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中国文化常识 > 乾嘉汉学 >

乾嘉汉学

清朝雍正、乾隆两代,对知识分子实行高压和利诱两手政策,残酷的文字狱促使大批知识分子脱离政治、逃避现实,钻进古书堆中,兴起对经书的文字、音韵、名物、训诂和古代典章制度的考据。复兴的这种汉学,经学史上称为汉学,亦称“朴学”、“考据学”,因其盛行于清代乾隆、嘉庆两朝,又称为“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重视考据、训诂,学风平实、严谨,以经学为中心,衍及文字音韵、名物训诂、史籍考订、方舆地志、天文历算、金石乐律等各个方面,通过校勘辑佚古代文献,对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学术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总结,业绩卓著,超越以往,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乾嘉学派分为吴派和皖派两支,稍后,又有扬州学派。吴派得到皇帝的支持,皖派得到学术界的推崇。吴派即苏州学派,以惠栋(1697-1758年)为开创者。惠栋的学术是从曾祖惠有声、祖父惠周惕、父亲惠士奇四代积累的文化资源中派生出来的。惠栋凭借自己家庭的“古学”和“经书”倡导汉学,并传授给惠氏家族以外的学者,创建了苏州学派,即吴派。嘉定士子王鸣盛、钱大昕于1750年到苏州求学,以后成了乾隆年间知名的汉学家。常州人赵翼也是吴派名家。皖派即徽州学派,以戴震(1723-1777年)为创始者。戴震的思想、学说还影响了扬州刘氏家族。

吴派和皖派,作为清代汉学的两大派别,他们治经的特点,虽然专以汉儒经学为宗,推崇东汉许慎、郑玄之学,但二者又各有不同。吴派治经提倡复兴汉儒经说,以汉儒之是非为是非,凡古皆真,凡汉皆好,固守汉儒之说,而滋烦琐流弊。皖派治经虽也尊汉儒经说,但多注重发挥己见心得,善于通过文字训诂明经释义,求真求实,少盲从拘守之弊。就清代汉学总体而言,他们治经,都回避了通经致用的为学宗旨,成为为考据而考据的专门学问。但是皖派代表戴震等人,则又能由故训以明义理,治经典而求治社会,又不同于吴派经学而关注社会问题。

扬州学派也是此期的学术流派,是乾嘉汉学的重要分支,其学术渊源远师顾炎武,近承乾嘉学派的吴派、皖派两方面,形成于清乾隆、嘉庆时期,在经学、小学、校勘学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其研究将乾嘉汉学推向巅峰,并在历史转折时期开启了近代学术之先河。扬州学派的前期学者在治学方法上较之吴、皖两派有很大改进,他们把辑佚、校勘、注释等研究手段熟练地加以综合利用,兼顾训诂与义理,解经更具精确性。他们不仅讲究贯通群经,而且追求经学与诸子学及史学的融会。注重经世致用,为晚清经世派的先驱。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江藩、汪中、刘台拱、凌廷堪、焦循、阮元、任大椿、王念孙、王引之、朱彬、刘宝楠、刘文淇、薛传钧、汪喜孙、焦廷琥、刘恭冕、刘毓崧等。

乾嘉学术之所以被称为“朴学”,就是因为其文风朴实,重视实证。每考证一义,必要搜集大量相关材料,旁征博引,锲而不舍,然后得出结论。在诸经的校订疏解中,取得了超越前代的成就,对古籍和史料的整理,具有较大的贡献。

(吴淑娟 洪秋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