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历史的温度2:细节里的故事、彷徨和信念 > 这届奥运会,全世界近一半国家不愿参加…… >

这届奥运会,全世界近一半国家不愿参加……

我一直说,体育无法摆脱政治,奥运会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而在奥运会的历史上,这届奥运会,又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1

1980年7月19日下午两点,莫斯科列宁中央体育场。

天空中飞过6架飞机——既不是战斗机,也不是客机,而是喷洒药剂的飞机。这6架飞机喷洒药剂的目的,是为了能驱散天空中的乌云。

因为就在飞机的下方,自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开办以来到1980年为止,历史上投资最大的一场奥运会徐徐拉开帷幕。

但不能用“最盛大”来形容。因为这届奥运会,国际奥委会147个成员单位里,有63个抵制参赛,只有81个派运动队参加了比赛——其中还有14个国家不愿意打本国国旗,只愿意使用奥林匹克旗。

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

这是奥运会第一次在社会主义国家举办,却成了奥运会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届。

这就是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

2

莫斯科是在1974年击败了竞争对手洛杉矶,获得1980年奥运会主办权的。

彼时的世界大环境,恰逢美国刚从越战的泥沼中拔腿,士气低落,而苏联进入全球扩张的巅峰期。莫斯科又是苏联的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以,为了彰显国力,苏联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办好这届奥运会。

为了举办这届奥运会,苏联政府大兴土木,把莫斯科的大型体育场从原来的50多个增加到近70个,中小型体育馆从1300多个增加到1600多个,再新修30多个游泳池,外加各种城市建筑、交通运输的改善。据统计,为了这届奥运会,苏联一共砸进去大约90亿美元。90亿美元是一个什么概念?莫斯科奥运会之前的一届蒙特利尔奥运会,总预算是1.1亿美元,结果大大超标,花了15亿美元左右,创造了奥运会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名词:“蒙特利尔陷阱”。巨大的亏空使得加拿大人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把债还清。

为了凸显特别的纪念意义,莫斯科奥委会还专门把这届奥运会的举办时期定在1980年的7月19日至8月3日,这恰好是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的举办时间。

两届奥运会举办日期完全一致,这在奥运会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赫尔辛基奥运会是苏联首次派代表团参加的一届奥运会。

莫斯科奥运会的邮票,吉祥物米莎熊

投入巨大,耗尽心机,苏联人是发自内心地想奉上一届史无前例的奥运盛会。

但是,就在奥运会开幕前夕,阴影袭来。而让这届奥运会蒙上阴影的,不是别人,正是苏联人自己。

3

1979年12月27日,对阿富汗“忤逆”自己意志已经“忍无可忍”的苏联,终于悍然出兵。

10个师的苏联军队大举入侵阿富汗,很快就占领阿富汗全境。这种公然入侵一个主权国家的行为,让全世界哗然,指责声四起。

阿富汗战争期间,反苏的阿富汗游击队得到了美国的大力资助,让苏军吃了很多苦头

后来的事实证明,阿富汗战争之于苏联,就等于越南战争之于美国,同样成了一个“不断流血的伤口”,导致苏联深陷泥潭,无法自拔。但在一开始,苏军进展顺利,苏联当时的领导人勃列日涅夫是信心满满的,他根本不会预料到这场侵略战争之后会为苏联带来各种苦果。

安德烈·德米特里耶维奇·萨哈罗夫

而首先成为牺牲品的,就是苏联人精心筹备的莫斯科奥运会。

因为开始有人站出来呼吁,抵制这届奥运会。

第一个站出来抵制莫斯科奥运会的,竟然是一个苏联人。但他不是普通的苏联人,他叫安德烈·德米特里耶维奇·萨哈罗夫。他曾主导苏联第一枚氢弹的研发,被称为“苏联氢弹之父”。

随后,在1980年1月14日,美国的总统卡特开始响应萨哈罗夫,警告苏联必须撤军阿富汗,否则将会承担一系列后果,包括美国对莫斯科奥运会的抵制。

《吉尼斯世界纪录》(1991年版)称,勃列日涅夫是“世界获奖章最多的人”,共获得苏联勋章15枚、奖章18枚,外国勋章42枚、奖章29枚。其中,苏联最高军功章“胜利勋章”和波兰“勇士勋章”于戈尔巴乔夫改革年代被剥夺

1980年1月26日,加拿大总理乔克拉克宣布,他们同美国一样,如果苏联军队不在1980年2月20日撤军阿富汗,就会抵制莫斯科奥运会。

说实话,勃列日涅夫对这些警告并没有放在心上,美国的反对没有出乎他的意料,而在他的估计里,最多是美国和它几个核心“仆从国”会抵制莫斯科奥运会,这在苏联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但等拿到莫斯科奥运会参赛代表团的最终名单时,勃列日涅夫还是大吃一惊:147个国际奥委会成员国和地区,有63个国家和地区宣布不参加本届奥运会,超过全部总数的五分之二。参加国家的数量,居然还没超过20年前的罗马奥运会。

而在那些抵制的国家中,有一个颇让苏联尴尬的国家——中国。

在1979年10月的国际奥委会名古屋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奥委会终于获得了自己的合法席位——这意味着中国可以第一次正式而完整地参加奥运会了。

但是,中国奥委会在1980年4月24日发布公告:放弃参加莫斯科奥运会。给出的理由是:时间太仓促,来不及准备。

谴责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海报

4

盛大的莫斯科奥运会开幕式,就在尴尬的气氛中徐徐拉开帷幕。

在开幕式的代表团入场式上,有10个队没有派运动员参加,只有旗手孤零零一人入场。包括英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在内的14个国家,没有打出本国的国旗,而是在奥林匹克旗帜的导引下入场。而新西兰代表团入场时,还打出了一面黑色的奥运五环旗。

在开幕式的奥林匹克会旗交接仪式上,按理应该是上届东道主加拿大蒙特利尔市的市长亲自赶来交接会旗,但因为加拿大也参与抵制莫斯科奥运会,所以蒙特利尔市的市长并没有来,只是派了一名代表。

入场式上,新西兰代表团打出了一面黑色的五环旗

开幕式结束,各项比赛在各个赛场如火如荼展开,但尴尬并没有结束。比如,在自行车4000米个人追逐赛中,瑞士、法国和丹麦三个国家的运动员分获前三名,但为了抗议苏联入侵阿富汗,三个国家均拒绝在本届奥运会上使用本国国旗和演奏本国国歌,最终只能升起奥林匹克会旗,奏响会歌。

这样的情况,在各个赛场的颁奖仪式上层出不穷。

莫斯科奥运会的金牌

而比赛成绩呢?

由于体育强国美国、联邦德国、日本等国家全都加入了抵制行列,使得莫斯科奥运会的比赛水平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在蒙特利尔奥运会上,男子游泳13个项目有12项新的世界纪录诞生,但在莫斯科奥运会,只有一项世界纪录被打破;马术比赛的各个项目,上届奥运会进入前六名的14个国家,13个没有参加莫斯科奥运会;曲棍球比赛,上届奥运会的前五名国家,没有一个国家参加莫斯科奥运会。

在体操等一些主观打分项目中,其他国家运动员经常抱怨东道主选手得到“照顾”。罗马尼亚《火花报》在7月25日女子体操个人全能比赛后发表主题为“玷污奥运会精神”的文章,指责“裁判员们粗暴地践踏了体育道德和奥运会精神,在众目睽睽之下夺走了她(指罗马尼亚体操女皇科马内奇)的金牌(苏联运动员获得冠军)”。

到了1980年8月2日奥运会比赛全部结束的时候,奖牌榜的情况是这样的:苏联毫无悬念地排名第一,共获得80枚金牌、69枚银牌、46枚铜牌;民主德国排名第二,获得47枚金牌、37枚银牌和42枚铜牌。

1976年的蒙特利尔奥运会,14岁的科马内奇横空出世,一鸣惊人。在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上,科马内奇获得了两金两银的成绩,但她认为自己在个人全能的比赛中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从此以后,她一直拒绝在苏联进行任何体操比赛

苏联和民主德国两个国家所获得的金牌数量,占到了莫斯科奥运会金牌总数的三分之二,以致有人评论:莫斯科奥运会的金牌贬值了50%。

在8月3日的闭幕式上,由于美国抵制了本届奥运会,会场没有按照惯例升起美国的国旗,而是升起了洛杉矶市的市旗。

在闭幕式的文艺表演上,本届莫斯科奥运会吉祥物米莎熊照例出镜,而人们惊奇地发现,米莎熊的左眼,流下了一滴泪水。

那一幕镜头,成为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留给人们的最深刻印象。

5

忍不住再说一段后续。

似乎是命运有意地捉弄,1980年是莫斯科举办奥运会,1984年,轮到了美国的洛杉矶。

这回轮到苏联人要出口“恶气”了——苏联借口“安全问题”,宣布抵制洛杉矶奥运会。

不仅如此,它还四处笼络自己的“小兄弟”,希望大家联合起来一起抵制洛杉矶奥运会。

结果却令苏联感到失望,最终,只有18个国家和地区(主要是东欧国家)选择和苏联站在了一起,而有140个国家和地区选择参加洛杉矶奥运会,规模超过以往任何一届。

在参加的国家里,又有一个国家深深刺痛了苏联,这个国家,还是中国。

中国奥运代表团抵达洛杉矶机场,是洛杉矶奥组委主席尤伯罗斯亲自到机场迎接的,据说他还激动地说了一句美国式的夸张的话:“你们拯救了奥运会!”

在洛杉矶奥运会上,许海峰为中国代表团射落第一金,由此开始了中国的奥运会征程。

馒头说

“啊,体育,你就是和平!你在各民族间建立愉快的联系!”

这是《体育颂》中的一句话,作者是现代奥运会奠基人顾拜旦。

顾拜旦终身追求的目标,是让体育远离政治,让奥运呼唤和平。但是,随着现代奥运会关注度的逐步上升,它无可避免地会被政治盯上。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受到全世界瞩目的奥运会,开始遭遇越来越多的危机: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发生了以色列运动员被当作人质最后被枪杀的黑暗一幕;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因为种族歧视问题,很多非洲国家抵制了这届奥运会;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是高峰;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遭遇苏联等东欧国家的抵制;1988年汉城奥运会遭遇朝鲜、古巴、埃塞俄比亚和尼加拉瓜的抵制;直到1992年,冷战结束,巴塞罗那奥运会才实现了大团圆。

当奥林匹克运动会和国家利益发生冲突,究竟应该怎么办?

很遗憾,直到现在,依旧没有一个圆满的解决答案。

事实上,当一些政治行为发生在奥运舞台上时,背后牺牲的,是为之辛苦四年的运动员的利益。

美国总统卡特宣布抵制莫斯科奥运会之后,就在运动员和教练层面引起了反弹,最终他只能把美国原本打算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邀请到白宫做客,并颁发纪念性的金牌。

当澳大利亚宣布加入抵制莫斯科奥运会的行列之后,当时只有16岁的澳大利亚游泳运动员丽莎·福雷斯特就提出了一个问题:

“我知道,阿富汗战争是不对的。任何国家都不该入侵他国。但是,作为一个16岁的孩子,我的理解是,苏联发动入侵后,7个月过去了,整个世界都不理不睬。为什么奥运会突然成了发表意见的舞台?”

是啊,为什么呢?

或许,有时候你只能倒过来想:如果没有奥运会作为一种态度的表达舞台,难道还真的用飞机大炮对抗吗?

体育好歹成了一个窗口和缓冲。

很无奈,不是吗?

读者评论

何家杰:看到丽莎·福雷斯特的话,立刻泪目。我们都这样,面对暴力与不公,没有抗争的勇气,却要以他人的牺牲来成就自己的高尚。说人家战争不对,然后集体沉默,最后牺牲掉运动员的青春和荣誉,表明自己的正义。歹徒作恶,“键盘侠”怒斥社会太冷漠,现实中却是那袖手旁观的一员……

飛:历史上没有一次非正义战争会最终取得胜利,非正义战争始终会遭到全世界人民唾骂,更会激起被侵略国人民的奋起反抗。德国不例外,美国不例外,日本不例外,苏联也没有例外……中国在这两次奥运会上的选择非常明智,不仅给了苏联人一记耳光,也给了美国人一颗糖。

刘小小:是苏联人自己觉得伤心,所以让米莎熊流泪了吗?(作者回复:我觉得苏联人可能当时表达的是“客人要离开了,我们依依不舍”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