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玉
《论语》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匵而藏诸,求善贾而(之)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这段故事说是什么呢?子贡问孔子,他说:“我这儿有一块美玉,我是把它搁在盒子里呢,好好收藏着呢?还是我求一个善价,把它卖了呢?”孔子说:“你就卖了吧,卖了吧。我这儿救灾等着卖给呢。”
孔子说的什么意思呢?他把自己比做(作)美玉——我还想把我卖了呢。那么,他为什么把他自己比成一个物质。就是说,他为什么把他自己比成一个玉?他认为,“玉有德”。这是他(关于玉)的最重要的思想。
玉有几德呢?说法不一。大致有这样几个。第一,《礼记》里,孔子认为玉有十一德: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谁也记不住,太多了。第二,《管子》记载有九德。第三,《荀子》记载有七德。第四,到了汉代,《说文》归纳为五德:仁、义、智、勇、洁。这就比较容易记了,后世也基本依照此说。
玉珉之争
春秋时期,玉已走入社会的上层,此时关于玉有个争论,就是“重玉轻珉”。珉是什么呢?就是类似玉的一种美石。
《礼记》里记载了一段对话。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玉之寡而珉之多欤?”孔子曰,他说:“非为玉之寡故贵之,珉之多故贱之。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子贡问孔子说:“我想问问老师,为什么贵玉而轻珉,是因为玉的数量少,而珉的数量多吗?”孔子说:“不是因为数量多寡的缘故,不是因为玉少珉多。是因为玉有德,用于比喻君子。《诗经》中说: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玉有德,所以玉才重要。孔子认为玉有德,而珉无德,等于孔子给玉做了一个结论玉是君子的化身。
《诗经》中多处把玉比做君子。《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词汇切磋、琢磨都是从这儿来的。原意都是治玉的方法。这句诗的解释很多,我们选其一种解释,就是说:这么漂亮,这么有文采的君子,是经过了像治玉一样的切磋、琢磨后,才逐渐成的。那么,切磋、琢磨这种治玉的方法,当时是来比喻人品的美好,后来才引申为其他的,意思。比如探讨呐、磨炼、思考等等。
唐朝的唐明皇,也为这样的事发过火。《太平御览》里记载:当时礼神、祭祀的礼器用玉找不到好玉,大臣就糊弄皇上,用珉替代,随便做了点儿摆在那儿。唐明皇发现以后非常生气,“《礼记》里都说了,珉是不可以用的,你们怎么能用这事来糊弄我呢?”从那儿以后,唐明皇就下令:礼神和宗庙祭祀必须用真玉,如果没有大的玉材,宁肯做得小一点儿,也要用真的,不能用其他的石头来替代。”所谓“如以玉难得大者,宁小其制度,以取其真。”这就是皇帝对玉的一个态度。皇帝尚且这样严谨,那民间就更要严谨。
德玉文化
孔子认为玉有德的结论对后世影响非常大。德是什么呢?解释起来非常麻烦。过去电影中有句玩笑,就说:什么是德呀,无才便是德。就说明这个“德”非常难解释。“德”它所包含的内容,我们可以读一读老子的《道德经》。它很多内容需要学者反复地去解释,甚至有争论。
当玉被赋予德行的时候,当它作为宫廷中或者社会上流非常重要的礼器当中的时候,它就体现了它一个巨大的精神力量。
孔子将玉人格化,赋予了道德的内容,把玉纳入一种道德规范。此后,玉就走下了神坛。它从早期的神玉文化、礼玉文化,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德玉文化。玉开始逐渐走入民间,首先普及到上层社会。
完璧归赵
我们都非常熟和氏璧的故事。《韩非子》记载:春秋时期,楚国有个识玉的高手,叫卞和。他看到一块璞玉,马上知道这块玉好不好。因为我们知道,有点像今天的“赌石”。一次他得到一块非常好的璞玉,却没有人认,历经三代楚王,他最后把这块好的璞玉献给了楚文王。楚文王命令玉工将其雕成了一块稀世美玉――和氏璧,卞和的名字命名。
到了战国时期,和氏璧归了赵国,秦国很希望得到这块璧。为什么呢?首先这块璧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其次是它的物质价值。当时秦国希望用15座城池来换这块璧,这就是“价值连城”这个词汇的由来。秦国强大呀,赵国惹不起,又不想乖乖地把自己的国宝献出去,于是就派蔺相如出使秦国,斗智斗勇,最后成功的把这块璧带回来了,成语“完璧归赵”就是这么来的,今天生活中还时常应用。但是赵国的胜利是一时的。因为秦国强大,最终统一六国,和氏璧还是归了秦国。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随”就是随侯之珠,“和”就是和氏之璧,这两件战国时期价值连城的宝贝都归了秦国。
璧,在中国玉器中数量非常多,也非常有名,收藏者特别喜欢,作伪也就多起来。前些天还看一个人来找我,说:“我这儿有块璧。马先生,您给我瞧瞧。”我一瞧,就说:“你这块玉是个作伪的。”他当时觉得很奇怪:“您看了一眼怎么就知道呢?”我说:“这个事对我比较简单。你没有注意到,战国以前甚至汉以前,所有玉璧的边缘都是非常清晰的。简单地话叫非常利。可你看这块璧,边缘全都是圆滑而模糊的。仅从这一点就可以判定这块璧是作伪的。我们说的这个作伪,先不管是今天的作伪还是历史上的作伪,但可以肯定不是汉朝以前的玉。”
在收藏中,即便是最流行的品种,或者说数量最大的品种,也应该注意细节。你连细节都没有搞清楚就盲目收藏,肯定要吃亏。
谷纹璧
新时期时代的良渚文化就开始有玉璧了,那时候是个素璧,上面没有纹饰。到了春秋时期,出现了谷纹璧,璧上有一颗一颗像谷子似的凸起为什么会出现谷纹璧呢?首先跟农业有关。中华民族是一个农耕为主民族。要靠地里种粮食为生,不靠狩猎为生。五谷杂粮,有稻、黍、稷、麦、菽,老玉米。老玉米是16世纪从墨西哥引进的,历史上中国没有。民以食为天,吃是很重要的,谷子是我们的主食。那么,谷与玉,谷与龙,有什么不解的关系呢?古人认为玉跟水有关,属阴。龙是管雨的神,下了雨,才能使谷子丰收。农民肯定都希望风调雨顺、年年丰收。
天涯书库 > 马未都说收藏·玉器篇 > 第三讲 谦谦君子 比德于玉——春秋、战国玉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