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传统节日的奥妙:我们怎样过节 > 范例: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 >

范例: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

论坛概况

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是由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发起,联合台湾章亚若教育基金会共同主办的。自2011年起,在上海、台北、奉化、南昌等地已经举办了五届,得到了各地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与协助,获得了两岸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在探讨与弘扬清明文化的同时,强化了清明文化在民族内聚力中的作用,激发了“两岸一家亲”的同胞亲情,被列为上海市对台工作重点交流项目之一。

目的与意义

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清明文化传承与创新,探索新时期中华文化的思想与信仰,促进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的融合,增进海峡两岸间的文化共识与民族凝聚力。

同蒋孝严夫妇在台北的海峡两岸清明论坛上

具体而言,主要从“两岸”、“清明”、“文化”三大要素体现其价值与意义。海峡两岸同源、同根、同文,透过慎终追远的清明文化来连接两岸共同文化,产生共同目标,可以化解两岸因历史原因所造成的差异,促进两岸的文化认同和交流。同时,清明秉承了中华民族祭礼敬先的传统,体现了孝悌之道,凝聚了民族情感。传承与发展清明文化,有助于实现中国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之魂和精神命脉,清明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研究探讨清明文化所蕴含的优秀精神内涵,对于挖掘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时代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主题与形式

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采取主题报告和自由发言、提问相结合的形式,依据子议题划分为2-3场分会进行。这样,既在有限的时间内给予了专家、学者系统论述的机会,又提升了其他与会人员的参与度,集思广益,将相关问题的讨论拓展与延伸开来。五年来,论坛共计开展了46场主题报告,百余位专家、学者参与发言,紧扣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围绕清明与两岸的相关文化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论坛的主题不仅涵盖了清明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清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还包含了传统礼俗、殡葬发展、民族凝聚力、两岸关系等,发表了大量优秀的论文,如中国民协节庆研究会李汉秋主任的《清明节传承中华文化》;复旦大学胡守钧教授的《弘扬清明文化,促进和谐共生》;上海理工大学乔宽元教授的《清明文化纵横谈:传承、发展、繁荣》;中共中央党校靳凤林教授的《清明节与中国的鬼文化》;台湾铭传大学钮则诚教授的《从清明情怀到殡葬改革》;台湾政治大学汤绍成教授的《清明文化与两岸融合》;中国文化大学邵宗海教授的《民俗文化导致民族凝聚力的探讨》等。

除了开展学术研讨会,论坛还安排嘉宾学者们参观当地富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展现清明文化慎终追远的历史景点,组织游民国古镇,祭祖扫墓等交流活动,进一步促进两岸对中华清明文化的传承,增进“两岸一家亲”理念。

特点与成果

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一大特点就是多元与共识兼具。论坛是个多元化的中华文化盛会,参与者不仅横跨海峡两岸,更在第五届论坛中邀请了马来西亚的华人学者,使得论坛逐步走向整个中华文化圈。与会者涵盖了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还有官员、退役将领、青年学生、文艺人士等,有着多元化的学科和社会背景。论坛的举办不局限于某一处地方,论坛从上海起步,走过了台北、奉化、南昌等地,将清明文化的发展种子撒遍祖国大好山河。在讨论的议题上,论坛以清明文化为基点,畅谈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民俗文化、殡葬文化、孝文化、绿色文化等都是论坛热议的焦点,并以此来联结两岸的情感,共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同时,在如此丰富、丰满与厚实的论坛中,与会者用各自不同的语言来阐述一个共同的对象,共同探讨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得论坛不是单薄与浮躁的,正如台湾中山大学林文程教授所说,参加过超过一百场两岸研讨会和论坛,清明文化论坛是最有共识的一次。

论坛取得的丰硕成果,主要体现在:第一,为两岸乃至华人世界搭建了关于清明文化和民族精神学术研讨和交流的良好平台。第二,产出了众多优秀的学术论文,并集结成数本论文集;提出了不少关于弘扬清明文化的宝贵建议,如加强两岸族谱的研究,共同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等。第三,论坛在两岸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五年来共有600余人次参会,中央电视台、台湾年代电视台、TVBS电视台、中国评论网、《联合时报》等十几家媒体都进行了直接采访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为推动两岸的和平发展,增进两岸交流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张斌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