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中国文化常识 > 宋代著名的书院 >

宋代著名的书院

“书院”这一名词始于唐朝,最早出现于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了。最早的书院都是官方创立的,在只是作为朝廷藏书、校书的处所,并非教育士子们的教育机构。后来才逐渐有了教育的职能。到清末废除科举制度,书院才改为学校。

书院的全盛时期是在宋代。宋朝初期,自唐末以来的长期动荡、混乱、分裂局面渐趋结束,从而为文化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书院教育也就慢慢复苏。刚开始的民间讲学活动,因规模小、学生不多,没有被朝廷注意。但随着时日的发展,聚徒讲学的书院渐被朝廷所知。由于宋代倡导以文立国的政策,于是对民间相关的文教活动相当鼓励,因此部分著名的书院便获得政府赐经、赐额及颁赐学田,书院因朝廷的提倡而更加有声誉。除朝廷鼓励外,地方官学仍未兴起,所以在宋初70年间,书院制度由兴起而逐渐扩展,各地书院也陆续建立。这时的书院已成为私家讲学的主流,为宋代初期民间的重要教育场所。不过因书院数量还不多并且分布不均,许多士子为求学仍然是寄读于山林寺庙之中,如胡瑗、范仲淹等。

关于宋代的著名书院,一直有所谓“四大书院”之说。但“四大书院”具体指哪四所却众说纷纭。主要说法有:一是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睢阳书院、白鹿洞书院;二是徂徕书院、金山(茅山)书院、石鼓书院、岳麓书院;三是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茅山书院;四是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应天府(睢阳)书院、岳麓书院;五是睢阳书院、石鼓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

以上几种关于宋代“四大书院”的主要说法,其所涉及的书院,除了徂徕书院外,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睢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六所书院,都是较多为后人所提到的,我们把它们都看作是宋代声名尤著的六所书院。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在善化县(今湖南长沙)西岳麓山抱黄洞下。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年),由潭州(今湖南长沙)知州朱洞创建。当时一共有讲堂5间、斋舍52间。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潭州知州李允则进行扩建,由国子监发给该书院诸经释文、义疏以及《史记》《玉篇》《唐韵》等书籍。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周式任书院山长时,书院再次扩建。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周式曾受到宋真宗的召见,被任命为国子监主簿,于是岳麓书院名闻天下。

岳麓书院

白鹿洞书院

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周述任江州知州时,在庐山白鹿洞原南唐国学旧址上,兴建了白鹿洞书院,“学徒常数十百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初期,直史馆孙冕(新淦人),请求归老于白鹿洞。这一请求得到了朝廷的允准,但他尚未到白鹿洞便去世了。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年),孙冕之子、比部郎中孙琛继承乃父之志,在白鹿洞故址收徒授学,名为“白鹿洞之书堂”。

白鹿洞书院

睢阳书院

睢阳书院原是名儒戚同文讲学的处所。戚同文,字文约,宋州楚丘(今山东曹县东南)人,唐天佑元年(904年)生,曾从杨悫授业,学识渊博,但是因为时局动荡,所以无心仕途,于是便招徒讲学。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应天府民曹诚在戚同文旧居旁建学舍150间,搜集书籍1500余卷,开始重新讲学。宋仁宗景佑二年(1035年),以该书院为府学,赐给学田10顷。北宋著名政治家范仲淹(989-1052年)入仕前,就在这个书院学习过。

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在河南登封县太室山下。始建于五代后周时,曾名太乙书院。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年),宋太宗赐太室书院额及印本《九经》书疏。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又赐《九经》。宋仁宗景佑二年(1035年),重修书院,赐名嵩阳书院并赐田1顷。

石鼓书院

石鼓书院在衡州(今湖南衡阳)石鼓山。原为寻真观,唐人李宽曾在这里读过书,并创设书院。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年),当地人李士真请求郡守刘浣在李宽书院的遗址上重建书院,让学者们在此讲学论道。宋仁宗景佑二年(1035年),刘浣请示朝廷,赐名,并赐学田5顷。

茅山书院

茅山书院在金坛县茅山。宋真宗时,处士侯遗创建,教授生徒,并供给饮食。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得到朝廷的赐田。

(张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