经鲁颂同》中的一句;孔子借来评论整部《诗经》。“思”在《同》篇里本是无义的语首词,但孔子却引用它当“思想”解。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那就是“思想纯正无邪。”

【解读】 孔子此语一出,给诗与政治,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与政治订下了千年不解之缘。“文以载道”,“文学为政治服务”成为不容辩驳的信条,由此而主宰着中国诗与文学的命运,形成了中国诗与文学的总体特色--具有极强的政治倾向性。 从实际情况来看,《诗经》305篇,哪能篇篇都“思无邪”,完全符合孔圣人或儒教的要求呢?仅仅看它的第一篇“关关唯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是一首缠绵俳恻的情诗,只不过孔圣人把它作了服务于政治,“可施于仪礼”。

【0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注释】 道:通“导”,训导、引导、领导的意思。齐:整治免:避免格:至,来,引申为归服

【译文】 孔子说:“用政令来训导,用刑法来整治,老百姓知道避免犯罪,但并没有自觉的廉耻之心,用道德来引导,用礼教来整治,老百姓就会有自觉的廉耻之心,并且心悦诚服”

【解读】 这里的对话实际上说的是儒家政治与法家政治的区别;儒家政治主张德治,以道德和礼教约束民众;法家政治主张法治,以政令、刑法驱遣民众。德治侧重于心,法治兼用,儒、法并行。如果我们从实际出发,考察历史和现实,显然还是卫文子德主张比较行的通一些。

【0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释】 有:同“又”,古人在和整数和小一位的数字之间习惯用“有”字,而不用“又”字。“十有五”即“十五”,古人十五岁为入学的年龄。“立”:自立“不惑”:不迷惑“天命”:上天的意志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学成自立,但很多事情是到四十岁才明白。五十岁时,我知道万事都有天命,六十岁时,什么话都能够听进去,到了七十岁,就是随心所欲也不会超越法度和规矩了。”

【解读】 与其说“人到七十古来稀”,不如说“人到七十万事休”。表面上看,圣人似乎说人到七十已达到一种自由的境界,但实际上,这种“自由”,这种“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以欲望的消退为代价而换来的。也就是说,人到了七十岁,还有什么呢?即使随心所欲,无论如何也不会有什么非分之想,更不要说有什么超越法度和越轨的行动了

【0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释】 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下文的孟孙也指他。”樊迟:“孔子的学生,姓樊,名须,字子迟”御:“驾车”。

【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不违背。” 樊迟为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向我问孝,我回答他说“不违背。””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父母活着的时候,要依照礼节侍奉他们,父母去世,要依照礼节祭祀他们。”

【解读】 “无违”也就是不违背礼节。 这种不违背又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 一是要虔诚恭敬尽到礼数,不能敷衍塞责: 二是要按照既定的礼教,即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各有差等,不得越。以孟懿子为例,他是鲁国最有势力的三家大夫之一,但有时候不仅用鲁公(诸侯)的礼仪,甚至还有用天子礼仪的时候,这就叫越。孔子因为对他不满,又不好直说得罪他。所以当他来问孝时就只是含含糊糊地用“无违”这两个字来打发他。这也见出圣人微言大义的说话艺术。 如果同今天的话来说,孔子的话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既要恭敬虔诚,又不铺张浪费呢?

【0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注释】 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其: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的”、“他们的”。这里到底是代指父母还是儿女,历来有不同的理解。

【译文】 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做父母的一心为儿女的疾病担忧。”

【解读】 乍一看来,孔予的回答真有点牛头不对马嘴的味道。人家问 什么是孝。他却回答说父母一心为儿女的疾病担忧。 但我们稍加体会,就会发现圣人真是和平常人不一般,他的 回答实际上非常深刻而精妙,依然是微言大义,他的意思是说 “你要问什么是孝吗,想一想你生病时父母为你担忧的那种心情 吧!这样你就会知道怎样尽孝道了。“ 说穿了,所谓孝不外乎是对父母爱心的回报你只要记得自 己生病时父母是如何的焦急,而以同样的心情对待父母,这就是 孝。 这种心情,这种幼时躺在病床上望着爸爸妈妈满怀爱怜地为 自己喂汤喂药的温馨体验,不是时常在我们的脑际紫回,在文学 家的笔端流淌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 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0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注释】 子游:孔子的学主,姓言名偃,子子游。至于:就连,就是,表示提到另一付事。

【译文】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人们所说的孝,往往是指能够赡养父母。 其实就连狗马之类都能够得到人的饲养。如果没有恭敬之心,赡养父母与饲养狗马之类有什么区别呢。

【解读】 与回答盂挞子和孟武伯父子不同,孔子对学生的问题不再是 含含糊糊地说隐语,而是循循善诱地加以引导了。 孝道的根本不在于赡养父母,而在于要有孝心。没有孝心,仅 仅是无可奈何地尽责任,那所谓的赡养就与饲养家禽牲畜没有什么 区别了。 当今社会,经济发达,吃穿方面的赡养问题日益退居次要地 住,老父老母所期望于子女的,更是心到而已。另一方面,宠猫 宠狗之风盛行,视猫儿狗儿重于先人老子的也大有人在。 如此看来,圣人之论还正有现实意义哩。

【0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注释】 色难:态度好很难。色,容色态度;难,困难。弟子:与下文“先生”相对,弟子指晚辈,先生指长辈。 馔:吃喝。曾:副词,竟:难道。

【译文】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在父母面前保持和频悦色的态度 最难能可贵,有事情晚辈出力,有酒莱长辈吃喝,这难道就是孝 了吗?”

【解读】 孝心和态度其实是一个问题的里外两面。《礼记·祭义篇》说: “孝乎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 容。”,孔子回答子游和子夏的两段话实际上是同样的意思。 无论你是否为老人做事,也无论你是否拿好吃的给老人吃,只要 你内心不恭敬,态度不好,脸色难看,就是失去了孝道的根本。这 一点,尤其值得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注意。

【09】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注释】 回:颜回,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发:发挥

【译文】 孔子说“我和颜回谈论一整天,他从不提反对意贝和疑问, 就像一个愚笨的人。可是,我注意观察他课后的情况、却发现他 很能发挥我所讲的内容,颜回并不愚笨啊。

【解读】 有大智慧的人,不显山露水,不卖弄聪明,表面上看起来很 愚笨,其实却很聪明。有句俚语说得生动:“面带猪相,心头撩亮,’ 可惜颜回没有照片留下,我们不知道他长得怎么样。

《小儿语》告诉我们:“洪钟无声,满瓶不响。”俗话说”满 罐水不响,半罐水响叮当,”如果你留意观察生活中这种现象真 是不少。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课堂上发言最踊跃的不一定是成 绩最好的。而往往是所请的“小聪明”。

《老子》有句名言:“大直若屈,大巧若拙。”苏东 坡补充说“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颜回不正是这样一个大智若愚的生动形象吗?

【!”0】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注释】 视其所以:看他的所作所为。以,为。历,由,经历。 ②察其所安:观察他的兴趣。 观其所由:考查他的经历,由,经历。

【译文】 孔子说:“看他的所做所为,考查他的经历,观察他的兴趣。这个人还能够隐瞒什么呢? 这个人还能够隐瞒什么呢?

【解读】 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不患人 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所以,圣人有一套了解别人的方法,这 就是他观察人的三个要点:既要看现实表现,也要查一查履历档案, 即便不用查三代,那起码也要看一看他本人是否有“前科”啊!同 时,还要观察观察他的兴趣爱好所在,是安于平淡还是热中于追 名逐利呢?”如此等等。有了这三个方面的考查,谁还能隐瞒什么 呢? 说起来,直到今天,我们的政工干部不也还是在从这些方面 来考查“人民的勤务员”,从而决定一个人的升迁沉浮吗。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注释】 ①温故:温习旧知识,也就是”学而时习之”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温习旧知识而能够获得新知识,就可以做别人的老 师了。

【解读】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悦在哪里? 就在“温故而知新”。 学习最重要的是获取心得,逐步达到无师自通的程度。换句话说,无师自通,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 所以,高明的老师总是致力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2】

子曰:「君子不器。」

【注释】 器:器皿。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要像器皿一样。”

【解读】 器皿各有所用,打酱油的不能买醋。装酒的不能装油。而君 子进德修正,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从政,都应该博学而才能广泛,努 力使自己成为适应各个方面的通才。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全 面发展,做一个多面手,做一个开拓型的人才。

【!”3】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注释】无

【译文】 贡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孔子说“行动在先,说话在后。”

【解读】 真正的君子就是要少说空话,多做实在的事情。也就是 “敏于事而慎于言”,凡事先做起来,然后再说,把实际的行动放 在言论的前面,而不要光吹牛不做,夸夸其谈。 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这是圣人所不能容忍的。

【!”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注释】 周:普遍比:偏私

【译文】 孔子说:“君子普遍团结人而不只是和少数几个人亲近,小人只和少数几个人亲近而不普遍团结人”。

【解读】 说起来,也就是要团结,不要分裂;要搞五湖四海,不要搞 拉帮结派。

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胸襟宽广,“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而 不要心胸狭窄,结党营私,排除异己。二是要以道义为重,做人 主忠信,办事讲原则,而不要唯私利是图,相互勾结利用,背信 弃义,以原则做交易。

能不能做到这一点,也就是君子与小人的界线。

【!”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释】 罔:通“悯”,迷罔,无知的样子。殆:危险。

【译文】 孔子说:“只读书不思考就会迷惆,只空想不读书那就危险了”。

【解读】 只读书不思考是读死书的书呆子,只空想不读书是陷入玄虚 的空想家。书呆子迂腐而无所作为,空想家浮躁不安而胡作非为, 甚至有精神分裂的危险。 所以,儒者主张既要读书又要思考。 明代人陈銮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 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学是入书,思是出书。出入有道。学业可成。

【!”6】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己。」

【注释】 攻:治,钻研。异端:指怪异的杂学邪说。也已:语气词连用,表示肯定。

【译文】 孔于说:“钻研异端邪说,那是很有害的啊!”

【解读】 对于异端邪说的看法,历来有保守和激进两种截然相反的观 点、保守者往往以正统自居,把凡是不合自己见解,好走极端,走 偏锋的观点都视为邪端邪说,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历史上的哥 白尼、布鲁诺等都是这种观点的牺牲者。激进者往往以标新立异 为时尚,喜欢以偏激、个性来走特殊的路子,钻牛角尖,他们很 多时候都走入了凡胡同,自生自灭。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很多 新思想、新观点、新的科研成果、艺术杰作都是这种标新立异的 产物。所以有人专门著书《异端的权力》,为异瑞邪说当辩护人。 当然,对于儒者来说,对于以中庸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圣人 来说,好走偏锋的异端邢说是不能被接受的。

【!”7】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注释】 由:即仲由,孔子的学生,字子路垮女:诲,教诲,教导。女, 同“汝”,你。

【译文】 孔子说:“仲由!我教你的东西你都懂得了吗?懂得了就是懂 得了,没有懂就是没有懂,这才是真懂。”

【解读】 求知最忌自欺欺人,不懂装懂。

人们时常讽刺那种只会说“Yes!”的“假洋鬼子”,这是不懂 装懂的典型形象。而实际上,生活中这样的“假洋鬼子”到处都 是,充斥于各行各业。

如果只是读书求知,这种“假洋鬼子”还不过是害己而已,没 有什么大碍。但如果让这种人从政治国,那可就不是害己的问题 了,小则害己害人,大则亡党亡国。

所以,我们绝不要低估了不懂装懂的危害。因为它完全可能 由一种个人品质而发展成为一种社会公害,贻患无穷。

【!”8】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注释】 子张:孔子的学生,姓颛孙,名师,字子张。 干禄:干,求。禄,官吏的俸给。干禄也就是求做官。 阙疑:阙,同“缺”,保留的意思。阙疑即对有疑问的地方持保留态度。 尤:错误。 阙殆:殆与疑是同义词,阙疑和阙殆意思一样,是“互文”见义的写作手法。

【译文】 子张向孔子请教求做官的方法。孔子回答说:“多听,对有疑 问的地方持保留态度,对没有疑问的,自己说话时也要谨慎,这 样就可以少过错;多看,对不理解地方持保留态度,对理解的,自 己做时也要谨慎,这样就可以少后悔。说话少过错,做事少后悔, 当官吃俸禄也就水到渠成了。”

【解读】 一般人率性而为问题不大,要想当官则必须谨言慎行,约束 自己。

常言道,说话多得罪人,做事多错误多。所以,会当官的人 多半练就了一套谨言慎行的本事:但听人说了大半天,表态却是 字斟句酌,嗯嗯啊啊,甚至“王顾左右而言他”,,‘却道天凉好个 秋!”少表态,少做事,一张报纸一杯茶,明哲保身,但求无过。 这就不对了。

无怪乎有人说,做官是一门学问,里面大有讲究。

圣人可真是无所不教啊!

【!”9】

哀公闻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注释】 ①哀公:鲁国的国君,姓姬名蒋,鲁定公的儿子,在位27年(公元前 494一466)。②举直错诸枉:举,提拔。直,正直,这里指正直的人。错, 同“措”,放置。诸,“之于”的合音。枉,与“直”相对,不正直,这里指 不正直的人。

【译文】 哀公问道:”怎样做才能使老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的人提拔到不正直的人之上,老百姓就会服从;把不正直的 人提拔到正直的人之上,老百姓就不会服从。

【解读】 孔子曾经对学生樊迟进一步发挥了这一观点。孔子说:“把正直的人提拔到不正直的人之上,能够使不正直的人也正直起来。”樊迟不理解老师的话,就去请教 成绩优异的同学子夏,子夏说,“这是含义非常深刻的话呀!比如 说,舜帝有天下,在众人之中提拔了皋陶,那些不正直的人就 靠边站了;商汤王有天下,在众人之中提拔了伊尹,那些不正 直的人也就靠边站了。” 从政治国离不了选拔任用干部,干部选得好,老百姓就拥护; 选得不好,老百姓就反对。好与不好,标准是正直与否。 问题是,考查的难点也正是在正直与否啊!

【20】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注释】 ①季康子:鲁国大夫,鲁哀公时的正卿,鲁国当时最有政治势力的人。 ②以:这里作连词用,同“和”。 ③劝:勤勉。 ④临:莅临。

【译文】 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恭敬、忠诚和勤勉,应该怎样做呢?” 孔子说:“执政者在老百姓面前庄重,老百姓就会恭敬;执政者孝顺父母,慈爱幼小,老百姓就会忠诚;执政者提拔好人,教育能力弱的人,老百姓就会勤勉。”

【解读】 一言以蔽之,执政者以身作则,老百姓才会按执政者的意思办事。

所以,古往今来的执政者总是很注意树立自身的形象,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爱民如子的人,一个慈祥而孝敬父母的人,一个勤政而廉洁的人。

说起来,作为一个公众形象,这一切都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圣人不是早就说过了吗?只有这样的形象,才能使老百姓恭敬、忠诚而勤勉。

【2!”】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注释】 ①或:有人。②奚:何,为什么。③《书》:指《尚书》,以下几句 是古《尚书》佚文,今文《尚书》无此几句。④施:延及。⑤有政:即政 治,“有”字无意义,为名词词头。

【译文】 有人对孔子说:“您为什么不参与政治呢?”孔子说:“《尚书》说:‘孝呀,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把这种风气影响到政治上 去。’这也就是参与政治了呀,为什么一定要做官才算参与政治 呢?”

【解读】 那就做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吧!

或者像孔子、孟子那样,不做官,却奔走于各国之间,去做那些做官的人的座上客,以其满腹经纶,高谈阔伦地去参与政治。

当然,这些都不是圣人的意思。

圣人的意思说的是齐家治国的道理:只要你做到了孝弟,而 且把这孝弟的精神普及运用到政治上去,这就回到有子所说“其 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 有也”(《学而》的话题上去了。即使你没有当官,也为治理国 家作出了贡献,这下就是参与了政治吗?

所以,连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不一定要故了,只要你在家 里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有助于社会安定,民风淳厚,你也就参 与政治了。

这样一说,谁还能超脱于政治之外呢?

【22】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注释】 ①大车无輗(ni),小车无軏(yue):古代用牛拉的车叫大车,用 马拉的车叫小车。大车、小车都是把牲口套在车辕上,车辕前面有一道横木用 于驾牲口,这道横木两头都有关键(活销),輗就是大车横木的关键,軏就是 小车横木的关键,车子没有这个关键,无法套住牲口,当然就不能行走了。

【译文】 孔子说:“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用,不知他怎么可以立身处世! 好比大车没有套横木的輗,小车没有套横木的軏,那怎么可以行走呢?”

【解读】 金庸笔下的韦小宝尚且知道:“君子一言既出,那个什么什么马难追。”

所谓“一言九鼎”,“一诺千金”,古往今来关于讲信用的精言 妙语的生动故事可以说是不胜枚举。

孔子在另一个地方对子贡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颜渊》)这种对“信”的强调,使人想到文天祥的绝笔:“人生 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或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生 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信用高于生命。

不过,说得最多的,强调得最重的,往往也是问题最大的。背 信弃义与讲信用就像是一时孪生兄弟,他们穿越古今文化作品,跨 过历史长河,直到今天,依然与我们同在。或者更准确他说,越 到商品经济时代的今天,背信弃义与讲信用的矛盾越发突出,而 前者还大有占上风的势头哩。

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是不是应该大书特书圣人的呼吁呢?——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3】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注释】 ①世:这里指代。 ②也:同“耶”,疑问语气词。③因:因袭 沿袭。 ④损益:减少与增加。

【译文】 子张问,“今后十代的情况可以知道吗?”孔子说:“殷代沿袭 夏代的礼仪制度,增添的和废弃的可以知道。周代沿袭殷代的礼 仪制度,增添的和废弃的可以知道。那么,继承周代的朝代,就 是一百代也是可以知道的啊。”

【解读】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将向哪里去?

放眼过去,展望未来。孔圣人既是历史学家,又是未来学家, 他给我们指出了看过去知未来的方法。

历史在渐变中发展,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但无论怎 么变,怎么增添和废弃,又总是会有所继承,这就是传统。

从夏朝到殷朝再到周朝,循历史的轨迹可以知道过去,那么, 运用同一法则,我们也可以知道未来,这就是鉴往而知来。

所以,一般人要读一点历史;从政治国的领导干部更应该多 读一点历史。

【24】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注释】 ①鬼:这里指死去的祖先。②谄:谄媚。

【译文】 孔子说:“不是自己的祖先却去祭祀,这是谄媚;遇见正义的 事却不挺身而出,这是怯懦。”

【解读】 应该见义勇为的事你不去做,不应该祭祀的你却去祭祀,用 老百姓的话来说,你是“当做不做,豆腐放醋。”用四川的方言来 说,你是个“二百五”。

在古人看来,不应该祭祀的却去祭祀叫做“婬祀”。婬祀的目 的是媚神求福,拍人家祖宗的马屁,所以圣人不齿,君子不为。

相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见到车匪路霸应挺身而出;见 到女青年落水应义无反顾,不待脱衣就跳下水去,救命要紧。否 则,你就是胆小鬼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