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篇(下) > 第十九讲 五色斑斓 多彩绚丽——五彩 >

第十九讲 五色斑斓 多彩绚丽——五彩

    彩瓷概况
    从这一讲开始讲彩瓷。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彩瓷。彩瓷有:五彩、豆彩、珐琅彩、粉彩。这五彩的分类并不是古人在生产彩瓷开始就进行的分类,而是逐渐形成的一个过程。比如,斗彩这个词,在明代反而没有人称之为"斗彩"。在明代,包括清代前期都称之为"五彩"。明瓷就有这个特征,它在发展的过程中,它不停地分类,然后很具体地加上前缀。五彩它源于我们早期的彩瓷。中国的瓷器我们已经讲了很多了,那么唐代的长沙窑是开彩瓷的先河,宋代的宋加彩也是彩瓷的一支,但是它都不构成中国彩瓷的一个主流。它不构成这种主流,它对后世的影响就不够大。真正彩瓷对我们的瓷器生产产生巨大影响的是从明清开始的。实际上,元代的后期彩瓷就开始形成,我们知道的就是青花瓷,青花瓷也可以列为彩瓷之列。那么,五彩和青花是同时期地诞生。那么,五彩没有青花有名气。
    青花首先是一次就成型了,它是釉下彩。画完了以后,烧完就是成功的一个产品,它成本比较低。那么,彩跟它相比较起来,它就有一个劣势,是什么呢?它要二次入窑。什么叫"二次入窑"呢?就是我先烧一个素器,烧好了以后,出窑,凉了再画了彩瓷,第二次入窑,低于第一次的温度,把它烧成。有点像我们生活中煎饺子。我们饺子煮完了,没吃完,第二天早起煎一煎,两次。第二次煎的时候,有时候我们有这样的经验,差不多就行了,吃的时候忽然觉得馅还是凉的,就是没有煎透。那么,彩瓷要求第二次入窑的时候烧结温度一定不能高于第一次。如果高于第一次这东西就成废品了。
    在元代的后期,明代的初期的时候,彩瓷被文人认为是很俗气的一件事情。比如,明初曹昭的《格古要论》中有这样的记载,他说:"有青花及五彩花者且俗甚。"他什么意思呢?他就说:最近我看到了有青花和五彩这样的瓷,太俗气了。这是明初的学者曹昭对瓷器的一个判断。它是一个记载,它就会影响一个阶层。
    元朝末年到明初的时候,文人的审美还停留在宋代以来以朴素为美的这样一个审美的基础上。青花和五彩比较起来,五彩由于热烈就显得更俗。清代以后,彩瓷逐渐地细分,又多了我们以后要讲的珐琅彩和粉彩。那么,我们这一讲只讲单纯意义的五彩。
    元代五彩
    五彩是元代后期创烧的,它深受西域的一些文化影响。比如,景泰蓝。它对五彩的诞生产生过影响。我们景泰蓝有专门的章节去讲。元代的后期,由于元朝人从西域带回来大量的文化,对我们的文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一个影响。五彩中的其中一类显然是受掐丝珐琅,就是我们俗称景泰蓝的影响。史籍上是有这个记载的,但不见实物。很多学者认为,史籍记载有误,但近些年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