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中国文化常识 > 古代的货币 >

古代的货币

贝币

贝币是我国最早的货币,其出现源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原始社会时,我们的祖先最初采取以物易物的方式,但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交换物品种类数量的不断增加,实物交换就显得不太方便,这就要求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的出现。因为贝本身具有天然的单位,计数方便而且轻巧坚固,便于携带,同时其本身可以做装饰品,并且数量不多,取得需花费劳动,因而被赋予货币的职能。贝在夏代就已成为原始形态的货币,有海贝、淡水贝两种。至商代,贝币的使用已十分普遍,需求量增大。由于真币的数量有限,于是产生了人工制造的骨贝、石贝、陶贝和铜贝等仿制币。贝币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计量单位称作“朋”,五贝为一系,两系为一朋。卜辞中有“赐多女有贝一朋”。金文中也有“王赏戍嗣子贝廿朋”的记载。西周中期,金属贝币逐渐流行,计算单位又改为“万元”,表示重量。铜贝约使用了三四百年,春秋以后,逐渐衰落。秦始皇统一货币后,贝在法律上正式失去了货币的资格。

布币

布币脱胎于一种青铜铲形农具,是我国较早的金属铸币。春秋战国时期,在诸侯称雄割据的背景下,铜铸币的发展流通逐渐形成“先秦四大货币体系”,布币为其中之一。

布即!,“布”是”!“的同声假借字,故称布币。西周铜质铲状农具称之为“镈”,镈为交换中的商品,并在东周取得了专用通货的基本职能。!是铲子,因而布币也被称作“铲币”。早期的布币还保留着铲的形状,仍有装柄的空首,称为“空首布”,主要在春秋初期流通使用。后来布首逐渐变得扁平,发展成为“平首布”,主要流通于战国时期。这时的布大致上可分为四类:尖足布、方足布、圆足布和杂形布。《诗经·氓》中有“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诗句,这是关于布币的最早记载。布币的货币单位有””、“镒”两种。据《战国策》记述,政治家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帮而归”。经悬梁刺股,苦读一年后说赵王,被拜为相。“革车百乘,锦乡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

布币

刀币

又称刀化,是春秋时期由渔猎工具刀削演进而来的金属货币,先秦四大货币体系之一。它起源于东方,后逐渐遍及齐、燕、赵等地。战国时期,主要在我国的北方流通。

司马迁说:“刀者,钱也,以其形如刀,故曰‘刀’。”它通常由刀首、狭长弧形的刀身、带裂沟的刀柄及柄端圆环三部分组成。齐国是使用刀币的主要国家,齐国的刀币,厚大精美,刀身外轮高于柄部,面文书体隽秀。而燕国的刀币,形制单薄,刀体较宽,背文复杂,面文有一个明字,故称明刀。赵国的刀币,刀身直,刀首圆,今日多称其为直刀和圆首刀。

圜钱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称雄,货币形制各异,圜钱为其中之一。圜钱又称“环金”,是由纺轮或璧环演化而来的一种铜铸币。圜钱为圆形,中间有一圆孔,因铸地不同,而有轻重厚薄大小之分。早期的圜钱无文并且厚重,较后出现的圜钱著文并且较小。圜钱流行于楚国以外的广大地区,主要为秦、魏两国。战国晚期,秦国已出现方孔圆钱,燕、齐也有铸造。圜钱存续的时间较短,但却是一种承上启下的重要货币体系。

蚁鼻钱

战国时楚国的货币。椭圆形,背面平,正面突起,类似贝币的形状,一般认为是铜贝的高级形态。正面有文字,最常见的一种似为古文“贝”字或认为是古文“晋”字,像人面,俗称“鬼脸钱”。另一种的文字一般释做“各六朱”或“各一朱”,因三字连写,笔画像一只蚂蚁,又因两口像鼻孔,所以,钱币学家通称其为“蚁鼻钱”。

铜钱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规定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铜钱圆形方孔,面文为“半两”二字,每枚重当时的半两(十二铢)。秦半两“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是我国最早的统一流通货币。方孔圆钱的铜币自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通货。西汉时,沿袭秦之旧名,但实际重量逐步减轻。至汉武帝,统一铸行“五铢钱”,使用长达700多年。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废五铢钱,铸造“开元通宝”,其中每一枚称为一文,每十文重一两,量制改用两、钱、分、厘十进位法。钱币名称也同钱币重量完全分离,钱文采用隶书。这是中国钱币的重大变化。此后,中国铜钱进入了年号钱阶段,即在“通宝”二字前冠以年号。

(单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