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中国文化常识 > 荀子和稷下学宫 >

荀子和稷下学宫

荀子(公元前313年——前238年),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15岁时即游学于齐国,之后往来于各国。50岁时再次来到齐国,参加了稷下学宫的恢复工作。曾“三为祭酒”(学宫主持人),是稷下学宫名声最为显赫的学者,司马迁称其为“最为老师”。

战国末期,经历了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局面之后,在学术思想上逐渐出现了融合百家、总结诸说的趋势。荀子广泛地涉猎了诸家学说,批判地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在政治上,主张礼法兼治、王霸并用。“礼义者,治之始也”(《荀子·王制》),“法者,治之端也”(《荀子·君道》)。“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荀子·强国》)。在哲学上,提出了“明天人之分”的观点,以“制天命而用之”,断定了人定胜天。他反对性善论,首创性恶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主张以“师法之化,礼义之道”去“化性去伪”,强调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郭沫若在《十批判书·荀子批判》中曾评价说:“荀子是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大师,他不仅集了儒学的大成,而且可以说是集了百家的大成。”

荀子

荀子学说渊博,兼得儒、道、墨、法、名,这与他在稷下学宫时间长有关。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由齐国官方创办的中国古代最早的一个学术中心兼政治咨询中心,设置在齐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稷门(西边西首门)附近,故名稷下学宫。稷下学宫在兴盛时期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的几乎各个学派,汇集天下贤士多达千人。作为曾“三为祭酒”的荀子,熟悉稷下各家之学,对稷下学术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总结,从人性论、认识论、政治理论、天人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汲取与修正。

(吴彩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