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中药材大全 > 生姜的功效与作用 >

生姜的功效与作用

生姜-原态

生姜-药材

生姜-饮片

生姜-原态

生姜-药材

生姜-饮片

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新鲜根茎。各地均产。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切片,生用。

【药性】辛,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应用】

1.风寒感冒。本品辛散温通,能发汗解表,祛风散寒,但作用较弱,故适用于风寒感冒轻证,可单煎或配红糖、葱白煎服。本品更多是作为辅助之品,与桂枝、羌活等辛温解表药同用,以增强发汗解表之力。

2.脾胃寒证。本品辛散温通,能温中散寒,对寒犯中焦或脾胃虚寒之胃脘冷痛、食少、呕吐者,可收祛寒开胃、止痛止呕之效,宜与高良姜、胡椒等温里药同用。若脾胃气虚者,宜与人参、白术等补脾益气药同用。

3.胃寒呕吐。本品辛散温通,能温胃散寒,和中降逆,其止呕功良,素有“呕家圣药”之称,随证配伍可治疗多种呕吐。因其本为温胃之品,故对胃寒呕吐最为适合,可配伍高良姜、白豆蔻等温胃止呕药。若痰饮呕吐者,常配伍半夏,即小半夏汤(《金匮要略》);若胃热呕吐者,可配黄连、竹茹、枇杷叶等清胃止呕药。某些止呕药用姜汁制过,能增强止呕作用,如姜半夏、姜竹茹等。

4.肺寒咳嗽。本品辛温发散,能温肺散寒、化痰止咳,对于肺寒咳嗽,不论有无外感风寒,或痰多痰少,皆可选用。治疗风寒客肺,痰多咳嗽,恶寒头痛者,每与麻黄、杏仁同用,如三拗汤(《和剂局方》)。外无表邪而痰多者,常与陈皮、半夏等药同用,如二陈汤(《和剂局方》)。

此外,生姜对生半夏、生南星等药物之毒,以及鱼蟹等食物中毒,均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用法用量】煎服,3~9g,或捣汁服。

【使用注意】本品助火伤陰,故热盛及陰虚内热者忌服。

【古籍摘要】

1.《名医别录》:“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

2.《药性论》:“主痰水气满,下气;生与干并治嗽,疗时疾,止呕吐不下食。”

3.《医学启源》:“温中去湿。制厚朴、半夏毒。”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油中主要为姜醇、α-姜烯、β-水芹烯、柠檬醛、芳香醇、甲基庚烯酮、壬醛、α-龙脑等,尚含辣味成分姜辣素。

2.药理作用:生姜能促进消化液分泌,保护胃粘膜,具有抗溃疡、保肝、利胆、抗炎、解热、抗菌、镇痛、镇吐作用。其醇提物能兴奋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心脏。正常人咀嚼生姜,可升高血压。生姜水浸液对伤寒杆菌、霍乱弧菌、堇色毛癣菌、陰道滴虫均有不同程度的抑杀作用,并有防止血吸虫卵孵化及杀灭血吸虫作用。

3.临床研究:①生姜30g,炮附子6g,补骨脂12g,敷脐,治疗小儿遗尿25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江苏中医杂志,1984,(2):封三)。②鲜姜片外贴内关穴,可以预防晕车(大众医学,1980,(9):7)。③将生姜榨汁外用,治疗水火烫伤,无论水泡已破、未破均获效(新中医,1984,(2):22)。④新鲜生姜去皮,切成1~2mm薄片,直接外敷于硬结处,每日3次,每次1-2小时,配合理疗,治疗臀部注射后硬结3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中国民间疗法,2001,9(2):63)。⑤桂枝生姜汤熏洗治疗肩手综合征32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方法:将生姜切成厚约0.3cm片,约20~30片,用白酒炒热,然后以热姜片摩擦肩部、手腕、手指等疼痛或活动不便之部位,擦至局部红润为止,但注意勿擦破皮。然后以桂枝50g,姜片煮沸熏蒸局部约30min,再用纱布包裹残余热药渣热敷局部到药渣冷却为止。每日依上法治疗1~2次(中医外治杂志,2001,10(2):31)。此外,生姜还可用治急性细菌性痢疾、蛔虫病、面瘫、牙痛、关节炎、脂溢性皮炎、白癜风、腰麻和硬膜外麻醉术后尿潴留、损伤性腹胀等病。

附药生姜皮生姜汁

1.生姜皮为生姜根茎切下的外表皮。性味辛、凉。功能和脾行水消肿,主要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煎服,3~10g。

2.生姜汁用生姜捣汁入药。功同生姜,但偏于开痰止呕,便于临床应急服用。如遇天南星、半夏中毒的喉舌麻木肿痛,或呕逆不止、难以下食者,可取汁冲服,易于入喉;也可配竹沥,冲服或鼻饲给药,治中风卒然昏厥者。用量3~10滴,冲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