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易经证释 > 大畜卦 >

大畜卦

大畜卦。艮上乾下。

孔子《宣圣讲义》

大畜与无妄为往来卦。一为乾震。一为艮乾。虽同为四陽二陰爻卦。而上下不同。体用遂异。大畜以艮在上。一陽居上。二陰在中。陽升而外。与无妄之刚自外来者恰相反。盖大畜卦。为乾刚由内往于外。下升于上。则当曰刚自内出。由内而外。即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之象。故在无妄为返求诸己。大畜则推己及物。无妄为立诚于中。大畜则为施德于天下。两卦虽异。而合之则为全德。则以内止至善。外明明德。先善其身。后善天下。实本末体用之道。性情仁智之功。不可阙一者也。故无妄为体。大畜为用。无妄为本。大畜为末。有诸己而后推诸人。淑其身而后及于物。天道也。圣人之行也。以卦言之。无妄二陰在内。而刚主之。震动不违乾健之道。则性命有所正。而中和见焉。大畜二陰在外。而刚上之。艮止以协乾始之义。则化育有所加。而仁智成焉。合之则备乾坤之用。且孚中孚之功。风泽中孚。陰在陽外。陽与陰孚。刚与柔协。而陽能涵陰。柔能顺刚。故曰中孚。无妄大畜之合。其德亦类是。以二陰涵于四陽中也。以爻言之。无妄陰爻在下。大畜陰爻在上。按之既未济与泰否之例。三四两爻。一刚一柔。互相调协。而无妄之九四六三。同于否未济。大畜之九三六四。同于泰既济。是无妄宜于止。大畜利于行。无妄以返己为良。大畜以推己为顺。合之则皆善矣。是二卦虽异。其为道实相须相成。且事有主宾。物有正反。二者不可偏废。此大畜与无妄。更迭为体用也。由无妄言。大畜为其德之所见。由大畜言。无妄为其道之所存。故传称无妄为灾。大畜为时。非时即灾。当时非灾。二者无大殊。可见无妄之灾。以为于不可为之时也。大畜之时。以为于当为之时也。即无妄先立本。不务于外。大畜已有立。必推之用。此不外道德之所行。人己之所别。而有先后因果之分。动定行藏之异耳。

大畜与无妄为一合。其后颐与大过亦为一合。至坎离而结束上经。系一大合。由此六卦观之。无妄大畜尚为往来卦。实一卦为二卦。若颐大过坎离四卦。皆为质卦。即独具一卦之体。与乾坤同。任颠倒不变。是四卦有异诸卦者也。自乾坤后。屯蒙各卦。或开或合。或来或往。气由卦行。数由爻见。至无妄大畜。实为一大循环。细按卦爻。当明其故。在人事言。不外生成变化。进退消息之机。在道功言。则寓形神有无。精气聚散之轨。易卦原包一切内外功行。大学所谓止善明德。中庸所谓中和诚明。皆由卦象推衍可知者。而人之修养。实以此为本。有其内。方推之外。充其体。方致之用。不问天人。不分政教。莫不一以贯之。所谓乾知大始。坤有代终。其德尽于元亨利贞。其道尽于刚柔覆载。而人应之。以立仁义之道。以致位育之功。实亦本此卦象细绎而得者。故由无妄大畜二卦反复之用。足以明人道内圣外王之功。即绍述前小畜与履二卦之用。而推展之。光大之者也。故在前由小畜履。以成泰之大用。而兹更由无妄大畜。以迄颐之钜功。前以泰之不久。反而为否。天道之必变也。兹则以颐之有失。变为大过。人事之难齐也。是论易卦之用。必通全体之义。而推求其因果。必参前后之迹。而较明其往来。方足以了然文王定序之初心。与古圣易教之精意焉。

小畜以巽合乾。巽为陰卦。而爻多陽。其所畜者少。故名小畜。大畜以艮合乾。艮为陽卦。而爻多陰。其所畜者多。故名大畜。然各卦亦有如此爻象者。何独二卦名畜。则以二卦恰当畜之时。有能畜之势也。小畜在师比之后。丁陰盛之余。而小畜受之以陽。乃有畜之称。大畜则在剥复之后。亦当陰盛之时。而承以无妄之陽刚复起。陽能畜陰。乃亦称畜。以得无妄之先固其内。胜于小畜之独畜。故名大畜。盖本于无妄。而得其厚积也。在小畜之往来卦为履。履居小畜后。畜未久。积未厚。急于见用。故只称小畜。而大畜却因与无妄为往来卦。无妄已为之积聚。至大畜更丰厚矣。故称大畜。实以畜之久。而储之众。备之有时。则用之也必大。收之也裕。则发之也必盈。此大畜之象。又不独卦爻所系已也。凡畜如人之畜财物。积之以渐。藏之以深。保之以固。培之以勤。则财物日充盈。而用之事业。亦见其丰备宽裕。丰因雷火之合。豫因雷地之合。二卦皆取义于震。大畜无妄。以往来而有震卦。而大畜本卦亦互震。是固兼丰豫之象。而着其用矣。故大畜者因无妄来。畜指物言。无妄即诚也。不诚无物。万物皆备于我。以能诚也。无妄能诚。乃能畜物。所谓为物不贰。则生物不测。不贰无妄也。不测大畜也。此天道也。天道大生。为其不贰。人道至诚。为同天下之不息。大畜在天为生生之道。在人为位育之功。人功与天齐。此三才之得称也。而大畜虽由宾言属物。由主言则为德。德者本也。物者末也。有本始有末。畜者先畜其德。畜赅育毒二义。已见前小畜卦。盖畜之用在物。而其体在德。育其德至极。始能育其物无尽。德有未至。物何由育。德之不育。而徒求物之畜。是反毒也。大畜小畜之义不殊。而大畜之需乎德。又更甚焉。以其物之愈多。而德之不称。其毒亦更烈。所谓德者。简言之即本乎诚。此无妄之为大畜本也。

大畜卦四陽二陰爻。与萃临为对。以皆兑与坤合成。坤与乾对。艮与兑对。先天方位也。依后天言。则艮与震连。乾与兑连。是与履夬亦有关。艮坤相易。由河洛之位合之。则大畜亦与泰通。故泰履大壮。均与大畜可参用。泰言世之太平。必由年丰物阜。履言民之安定。必先衣食备足。大壮言事业之壮伟。必由财用充盈。皆有需于大畜也。至其对卦。萃者聚也。亦物之积。临者大也。亦事之盛。物积而后用广。事盛而后业富。皆与大畜之用相得相成。人生不可不求生计之安乐。事业之恢弘。则不得不图物力之充盈。收藏之富裕。是大畜者。人类所必需之道也。由道言。谓之养。由事言。谓之业。由天言。谓之生成。由人言。谓之性情。实与生同贵。与身同存之物。无贤愚齐也。故有畜而后有生。有畜而后有成。有畜而后有一切。精为性命修养之道。粗为日用衣食之需。罔不有资于畜。唯畜则存。唯畜则久。存且久。性道之至也。唯畜则大。唯畜则富。大且富。德业之至也。是以君子不得不畜。畜者时也。君子因时以致畜。因畜以顺时。天人同功。性情并至。故大畜卦用自利贞始。乾曰利贞者性情也。大畜之利贞。其义正同。

大畜卦爻中互震兑。三至五为震。二至四为兑。有归妹之象。其反为随。随与归妹。皆含集聚之义。是大畜亦与二卦有比类处。无妄为乾震。大畜互震。皆有关震动之义。震而得乾。动而以健。是以刚行之象。互兑为泽。为口舌。为说言。兑乾合为履夬。而兑悦有快乐之意。是大畜有快悦之情。泽沛之志。为其本于行健不息之乾。孚于艮震兑可行可止之德。则其体用可知。功业可见矣。就卦辞言。大畜为厚积。为多育。为富有之象。为壮盛之行。是宜孚于元亨。以通达于天下。而彖辞只曰利贞者。为其本无妄之道。由内推之外。由近推之远。不忘其诚。则必先利贞耳。利以及物。贞以守身。利则无不利。故能大。贞则无不诚。故能成。此大畜以利贞而克推至元亨也。序卦传曰。有无妄然后可畜。故受之以大畜。可见大畜成用。实由于贞。唯贞能利。唯贞可畜。苟不贞者。利反为害。畜反为妄。故有无妄。始有大畜。妄而求畜。正以益其过耳。尚何畜乎。愚者多畜以成其罪。贤者多畜以败其行。皆由未贞也。皆妄也。贞即无妄。利即畜。是大畜利贞之德。实合无妄而成。卦虽主乾。而用从坤。此利贞足以达元亨。即由坤以承乾。而代终也。

在无妄。元亨利贞四德俱备。大畜则但云利贞。而小畜但云亨。由此可见外行之不易也。无妄以返己为重。自修之力。所成易达。既无待于外。则德用易全。大小畜以成德为志。成物之功。所至匪易。推己而待物之应。格物以成己之知。既有需于外。则德用难备。而小畜因所志较小。所行未大。仅有亨之用。而德未光大。大畜则所畜者多。所推者广。多则不齐。推则非暂。此志之远大。行之宽洪。必有厚力以达之。坚诚以致之。固非徒外施之备。而必先中德之充。故不重亨。而重贞利也。盖元亨者天道。小畜因时以成其用。故云亨。见天时之所予也。利贞者人道。大畜因人以顺乎时。故云利贞。见人力之当勉也。然大畜固大于小畜矣。其德用有过之无不及。而易教重人事。即令天时之宜。亦赖人力之应顺。苟天时有未至。尤须人谋之匡勷。此大畜以人道为先也。而由此足以期天道之孚合。为天人相协。乃易卦往来之象所重。在前为往为天。在后为来为人。则小畜之先天道者。至大畜固重责人事矣。人事既立。天道自见。利贞之德。即足致元亨之用。非先有利贞。不独元亨不易见。且或因畜之戾于道。而以招无妄之灾。如无妄六三爻之占。岂非以物而生之眚乎。是大畜但举利贞。既以明卦用之所先。亦以见易教之所重。非谓大畜之用不如小畜也。

《宗主附注》

大畜卦以畜得名。畜义见小畜。不外畜与育之用。而畜又含留止义。卦上为艮。亦止也。艮为山。则蓄之众多。如山之聚。诗曰峙乃糗粮。言其留积之厚。峙亦止也。止而堆高。如山如阜曰峙。大畜之止。亦由集以高至如山也。故上卦取艮象。言如农人积粮草为仓为囤也。上有所覆。如阜如邱。见其众多也。以小民言。重在畜物。为利用阜生之本。以君子言。重在畜德。为成人成物之基。皆贵在多积而久留也。是蓄之用。以储蓄为第一义。以生育为第二义。储蓄亦为生育也。蓄而不育。与无蓄同。育而不蓄。与无育同。二者本末初终之事也。古人养民先治生。多储以备荒。多积以待急。皆以蓄致育之意。盖取法于易小大畜也。大畜以所蓄大。所育亦大。则其生之者。德亦益着。位亦益隆。此盛世之治。大人之业。非徒为一方一时计也。故辞称其利贞。而传赞其得时。利贞所以成元亨。得时所以通天道。是人事之效。可以期于位育之功也。

大畜。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

孔子《宣圣讲义》

此大畜彖辞。明全卦大用也。大畜以艮乾合。乾为天。主一切生化。艮为山。主藏蓄万物。二者合而为用。则物得其生成。得所培育。此所以有大畜之称也。卦以刚在中。而上亦刚。中含二陰。刚贵柔用。柔重刚守。用得其道。守有其本。德先利贞。为刚在内也。刚内非永藏不出。以陽志在外也。故虽主利贞。而有不家食之占。不家食者。志于外也。卦象噬嗑。故称食。食以养生。畜重在养。所谓食者。非徒口腹之饫。实概心身之养。而不家食者。非徒餬口四方之谓。实包远大修养之义。人之所以为养者。或关乎身心。或系乎德业。或为性情之闲适。或为名问之优裕。或为意境之光润。或为志趣之发皇。无一不有养之之道。养之之需。譬诸大人养其大体。小人养其小体。富贵养其性。贫贱养其命。虽各不类。而其称为养则同。故食即养也。家食者。独处自臧之养。不家食者。行道天下之养。非必以食禄于官。营利于市。谓之不家食也。盖大畜以上下相得。刚柔相调。九三六四。如既济泰之象。则所适无不宜。所交无不合。则时之所当。道之所孚。所之有亲。所止有主。此所以有不家食吉之占也。夫人之不乐于外者。为无友也。不愿为客者。为无亲也。不好远游者。为时之非。地之异也。不务驰骋者。为德不至。道不同也。而大畜则不然。上下交和而志相得。内外孚应而情相亲。有可为之时。可往之地。有光美之德。中正之道。则其不家食者。正不待人之求之也。不以家食为安逸者。正以外行之多益于心身也。故不家食吉。换言之。即家食反为非吉矣。由此一语。足以见大畜之用。在外不在内。贵行不贵守。以有无妄先立其本。则大畜自宜推之用也。有无妄先淑其身。则大畜自可善诸天下也。况记忆体刚健。外能静止。下顺发扬。上克安息。合之为用。自无不宜。既无流连忘反之虞。即有应时而动之利。既洽知止有定之道。自能推及亲亲新民之德。此艮乾二卦之合。可谓君子成德达道之时。成人成物之象也。利涉大川一语。更明其所往无阻。所如有成之义。以见大畜之用。实为乘时致功之基。明德止善之日也。彖辞虽简。其意甚弘。读者当细味之。

彖曰。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刚上而尚贤能。止健大正也。不家食吉。养贤也。利涉大川。应乎天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彖辞之义。明大畜之用也。大畜以乾在内。艮在外。故有刚健笃实辉光之称。以艮善止。体乾而用坤。一陽在上。如日之光明。内健而充实。外静而光明。陽之日升。比于德之日新。刚升而有应。比于上有圣人。亲仁而尚贤。陰陽相环。上下相得。乾卑以就下。如君之下士。艮高以知止。如贤人之宾于王庭。而尊者亲之。亲者尊之。乾下以亲民。艮上以尊君。是兼乎亲亲仁民之德。而备夫养贤下士之心。故曰刚上而尚贤能止健大正也。尚贤能。言有德有才者。为上所重而见用也。止健为体。卦之本德。大正为用。道之所成。唯乾为大。唯艮乃止。由上下正位言。六五九二。似非其位。而以刚柔相协。交得其正。此道用也。道以刚用柔。以柔用刚。二者如表与里。以反为正。则由其协和也。不和则非正矣。是大畜之用。唯在于和。和则合而一矣。更何上下之隔阂。刚柔之抵牾哉。故称为大正也。圣人君子。出而宾王。以其才德。代君平章。臣之所成。乃君之光。如日之明。代天而辉煌。如川之流光。水之汪洋。其成德达道。应天行正。唯保和协乎乾刚。莫非因二陰之善畜。而孚于艮之一陽。故大畜之用。重在艮也。艮之用。重在本乾之道。推乾之用。而终达于上也。盖艮之一陽。原出于乾。始之终之。以丽于天。内互震兑。以见其动而相悦。陽上陰下。有如颐与噬嗑之善养。由卦爻言。已足明其用之广也。用广者积必洪。功施众多。根本必大。大畜之所称。即在于二卦之相得而有合也。不家食吉养贤也。明君子之出。非自衒也。必有为尊崇之者。君子之用。非自干也。必有为掖进之者。上能养贤。贤者自出。此不家食吉。明其非隐遯之时也。利涉大川应乎天也。谓一则顺天之时。以成济世之功。如舟楫之渡川也。书所谓若涉大川。用汝作舟楫。此天字指时亦指君。皆取象于乾也。一则因乾之在下。陽之在内。互震动兑泽之用。而取飞渡之义。以天主一切。天行健。则坎陷不足虑。此由卦象释之也。而要在利于行。则唯一无二之义。既无扞格。自无阻难。大川尚能利涉。平地之顺利。更可知矣。以比乎时宜位当。德业必大之君子。其所畜既厚。则以畜天下者当日广。得畜既多。则还畜其君者当日充。书曰畜君何尤。此之谓也。彖辞明其意。释文衍其绪。合而读之。则大畜之用。足以了然指掌。岂徒为休咎言者哉。自来安民定国之道。鲜不包于此辞。而所谓日新其德。尚贤大正者。直括大学纲领全旨。读者务深思之。

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孔子《宣圣讲义》

此大畜卦象辞。申明大畜卦爻之用。而着君子之行也。天在山中。乃乾居艮下。不曰下者。以天本非物。升则为高。降则为下。中犹下也。山之为物。下无空隙。故曰山中。言天德藏于山内。天气伏于山中。内亦下也。此卦有上下内外之别。有物可升降者曰上下。有道可出入者曰内外。天在山中。即乾居艮内之意。既在艮内。则其行也。以艮为门户。如屋之分内外。乾在屋中。艮为屋之门耳。天主一切生成。无物不丽。无处不入。山为地之高出者。高必有洼。实必有虚。空穴来风。山崖出云。风云天气所化。天德所行。故天在山中。非山高于天。乃山得天之气而藏之。合天之德而伏之。伏藏以成其用耳。山善藏物。物多藏焉。山善集气。气以伏焉。山之质土。为地所出。山之象高。为天所孚。崇高接天。他物不能间之。此山天之合。为父子之亲。陰陽之和。刚柔之协也。既能和协。必相安好。既相亲爱。必相融洽。此大畜之所名。在能相养相成。而达于多且大也。多曰富有。大曰博远。物之积也。用之弘也。道行之广也。德达之久也。皆大畜之本能。而由卦象可见者也。盖大畜以上一陽。而统摄二陰三陽。上下交孚。内外并至。则天在山中。正以山能代天生成万物也。畜育也。生之成之。育之功也。而天不自育。乃假山以致其功。山之育。即天之育。山之畜。即天之畜。所育所畜。虽不尽属于山。而山实藏之最众。伏之最密。譬如禽兽草木金石之类。云气泉流之属。乾之为金。亦多藏于山。乾之为龙。亦多生于山。乾虽无物。而物之所主。为生化一切皆由天也。而山实代主之。故山天合为大畜。明其生化之众。蓄积之多。地以顺天代成。而坤之用。以山水为二大区。山且易见其用焉。则宜于陆者。不宜于水。宜于水者。亦可宜于陆。为山之含有水也。山中之泉。为水之源。是水生者。其初亦由山出。此艮能代坤乾而成始成终。传曰万物终始于艮。即以山之功用。能代主一切生化也。能藏伏万物也。能积聚万类也。此大畜之象。必取艮乾合也。

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二句。明人道之所重也。畜为育。畜其德以育其心身。较之畜物以育其事业。所育更重且大。此易教以畜德为先也。多识云者。乃格物致知之意。物人所同欲。君子则因物而致知。以人生有性。生之本也。物至知知。而后好恶形焉。乃情之动也。情动易恶。必以知辨之。而后物不害身。情不害性。此致知在格物也。大学以格物致知。为明德之始。此以多识言行。为畜德之基。其义一也。畜之为义。在蓄积。在众多。故曰多识。前也往也。皆积蓄之义。人之知也。非尽生而知之。必由学以深造之。前言往行。足为模范。此学问之益心身。正如食物之悦口腹。愈多愈能辨正邪诚伪。闲邪存诚。乃致知之要道。立身之大本。是前言往行之多识。非为记诵也。非徒博学之誉。辩才之称。而重在以前事作后者之师。往辙作来者之鉴。故申之以畜其德句。明其旨趣所在。为欲广其德。育其性。成其道耳。盖本乾乾惕之训。而因艮静止之义。推无妄立诚之道。而启颐养正之规。人道顺时自臧。遵天自强。实君子之所畜有必然者也。小人畜物。君子畜德。君子非去物。乃由物以成其德。德之成必先言行。言之无尤。行之无悔。则德自大。身自育。故多识二语。乃君子大畜之道。愈畜而德愈明。则天下无不被其泽。乐其化。此君子成畜之时也。畜在天下。而始于己身。德明于天下。而始于己之言行。此善推其所畜而已。君子除德外无他畜。除明德外无他成。前言往行。不限一人。凡足取法者。皆当识之。故以多识为言。仍不外畜之之义。以卦象近噬嗑。与食物有相通之义。言行之识。亦犹食也。俗称读古书为食古。亦可见多识之为养也。养其口体曰食。养其心灵曰学。多识者学问之事也。

初九。有厉。利已。

孔子《宣圣讲义》

此大畜初九爻辞也。大畜初九即乾初爻。以上合艮。内健外止。上应六四。一陰一陽。其情相协。而刚在下。宜于自返。本无妄之用。推乾惕之义。故曰有厉。厉字义同乾九三爻。即奋励之意。因刚易躁进。在下为潜龙勿用之时。设求进过急。必干危厉之眚。与无妄之若匪正有眚将同。是爻辞称为厉。言初九具奋励之志。有危厉之害。苟不反而自砺。则其用且损于畜。不独非大畜之志。抑违无妄之戒。乾惕之训也。夫大畜之用。在善于育。初九得乾之大始大生。果能育之无阙。则成必大。而以在下勿用。只宜求之于己。所谓返身而诚之时。诚者其初自成。其终成物。今乃初爻。贵在自诚。不可务于外。且以六四之柔。相引以物。相诱以欲。物欲不格。性命奚正。此为大畜最始工夫。根本不固。功用奚见。有厉云者。明其有害在外。不得不自砺也。砥砺其行。戒慎其心。则性不惑于情。身不役于物。则物我皆得。情性咸宜。是即利之所着。所谓利己者。非自利而已。且以利物非一时之利而已。亦以利诸无尽。故利已已字。有释作己字。其实古可通用。如无已义。则直曰利或利矣。不当作利已。如仅云利已而不作己讲。则与爻象反求诸己之义不合。是后人释者。各有所泥也。易卦爻辞选字。均从象推得。作利已。即包有利己之义。为初九因爻位之故。畜刚在下。近于九二之正位。其志快而情敢。刚则无欲。快则不思。敢则少畏。此本身之易干危厉也。而六四应之。六五主之。二陰相摄。陰少陽众。其志易偏。其情易决。中互兑震。有随与归妹之象。故凡陽爻。皆须防其偏蔽徇物之害。况初在下者乎。此有厉二字。明其道重在自返。志重自贞。情重自固。而因此以成其利。既利己。复利物。仍本乾始以美利利天下之义。言利即含有贞。以在内也。利贞者性情也。爻辞所示。不外性情之辨。物我之分而已。畜以育为本。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于此利已二字又可见之。

象曰。有厉利已。不犯灾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初九鉴于危厉而自砺。终能成其畜之利。故曰不犯灾。盖厉字已含有灾眚之意。无妄匪正有眚。与邑人之灾。皆由不能自砺。而不免于灾。初九则本乾惕之训。不徇于物。正其性命。不偏于欲。乃不犯于灾眚也。读此爻辞。则可知畜之不易。如以畜为志。不先其德。而唯物是好。不求利于人。而唯己之私利是图。则所谓畜者。徒以自灾而已。前讲畜之与育。反育为毒。亦即此意。育其身者。物与道并重。君子务德。小人务利。德之成也。利亦至焉。利之专者。害亦至焉。则不犯灾。正明畜之易招灾也。与九二之有尤。义正相应。

九二。舆说輹。

孔子《宣圣讲义》

此大畜九二爻辞也。九二居内卦正位。上与六五应。陰外陽内。其德易乖。且以刚行于柔。两情不协。上下皆陽。其志易躁。虽畜而难和。育而难久。故爻辞有舆说輹之占。说同脱。古通用。而作说者。以初本相悦慕也。舆之于輹。实相依成用。今初悦而终弃。初和而中道乖离。是其用已败。虽舆輹俱在。其两利之用已断。则所畜者。徒如一时乌合之类。而所育者。亦有为德不卒之嫌。然爻辞不着其害。则由其正位当时。虽毁其用。未见其害。譬之舆脱輹。不过不克行耳。而上应艮止之义。亦自能免愆尤。设当之者。不知止而强求进。不鉴于内之未和。而希冀逞情于外。则犹驰脱輹之舆。其灾眚必立见。故爻辞只述其脱輹。而不言其灾。诚以此时有可止之机。能止之地。果如所止而止。则仍无悔无尤。何哉。位正而时中。足以孚从容中道之行。所畜已厚。非仓卒之失可比。所备有常。非倾注之势可拟。是纵不乘舆。而吾行自若。知行则行。知止则止。是虽不假物。物亦不我妬。则舆輹就爻辞释之。亦含有物我两得之意。盖舆自舆。輹自輹。虽脱而不能互成其用。而非相害。虽止而不克更利其行。而非相扰。且舆者载物者也。载之致远。是需于行。若仅为畜。则止犹可用。此爻辞不以为凶也。然舆字含众义。已见前剥卦。輹犹丝之有系。衣之有领。为以为聚合之用。舆脱輹。亦犹众之分散。不复合于一组。是则因志之难合。道之难言。虽畜于前。不免散于后。由德言。则唯自返。以责其修之至否。由物言。则散之正所以育之。畜之为聚。将以散也。聚而不散。奚取于畜。此义已见前小畜卦。盖一散一聚。理数之常。德之畜也。必明于天下。物之畜也。必用于一切。君子将以天下之物。成天下之用。将以一人之德。成人物之性情。是其聚散不究。唯问我心之孚于道否。九二正位。其中已善。内省已不疚。尚何吉凶之足虑哉。

象曰。舆说輹。中无尤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其旨如初九不犯灾。皆以己能全其刚。成其德。不役于物。不徇于欲所致。中字指九二得正位。能自守中不失。故物之利害不与焉。无尤可见。原有尤。以己之见道。克正性命。不随物欲而失其中守。则足为畜之内宰。推之生成之德。位育之功。皆于此中可见之。

《宗主附注》

大畜九二爻曰舆说輹。小畜九四爻亦曰舆说輹。其义甚近。唯小畜下有夫妻反目之语。大畜则无之。以小畜为巽乾合。巽为长女。一陰一陽。故有夫妻之喻。大畜则以艮乾合。艮亦陽卦。故不得比于夫妻。辞称舆者。以乾在下。乾刚而升。能载万物。故彖曰利涉大川。应乎天也。言应乾之轻健高举。而能契万物以同升也。在水则为舟楫。在陆则为车舆。不外利及于物。致之于远。成其亨利之德而已。又二卦皆取畜为用。畜必以众多。用必以广厚。物之集也。必有以载之。物之用也。必有以运之。善载运之具。亦莫舟车若。今时虽有轮船火车飞机诸物。为载运之需。古无有也。其最着称者。亦唯舆马之属。梁舶之类。以行于水陆。达于远近。此易辞所举。不曰利涉。则曰车载。如大有大车以载。大壮壮于大舆之輹。亦不外明其用之大。需之要而已。大有为物之丰富。大壮为业之堂皇。皆待乎载运。以成其功用。此舆之所贵。实因时地而见之。大畜小畜。皆畜积发育之用。则其有需于舆。固不下于大有大壮也。而二卦皆有说輹之辞。何也。岂用之过频。物不胜其任耶。抑加之过重。物不堪其载耶。是则人情之未当。物力之未宜。以理言之。不尽如是。而所谓说輹者。实卦象所应有耳。盖下为刚爻。上承陰爻。一刚一柔。乃有合。有合乃有分。此数所不免者。说輹者。正因其初之交孚。交孚既久。情志反疏。此数斯疏之意。君子不尽人之欢。不竭人之忠。正恐其久而难合。隙末凶终。所不免耳。于人然。于物亦然。用之过劳。役之过苦。则木石尚难久。况生物乎。天生者尚易裂败。况制成者乎。故说輹者。乃由刚极则折之理。而寓物极必反之训。而二卦所占。或早或迟。则以小畜上陰下陽。大畜上下皆陽。陰以调之。则可久。陽无可协。则早折。此中微义。不独为解二卦爻之用已也。

九三。良马逐。利艰贞。日闲舆卫。利有攸往。

孔子《宣圣讲义》

此大畜九三爻辞也。大畜九三。即乾九三。其象以上接艮卦。而异于乾。却因三爻属人爻。人道所重。九三六四。刚柔相得。有既济之象。故爻辞称其利于行。以孚彖辞之义。在初二两爻。虽皆属刚。而其时位未宜。不克前进。以畜之犹未大。用之不可躁。辞均诚以自慎自返。以不犯灾无尤为先。而至九三。既得初二爻之畜。又遇四五爻之协。内外同志。上下可济。实大畜将以大用之时。三与五同功。六五柔以下人。九三刚得上进。其势至顺。其行至迅。故有良马逐之象。良马之逐。非脱覊趹踶之可比。虽疾而不害。奋而不躁。此以九三之德。刚中无蔽。有功以称其行健不息之道。和外不失。有德以孚于行地无疆之情。乾能用坤。陽克协陰。此所以称为良马也。坤为马。良本乾正性命。保太和。以达于至善。故曰良马。而逐字亦含二义。追逐是比其力。相逐是称其德。以良马必德力俱至也。而又包有驱逐之意。谓能奋厉直前。驱逐他类。以独善其事。立其功也。是以不曰驰。而曰逐。实本乾行至健。无可与比。而能用坤厚载远驰。无不如意也。然良马追逐。其行固当。其情必谨。为九三本乾之乾惕之时。必省于若厉无咎之戒。虽依震之奋迅。有一往不顾之志。仍当参坤之顺。致力于静慎戒惧之心。故爻辞以利艰贞三字续其下也。为利艰贞。本坤之德。厚载之道。必先有艰贞之守。广博之行。必先固艰贞之操。方能任重致远。不败于中道。以充其畜。而成其用。此三字。实九三爻最要之戒。亦大畜卦关乎人道之所先也。日闲舆卫。亦本坤道。或误作曰。日闲即日习之意。以坤之德。不习无不利。而后天代坤之坎。则曰习坎。坤为先天。不习已能。若后天。则必先习。习之又习。始无差虞。且乾三称君子终日乾惕。终日言其无时或辍。此日闲亦无时不习之义。盖九三既利于行。必求行之所以至善。舆卫者。行之所重。即藉以善其行也。舆以载之。卫以护之。则所畜者得以致之远。所用者得以达于大。此必日习之以为行之备也。闲字亦包防闲之义。犹卫也。预有所防。则无一朝之患。仍本乾惕之戒艰贞之道而来。苟能若是。则无往不宜。故占其利有攸往。与大畜之用相称。而所谓良马者。就字言亦孚大畜之名。家畜以马牛为大。家有良马。其畜于物已可见其一斑。而业由是大。生由是裕。此亦大畜固有之义。小人先物。君子先德。各有所宜。不得偏弃其一也。

象曰。利有攸往。上合志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明爻辞之义也。以九三上应六五与上九。得六五之下交。上九之终应。故曰合志。志者指九三志于行。行必有合。坤道得朋。乃能行地无疆。以得陽也。九三本乾。以得陰互成其用。三与五。一陰一陽。陽升陰降。又接六四。刚柔相济。终于上九。返本复始。此九三之得时。恰与上三爻交错往来之用。而能孚其志。无所阻。故占利有攸往。凡人之有所为者。必先得其志同道合之助援。不问为出处也。而出尤贵。德不孤。必有邻。大畜志在用世。将以育成万物。化被一切。则德业必以远大为期。而九三始发达之时。其所志。更在顺进无阻。直前不回。今因六四六五之相得有合。已足互助其进。又得上九之慎终如始。尤可襄其成功。此上合志句。直括上三爻言。非仅谓与上九相应也。盖易之称合。必由一陰一陽。九三至上九四爻。二陽二陰。有孚一陰一陽之道。且其象有类乎颐中孚。颐则宜于养正。中孚则致于中和。合志云者。实为同归于道之意。此大畜之用所见也。大畜以育及天下为志。凡德业所关。无不有待于畜。即无不有需于道。九三以前既畜之。今当进而充其育。本刚中行健之德。以进于柔外克孚之功。则所畜益多。所育益大。故爻辞称为利有攸往。言其志大而德充。行宜而道合也。由上下卦言。内健外止。九三健之极。自此以上。则渐期于止。知止者。必善于行。不知止。行亦无功。九三之行。为其终能孚于艮止也。故曰利艰贞。明其非徒求行。而志在所止也。大哉止乎。止之所宜。行之道也。行之所利。止之功也。大学以明明德止至善相为表里。实有取法于大畜卦。明德及于天下。而必始于格致诚正。大畜育及万物。而必先于多识前言往行。此本末一贯。物我同德之教。在初二爻。先求知止。至上九则止于至善。此与大学知止而后有定一节。义正相孚。读者苟细思之。则六爻爻辞。实含人道次第工夫。不独卜其吉凶已耳。

《宗主附注》

大畜九三爻辞日闲舆卫句。人多作曰闲。实传讹也。以九三为人爻。本乾九三。在乾曰终日。此亦称日。以志在自奋励。不少懈也。日闲犹终日学习之意。日闲舆卫。犹时时习御习射之意。御以驾车。射以卫身。而皆必藉有良马。以遂其驰骋之用。达其行远之志。孚于御侮之道也。古者有行。必以车马。而御者在前。卫者在右。即非战阵。亦不废。为以防不虞。而安行旅。利往来也。大畜以利物为志。而九三为有攸往之时。既凭藉良马之徵逐。复自慎其艰贞之德。在平时又深谙于射御之技。克挟之游骋于四方。此所以占为利于行也。盖大畜之行。非徒行也。必齎有多物。则备运储之需。所赖于良马者固大。而所需于卫护者亦多。且必慎于事先。谨于所守。有艰贞之利。而后免中途之失。此本乾九三乾惕若厉之戒。无咎之道。而后有此辞所指之用也。乾九三上下皆刚。其志难同。此爻以上连二陰。终应一陽。其志易洽。故释文称为上合志也。明其得良马之逐。获舆卫之功。又克返于艰贞之道。以达于利有攸往之占。皆非偶尔相值。莫不由上合其志。而下应所行者也。是大畜之用。于此爻足以见之。而畜之所谓育也。亦于是辞可以徵之。如良马之逐。舆卫之闲。艰贞之利。何一非畜之所用。何一非育养之所关哉。故就物言。畜贵在用。畜马得驰逐之用。畜士得舆卫之用。畜德以孚艰贞之利。畜道以达行地无疆之功。其畜愈多。其用愈广。此大畜之所以为贵也。而重在一合字。合即噬嗑之用。九三至上九。有似于颐。与噬嗑类。故用亦大同。参噬嗑卦辞。则可知矣。

六四。童牛之牿。元吉。

孔子《宣圣讲义》

此大畜六四爻辞也。六四居上卦之始。为艮之六四爻。下与乾九三合为中爻。一刚一柔。恰孚既济之象。以大畜主物。六四陰初见。重柔而下与九二应。有如童牛之牿。谓离为牛。爻变离。而仍属陰。变而未变。故如童牛。以其稚也。牛为土畜。艮亦土也。与坤相应。六四互兑。下交于震。泽与山对。亦牛未育成之象。震属木。木加于牛则为牿。牿者欲其止也。仍孚艮之用。喻为童牛之牿。然以爻辞言。牛物也。牿亦物也。大畜重在畜。是牿为畜牛之具。而非有害于牛者。牿如今之圈或(看不清。25右起8)。圈以木成栅。使畜有所栖。(看不清。25右起8)以木为钩。使畜就于范。而其用皆以成畜之用。为既称畜。有异于野兽。必有以豢养之。驯服之。而后致其用。以为事业之利。此畜之必有牿。牿不害畜。且以逐以其畜也。童牛者。取其易养。不至难驯。一也。取其可壮。利用在后。二也。童则无毛角之丑。而牧者易为力。牛则有服载之能。而豢者易取利。此童牛之畜。实民生不可少者。今有其牿以驭之。是犹有术以驯材能之士。有道以覊豪杰之夫。则其为用必大。致功必果。是畜之成用也。而事无巨细。皆可准此以达于大成。故爻辞指为元吉也。元吉者吉之至也。不求自至。不期自成。乃曰元吉。谓处六四之畜。正如以牿加于童牛。所施所措。无不如意。既得其力。又收其利。无抵牾之虑。鞭策之劳。而不费于心力。不妨于作息。此正畜之自然。用之自大。是无在不吉。而称为元吉也。

象曰。六四元吉。有喜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六四之畜。不劳而获。不费而成。既利于前。复宜于后。故占元吉。以有可喜也。喜发于心。见于情。六四应九三。刚柔相称。性情以和。九三利艰贞。乃自正其性。六四元吉。则推之以和其情。是曰有喜。明其用之利而顺。为之易而成也。然曰有喜。则可知喜之由人善用也。有九三之艰。方获六四之元吉。果九三刚愎自用。则六四非童牛之牿。将变为野牛之出柙。更何喜哉。故有喜者。明其由九三之艰贞所致也。且六四近于六五。重陰连接。失中则易蹶。若非善于用。不知乘时预为之力。则失童牛之资。而忘牿牛之备。是虽天予之。而不善承受。失时之害。将福为灾矣。传称大畜时也。无妄灾也。二者实倚伏之机。消息之纽。故君子先审天时。尚天行之盈虚。明时序之顺逆。而后德日以大。业日以新。大哉时乎。大畜之所贵。人道之所重也。

六五。豶豕之牙。吉。

孔子《宣圣讲义》

此大畜六五爻辞也。义与六四相类。六五亦陰居陽位。下与九三应。一刚一柔。而陰得时。此在六四称童牛。在六五则曰豶豕。豶者壮也。豕之肥壮者为豶。俗称(豕害,27右起2)豕。以畜豕之用有二。一为母猪。为生子也。一为豶豕。为食肉也。然豕之为食肉者较多。故畜豕者。以豶为贵。豶豕乃牡豕而Yan者。为不欲其生息。乃去其势。便于豢养。易肥壮也。若不Yan之牡豕。则不堪畜。俗有专豢之以为生息者。然非畜豕者之所乐。以其利不足称也。六五以陰得正位。其畜及时。故有豶豕之喻。如六四为稚而称童牛。今则以壮。而称豶豕。其时有异。其利亦殊。而所以为畜之用则同也。牙犹牿。亦为豢豕之用。即今之豕栅也。以其叉牙不整。故曰牙。或曰栅栏。为范豕以备其栖也。畜必有所。牙者豕之居。因木而成。以卦互震。上爻如木之权枒。正篱栅之象。所以居豕者也。六五在外卦中位。而陰居陽爻。上接上九。下邻六四。刚柔参差。亦如牙。而卦以畜名。用以畜着。畜之利。在初以用为先。在终以食为贵。盖如人之积德。将以食报也。君子虽不重报酬。而大畜之用在育。以食为重。六五象在颐中。如噬嗑六五。噬嗑占噬得肉。此亦以豶豕为得食之象。故其占吉。为其利不独成用。且得果口腹也。而六五与下六四。皆取家畜之易豢养者。以牛豕实人民常畜之物。且易得易育。其用亦匪薄。牛能助耕耘。任载负。其利在前。豕则有肥甘之肉。能以供祭祀。宴宾客。养老年。壮身体。则其利在报酬之日。休养之时。是为畜用已成。畜道已着之象。此在六五正位。而以豶豕为喻也。豶豕之牙。指畜豕之地与其利也。牙以范豕。如人之有道以养其身。有方以育其德。顺天之时。因地之利。假人之力。以终始于畜。则其吉可知矣。且九三良马。以陽爻不易畜。故必有艰贞之行。舆卫之技。而后成其用。至六四六五。皆陰爻易畜。乃比之牛豕。且举其利溥而用弘。育之易成。豢之易长者。如童牛豶豕。以见其事之顺。而用之便。故皆占吉。足见古人重民生。先民食。而务志其近易者。为小民计。固当如是也。而君子由此推之。即足以成其德。大其来焉。此大畜之义。实彻上下始终。包精粗巨细者也。

象曰。六五之吉。有庆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六五之占吉。正与六四同。故曰有庆。庆亦喜也。言畜之顺成。推而及于天下。其喜非一人所有。故曰庆。言天下同庆也。以六五正位。天下望之。如人民四时勤劳。盼冬至而有大酺之庆。以见天下同乐之象。是大畜之成。正如大有之庆也。

上九。向天之衢。亨。

孔子《宣圣讲义》

此大畜上九爻辞也。原文何字有误。乃向字之讹。上九为大畜终爻。亦艮上爻。艮以一陽在上。而得承乾。今大畜以乾在下。艮之一陽。顺承乎天。如山之响往天上。本以天在山中之象。今乃变为山上仰天之情。盖卦极于六爻。周则复始。极则变。变则返本。返本复始。道之大则也。大畜乾在艮下。至上爻变而反于上。是艮之上仍为乾。其象与天山遯同。以六爻周回。自为终始。所谓终则有始。天行也。艮之终。复转向乾以承天。且艮一陽原出于乾。以乾归乾。终变为始。爻辞曰向天之衢。衢犹道也。天衢即天行之意。道之四达曰衢。言行无阻。随所去而得达也。艮本以止为用。至上爻极则变。止变为行。以应乎乾。乾所谓天行健者。以行之无止也。故人法之而自强不息。今艮因变亦师乾之行健不已。则止而复行。行行不已。由山而上。既陵绝顶。将何往乎。则唯向天之衢。以复于本始。而恰孚大畜之家食之义。以往于天下。周乎无尽。顺天之道。不失其序。如时之代谢。终古若一。春夏秋冬。随日月之明。而流于六虚。此所谓向天之衢也。向者响往。非必去也。神气所御。非足践也。心志所如。非形随也。故曰向。不曰行。但道者伸气而后形。神者役精而蔑身。气至则至。精通则通。在天之下。尚不以物役。不以形拘。而况天上乎。故天可登。而非如山之攀陵。天可行。而非如地之履存。山已崇矣。再升将御风。地已尽矣。再行将陵云。此向天之衢。而非如跻峰峦之跋涉。越江海之渊渟。有险不阻。无陂不平。翛然出世之想。悠然步虚之声。此达天德者之所造。更将奚往而不亨哉。故爻称曰亨。以合乎前之利有攸往。且以应乎天也。而非徒利涉大川之快志耳。至此可见大畜之道。实已超乎物外。而上如鸢之戾天。下如鱼之潜渊。无往而不自得矣。此大畜上九爻用。有殊于他卦。实以艮能始终。而仍返乎乾。知止而能推之无尽。由安行而达于得。致中和以成位育。而返乎天性之原。上以达无妄之诚。下以开颐养之正。则物格而知至。意诚而心正。斯明德明于天下。而至善不失于性命者矣。

象曰。向天之衢。道大行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上九居极位。乃功成德立之时。而大畜之道大行之日也。盖他卦上爻无位。均不适于用。大畜以艮知止。止则能行。为培蓄之厚。积累之丰。足以充其用于不尽。推其德于不竭。故虽莅极位。不独无害于道。且为大行之期。为艮之上爻反而为乾。终以为始。是以止而后行。静而后动。行动出于静止。则行者有本。动者有源。本源不失。乃无尽无竭。此所以上九之占。为道大行也。大道之行。天下为极。今乃上行天衢。且超物外。物不足以囿之。人不足以拘之。则凡天上下。莫不可达。称为大行。不亦宜乎。又道者天道也。天道自天衢行。则天以下。无不随所至而至。随所施而布。随所取而得。是凡天以下者。均在道中以生以成以育以化。此诚畜之至也。君子以之成德达道。见性正命。而与人物同成同育。此所谓位育之至也。故曰大畜。传称为时。谓如天时。生成化育。无不宜也。无不宜。故无不得。天地且以之位。况其下焉者。万物且以之育。况其上焉者。此大畜之成。实为推乾大生之用。而广坤代终之功。人道于是着。天道于是明。君子务畜其德。小人务成其生。物我不害而并存。性情不悖而并灵。天人不违而并神。此大畜之承无妄。而克推其诚。故世以文明。民以康宁。家以和乐。物以繁荣。事以昌盛。业以丰盈。孚大有之富足。大壮之强明。泰之只平。既济之和融。近者易者。唯物生之得育。远者大者。并天地而同春。是上九之大行其道。而爻辞独占其亨也。大畜以乾故。而备元亨之道。以艮故。而先利贞之行。在内先立其德。在外尽推其功。由物而致其知。故不失性情之正。由己而成及物。故不乖于仁智之用。此以畜为道。初非为私欲也。而生由之遂。非为奢靡也。而物以之集。非为荒嬉也。而情因之适焉。盖有其德。以致于用。乃能大其道。而不违于天时。此卦用重在艮能知止也。知止则知足。知止不殆。知足不辱。故能顺承天行。而达于高明。体察物利。而正于性命。观夫上九之辞。足以见圣人所重。原在道矣。读者要细心体会。方知畜之不徒畜也。君子不废物利。实以因人之情。不为物役。实以全吾之性。全卦大旨。不外成性达生而已。所谓利有攸往。不家食吉。何非期道之大行。而与物同育同成哉。君子成德。有所为也。于斯益信矣。

《宏教附注》

旧本何天之衢。或作荷字。仿何校灭耳之例。其义过晦。不易明解。天衢岂可荷者哉。观于释文道大行句。足见向往之义。实原来向字误何。因艮为山。已在山顶。再欲上进。唯企于天衢而已。况艮下为乾。终则有始。原孚天行。是向天之衢。即终复于始之义。此传称艮成终始。以终始皆由艮以致之也。周易各卦各爻皆取圆象。周而复始。本无终尽。故六位曰六虚。以其本无常位也。由上而下。则上爻亦可作初爻。是艮之一陽。即乾之初九。故曰天衢。即天道之意。犹曰乾之位也。以其志在返乾。故曰向。俗曰志向。正与九三爻上合志句。义相证明。细读自知。

《宗主疏述》

大畜卦为富有之象。四陽二陰。陰以畜陽。陽以畜陰。二者交相养。不似小畜之陰陽相积不相能也。故曰大畜。人只知陰以畜陽。而不知陽亦畜陰。是忘其互助之用。遂失大畜之道矣。孟子曰无君子莫治小人。无小人莫养君子。二者相需成用。而后天下平安。国家富庶。有一不达。乱是用生。有一不备。祸至无日。此大畜之可贵。而重在上下皆相畜也。君子小人非善恶之谓。乃上下之分。上者贵而下者贱。贵则君上官府父兄尊长。贱则臣仆人民子弟徒从。以其身分有别。等级有差。而成上下尊卑之秩耳。如卦象乾为天为父。艮为山为少男。其大小自殊。而乾反在下。艮反居上。是其相畜之亲切。相需之殷勤。其情其志。已可想见。高者抑之。下者扬之。则不平者平矣。平而后安。安而后定。定而后一。一而后大。有国天下者。未有能悖斯道。而得长治久安也。故大畜为大同之基。同人大有之合。而赅泰履之象者也。天所以畜万物。物亦承顺乎天。山所以畜财宝。财亦聚藏于山。不畜安能成其用。着其德哉。此山天合之为大畜。实本于二者之善畜耳。

大畜畜字已见小畜卦解释。而最要者二义。由细者言。为养畜。如农家畜牲。牛羊之属。俗称六畜。亦曰家畜。以可留畜家中。有异于野禽野兽也。然虽异于野者。其初仍自野来。而由野物化为家畜者。正以人之能畜之。而物亦安于所畜耳。故畜为养。重在能养。无养则无畜。养有未至。畜亦不肥壮。养有未当。畜亦不繁滋。是畜全依养而来。而必有相得之情。相安之势。如虎狼鸱鹧之类。除有特别拘豢者外。无能视为家畜。以其性不易驯。志不易达。则与人难相处。而所养难适。是畜养虽关生活。亦系情谊。畜之有知能。恒能以其知能。供人之用。助人之养。其大者如犬马牛羊。更能忠于其主。勇于所事。则人亦恒重视之。为能以养成其养也。故大畜卦爻。多取牛马诸畜以为喻。实以养畜之利。为民生之本。用畜之功。为事业之资。虽古今异时。其致用不殊也。若由大者言。则以养小者推至于大。养畜者推至于人。养物者推至于道。养形者推至于神。则凡为平日身口之需。事业之助。利及于生计。功及于现在者。皆可推而充之。发扬而光大之。则所谓畜者不独不限于物。亦不限于人。不独不限于器。亦不限于道。凡关于有益心身性命。有造道德神明。有加于一切有形无形。皆当视为养之所需。畜之当及。此大畜象辞。即以畜德句明其要也。德也。物也。君子小人之所以异其志也。君子志其大。故重德。小人志其细。故重物。而易则概举之。以德非物不存。物非德不生。二者本末之事。必有物始明其德。有德始成其物。各爻分别述之。以见其用之无轩轾。即以明天下万物。莫不有其生成之需。而圣人成性立诚。莫不有其成人成物之道也。大畜以畜育为义。故重在培养积聚。而志于广厚众多。为不如是。不称其畜也。但畜有已畜将畜与正畜之时。即过去未来与现在。由时位别之。在前为已畜。以其本有所畜育也。在后为将畜。言其有待于畜也。在现在为正畜。言其方从事于畜也。而卦爻则分配其时位。以孚于此三者之畜。盖畜既以多为志。则不嫌其聚。既以厚为用。则不嫌其盈。已畜者。求其更增。将畜者。求其益集。正畜者。则因其有而推之于大。因其富而扩之于久。大且久。德之日盛。业之日隆。此畜之因时而兴。因位而张。无不有其用也。在下位则席丰履厚之余。而勉其继绍前烈。在上位则乘时致功之际。而备为启迪后人。是无问时位之如何。其志于畜则同。象称畜德。以多识前言往行为要。此可知畜之非限于一时一地。一人一事之所集。必鸠诸古昔。徵于远大。足为畜之本。而后推之用也。以前言往行。古人之畜。而多识之。则我之畜。畜于我者既多。则用于天下者亦富。此以我之畜。复成天下之畜。畜以无尽。用乃不穷。故有畜必求日积。必务益充。而备之于前。补之于后。掇拾于上下。取携于远近。以共成其畜。斯为卦之大用。亦各爻辞之所取义也。

大畜六四六五两爻。意义包浅深精粗。就粗浅言。畜即家畜。六四之牛。六五之豕。与九三之马。皆家畜也。而九三称马不及牛豕者。以陽爻为陰所畜。陽刚难驯。良马难驭。故不易畜。而非常人所得尽畜之也。在游牧之地。边塞之区。或多畜之。而中国除军阵外。仅备为远行驿递者。其数亦不多。北方或有以代耕。及负载之用。工业之需。究非如牛豕家家畜之者。既多且易也。即以游牧北地之畜马论。要亦驽骀下驷者多。而骥则不恒见。其不易畜。盖可知矣。此九三爻辞以良马之畜为喻。而其驭之也。亦非牛豕之牿牙。可以禁制之。驯服之。必有舆卫之勇士。遂其追逐之雄心。而后可得其用。以利于远行。故曰利艰贞。明其用之匪易。而役之必有备也。艰者任之艰难。贞者守之谨慎。皆言九三之畜。乃如不覊之马。飞奔之驷。乘刚越险。不畏艰阻。以其力之足胜。则其成也多功。以其得之不易。则其役之也必慎。此比于君子之畜德以进于道。淑身以及于世。其致之也难。其达也必大。其行之也奋。其止也必果。斯不独为一时一地之用已也。德之日昭。业之日着。则以乾之行健。有如天马行空。道之大生。有如云龙行雨。其恩威赫奕。声光发皇。是皆乾之本用。天之至德。而九三称之良马追逐。言其利有攸往。足以孚彖辞不家食之吉。充大畜之时用者也。至六四六五。则有逊焉。以二者皆陰柔。为刚所畜。其得固易。其育不难。故以牛豕为喻。以见所畜愈众。致用愈细。所行愈庸。成功愈小。此平民之所志。有异乎大人君子者欤。读者细绎三爻之辞。当可辨大畜本末精粗之用矣。

又小畜卦用。与大畜颇可通。大畜以艮乾合。小畜则巽乾合。其下皆乾。是同也。唯小畜之巽乃陰卦。大畜之艮则陽卦。而以爻言。巽只一陰。艮则二陰。故所畜有大小之殊也。畜者育也。积也。陽以畜陰。则陰多称大。陰以育陽。则陽多亦称大。畜在多积。则小畜以积未丰也。畜在广育。则小畜以育未大也。故大小畜之异。全在陰爻多寡。大畜本取陰陽相育为用。较小畜以陽畜陰者更进一层。为小畜一陰孤行。不克多育陽也。然其用皆由陰在陽中。而陽不相害。大畜尤以陰得上正位。其势已大。能与陽同育。虽卦上下皆陽。而合之则仍为一陰一陽。此卦例也。大过二女。而合后则成一夫一妇之象。家人卦亦然。只观其辞。可见卦自分陰陽。不以原卦为泥也。小畜虽巽为陰。为父与长女配合之象。实则仍成夫妇之例。故爻辞有反目载妇之语。而天下以养育称者。莫先于夫妻配偶。推之物类。雌雄牝牡。皆夫妻也。必先有夫妻。而后有生育。未有孤陽独陰自生育者。此大小畜以育为用。均取夫妇配偶为喻。而大畜推及物类。更引童牛豶豕良马为证。亦明生育之功。必先有其良好之配偶。正如人类必先有和顺夫妇。方能有贤孝子孙。夫妇为人道之首。君子之道所造端。可见一切生育。原在陰陽之得谐合也。万物莫不生于天地。莫不育于陰陽。而必在既交既合之后。此凡人所知也。唯明育养之道。必从二气之恰相合偶。并不在一陰一陽多寡之分。而在陰与陽志行之协。此大小畜之用。以陰少而得陽为本。陰能从陽。陽乃就陰。方为至道。方见真育。陽则性也。陰则情也。唯能相协。乃致中和。而后天地以位。万物以育。此中庸首章所讲。实基于大小畜之用。读者须会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