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唐朝定居指南 > 学而优则仕,当官上朝啦 >

学而优则仕,当官上朝啦

八抬大轿太娘炮,骑马才是高官范儿【交通工具】

晨星隐没,雄鸡报晓,日出前幽暗混沌的长安城大街上,一对红灯笼摇摇晃晃。家丁们吆喝着“肃静回避”“老爷上朝”向皇宫方向走去,跟在他们身后的是几个身强力壮的轿夫,肩抬手提簇拥着一顶四面围合、有顶有帘的竖长官轿,迈着稳健的步伐在大街上行走。已经做了官的您,坐在轿子里的木椅上,随着平缓摇动的节奏前仰后合、闭眼打盹······

您预想中穿越到唐朝的上朝过程,是不是这样的呢?真不好意思,恐怕又要让您失望了。

在历史上的大唐,无论您是文臣还是武将,如果坐这种人力抬扛的交通工具出门,路上遇到同僚朋友,人家八成会赶紧凑过来问问您身体还好吧?真是的,又没老到七八十岁动不了,也没瘦弱或肥胖到畸形变态,没病骨支离憔悴不堪,怎么不骑马呀?这是成心做南朝文士状装柔弱扮清高吧?不惹人议论嘲讽才怪。

作为一个年龄适中、健康良好的贵族男子,“骑马出行”是您日常生活中的第一选择。

唐朝人骑马的风气盛行到了什么程度呢?即使在最隆重的国家大典如郊祀祭天上,按礼制,皇帝要乘坐最豪华最高级的名车劳斯莱斯……不,乘马拉人抬的“辂”去行礼,但到了唐玄宗时期,三郎陛下在参加仪式的路上勉强坐车里摇晃了一路,实在气闷得受不了,行完礼回来还是改骑御马跑回来了,从此各式各等金装银裹的豪车都只作为摆设跟在出行队伍里空晃悠。

皇帝带头这么干,您也就放下那些无谓的担忧和借口吧。什么骑马会导致罗圈腿;骑得时间长了,腰酸腿疼受不了;马会乱跑乱跳把人掀下来;露天骑行风吹日晒雨淋损伤肌肤······哪有这么娇气得像妇人似的官员!废话少说,快去练骑术,把自己晒得又黑又壮、筋骨结实,再配上一袭华丽的圆领缺胯袍,头裹黑布巾,脚穿黑靴子,腰间束带上挂一把长刀,骑在高大神骏的突厥马上,这才是典型的唐朝高富帅形象呢!

在《唐朝穿越指南:长安及各地人民生活手册》里,我们曾经介绍过不少唐朝人爱养的宠物,但就没说到那一种风行全国、人人追捧、最能代表当时审美取向和整个时代精神风貌的动物——马。趁这机会,我们来补上这一课吧。

大家都知道,我天朝自古就是以农耕文明为主的社会,比起北方草原和西部沙漠绿洲地带,养马、骑马的传统早年并不盛行。南北朝以前,骑马也不算什么上流社会推崇的活动,当时贵族出行还是以坐车为主。那时候社会上比较常见的马,也以东亚地区原产的蒙古马、西南山地马等为主,它们的共同特征是:矮小粗壮,负重和耐力强,吃苦耐劳,适合作为干体力活的家畜,相对来说好养活。

“五胡乱华”之后,民族和文化大交流,我国西北地区率先发明了马镫并在全世界迅速传播,使“骑马”这一活动方式的舒适性和效率都大大提高。马匹种类也引入了多种新鲜血液来杂交改良,到了唐朝,最受贵族们青睐的要属从西北地区引入的“突厥马”了。

为什么呢?您走到大街上,比一比富贵郎君们的胯下坐骑和旁边用来拉车负重的杂役马,就知道原因了。“突厥马”普遍身材高大、脖颈纤细、四肢修长,用唐朝第一爱马名家太宗李世民的话说:“骨大筋粗,鬣高臆阔,眼如悬镜,头若侧砖,腿像鹿而差圆,颈比凤而增细,后桥之下,促骨起而成峰,侧鞯之间,长肋密而如辫,耳根纤锐,杉竹难方,尾本高粗,掘砖非拟,腹平肷小,自劲驱驰之方,鼻大喘疏,不乏往来之气。”[注36]

太宗陛下转了这么多文,其实就一句话:突厥马最拉风!骑突厥马上街的都是土豪!不,权贵!

他自己当然可以这么说了,人家的第一大嗜好就是收集宝马。在他名传后世的收藏品中,突厥马占了大部分比重,著名的“昭陵六骏”被后世史学家认为至少有四匹是突厥马,像“什伐赤”“特勤骠”“飒露紫”的名字都直接来源突厥语音译,而“青骓”“拳毛騧”“白蹄乌”也被认为有汉语与突厥语的双关含义。

李世民喜欢给自己收藏的马起华丽的名字。晚年他曾经从一批进贡的突厥马中精选了“十骥”,分别起名叫:腾霜白、皎雪骢、凝露骢、悬光骢、决波騟、飞霞骠、发电赤、流星騧、翔麟紫、奔虹赤。另外,他还有一匹在战场上牺牲的坐骑“黄骢骠”,他的重孙玄宗李隆基的坐骑“照夜白”,都是唐朝皇室的著名御马。

为了让您这个现代穿越者了解得更直观些,再多说几句。您知道20世纪以来全世界最有名最昂贵的“英国纯血马”吧?据说这些纯血马的祖先是被带到英国的“阿拉伯马”,而7世纪“突厥马”的祖先之一也是阿拉伯马。所以您要想亲眼看看唐朝人的高级坐骑长得啥样,不妨打开电视机,关注一下奥运会专门为欧美有钱人过金牌瘾而设置的那些马术项目——当然,经过一千多年的演变和西方专业养马人的反复选育,电视机里的那些马应该比唐朝“突厥马”更符合现代人的欣赏口味。

李世民陛下和马术俱乐部成员们不会告诉您的是,虽然这些高大漂亮的马外表神骏、爆发力强、冲刺速度快,有一些还有温和亲人的脾性和不错的耐力,但它们也有很大缺点,就是普遍娇气、容易染病、受不了艰苦条件、很不好饲养。总之,突厥马是唐朝贵族们挣面子的好伙伴,却不是劳动人民的好帮手。

您这就问了,哥要骑马出门的话,应该上哪儿去弄这玩意儿?呃,长安城的东市和西市里都有“骡马行”,要买普通坐骑,可以去那里逛逛。但您别指望那些一般店铺里会天天有什么宝马神驹等着买主。培育一匹良马要花不少心血和钱财,真正富贵人家会自己养马,或者通过非公开渠道去弄“官马”。

买马、养马、育马是唐朝官府特别重视的一项工作。李渊父子建唐的时候,搜光家底再加上向突厥人死乞白赖弄来的战马,一共也只有可怜的五千匹,后来打下陇右(今陕西西北至甘肃、青海一带),建立了官营的大牧场,苦心经营驯养四十几年,朝廷能控制的官马超过了七十万匹,这也成为唐军横扫天下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在唐朝的鼎盛时期,马匹数量一直保持在这个级数上,这也导致马的价格比较低,基本上用一匹绢就能换一匹普通的马。所以您如果是在安史之乱爆发前做官,找找熟人拉拉关系,弄几匹不错的官马来给自己骑着上朝上班还是不太困难的。当然,优中选优、精中选精的那些宝马神驹,平常官员不用惦记,那都是要送进皇家“六闲”(六处宫廷马厩)里去给皇室骑用的,最不济也会被李林甫、杨国忠这样的权相瓜分。官马都会打上各种不同的烙印,让人一看就知道来历和归属,“偷马”的念头也不用动了。

您弄了一匹品相不错的突厥马,这就打算骑着出门上朝了吗?等等,还有不少工作需要先做好。

首先是马本身,要精心饲养,给上点麦子豆子一类的好料,别舍不得花钱,这样才能把马养得膘肥体壮。唐朝人的审美观有一致性,喜欢肥女也喜欢肥马。您骑一匹大腿粗壮、屁股滚圆的健马出门,人人都羡慕,骑瘦马就是故意搞怪扮丑博眼球了。

马要洗刷干净,把马鬃修剪整齐,梳成三个辫子,这叫“三花马”,也是从突厥那边传来的时尚风气。马尾也要梳齐圈起来缚紧。特别是用来打马球的乘马,鬃尾更是必须收拾得利索整齐,否则纠缠在一起太容易出意外。

好马还得配上一副好鞍才像样,在唐朝,需要配齐的马具可还不只“鞍”。

我们从马头开始说。为了控制马匹行走,您需要先配一副“笼头”或叫“络头”,简单地说就是往马嘴上套一组带子,从嘴边引出两条缰绳来给您骑乘时握在手里,用来勒紧或放松。跟这组带子相配的还有一根直棍,两端有环,可以套进马嘴两边带子里,让马咬住来禁止它嘶叫,这个棍状物汉朝叫“衔”,唐朝人叫“镳”。这是基本的形制,为了显示您家有钱,您可以用贵重的材料(如犀牛角)来做“镳”,还可以在几条带子上嵌入一朵朵小金花,在马的额前、鼻端、两颊上部位置各悬一片金杏叶。这种华丽的配饰叫“闹装”,朝廷曾经规定只有四品以上的官员才准这么炫耀。

接下来是马背装置。一个好消息是,唐朝的马鞍已经基本演变成今人熟悉的模样:前端翘起,后翘倾斜,便于骑手骗腿上马,也便于骑手卡坐在鞍中不容易前后滑下来。大部分马鞍是木胎的,外面用各种材质装饰。唐朝出现过银装鞍、鍮石(黄铜)装鞍、乌漆装鞍、宝钿金装鞍(金鞍外镶各种细小宝石)等。

马鞍并不是直接套在马背上的。为了减少马匹皮肤与硬物摩擦出血感染的概率,鞍下至少要垫一层褥子,也就是“鞯”。这个一般是毡子做的,更华丽些可以用兽皮做,比如李世民陛下就曾经给自己的近身卫队配备了“虎皮鞯”的制式装备,呼啦啦一大群跑出来十分威风。

如果您是在下雨下雪天出门,为了防止路上的泥水溅脏衣服,还可以在“鞯”下面再垫一层“障泥”。这东西一般比较宽大,垂到马腹,讲究用锦来做,李白写过“银鞍白鼻騧,绿地障泥锦”。

为了固定鞍鞯,要向马胸、腹、屁股引出带子加以系结,这些系带也各有专门名词称呼,就不一一介绍了哈。带子上各部分也经常悬挂金属杏叶作为装饰,“杏叶”在唐代是一个统称,其实这金属片的形状很多,有卷草、宝相花、鸾鸟、鸳鸯、麒麟、狮子等,质地则有铜、银、鎏金、玻璃宝石镶嵌的。

要置办全这样一套马具,花费的钱说不定比买马还多。不过也有好消息,后世很多人知道的“蹄铁”,也就是给马蹄套上铁掌,据说在唐朝还没出现,这笔钱您可以省掉。反过来说,您可以穿越过去以后在唐朝率先发明出“铁掌”,毕竟这种装备对于保护马匹、提高使用效率是很有好处的。

郎君您的出行工具这算准备全了,晨交五鼓,坊门开启,叫个家奴牵马,这就去上朝吧。呃,您问您走了以后,如果家里的夫人也想出门,该乘坐什么样的交通工具?

好说好说,如果家里不止一匹马,那女眷娘子们也依样另准备一套马具,跟男人一样,骑马出门,一点儿问题也没有。当然如果是“知礼守法”的大家族,不愿意让路人看见高贵娘子的脸容身形,可以另外准备一套“幂篱”,也就是斗笠形帽子边沿垂一圈黑色长纱,戴上以后把脸和身体一起笼在里面。不过这玩意儿只在唐初流行,高宗以后娘子们嫌麻烦,纷纷不戴了,光天化日之下招摇过市,法不责众,也拿她们没办法。

骑马毕竟容易累,唐朝女性出门,还有另一种比较常用的交通工具——牛车。

对啦,不是马车、骡车,而是牛车。为什么呢?大概因为牛的力气大、走路慢、拉车稳当吧。弄一头毛色鲜亮的壮牛,套上辕驾上车,车身两边各有一个硕大的圆形木轮——注意,唐朝街面上可没有四轮车,因为我国古代一直没能解决四轮车的转向技术,直到清朝,无论多豪华的实用车都只有两个大轮子,坐上去颠簸得要命。

也因为只有两个车轮,车厢就不会太大。门朝前开,娘子们被扶着从前门钻进车厢。里面可没有让她们能垂腿坐的地方,车厢底板是全平的,她们只能盘着腿坐在褥垫上,有的车厢连左右窗户都没有,光线昏暗,空气憋闷。再加上牛拉车慢慢腾腾、没硬化的路面坑坑洼洼,在唐朝坐车实在也不是件舒服的事,所以脾气急点儿的女性都干脆骑马去了。

如果实在是不能骑马(比如怀孕了)也不愿意坐车,那么还有一种可选择的工具,不算流行,也时不时能见到,那就是用人力抬的——当时一般还不叫“轿子”哈,多数是叫“肩舆”“步辇”“腰舆”“檐子”。

唐朝这种人力抬的乘坐具,大部分也跟后世的“八抬大轿”长得差很多,因为它是四面透风不加挡板或者挡板很低的。有兴趣的客人可以在网上搜一搜著名的《步辇图》,或者拿过《唐朝穿越指南:长安及各地人民生活手册》这本书来看看封面,图里太宗李世民坐着的东西就是唐朝最常见的人力坐具。

就因为它四面不挡随便路人看,女性坐这东西出门上街还曾经被认为是“过为轻率,深失礼容”[注37],被精神文明办下令禁止过,后果当然是禁止不了。跟骑马坐牛车相比,坐人力抬的工具是最稳当、最舒服的,所以这个东西在老弱病残孕人群间挺受欢迎的。

至于后世那种封闭式的“轿子”,在唐朝倒也不是完全没出现过,但极其罕见,似乎只是皇后公主这一级别的女性才能用的高级乘具,而且样子也是横扁的长方体而非竖长形,整体像是一座小屋子被原样做成了移动体,还保留着飞檐屋顶、直棂窗等元素。老实说,您要指望在街上看见一具比较像“八抬大轿”的东西,可能性很小。

牛车、辇舆这类交通工具,唐朝男人坐不坐呢?应该说也坐,在长途旅行时、病弱疲累时、想显示自己清高悠闲的风度时、玩复古范儿的Cosplay时……不过当时整个社会崇尚的还是健康豪迈的阳刚气质,所以总的来说,从皇帝到宰相到文人学士,能骑马时大家还是更愿意骑马。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北宋,那种古装剧里“武官骑马,文官坐轿”的现象,要到南宋以后才出现,客人您穿越之前记得认准朝代哟。

本篇主要参考资料&深度了解推荐:

孙机.中国古舆服论丛.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美)谢弗著,吴玉贵译.唐代的外来文明.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注36:此段文字引自《玉海》卷一四九,《唐会要》卷七二亦收入此文,但错讹字较多,吴玉贵先生据《玉海》勘误。

注37:引自《旧唐书·舆服志》:“百官家口,咸预士流,至于衢路之间,岂可全无障蔽。比来多著帷帽,遂弃幂篱,曾不乘车,别坐檐子。递相仿效,浸成风俗,过为轻率,深失礼容。前者已令渐改,如闻犹未止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