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中国文化常识 > 王国维谈哲学的“可爱”、“可信” >

王国维谈哲学的“可爱”、“可信”

王国维(1877-1927年),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1927年因多种原因投颐和园昆明湖自杀,成为轰动一时的事件。

王国维与同时代大部分学者不同,他并不仅仅停留在对西方哲学思想的介绍,他不仅对以叔本华、康德为代表的一些哲学家的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能够运用这些思想来整理、分析中国哲学的问题和概念。这使他在20世纪初的哲学介绍和研究者中显得高人一筹。但是生活中的具体困难和思维上的困境使他很快放弃了哲学。

自视甚高的王国维,在体会哲学的纯粹性的同时,也承受着哲学研究所带给他的苦恼,这种苦恼一部分来自于不同哲学观念之间的矛盾,如经验论和唯理论之间的矛盾。这对于将哲学视为纯粹的解脱超越之路的王国维而言是十分痛苦的。于是,便有了哲学“可爱”与“可信”之间的矛盾。“余疲于哲学有日矣。哲学上之说,大都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余知真理,而余又爱其谬误。伟大之形而上学,高严之伦理学,与纯粹之美学,此吾人所酷嗜也。然求其可信者,则宁在知识论上之实证论,伦理学上之快乐论,与美学上之经验论。知其可信而不能爱,觉其可爱而不能信,此近二三年中最大之烦闷,而近日之嗜好所以渐由哲学而移于文学,而欲于其中求直接之慰藉者也。要之,余之性质,欲为哲学家则感情苦多,而知力苦寡。欲为诗人,则又苦感情寡而理性多。”

虽然有人认为这种矛盾是因为王国维对于西方哲学了解不够所导致的,但无论如何这种情绪促使他放弃了哲学。与此同时,以王国维的自我期许而言,他是不愿意成为只是简单地传播别人观点的“哲学史”家,但他对于自己能否成为康德、叔本华这样的自成体系的哲学家,则肯定是没有足够的信心。“以余之力,加之以学问,以研究哲学史,或可操成功之券。然为哲学家,则不能;为哲学史,则又不喜,此亦余疲于哲学之一原因也。”

尽管王国维只在短短的几年内从事哲学研究和翻译,但他运用西方哲学的方法来梳理中国哲学所进行的开创性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20世纪初中国哲学研究的雏形。

(干春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