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德意志帝国:一段寻找自我的国家历史,1848—1918 > 大事编年 >

大事编年

1848—1849年  社会和政治革命席卷欧洲大陆大部分地区。迫于左派激进分子以及保守势力的压力,德意志国民议会在法兰克福圣保罗教堂召开。在议会通过了“小德意志”(排除奥地利的德意志民族国家)统一提案后,普鲁士国王便拒绝国民议会赋予的皇冠。法兰克福草拟的自由民主宪法在其后的岁月从未得到贯彻。

1852年  拿破仑三世(Napoléon III)政变后成为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

1854—1856年  克里米亚战争爆发。英国、法国和撒丁王国结成同盟,为保护奥斯曼帝国而在克里米亚半岛与沙俄开战。普鲁士名为中立,实则亲俄。法国主和。沙俄战败后放弃在奥斯曼帝国的既得利益。

1859年  得到法国拿破仑三世支持后,撒丁王国向奥地利宣战。普鲁士、俄国与英国保持中立。普鲁士集结所有军队向奥地利施压。

1861—1865年  美国南北内战爆发。法国向墨西哥派遣军队。

1862年  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Wilhelm I)委任奥托·冯·俾斯麦为普鲁士首相。

1864年  2月—8月 普鲁士和奥地利假借解决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两个德语地区的民族自决问题,联手战胜丹麦。但是,普奥共管两地的和睦不久转向交恶,承诺的全民公决也并未得到执行。普鲁士旋即在1866年吞并了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

1866年  4月 俾斯麦与意大利结成军事同盟,为对奥作战作准备。6月—8月 普奥战争,又名“德意志战争”,在普鲁士、奥地利和德意志邦联多数中小邦国间爆发。意大利站在普鲁士一边,迅速占领伦巴第—威尼西亚。在克尼格雷茨战役后,普奥双方在尼科尔斯堡停战并签订预备和约。双方正式签订《布拉格和约》后,普鲁士吞并曾经支持奥地利的黑森侯国、拿骚大公国、法兰克福自由市和汉诺威王国。

1867年  在普鲁士的强力主导下,北德意志邦联成立。其宪法保留了民主选举权和自由派议会,然而军国大权仍牢牢地掌握在具有决定权的“邦联参议院”手中,而它实际上受普鲁士国王控制。俾斯麦成为邦联首相、外交大臣兼普鲁士首相。

1867—1868年  德意志关税同盟囊括北德和南德诸邦,并建立了关税议会,颁布了“工商自由条例”(贸易原则),继而实现内部市场自由统一。普鲁士继续通过武力将美因河南德四邦强行吞并,导致南德诸邦开始普遍反感普鲁士的强权政治。

1870—1871年  西班牙议会酝酿将西班牙王位授予利奥波德亲王(Prince Leopold),他与普鲁士王室有远亲关系,信奉天主教,教区属于南德霍亨索伦家族一脉。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拒绝了这一好意,但是俾斯麦抓住这个机会故意激怒法国舆论界,引诱法国挑起反对普鲁士的战争,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以此为借口向普鲁士宣战——也可以说是向整个德意志地区宣战。但是,法兰西第二帝国挑起的战争以法军失败投降而告终,战争直接促使巴黎公社建立。

1871年  1月 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5月 按照法德两国签署的《法兰克福和约》,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并支付赔款50亿法郎。

1871—1872年  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和德累斯顿银行(Dresdner Bank)成立。德国人口达到4100万(1913年人口则达到6800万)。

1873年  俾斯麦发起“三皇同盟”,制止俄国和奥地利之间的战争。“文化斗争”——国家主导的反天主教会运动开始。

1874年  音乐大师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定居于拜罗伊特的“幻想和平之屋”。

1876年  尼古拉斯·奥托(Nikolaus Otto)发明内燃机。

1876—1877年  巴尔干战事又起,塞尔维亚和俄国打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俄土两国签订《圣斯特凡诺条约》。

1878年  6月 俾斯麦召集“柏林会议”,调解英国与俄国之间因争夺东地中海而产生的矛盾。德国让奥匈帝国获利的行为引起俄国不满。

9月 德国第一家足球俱乐部在汉诺威成立。

10月 德国颁布《反社会党人法》,全面禁止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活动,只保留其在国会的席位。社会民主党竭力证明自己与无政府主义和恐怖主义不同。

1879年  德国与奥匈帝国结成双边同盟,以防俄国进攻并维护在巴尔干的既得利益。英俄争夺阿富汗,双方因在亚洲争夺势力范围导致矛盾日趋白热化。

德国农业面临来自美国和俄国的竞争。德国因此放弃传统的自由贸易政策,转向贸易保护主义。

西门子公司发明世界上第一台电力机车。

1881年  俾斯麦秘密促成新的“三皇同盟”,该同盟维持了三年。柏林架设世界上第一条电话线路。

1882年  以英法为首,欧洲列强掀起新一轮的殖民扩张。随后几年,德国在东非和西南非攫取大量殖民地。

4月 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分离出结核杆菌。

1884—1885年  列强瓜分非洲会议在柏林召开。为避免在殖民问题上的冲突,会议划分了殖民地界限以明确欧洲列强的势力范围。

1886年  戈特利布·戴姆勒(Gottlieb Daimler)和卡尔·本茨(Karl Benz)申请了世界上第一辆四轮轿车的专利。

1887年  埃米尔·柏林纳(Emil Berliner)发明留声机。海因里希·赫兹(Heinrich Hertz)发现电磁波。

1887—1890年  德国与俄国秘密缔结《再保险条约》,承诺如德国或俄国遭遇战争,另一方应保持中立。

1888年  赫兹发现了通信无线电,为收音机和电视的发明奠定了理论基础。威廉一世皇帝逝世,享年88岁;新皇腓特烈三世(Friedrich III)继位100天便因癌症去世;威廉二世(Wilhelm II)继位,时年28岁。

1889年  鲁尔区和上西里西亚的煤矿区多次爆发大规模罢工。英国开始推进海军舰队现代化。

4月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在奥地利布劳瑙的一个海关职员家庭中出生。

1890年  3月 俾斯麦在执掌普鲁士和德意志帝国大权28年后辞职。埃米尔·冯·贝林(Emil von Behring)研发出抗白喉与破伤风血清。

1890—1894年  俾斯麦辞职后,海军大臣列奥·冯·卡普里维伯爵被选为继承者。他与把持帝国议会的中左派人士共事,不顾右翼民族主义组织“泛德意志同盟”的强烈反对,坚持德国从东非桑给巴尔岛撤军以换回英国霸占的北海黑尔戈兰岛。为帮助德国工业品出口,他与俄国达成贸易协定,极大地降低了关税。

1891年  法俄两国结成军事联盟。

德国剧作家格哈特·霍普特曼(19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织工》问世。

1894年  德皇威廉二世批准海军参谋长提尔皮茨(Tirpitz)的扩军计划,着手打造一支绝对领先的海军舰队。

卡普里维首相被免职,霍恩洛厄(Hohenlohe)亲王继任首相。

1895年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与约瑟夫·布洛伊尔(Josef Breuer)合作出版了《歇斯底里症研究》一书,该书成为世界第一部精神分析学专著。

1896年  “德国滑翔机之王”奥托·利林塔尔(Otto Lilienthal)驾驶自己发明的滑翔机发生事故身亡。

1897年  外交大臣伯恩哈德·冯·比洛(Bernhard von Bülow)提出德国有权要求“阳光下”的殖民地;德皇威廉二世前往伊斯坦布尔、巴尔贝克(黎巴嫩)和耶路撒冷等近东地区进行访问。

德国与奥斯曼帝国筹划“巴格达铁路”,期望加速奥斯曼帝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并扩大德国在近东的影响力。

8月 第一届犹太复国主义大会在瑞士巴塞尔(Basel)召开。

1898—1901年  英国在南非发动“布尔战争”,导致德国弥漫反英情绪。

1900年  首部制度化的《民法典》在德国颁布。

第一架齐柏林飞艇升空。

1901年  瑞典人阿尔弗雷德·诺贝尔(Alfred Nobel)设立诺贝尔奖。首届诺贝尔奖的五个奖项中,德国人赢得了其中的两个:康拉德·伦琴(Conrad Röntgen)获得物理学奖,埃米尔·冯·贝林获得医学奖。

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首次发表(并于192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02年  罗伯特·博世(Robert Bosch)发明火花塞。

历史学家特奥多尔·蒙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04年  英法两国签署《友好协约》,力图遏制德国的膨胀和影响力。

1904—1905年  日俄战争爆发,日本拉开东亚扩张的序幕。

1905年  理查德·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作曲的歌剧《莎乐美》首次公演,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发表《相对论》。德国总参谋部制定的“施里芬计划”完成,该计划压缩了德国的战略回旋余地。因为该计划要求德军须将大军部署于西线,快速地逼迫法国投降,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俄国至少需要六周的时间才能将军队部署至东线。

1906年  7月 德皇威廉二世提议与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在芬兰比约克岛会晤,德俄结盟的提议失败,德国未能瓦解法俄同盟。

1908—1909年  英德两国被迫通过加税来加快各自的无畏级战列舰建造计划。英国财政大臣劳合·乔治(Lloyd George)的“刽子手”式财政预算案并未达到增加财政收入的目的,还引起了英国的立法危机。德国首相伯恩哈德·冯·比洛也未能通过税收议案提高财政收入,不过香槟特种税保留了下来。

1908年  10月 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俄国遭受战败之耻。德国首相比洛表示要对奥地利保持不渝的“尼伯龙根忠诚”(Nibelungentreue)。

1909年  弗里茨·霍夫曼(Fritz Hofmann)发明人工合成橡胶。

特奥巴登·冯·贝特曼·霍尔维格(Theobald von Bethmann Hollweg)被任命为帝国新首相。

1912年  英国陆军大臣理查德·霍尔丹(Richard Haldane)勋爵出访柏林,试图劝说德国控制海军军备。英德海军协定流产,不过双方仍力图合作解决巴尔干危机,并在葡萄牙不在场的情况下计划共同瓜分葡萄牙殖民地。

4月 号称“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沉没。慕尼黑美术社团“青骑士社”成立,成员有弗朗茨·马尔克(Franz Marc)、保罗·克利(Paul Klee)、瓦斯利·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和奥古斯特·麦克(August Macke)。

1912—1913年  巴尔干战争。相对弱小的巴尔干同盟各国向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开战。

1913年  为应对法国、俄国军事实力的不断增强,德国加紧征兵。法兰西银行和德意志帝国银行悄悄收购市面上的黄金。

1914年  6月 奥匈帝国王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刺杀身亡。

7月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8月—9月 欧洲各国参战;德国军队穿越中立国比利时直逼巴黎。德国西线战略失败,德军却在东线成功阻挡并击溃俄军进攻。战争双方转入阵地战。

新闻审查制开始实施,工人罢工也被禁止。

1914—1915年  土耳其和保加利亚加入同盟国集团;日本和意大利加入协约国集团。

1915年  4月 德军在战斗中首次使用毒气。

5月 英国邮船“卢西塔尼亚号”(Lusitania)被德军潜艇击沉,船上载有的美国公民遇难,该事件加速了美国向德国的宣战。

1916年  2月—9月 凡尔登战役。德法双方伤亡近70万人。

12月 德国通过“国家紧急动员令”,可对全民进行军事动员。而且,在紧急情况下工会须同企业主和政府保持通力合作。

同盟国提出议和,遭协约国拒绝。

德国扶植的“波兰王国”成立。

1916—1918年  保罗·冯·兴登堡(Paul von Hindenburg)和埃里希·冯·鲁登道夫(Erich von Ludendorff)领导的第三届最高统帅部实际主持德国大局。

1917年  2月 德国海军部宣布开展“无限制潜艇战”,使得美国的参战无法避免。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沙皇专制被推翻,温和派亚历山大·克伦斯基(Aleksandr Kerensky)出任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总理。

3月 俄国主帅勃鲁西洛夫(Brusilov)发动的大规模进攻失败:俄军计划在东线两翼包抄立陶宛维尔纳那拉奇,以遏制德军在西线凡尔登的作战。但是,该进攻计划因春天泥土解冻、道路泥泞而被迫终止。

4月 威廉二世在复活节许诺进行民主制改革。

7月 德意志帝国议会中形成中左多数派,这是1919年魏玛联合政府的雏形,各派达成“和平但不割地也不赔款”的共识。

11月 在德国最高统帅部的资金支持下,列宁及布尔什维克分子经由德国返回俄国的彼得堡发动革命。俄军前线失利,国内爆发内战。列宁许诺要通过世界革命使俄国人民拥有和平。

1918年  1月 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参众两院发表“十四点原则”的演讲。该建议包括建立解决民族自决的机构——国际联盟、贸易自由和门户开放等。

3月 德国通过《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与俄国达成了同盟国在东线停战的和平协议。列宁大胆接受了这项条件苛刻的和约,因为他们预测即将爆发的德国革命能让自己挽回条约的损失。

6月—7月 德军在西线发动最后一次主动进攻,仍以失败收场。

8月 英军坦克冲破盘踞法国北部重镇亚眠的德军防线。

9月 德国最高统帅部宣布成立新议会制政府,以便向协约国议和。

10月—11月 首相巴登亲王(Prince Baden)执掌中左派联合政府,对现行政体进行大刀阔斧式的改革,并向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基于“十四点原则”的停战请求。一些德国海军舰队接到与协约国在北海进行最后一战的命令后,水兵哗变。德军在西线全面溃败,革命在德国国内已成燎原之势。德皇威廉二世逃往荷兰,德国皇室宣布下野,德国内战爆发。共产党人卡尔·李卜克内西(Karl Liebknecht)和社会民主党人菲利普·谢德曼(Philipp Scheidemann)相继宣告德国成立共和国。社会民主党领袖弗里德里希·艾伯特(Friedrich Ebert)接替巴登亲王掌权。

11月 双方在法国东北部贡比涅森林签订停战协定。

1918—1919年  德国工业界与商业界联合会共同成立“中央工作联盟”,用以平息革命、进行社会改革。

1919年  1月 德国各地举行大选,中左派获得压倒性多数。国民议会在小城魏玛召开。

6月 26个国家出席在巴黎举行的和会。德国在凡尔赛、匈牙利在特里亚农、奥地利在圣日耳曼、土耳其在色佛尔(1920)分别同协约国签署和约。苏俄未获准出席。英国代表团成员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警告和约会埋下“下次大战的种子”。

4月 《国际联盟盟约》在巴黎和会上通过。

8月 德国各政党在小城魏玛达成妥协:《德意志国家宪法》通过,魏玛共和国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