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问学·余秋雨·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 > 第三十九课 多记一个名字 >

第三十九课 多记一个名字

余秋雨:大家一定有点担心了,我们用一学年的时间谈中国文化史,怎么到现在才谈到唐代,难道明年还要继续吗?说心里话,我很想与诸位长谈几年,但明年确实没有时间了,你们中好几位也要毕业。不要担心,到年底一定结束,只不过我前面讲过,我心中的史,轻重长短不按照实际展开的时间。我只愿在历史的魂魄处盘桓流连。这就像游黄山或泰山,我们不必像当地居民委员会主任那样把每个村庄、每条山沟一一走访,而只要选取几个最有代表性的制高点就行。唐代,就是最值得停留的制高点。

今天我要强行向大家介绍一位文化人,那就是我前面提到过的颜真卿。

为什么要强行?因为他的文化人格,光耀千秋。具有这种人格水平的文化人,在几千年中国文化史上绝无仅有。

安史之乱突然爆发时,唐玄宗毫无思想准备,朝廷毫无思想准备,整个军事行政系统毫无思想准备。盛世危机,就在于此。大家全都如痴如醉地进入了另一种习惯性准备:准备当夜的诗会,准备明天的乐舞,准备河边的郊宴,准备山间的论道。在这种情况下,当危机轰然降临的时候,猝不及防的大地只能等待着首先挺立起来的人格支柱。这第一个人格支柱,就是颜真卿。

唐朝的三分之一军队都掌握在叛乱者安禄山手里,唐玄宗着急而又凄楚地问道:“河北二十四郡,难道没有一个忠臣吗?”首先回答这个询问的,居然是一个大文人。颜真卿当时真的不容易,因为他和哥哥颜呆卿都是安禄山管辖下的太守。颜真卿的所在地在平原,即现在的山东德州,颜杲卿的所在地是现在的河北正定。颜真卿首先起兵,发表了讨伐安禄山的檄文,并且在一天之内就募集了一万多士兵。由于他有巨大的号召力,黄河以北的反安禄山力量都纷纷靠近他。在很短的时间里,就集中了二十万军队,颜真卿被推举为主帅。

颜真卿领导的军队很快就和安禄山的部队交锋了。身在山东德州的颜真卿要与身在河北正定的哥哥颜呆卿互通信息,距离比较远,需要有专人联络,谁是联络人呢?就是颜呆卿的儿子,一个年轻人颜季明。他来来往往骑马坐车,什么时候起义,什么时候发表檄文,什么时候组织队伍,现在安禄山的部队在哪……这些信息都是颜季明在传递。安禄山看到颜真卿起事后,他估计颜呆卿也可能策应,所以把颜家人全部扣为人质。通过颜季明的联络,颜呆卿也终于起事了。这时,安禄山就回过身去攻打颜呆卿所在的城市常山。

攻下常山以后,安禄山逮捕了颜呆卿,把他的舌头割下来,把他的手剁下来,用最残酷的刑罚对付这位了不起的英雄。随后,颜家三十几口全部被杀害,颜季明被砍头。

在几乎全家喋血的情况下,颜真卿仍然坚持领导队伍攻打叛军。这个仗很难打,因为临时召集起来的人,缺少战斗力。而且当时唐王朝的战略有误,所以只能边打边走,经过河北一带往南,慢慢向当时正在陕西扶风的唐肃宗靠拢,最后终于会合了。

对于颜家的巨大牺牲,皇帝当然有高度评价,但朝廷总是打败战,也顾不上去纪念这个家族了。

两年后,颜真卿自己用文章来祭祀牺牲的家人,其中最震撼的,是那份祭祀侄子颜季明的《祭侄稿》。由于后来成了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法帖,又称为《祭侄帖》。世界上很少有这么一个艺术作品,即使不了解它产生的背景,一上眼就被它淋漓的墨迹、痛苦的线条、倔犟的笔触所感动。满篇的汉字,都在长叹和哭泣,而在长叹声和哭泣声中,傲然筋骨又毕现无遗,足以顶天立地。这是中国文化史上唯一用感情的图像符号,勾勒最伟大的文化人格的一幅作品。这种最伟大的文化人格,刻画了一个英雄的时代、英雄的家庭、英雄的文人。幸好有它,让盛唐即使破碎也铿锵有声。

我上面这些话,是想诱导你们像我一样,在人生过程中一遍遍地观赏《祭侄帖》,并从中汲取力量,领悟中国古代的大丈夫气质和君子风范。

颜真卿举起旗帜,跃上马背,带着二十万人向安禄山的部队进攻的时候,那一年他四十六岁。又过了二十八年,谁也没想到,七十四岁的颜真卿又接受了一个使命。

安史之乱以后,各地的藩镇各自称王,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藩镇本来应该被严格控制以维护国家的统一,但是在安史之乱的折腾中,这里打打那里打打,每个地方的军事集团又各自为王,而且因为曾经与叛军交过手而获得了存在的理由和力量。这对唐王朝来说,又构成了大患。其中,河南许昌的李希烈,非常明确地与另一支部队联合起来,准备跟唐王朝唱对台戏。当时在位的唐德宗认为李希烈带了个坏头,如果其他的藩镇也跟着效仿,那么唐王朝就不像样子了。

安史之乱带来的真正灾难,是它改变了社会结构:一个统一的王朝变成了一个个独立王国。皇帝想来想去,觉得没有实力去打李希烈,能够做的只是劝诫和安抚。这个重任交给谁呢?皇帝想到了七十四岁的颜真卿,其理由非常充分:第一,你李希烈过去打安禄山立过功,但第一号功臣应该是颜真卿,他完全有资格居高临下地教育你;第二,颜真卿的年龄那么大,你能把他怎么样?

皇帝这一着棋,遭到有良知的官员们的一致反对,因为李希烈造反的态度很明确,用不着再去劝诫;从长安到许昌路途遥远,老人家颜真卿的身体折腾不起;朝廷好不容易有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文化大师,相当于国师了,让他亲自出马去执行这么一个凶多吉少的使命,风险实在太大。然而,颜真卿自己认为,这是他义不容辞的职责,毅然决定前往。在去许昌的路上,不论经过哪个城市,那里所有的将士都会出来劝阻他,但颜真卿没有回头。

李希烈在城门外摆出一个阵势来,企图把颜真卿镇住。颜真卿根本不在乎这一套,反而把李希烈给镇住了。颜真卿住在李希烈那里,了解他们的情况,不断地说服他。李希烈开始还希望颜真卿能做他的军师,为他起草自立为王的文件,用尽了流氓手段。颜真卿非常愤怒,他说,我来就是要解决你这个问题的。李希烈说,你在这胡言乱语,我要把你推出去烧死。李希烈下令把颜真卿推到烈火前,颜真卿面不改色;好几次又把他推到土坑前要活埋,颜真卿毫不屈服。于是,李希烈把他关在一个庙里。颜真卿的态度非常明确,他对身边的人说:“这就是我的坟墓,我准备死在这里了。”在虎狼窝里,颜真卿生活了近两年,他不断劝诫李希烈,阻止其谋反。李希烈想:如果我把他杀了,第一,没有什么意义;第二,影响我的形象,所以还是留着年迈的颜真卿。后来,朝廷在其他地方采取行动,杀了李希烈的弟弟,李为了报复,缢死了颜真卿。朝廷为颜真卿举行了隆重的国葬,葬礼期间德宗皇帝五天不办公。遇难的那一年,颜真卿已经是七十六岁高龄。他用生命捍卫了大唐文化的最后一丝尊严,也为中国文人在政治灾难当中的文化人格做出了最高的表率。对于颜真卿的壮烈事迹,欧阳修在《新唐书》里赞道:“呜呼,虽千五百岁,其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可畏而仰哉。”

颜真卿的事迹告诉我们,即使在最好的时代,也潜伏着严重的危机。当危机一旦爆发的时候,大家都会企盼国家的力量。但是,那时候国家力量已经自顾不暇。因此,最终赖仗的,是深明中华文明兴衰之道的文化人格。

文化人格看上去只是一支破残的毛笔,一具老迈的身躯,却是中国人的延续命脉。

为此,我甚至不让你们讨论,把一个颜真卿推到你们眼前。我相信中国社会今后还会遇到我们今天想象不到的磨难,因此必须把文化提升到人格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