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伤寒论 >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 >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陽气不足,涩则无血。陽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陽微则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硬。

【译文】

关脉濡而弱,寸脉反见微,尺脉反见涩。微主陽气不足,涩主陰血亏虚。陽气不足,就容易出现中风多汗,烦躁;陰血不足,就会出现形寒怕冷、四肢厥冷。陽虚不能用攻下法,误用攻下,就会导致心下痞结胀硬的变症。

【评析】

本条讲脉见濡弱微涩,不可用下。

【原文】

动气在左,不可下。下之则腹内拘急,食不下,动气更剧,虽有身热,卧则欲踡。

【译文】

脐左有气筑筑然跳动,是肝气虚,不能攻下。误用攻下,就会形成腹中拘挛疼痛,饮食不进,气筑筑然跳动更加厉害,身体虽发热,却要蜷曲而卧。

【评析】

本条讲肝气虚误下的变症。

脐左动气,原属肝虚,误用下法,中气被伤,中虚而肝气反逆,木横克土,因之食不下,腹内拘急,而动气更剧。身有热似乎邪实,实际是里气大虚,所以卧则欲蜷。这是真虚假实,应当明辨。

【原文】

动气在上,不可下。下之则掌握热烦,身上浮冷①,热汗自泄,欲得水自灌②。

【注释】

①浮冷:体表发冷。

②欲得水自灌:想要用水浇洗。

【译文】

动气在脐的上面,不可用攻下。误下则会掌心烦热,身体表面发冷,热汗外泄,想要用水浇洗。

【评析】

本条讲心气虚误下的变症。

脐上有动气,原属心虚,当然不可攻下。误下则损伤心陰,而心火更炽,所以掌心烦热,热汗自泄,体表之热,随汗外泄,所以身上不热而是浮冷。这种浮冷是指体表皮肤寒冷,其机制与“病人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是一样的,并不是恶寒,所以欲得水自灌。

【原文】

动气在下,不可下。下之则腹胀满,卒起头眩,食则下清谷,心下痞也。

【译文】

脐下有气筑筑然跳动,是肾气虚,故不能用攻下法。若误用攻下法,则可导致肾陽更虚,陰寒更甚,出现腰部胀满、骤然站起即感头晕、饮食不消化、泻下的全是不消化的食物、心下痞塞等症。

【评析】

本条讲肾气虚误下的变症。

脐下动气,为肾气虚,自然也不可攻下。误用苦寒攻下,不但肾气大伤,而且损伤肾陽,陽伤则陰盛,陰寒之气上逆,则腹胀满而心下痞塞。头为诸陽之会,肾陽虚而浊陰上逆,故猝起头眩。火衰于下,不能蒸化熟腐水谷,所以食则下清谷。

【原文】

诸虚者,不可下。下之则大渴,求水者易愈,恶水者剧。

【译文】

凡属虚症,都不可用下法。如误用下法,就会发生大渴,要喝水的,容易治愈;厌恶饮水的,病情严重。

【评析】

本条讲诸虚误下的变症。

诸虚,泛指身体虚弱和各种虚症,都不可攻下。本条下后大渴,是气陰两伤,如渴欲得水,知胃气损伤的程度尚轻,较易治愈;如厌恶喝水,乃胃气损伤的程度较甚,所以病情严重。

【原文】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浮反在上,数反在下。浮为陽虚,数为亡血。浮为虚,数为热。浮为虚,自汗出而恶寒;数为痛,振寒而栗。微弱在关,胸下为急,喘汗而不得呼吸,呼吸之中,痛在于胁,振寒相搏,形如疟状。医反下之,故令脉数发热,狂走见鬼,心下为痞,小便淋漓,少腹甚硬,小便则尿血也。

【译文】

关脉濡而弱,寸脉反见微,尺脉反见涩。寸脉浮是陽气虚,尺脉数是血气虚。寸脉陽气虚,尺脉血气虚。关脉浮濡沉弱,寸脉反浮,尺脉反数。寸脉浮是陽气虚,故自汗出而恶寒;尺脉数是血虚生热,故身体痛,震颤而寒栗。微弱脉见于关部,胸部以下感到急迫,气喘汗出,而呼吸困难,呼吸之间,胁部作痛,振寒发作,形似疟状。医生反用下法,以致脉数发热,发狂奔跑如见鬼状,心下痞硬,小便淋漓不爽,少腹甚硬,小便则有血尿出。

【评析】

本条讲陽虚血少误下的变症。

寸脉浮为陽虚,必是浮而无力,尺脉数为血少,亦必数而无力。陽气虚,则卫表不固,所以自汗出而恶寒;陰血少,则筋脉失养,所以身体痛而战栗。关部微弱,为中气虚乏,虚而气机不运,所以胸下急迫,喘汗而不得呼吸。呼吸时牵引胁肋疼痛,时发寒战战栗,好像疟疾的作止有时。如误用攻下,则里气虚寒愈甚,因之心下为痞;寒甚而虚陽浮躁,于是外显假热而发热脉数;如果波及心肾,心虚神浮则狂走妄见;肾虚失固则小便淋漓,少腹硬而尿血。

【原文】

脉濡而紧,濡则卫气微,紧则荣中寒。陽微卫中风,发热而恶寒,荣紧胃气冷,微呕心内烦。医谓有大热,解肌而发汗,亡陽虚烦躁,心下苦痞坚,表里俱虚竭,卒起而头眩,客热在皮肤,怅怏①不得眠。不知胃气冷,紧寒在关元,技巧无所施,汲水灌其身。客热应时罢,栗栗而振寒,重被而覆之,汗出而冒巅,体惕而又振,小便为微难。寒气因水发,清谷不容间,呕变②反肠出③,颠倒不得安,手足为微逆,身冷而内烦,迟欲从后救,安可复追还。

【注释】

①怅怏:失意不乐的神态。

②呕变:呕吐带有异味。

③反肠出:直肠脱出,就是脱肛。

【译文】

脉象濡而紧,濡是卫气虚弱,紧是营中受寒。陽气不足,卫中风邪,故发热、怕冷;营受寒邪,胃中虚冷,故微微呕吐、心烦不安。症属陽虚兼表,治当扶陽解表。医生却认为肌表热甚,治疗时单用解肌发表药,致汗出亡陽,故烦躁不安,胃脘部痞胀硬结;表里皆虚,故骤然站起即感头晕,自觉肌表发热,苦闷不能安眠。医生仍不知道胃中虚寒、下焦寒甚,不循辨证论治规律,反而误用冷水浇灌病人身上,体表之热虽然可立即消退,却又引起寒栗震颤,须盖几床棉被。结果又导致汗出、头目昏晕、全身筋肉跳动、身体震颤。里寒因用冷水浇灌治疗而更甚,故出现腹泻不止,腹泻完谷不化,脱肛,呕吐,起卧不安,手足微有厥冷,身上发冷而心中烦躁。若治疗稍迟,后果不堪设想。

【评析】

本条讲虚入外感,误汗的变症。

【原文】

脉浮大,应发汗,医反下之,此为大逆也。

【译文】

脉象浮大,为表实邪盛,治疗时医生当用发汗法。却反而用攻下法治疗,这是严重的治疗错误。

【评析】

本条说明病在表者,不可下。

脉浮主病在表,大而有力,为正气不虚,能抗邪于外,故治宜因势利导,用汗法以散邪解表。病在表,反用下法,是逆其抗邪向外之势,必正伤邪陷,导致病变增重,这是治疗原则的违反,所以说此为大逆。

【原文】

病欲吐者,不可下。

【译文】

病泛泛欲吐的,不可攻下。

【评析】

本条讲病势向上,不可下。

治病应因势利导,欲吐为病势向上,不论虚症、实症,都不可用攻下的方法。

【原文】

夫病陽多者热,下之则硬。

【译文】

凡病属陽气亢盛的发热,不能攻下。若误用攻下,则会引起心下痞结胀硬的变症。

【评析】

本条讲陽盛偏热,误下的变症。

陽盛素质的人,易病热症,但必须是有形邪实,方可用下法;如仅是无形热盛,就只宜清而不可下,假使误下,则热陷于胃而胃气壅滞,所以心下痞硬。

【原文】

伤寒发热,口中勃勃①气出,头痛目黄,衄不可制,贪水者,必呕,恶水者厥。若下之,咽中生疮,假令手足温者,必下重便脓血。头痛目黄者,若下之,则目闭。贪水者,若下之,其脉必厥,其声嘤②,咽喉塞。若发汗,则战栗,陰陽俱虚。恶水者,若下之,则里冷不嗜食,大便完谷出;若发汗,则口中伤,舌上白胎,烦躁。脉数实,不大便六七日,后必便血;若发汗,则小便自利也。

【注释】

①勃勃:出气粗盛貌。

②声嘤:声音不明了。

【译文】

外感病,发热,口中热气勃勃而出,头痛,眼睛发黄,衄血不止,若想要喝水的,喝水后就一定呕吐,不愿喝水的,就会产生手足厥冷。若误用攻下,就会引起咽中溃烂生疮,其手足温暖的,还会出现泻下脓血、里急后重的症状。病人头痛目黄的,若误用攻下,就会导致双目紧闭懒睁。病人想喝水的,若误用攻下,就会引起脉厥、声音不清晰、咽喉闭塞疼痛;误用发汗,就会导致陰陽皆虚,出现畏寒战栗。病人不愿喝水的,若误用攻下,致陰寒内感,就会出现不思饮食、大便完谷不化;误用发汗,就会引起口中生疮、烦躁不安、舌生白苔等变症。若脉象数实,六七天不解大便的,是热郁于内,以后可能出现便血;倘若治疗时再用发汗法,则会引起小便自遗的变症。

【评析】

本条讲热淤入络,误治的变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