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中国文化常识 > 北京定陵的考古发掘 >

北京定陵的考古发掘

北京定陵遗址位于北京市中心以北40公里处的大峪山脚下,现已建设为遗址性专题博物馆。定陵建于明万历十二年至万历十八年(1584-1590年),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为明代万历皇帝朱翊钧和孝端、孝靖两皇后的合葬墓。主体建筑由地上、地下两部分构成。地上建筑由石桥、碑亭、宫门、裬恩门、裬恩殿、方城明楼和宝城等构成;地下建筑由五座互相通连的石结构拱形殿堂组成为玄宫,俗称“地下宫殿”。

1955年10月,由郭沫若、沈雁冰、吴晗、邓拓、范文澜等提出申请发掘定陵,当年12月初,在吴晗的主持下成立了由六位发起人和夏鼐、郑振铎、王昆仑组成的“定陵发掘委员会”。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的赵其昌担任发掘工作队队长。1956年5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开始了对古代皇陵的第一次主动运用考古学方法进行的有计划的科学发掘。1957年5月19日,经过一年的多次波折和艰苦发掘,定陵地下玄宫的入口金刚墙显露在发掘队员的面前。10月5日,发掘队员进入地宫,中国古代帝王神秘莫测的地下宫殿终于重见天日,出土文物近3000件。1959年9月30日,在定陵原址上建立了博物馆,郭沫若题写馆名“定陵博物馆”,并于1959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定陵地宫是目前明十三陵中唯一被发掘的地下宫殿,它的地宫全部用石砌成,多为青石,面积为1195平方米。内无梁架,为石拱券,相当高大。地宫中有7座4吨重的汉白玉石门,设计巧妙,开闭灵活。地宫中又分为正殿、配殿、前殿,和地上建筑完全一样。中殿原状陈列着祭器,那里有三个汉白玉石座,座前各有一套黄色琉璃五供和一个青花大瓷缸,缸中原来盛满长明灯灯油,供点长明灯用。后殿的棺床上停放着明万历皇帝和两个皇后的棺木,棺旁放着装满陪葬品的26个红漆木箱。定陵发掘后,有关部门对万历皇帝的遗骸和头发鉴定后得出结论,万历生前体形上部为驼背,身长1.64米,血型为AB型。“文化大革命”期间,保存在定陵博物馆的万历皇帝及两位皇后的尸骨,在定陵门前广场被示众批判后烧毁。

明定陵,建筑精巧雄伟,为中国历代皇陵之冠,如今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定陵发掘出土的这一大批珍贵的文物,使考古工作者掌握了众多的第一手资料,引起了海内外考古学界和炎黄子孙的关注。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许多文物未能完整保存下来,直至30多年后才完成有关发掘报告。

(高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