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伤寒论 >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 >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

【原文】

夫以为疾病至急,仓卒寻按,要者难得,故重集诸“可”与“不可”方治,比之三陰三陽篇中,此易见也。又时有不止是三陰三陽,出在诸“可”与“不可”中也。

【译文】

我以为疾病发展迅速,病情十分危急,要想在仓促间内寻求到辨证治疗的要领,是不容易做到的,故重新收集各种可与不可的诊治原则和方法,整理成可与不可诸篇。这与三陰、三陽篇中相比,更容易查找。同时,还有三陰、三陽篇中没有的内容,也补充在可与不可各篇中。

【评析】

本条说明重集可与不可与诸篇的动机和目的。

本条主要说明重新收集整理,编写可与不可与各篇的目的意义,旨在便于了解和掌握汗、吐、下等法的宜忌,从而有助于提高辨证论治水平,同时并补充了六经病篇没有涉及的部分内容,更有利于解决仓促寻按,要者难得的困难。

【原文】

脉濡①而弱②,弱反在关,濡反在巅③,微反在上④,涩反在下⑤。微则陽气不足,涩则无血⑥,陽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陽微发汗,躁不得眠。

【注释】

①濡(rú):脉搏浮而无力。

②弱:脉搏沉而无力。

③巅:这里是指关脉的部位,即高骨也,故名曰“巅”。

④上:寸脉的部位。

⑤下:尺脉的部位。

⑥无血:陰虚血不足,不是谓没有血。

【译文】

关脉濡而弱,寸脉反见微,尺脉反见涩。微主陽气不足,涩主陰血亏虚。陽气虚弱而又陰亏,则易出现中风多汗、烦躁不安、形寒怕冷、四肢厥冷。陽虚发汗,就会引起亡陽,出现烦躁、不得安眠的变症。

【评析】

本条说明脉见濡弱微涩,不可发汗。

脉象濡弱,含有柔和之意,即《内经》“脉有胃气”,但必须寸、关、尺三部均濡弱而不弦硬,方为无玻今濡弱仅见于关部,不能上及于寸,下至于尺,是为胃气不足,所以说“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寸脉在上主陽,寸脉微为陽气不足;尺脉在下主陰,尺脉涩是陰血虚少。陽气不足则卫虚不固,是以中风多汗,汗出则陰陽更虚,遂致躁烦。血少不能荣于四肢,于是肢厥且寒。陽气已虚,再误用发汗,必致陽气更虚,所以躁扰不得安眠。

【原文】

动气在左,不可发汗。发汗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瞤。

【译文】

脐左有气筑筑然跳动,是肝气虚,不能发汗。误发其汗,则会引起头晕目眩、汗出不止、筋肉跳动的变症。

【评析】

本条讲肝气虚误汗的变症。

动气在左,是为肝气虚,故不可发汗。肝为风木之脏,藏血而主筋。误用发汗,必致肝气更虚,虚风上扰,则头晕目眩,即《内经》所说的“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汗出不止则陰液陽气俱伤,筋脉与肌肉得不到温煦和濡养,则发生筋惕肉。

【原文】

动气在上,不可发汗。发汗则气上冲,正在心端。

【译文】

动气在脐的上部,不可发汗。误汗就会发生气上攻冲,正当心端。

【评析】

心气虚误汗的变症。

动气在上,乃心气虚弱,心陽不振,所以不可发汗。误用发汗则心陽更虚,势必导致下焦水寒之气,上逆凌心,故气向上冲而直抵心端。

【原文】

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发汗则无汗,心中大烦,骨节苦疼,目运恶寒,食则反吐,谷不得前。

【译文】

脐下有气筑筑然跳动,是肾气虚,不能发汗。误发其汗,则会出现汗闭不出、心中烦躁厉害、骨节疼痛、头晕目眩、怕冷、进食即吐、食物不能进的变症。

【评析】

本条讲肾气虚误汗的变症。

动气在脐之下,是肾气虚,故不可发汗。肾主水,为闭蛰封藏之本,虽用发汗方药,亦不得汗出,反致肾气愈虚,肾水不能上交于心,而心火无制,因而心中大烦;肾主骨,肾虚寒滞,故骨节苦疼;骨之精为瞳子,肾虚而精不荣于目,故目运眩;肾虚火衰,故恶寒;火衰无以生土,则食人反吐而不得下行。

【原文】

咽中闭塞,不可发汗。发汗则吐血,气微绝,手足厥冷,欲得踡卧,不能自温。

【译文】

咽中闭塞不利,不可发汗。误汗会发生吐血,气微欲绝,手足厥冷,喜欢蜷卧,不能自动回复温暖。

【评析】

本条讲咽中闭塞误汗的变症。

少陰之脉循喉咙,系舌本。咽中闭塞,是少陰之气不能上通,所以不可发汗。如误用发汗,就会损伤陽络,随虚陽浮越而吐血。少陰之根本被夺,则气微欲绝。手足为诸陽之本,少陰之陽大虚,故手足厥冷,欲得蜷卧而不能自温。

【原文】

诸脉得数动微弱者,不可发汗。发汗则大便难,腹中干,(一云小便难胞中干)胃躁而烦。其形相象,根本异源。

【译文】

凡是见到动数微弱脉象的,不能发汗。误发其汗,就会导致肠胃干燥,出现大便难以解出、心烦不安等变症。其表现虽然相似于陽明腑实症,但病源却有本质的区别。

【评析】

本条讲陽盛陰虚误汗的变症。

脉数动而按之微弱,多属于陽盛陰虚,或表实里虚,因此不可发汗。假使只据数动,认为邪势盛实于外,忽略了按之微弱的里虚病机,而误用发汗之法,必致津液更伤,肠干胃燥,发生大便难、躁烦等变症。

【原文】

咳者则剧,数吐涎沫,咽中必干,小便不利,心中饥烦,晬时而发,其形似疟,有寒无热,虚而寒栗。咳而发汗,踡而苦满,腹中复坚。

【译文】

咳嗽剧烈,频频吐出涎沫,咽喉干燥,小便不通畅,腹中感觉饥饿,心中烦躁不安,一昼夜一发,似疟疾,但只有畏寒甚至寒战而并不发热,这是肺虚寒饮内停所致。若把咳嗽当做表寒而发汗,就会出现身体蜷曲而卧、胸中满闷、腹中坚硬的变症。

【评析】

本条讲寒饮剧咳误汗的变症。

寒饮所致的咳嗽,当咳剧时,多频频吐出涎沫,由于津液停聚为饮,不得输布上下,所以咽中必干,小便不利。寒饮阻于胸膈,胸陽被遏而失展,所以心中饥嘈繁杂。同时为气血流注大会于肺的时刻,与停饮相搏,故晬时而发,好像疟疾的定时发作。不过,是寒饮为病,不是外邪,所以有寒无热,寒饮既停,陽必不足,所以虚而寒栗。这种剧咳,自然不可发汗,不可发而误发,势必陽气更虚,不能外温肢体,则身体蜷曲;寒饮凝聚更甚,则胸中苦满而腹中胀硬。

【原文】

厥,脉紧,不可发汗。发汗则声乱咽嘶①,舌萎②,声不得前。

【注释】

①声乱咽嘶:语声散乱,咽喉嘶哑。

②舌萎:舌体萎软无力。

【译文】

手足厥而脉紧,不可用发汗法。误用发汗,就会语声散乱,咽喉嘶哑,舌体萎软无力,声音不能发出。

【评析】

本条讲寒盛陽虚误汗的变症。

手足厥冷,脉紧,症属陰盛陽虚,自当禁用发汗。足少陰之脉,循喉咙,挟舌本;手少陰之脉,从心系上挟咽,舌为心苗,言为心言,不应汗而误发其汗,则心肾之气大伤,因而咽喉嘶哑,舌萎无力而声难外发。

【原文】

诸逆发汗,病微者难差,剧者言乱,目眩者死,(一云谵言目眩睛乱者)死命将难全。

【译文】

各种四肢厥冷症,不能发汗。若误发其汗,病变轻的,不易治愈;病加重的,就会导致神昏语言错乱、目眩等变症,难以保全其性命。

【评析】

本条讲陰盛陽衰厥逆误汗的变症。

诸逆,应是指各种厥逆,一般都不可发汗,而陰盛陽衰的厥逆,尤其不可发汗。如果误用发汗,轻者,陽气更虚,比较难治;重者,陽气外越,精气衰竭,出现语乱目眩,成为死候。即使暂时未死,命亦终难保全。

【原文】

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发汗。汗出则四肢厥逆冷。

【译文】

咳嗽而小便多,或小便失禁的,不可用发汗方药。如误用发汗而汗出,就会发生四肢厥逆。

【评析】

本条讲陽虚咳嗽,误汗的变症。

咳为肺气失于宣降,不能通调水道而下输膀胱,理应小便少而不利。今咳而小便自利,或咳时小便失禁,乃因下焦陽虚,膀胱不能约束所致。治当温下焦之陽为主,而严禁发汗。倘使误汗,则下焦之陽虚更甚,不能温煦肢体,四肢失温,必致手足厥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