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中国文化常识 > 金石学 >

金石学

金石学诞生于11世纪的北宋中叶,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而“考古学”这一名词,是近代从欧洲文字中翻译过来的。

在西汉时期,我国就已经有人开始研究古代的文字、铜器等,但因研究者较少,也没有形成一门学科,更没有相关著作问世。北宋年间,统治者恢复了礼制,重视经学的发展,从而出现了对古物品的搜集、收藏和研究的热潮。同时,金石文字的产生也为金石学的出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金石学也就是在这时应时而生,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这也是宋代学术的一大成就。

宋代问世的关于金石学方面的著作数量很多,比如欧阳修所著《集古录》,它是学术史上第一部考古学著作,写成于1063年,其中所搜集的古器,上至周穆王,下至隋唐五代,内容极为丰富。吕大临的《考古图》问世于1092年,全书共10卷,此书对所收录的每件器物的解释文字都罗列于绘图的下方,而且器物的尺寸、重量、容量、出土地点、收藏者名称都一一详细记载。此书是流传至今的最早的古器物图录。李公麟撰写的《考古图》(又称《古器图》),共1卷,书中收录了自夏、商以后的各种钟、鼎、尊、彝,并说明其年次和辨别款识,而且每一件器物都有图绘形状,对其制作、铸文、款字及用途等做了详尽的解释。宋徽宗时的人士赵明诚著有《金石录》一书,此书一共30卷,是经过作者20余年的努力编撰而成,书中的前10卷共两千条,所写为古代金石器物、碑刻、书画接近两千件的目录,后20卷则记述了这些器物的跋文和出土时间、地点等。还有薛尚功所写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20卷、《金石录》书影、《宣和博古图录》书影,包括沈括的《梦溪笔谈》、郑樵的《通志》都涉及有关金石学方面的内容。宋代对金石学的研究相当兴盛,创造了传拓文字和绘图的研究方法,并肯定了如钟、鼎、尊等古代器物的名称,为清代的汉学研究开辟了先路。

元代的金石学成就很少,到了明代,因为文字狱的盛行,金石学得到一定的发展,但专著不多,这一时期问世的《格古要论》是中国早期的文物鉴定书。

进入清代,金石学进入了兴盛阶段。乾隆在位年间,曾根据宫中所珍藏的古器物,命人撰写了《西清古鉴》等书,推动了金石学在清代的复兴和进一步发展。清代金石学的研究范围开始有所扩大,对铜镜、兵符、砖瓦、封泥等有了专门的研究,鉴别水平也比前代有了很大的提高和进步,著有《考工创物小记》《斋集古录》《寰宇访碑录》《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金石萃编》《金石索》《古泉汇》等金石学方面较有成就的书籍。清末民初,出现了王国维和罗振玉两位集大成的学者,金石学的研究范围也再次扩大,包括新发现的甲骨、简牍以及各种杂器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吸收了西方近代的考古学,并在传统金石学的基础上,产生了中国的近代考古学。虽然仍有学者在进行金石的研究,但金石学已经变成考古学的组成部分,不再独立存在。

(孙爱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