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总有风景打动你 > 生当做瀑布 >

生当做瀑布

“峡湾”是个词,是个专有名词。这名词在词典里的解释是——对不起,没有。我查的是《现代汉语词典》,手头最方便处摆放的就是这部词典,通常都不会让我失望。但这一次,例外。

只得分开来查。关于“峡”,它说是“两山夹水的地方(多用于地名)”。然后再来查“湾”,说是“水流弯曲的地方”。

现在,你把这两个字拼在一起,“峡湾”的意思就是:两山夹水的弯曲的地方。

现在,你明白“峡湾”的意思了吗?

我估计你还是不明白。因为两山夹水可以是长江三峡,但峡湾不是三峡。夹水的弯曲的地方,可以是漓江,但峡湾不是漓江。

峡湾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或者更准确地说,它不是一个什么东西,而是一个什么地貌呢?

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讲,峡湾就是海水构成的山谷。

中国的地势是左高右低,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标识,中国的西部高东部低,靠近大海的地势,是平坦而中庸的。这样,我们中国人就以自己的亲身体验,认为海岸线是平原和大海的渐次衔接,是一个和平过渡的交班。但这有点一孔之见,在地球的其他地方,并不都是这样。

挪威的峡湾被幽深碧蓝的海水充溢着,但源头并不是海水,而是高山上的冰川。由于气候变化,冰川时代结束,大地回暖。昔日不可一世的冰川开始融化,向大海缓缓滑去,这个过程看似缓慢柔润,实则蕴含着强大而持久的力量,犹如锋刀的切割。冰川美人,手持潺潺而化的溪流,当作微型利剑,日复一日潜移默化地将高山雄健的肌体划得遍体鳞伤。终于,高山成壑,大地分裂。成功地复仇之后,冰川之水义无反顾地向大海奔去,山麓荷满支离破碎的皱纹,在那里仰天叹息。海水不失时机地乘虚而入,它其实是爱戴和敬仰高山的,用深邃的咸涩的泪水把峡谷填平。

这就是峡湾了。窃以为,峡湾不如叫作陆海壑,这样比较清晰一点。但是,会不会有人以为陆海壑是海中的陆地呢?那就又说不清了。还是叫峡湾吧,去过的人多了,其义自明。

美国有本《国家地理》杂志,大名鼎鼎。中国人知道这本刊物,不少是由于《廊桥遗梦》故事里那位男主角罗伯特·金凯,这位漂泊四海、孤独、充满激情的摄影记者就常常在这本杂志上发表作品。该杂志独出心裁,组成了一个庞大的专家组,囊括了生态学、地理学、城市与地区发展、旅游介绍与摄影、文化自然遗产保护、考古学和可持续旅游领域的各界人士。专家们根据六项标准加之亲自体验审查,对世界各地115个旅游目的地进行了评选。这六项评选标准是什么呢?

1.生态与环境质量。

2.社会与文化完整性。

3.历史建筑与文化古迹质量。

4.美学与吸引力质量。

5.旅游管理质量。

6.未来前景。

一番讨论之后,专家组列出了全世界50个世界最佳旅游目的地。在这张清单上,排第一位的就是挪威峡湾。

在中国乃至亚洲大陆并没有峡湾,除新西兰、智利等国偶有所见外,世界上80%的峡湾在欧洲,而欧洲的峡湾主要在北欧,北欧的峡湾则主要在挪威。峡湾的英文名是“Fiord”,有时特指的就是挪威的峡湾。

挪威南部的大西洋海岸线呈不寻常的曲折,多条宽阔的“海流”蜿蜒伸展到内陆达150公里以上。峡湾的水非常深,一般都在几百米,最深达到1200米!两岸的山峰动辄也是千米高,万丈绝壁紧紧钳住一泓蓝水,这水还会随着潮汐一呼一吸,是不是有一种诡异的壮观?

峡湾里瀑布之多到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程度,可以说千米之内必有瀑布,常常是一眼望去,三四道瀑布同时跌落九天,细者如银丝,粗者如白绫。从北部的瓦朗厄尔峡湾到南部的奥斯陆峡湾,车行之处,无数大小瀑布如万马奔腾。一道接一道,呼啸着、喧哗着溅入峡湾,构成烟雨迷蒙、彩虹飞架的仙境。

旅途中,不由得想到,如果我是水,做哪里的一滴水呢?做藏北高原狮泉河的一滴水吗?那里太冷了。做大海中的一滴水吗?海啸壁起的时候,杀人夺命,罪孽深重。做黄河中的一滴水吗?虽然历史久远,然携带泥沙太过劳累,不得休息。做南极的一滴水吗?虽然洁净,但万古不化的寂寞也令人怅然。

思前想后,最后做了一个决定——生当做瀑布。瀑布的前身是小溪,无拘无束地跳跃和畅流。小溪们汇聚在一起,就长了能耐和勇气。人多力量大,水丰好办事,同心协力找到腾空而下的山岩,嘻嘻哈哈地纵身一跃,快乐地自高处跌下。水珠们拿着大顶叠着罗汉,倒栽葱地撞向深处,被风扯出透明的旗帜,在飞翔中快乐地撒欢。

瀑布没遮拦地降到了谷底,反倒安静了,变成了一汪小小的泉。如果有幸在挪威做了瀑布,通常不会旅行太远的行程,就被峡湾收编了去,成为海的一部分。

我是一个很爱吃巧克力的人。在瑞士的时候,导游的一句话让我来了兴趣。导游说:“世界上哪里的巧克力最好吃呢?是瑞士。为什么呢?因为巧克力主要是由可可脂和牛奶构成的。”

我觉得这几乎是一句废话,等于说你知道今天的天气为什么好吗?因为今天是星期三,明天是星期四,所以天气好。不解决任何问题,疑团继续存在。

瑞士是一个面积只有4.1万平方公里的小国,山高水险并且冬季严寒,全国并不生长一棵可可树,瑞士也从未有过殖民地,和可可生产地如非洲、南美洲等没有任何直接关联。就是说,瑞士生产巧克力,几乎就是先天不足。然而,为什么瑞士是世界上巧克力的第一生产大国,享誉全球?

巧克力的所有制造方法都是在瑞士发明的,瑞士人使巧克力的制造流程和方法达到了几乎完美的地步。最可贵的是瑞士人并没有让巧克力长久地保持高昂的身价,而是毫不犹豫地把它从奢侈品的皇冠上拉到了平民的椅子上,成了大众化的消费品。1819年,500克巧克力的价钱高达6瑞士法郎,这在当时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三天的工资。1826年,建立了一家巧克力工厂,所有机器设备的动力都来自水力,大大提高了效率,每个工人每天可生产25-30公斤巧克力,降低了成本。1830年,勒拉赫和自己的儿子们在洛桑建立了一家工厂,并发明了欧洲榛果巧克力。一位屠户的儿子把巧克力与牛奶混合在一起,从此结束了巧克力带有苦味的历史,产品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同时,他发现Henri Nestle3?最新发明的炼乳方法很好,遂用来制造出了美味的牛奶巧克力。

1879年,鲁道夫·林特在伯尔尼大教堂下的阿尔河旁建立了自己的巧克力工厂。他发明了一种被称作“Conchieren”的工艺,在较硬的巧克力泥中加入可可脂,使瑞士巧克力有了今天高贵、精美的味道。

瑞士是世界上巧克力消费最高的国家,最高纪录为2001年人均消费巧克力12.3公斤。以我当过医生的经验,真觉得这么多巧克力的摄入,怕容易引起血糖、血脂的增高吧。

瑞士商店里的巧克力琳琅满目,有几百种之多,售价也很便宜,一块简装的没有华丽外壳的100克的巧克力,只相当于人民币几元钱,吃到嘴里,甜香软滑,非同一般。

说了这么半天,还是没有把瑞士巧克力天下第一的秘密揭露出来。其实,谜底很简单。导游指着车窗外说,因为瑞士有最好的奶牛,最好的奶牛挤出最好的牛奶,最好的牛奶就做出了最好吃的巧克力。

在阿尔卑斯山麓,有无边的草场和自由自在的奶牛。瑞士奶牛不是黑白花的,通常是红白花或是黄白花的。它们体形硕大,乳房饱满,无忧无虑地吃着草,好像生活在远古时代。导游说:“你们注意到牧草了吗?”我瞅了半天,说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只是这里没有污染,好像格外嫩绿。导游不满意,说:“你没发现牧草的品种不一样吗?瑞士精心研究牧草,培养优良品种,有时候要花费五六年的时间,才能选定某种优质牧草的种子,播撒在草地上,才会长出富有营养的牧草。吃着这种牧草长大的奶牛,才有可能挤出芬芳浓郁的牛奶,然后,才能保持世界第一的口味独特的巧克力啊!”

原来,巧克力的生产线是从牧草开始的,多么长远的谋略啊!

山色越发深了。车停下来休息,在欧洲,司机的工作时间是固定的,每两个小时必须休息,不得违背。车上有类似飞机上的黑匣子装置,只要汽车一发动,它就开始记录,包括测算司机每天的驾驶时间和休息的频率,以防疲劳驾驶。

此处景色优美,奶牛们三五成群,在牧场上优哉游哉地闲逛着,看到游客们,也不躲避,睁着好奇的大眼睛,好像在猜测这些人的来历。

有人充满善意地走过去,企图近距离地接触奶牛,和奶牛合影,抽冷子可能也想抚摸一把牛背什么的。导游赶紧招呼大家,说这万万使不得。

导游说:“近几年来,在瑞士牛和人之间发生事故的比例,比过去多了许多。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新的养殖方式造成的。”

过去奶牛受到人的照料比较多,现在,它们更多的时间是在牧场上散养,跟牧民接触的时间很少,已经不习惯跟人靠得很近。也就是说,在某种情况下,这些奶牛部分地恢复了野牛的天性,桀骜不驯。你别看它们好像长得很温驯,其实发起脾气来也是很彪悍的。即便是一头样子乖巧的小牛,也不可以随便触摸,否则,你就有可能被它追得到处乱跑,或者全身负伤。

再者,旅行者来自四面八方,没有和奶牛打交道的经验。看到奶牛生气了,他们也跟着惊慌失措,不知道如何是好。有些人本能地立即转过身撒丫子就逃,但这其实是最危险的举动,会刺激奶牛进一步发作。正确的做法是保持安静,慢慢地蹑手蹑脚地远离奶牛。

多出悲剧之后,瑞士徒步旅行协会发出郑重建议:别去打搅奶牛,更不要想着去触摸它们,可爱的小牛也很危险。不要试着去吓唬它们,不要死死地盯着它们看,也不要当着它们的面舞动棍子。万一发生极端的情况,你就瞄准它们的屁股来一下。

听导游这么一说,我们个个视牛如虎,再也不敢靠近。导游稍稍缓和了口气说,如果你实在太喜欢奶牛了,在离它们20米的地方看看还是可以的。

就这样,我虽然非常喜欢奶牛,但是没有留下一张和奶牛合影的照片,因为我在距它们25米之外。

山路越来越险,真不知道深山里的牛奶如何新鲜地卖出去。看来我的担心不是多余的,这个问题也逼着牧人们开动脑筋。一个名叫保罗·韦勒的牧人,每年都为他的奶酪销售犯愁。他的牧场使用太阳能,木材是用直升机空运来的,设备一流。奶酪则是牧场主按照传统方法制作的,质量绝对优等。可是因为交通不便利,他的产品就是销不出去。

头脑灵活的牧人想到了出租奶牛。他在网上刊登了奶牛的照片,一头奶牛整个夏天租赁费用为380瑞士法郎,估计可产70-120公斤奶酪,租赁人在9月份就可以来牧场收取奶酪——可以将其带走出售,也可以馈赠亲友。

多么聪明的牧人!保罗的计划大获成功,15头奶牛在网上被租赁一空。保罗还计划扩大服务范围,将周围几个牧场的奶牛通通在网上租赁出去。

真佩服保罗的好脑子,当然也佩服保罗的照相技术。想来他毕竟是主人,聪明的奶牛认得他,乖乖地让他照相,并且把自己的照片贴到互联网上,供人们评头论足。

离开瑞士的时候,有的人买了表,瑞士的手表当然是天下第一。我也买了瑞士天下第一的东西,这就是瑞士的巧克力。特别挑选了“三角”牌巧克力,因为喜欢包装上的图案——高耸的阿尔卑斯山。据说这个牌子的巧克力特意制成三角形状,就是为了纪念欧洲最高峰的身姿。也是为了立此存照,想到那些幸福的、自由自在的、偶尔发发小脾气的奶牛,它们分泌的精华就存贮在这块巧克力中。

后来,我又到过一个欠发达的国家,看到田里的耕牛目光惨淡、骨瘦如柴。它们的脊梁如悬崖般锐利,如果有什么人胆敢骑到它背上的话,牛肯定会在第一时间被压垮倒地,那个人的尾骨也会被牛背切出伤口。从此我对“骨瘦如柴”这个词,有了形象化的记忆。那不仅仅是菲薄的瘦,更是生命的干涸和死亡的引燃。

写了半天,把挪威和瑞士这两个国家生拉硬拽到一处,真是没有太多的道理。也许,连接这些文字的,就是游丝般飘荡的思绪吧。如果我是一滴水,纵是一滴普通的水,也希冀着跌宕起伏和波澜壮阔,也渴望游弋和携手,那就做一次瀑布吧。如果我下辈子变成一头牛,就到人迹罕至的山里去,吃的是优质的草,挤出优质的奶。不要被人打扰,不要留下影子,百无遮拦、自由自在地在山坡上踱来踱去,为人间的香甜贡献一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