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唐朝穿越指南:长安及各地人民生活手册 > “这位郎君,老夫能请你跳个舞吗?”——贵族男子舞蹈文化 >

“这位郎君,老夫能请你跳个舞吗?”——贵族男子舞蹈文化

人人都道穿越好,古人弱智易骗倒,梯田火药随手搞,十字针法也夸巧,沁园春雪惊四座,踢踏舞娘惹风骚,东风破罢发如雪,帝王将相桌下找,麻将双扣新娱乐,秦淮风月休闲会所做老鸨。真穿过去再一看,井底之蛙惹人笑!

穿越是个技术活儿,古人才不像某些人想象的那么严肃呆板枯燥无趣。在古代当一个贵族人家的子弟,需要练习的技能非常多,别的不说,您就穿到唐朝去参加一场宴会试试,那一个接一个才艺展示环节就能把您打击得抓狂崩溃掉。

您不信?那我们今天就去赴一回宴。

请客的主人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三品以上大官。您呢,这次穿越质量比较高,穿越成了郡王国公级人物。仆从如云地进了人家正堂,一番揖让以后入席,高居贵客位,环顾满室宾朋,颇有傲视群雄感。

为了表示重视,主人除了自己养的家妓以外,特意又请了一位全城闻名的艺妓娘子来陪客。这名妓满头珠翠,光艳照人地坐在您身边侑酒,香风阵阵袭来,弄得您心猿意马的,一心想显摆显摆自己这个穿越者的能耐。

开宴的仪式,送上桌的食物酒水,咱留着以后慢慢再八卦哈,反正这些都跟您关系不大,您默默围观随大流就行。

但是当鼓乐齐奏,主人准备的艺妓们开始演奏、唱歌、跳舞,这时候您就不好再埋头苦吃一言不发了。忝为身份高贵的主要客人,您怎么也得对主人家精心准备的文艺节目评论几句啊,否则就太失礼了。

看堂上正在领舞的美人,梳九骑仙髻,穿孔雀翠衣,佩七宝璎珞,垂手旋转,嫣然纵送,舞女们斜曳裙裾,如花似云。随着曲调节奏加快,她们的舞步也渐趋激昂热烈,曲终四弦一声戛然而止,软舞如鸾凤收翅般结尾。

堂上席前一片喝彩叫好声,您也频频点头,称赞道:“这孔雀舞跳得不错嘛,快赶上杨丽萍了……”

主人的脸色顿时一滞,您身边的名妓娘子团扇掩口而笑,附耳低语:“郎君糊涂了,这是霓裳羽衣舞。”

“……”

好吧,这也不能怪您,毕竟在您面前领舞的不是杨玉环,也没有一个姓安的大胖子猛烈敲鼓惊破舞曲。宴会场地太简陋,连个打唱词、介绍节目名字和内容的电子屏幕都没有,怎么能怨您这个穿越者孤陋寡闻嘛。

室外又传来鼓乐声,下一曲乐舞是在正堂外面台阶下的空地上进行的。

一百二十八位俊男披甲持戟,执纛[78]健步,交错屈伸,首尾回互,往来刺击,像战阵之形。一边的伴奏乐队吹筚篥[79],擂大鼓,声震百里,凛然竦动。伎人们边舞边放声高唱,声韵慷慨:“四海皇风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著……今日告功成……”

雄浑壮烈的声势激荡下,堂上宾客们纷纷起立,您也坐不住了,跟着站起来,嘀咕一句:“怎么整得跟升国旗奏国歌似的……”

“郎君又忘了,此乃太宗文皇帝御制《秦王破阵乐》。”名妓叹气道,“郎君不可妄言,当心坐罪‘大不敬’。”

“……”

“啊哈哈,这个舞我终于认识了,这是舞狮子,五头狮子一起跳!”

“郎君,这是立部伎里的《太平乐》……”

“这个在小毯子上转圈转圈一直转圈的,是新疆舞吧?”

“那是胡旋……新疆是什么?”

“这是舞剑,总没错了吧?周瑜当年就舞过,呵呵!”

“这是公孙大娘剑器浑脱……”……

唉,其实呢,不认得这些在唐朝最负盛名、人尽皆知的乐舞,还不算多大的麻烦,最多惹得旁边席上的客人侧目而视,背后嘲笑您是“田舍汉”啥的。毕竟这是由专业半专业的伎人们表演的舞蹈,您只负责围观、评论、回帖就行。

真正让您丢脸,甚至可能带来更严重后果的事,还在后面。

歌舞助兴,宾主谈笑,宴会气氛越来越热烈了。白胡子一大把的主人颤巍巍起身,拿一只鎏金仕女狩猎纹八瓣银杯,案边的婢女立刻往杯中倒满酒,主人擎着杯子就冲您过来了。

“郎君啊,你我这是第三日欢宴了,君可满饮此杯,再为老夫歌一曲否?”

您也慌忙站起来,举起自己的酒杯,正不知说啥好,身后的名妓提点道:“主人劝郎君酒,郎君不辞,但请主人先歌?”

主人抚着胡子呵呵一笑,举杯就唱,毫不扭捏:“前日君家饮,昨日王家宴。今日过我庐,三日三会面。当歌聊自放,对酒交相劝。为我尽一杯,与君发三愿—”[80]

唱到这里,主人举杯相邀,您还算见机得快,赶紧把自己的杯中酒喝完,耳边才听到主人继续唱:“……一愿世清平,二愿身强健。三愿临老头,数与君相见!”[81]

一曲歌毕,满堂喝彩。主人笑眯眯地端着杯子站在您面前,看样子没有回席的意思,显然这个劝酒程序还没走完。您这就发呆了,心里暗骂:酒都喝完了,死老头子你不回去还等啥……

名妓之所以为名妓,就是因为她在这种场合反应快,会调和气氛不让宾主难堪。就见她帔巾一拂,娇俏笑问:“郎君怎地还不回敬主人?莫非主人奉上的佳酿太过新烈,郎君入口即醉了吗?”

原来是要我回敬他—您在满堂笑声中恍然大悟,连忙向主人敬酒,主人举杯回应:“劝我酒,我不辞;请君歌,歌莫迟!”

对啦,人家劝你喝酒都是唱着歌的,您好意思就这么干巴巴地说两句“吃好喝好啊”就完了?唱歌吧您!问题是这种场合,这种气氛,又有主人家珠玉在前,您好意思开口吼“菊花残,满地伤”,还是唱“不该嗅到她的美,擦掉一切陪你睡”或者“爱情不过是一种普通的玩意儿,一点儿也不稀奇”?

要我说您还不如唱“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算了……

咳,正经给您出个主意,您呢,摘下自己身上比较贵重的东西,金银玉佩啥的,偷偷塞给身后的名妓,求她出面再给您解一次围。她八成会再让您喝一大杯酒,然后替您唱一曲回敬主人。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长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82]

呼,擦汗,这一场算是应付过去了—可别觉得完事儿了,下面还有更坑爹的活计。

主人依次唱歌敬酒,客人们也纷纷回敬,歌声此起彼伏,跟堂上堂下的奏乐舞姿交融在一起,气氛欢乐热烈到了极点。突然之间,只见主人席上……

哎哟喂,年纪一大把的白胡子主人,这老不修的家伙,真是喝过头了,他居然把酒席一推,站起来张牙舞爪地开始跳舞!

什么风气?什么态度?什么世道?贵人大官的威严仪态到哪里去了?高门士族的端庄举止到哪里去了?你以为自己是那些乐户贱民啊,还下场跳舞!要不要哥给你丢几个赏钱啊!有没有?有没有?

代表着真理正义的您,内心十万头神兽奔腾呼啸而过,义愤填膺地左右扭头,希望在众多宾客脸上找到跟您灵犀相通的嘲笑鄙视表情,却见别人都津津有味地欣赏着主人的舞姿,不时击节喝彩,竟然似乎好像都觉得这是一种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的行为。

没错,一直到唐代,有身份的贵族高官,在宴会上当众唱歌跳舞,还都是一种很正常、很风雅、很有品位的活动,根本不会有人因此而嘲笑他们。其实别说是贵族高官了,当年李靖灭东突厥的时候,李渊李世民父子开派对庆贺,已经当了几年皇帝的李世民就在席上当众天魔乱舞,太上皇老李给弹琵琶伴奏,大臣们一个接一个地敬酒起舞。同样的场面,十几年后在新太子李治刚得长子的时候,又重演了一遍,当爷爷的李世民跑到儿子的东宫去带头跳舞。

好吧,爱跳就跳,反正丢脸的不是哥。您注视着主人扭身扬臂、袍袖甩动、旋转腾踏、招手遥送……哎哎,这是啥意思?为什么他越转离哥越近了?直冲着过来啦。这是转晕了头还是啥?他又想干吗?救命啊,哥要逃席。

晚啦,老实站起来接招吧,主人这是在向您“打令”呢。

唉,至于嘛,您也不用哭啊。您问“打令”又是啥?这个呢,其实是唐人的一种通俗性叫法,在唐以前它被文雅地称为“以舞相属”,存在时间很长啦。

主人在酒席上先起舞,舞到客人身边,示意邀请客人来舞。客人起身,跟主人一起左转右转、手舞足蹈一番,再去邀请下一个客人起身来舞。如果主人热情的话,一直要把宴会上所有客人都邀请一遍才肯罢休。

您说您不会,不肯跟主人一起跳舞,还是让名妓娘子替您跳的好?我郑重劝您,不要拿这个架子,那会被视为对主人的严重侮辱,后果可能会很惨痛。不信的话,回头您去搜索一下,田玢拒绝灌夫邀舞以后有何感想,蔡邕不肯跟王智跳舞的下场是什么,陶谦跟张盘舞步配合不好的悲剧……总之,您不跳是不行的,硬着头皮上吧。

顺着主人的手势迈步,一步,两步,转圈……再转……继续转……主人退后了,现在您可以独舞啦。

唉,您不要傻站在当地。好吧,实在不会,跟着我的口令来,我教您一种最简单的舞姿。

把碍事的外衣脱了,赤裸上身,往头上绑个红带子系紧头发,跟着我喊出声:

“一二三,拍肩膀;一二三,拍胸口;一二三,拍胳膊;一二三,拍腰背;一二三,拍大腿;一二三,拍腰背。”

干啥,干啥?说我在耍您玩?我要生气了!这可是从南北朝起就大大流行于民间的“拍张舞”,擅长此舞的高手,一边拍身体,还能一边往空中扔刀子,五六把刀子随接随抛、随拍随舞,厉害着呢!像您这种初出茅庐的新手,还是安全第一,先练徒手,不用刀刃了。

咦,您一边听,一边倒是按次序拍各部位啊,怎么光顾着拍胸啦?一二三,拍胸膛,啪啪啪,拍胸膛,吼吼吼,拍胸膛……大哥您知道您这叫啥舞不?这叫“返祖现象”。

其实您呐,今天是运气不好,赶上了主人特别高兴,一场宴会观赏歌舞、邀歌请舞样样俱全。唐代不是每场宴会都必须让主人客人亲自下场歌舞的,有的只让唱歌,有的只让跳舞,有的宴会,客人就可以端坐不动,欣赏专业歌舞伎表演就行。碰上特别穷的主人请客,每人一碗白水蔬菜汤,别的啥也没有。

唐代(和唐以前)贵族男子在公众场所跳交谊舞很常见,贵族妇女一般不会在公众面前跳舞(以歌舞技能上位的一些半职业性质的妃妾除外),也没有看到过贵族男女混合伴舞的记载。

那么在非公众场合,比如贵妇们自己的聚会里,没有外男在场,这些女人会不会唱歌跳舞呢?我觉得八成会,因为当时贵族家庭对小孩子(包括男女)进行歌舞方面的教育,还是挺普遍的现象。有个资料(《大唐代国长公主碑文》)记载说武女皇庆寿的时候,她一堆几岁的孙儿孙女们纷纷在朝堂上跳舞祝寿。

上面说的是矜持的贵族们在舞技方面的表现。平民呢,受拘束更少,公开跳舞的时候更多。唐代民间流行一种“踏歌”,对啦,就是“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83]的“踏歌”。一般是一群男男女女手臂相挽,有节奏地整齐跺踏地面,边踏边唱歌,气氛非常热烈,高兴的时候能从傍晚一直唱到第二天早晨。

至于以歌舞谋生的职业伎人们,就不多说了,无论哪种活动仪式上都能见到他(她)们的身影。

本篇参考文献&深度了解推荐:

吕建文编著.中国古代宴饮礼仪.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