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世界历史很有趣:袁腾飞讲美国史 > 3.上帝特别眷顾傻瓜、醉汉和美国 >

3.上帝特别眷顾傻瓜、醉汉和美国

愤青在哪儿都是一种公害

19世纪末,德意志帝国著名的铁血宰相俾斯麦有一句名言:“上帝特别眷顾傻瓜、醉汉和美国。”

他这句话主要指的是1812年爆发的美英战争。

美国作为一个新生的小国,在1812年贸然投入对世界强国的作战,而且本身既无准备,打仗的理由也无关生死存亡,但竟然在战败之后,没有遭受灭顶之灾,只能说这个国家的运气太好了。

1812年,美国对英国宣战,并且称这场战争为“第二次独立战争”。

他们对英国宣战的主要借口是英国侵犯了美国的中立权。当时拿破仑战争打得热火朝天,英法双方互掐,中立国的自由贸易权屡受侵犯。

另外的理由是美国的海员被英国海军抓了壮丁,属于非法征用,以及英国怂恿印第安人攻击美国的边疆地区。

汉密尔顿首先开枪,但他射出的子弹离波尔很远,而波尔毫不手软,一枪打中了他的右胸

美国国务卿门罗,也就是后来的第五任总统,那位提出“门罗主义”的著名的美国总统回忆说,在宣战的刹那间,总统就对战争到底有无必要懊悔不已。连发动这场战争的人心里都不踏实,可见实在没有必要开战。

美国史学界也一直认为,1812年的这场美英战争根本就没必要打。

在美国宣战的前几天,英国国会已经宣布取消对美国贸易的限令。英国人想不到美国居然会真打,美国政府中的很多人也没有想到会真打,虽然吵吵嚷嚷,但是实力对比摆在那儿。当时整个美国只有1.2万名正规军,英国却有数十万沙场老兵。英国是第一海军强国,美国当时几乎没有海军。美国当时财政虚弱,地区和内部分歧严重,根本没有条件进行这场战争。

美国之所以要在明显不利的条件下对英国开战,跟一大批愤青登上美国政坛有关。

1810年,美国众议院选举,将近一半的众议院议员换成了新人。

这批议员大多出生在美国独立战争之后,个个自称“战鹰”,从这以后,人们就用“鹰派”来称呼那些鼓吹战争的强硬人物。

他们强烈要求对英国持强硬态度,宣称美国的主权和荣誉受到了英国的威胁,美国应该向整个美洲大陆扩张,甚至吞并加拿大。

纵观人类历史上一切国际纠纷,最容易出现的错误之一,就是把利益纠纷问题上升到面子问题,或者认为态度强硬是外交的唯一合理态度。这帮愤青议员满心打算,只要美国人耍横、耍混,英国人就一定会做出让步。

结果双方迎头相撞打了起来,美国被打得满地找牙。

当时美国政府内部和社会上也有很多人持不同意见,认为应该避免跟英国打仗,但是迫于舆论压力,不得不保持沉默。

在任何时代,尤其一个新兴国家兴起的时候,民族自豪感总是最能拨动人心弦的一种东西,但是自豪和自大并不总是能分得那么清楚,运气也不是次次都能有的。

“切萨皮克”号事件

引发英美第二次战争的导火索是著名的“切萨皮克”号事件。

其实,在“切萨皮克”号之前已经发生过数百起美国船只被英国军舰拦击,海员被扣留的事件。英国海军规模很大,虽然有世代服役的军官,但是没有多少人有兴趣去当一名普通水兵。如果不靠抓壮丁强征,海军无法维持。因此,英国海军经常抓外国人服役。以前被抓的美国船只都是民船,而“切萨皮克”号是一艘军舰。

1806年,美国海军的规模是6艘快速帆船、13名海军上校、9名海军中少校、72名海军上尉、150名海军准尉和925名士兵,一共1169人,而“切萨皮克”号正是这6艘帆船之一。

1807年1月,这艘配有36门炮的快速帆船准备前往地中海去担任美国海军地中海支队的旗舰。

“切萨皮克”号船员名单中,有两个白人斯特罗恩和维尔,以及黑人自由民马丁。

早在起航之前,这三人已经引起了很大关注,因为他们是从一艘英国军舰上溜下来的逃兵。

英国海军北美分舰队司令伯克利中将获知三人下落后,多次要求美国将这三人送还。

对于这种无礼要求,美方断然拒绝。美方的回应是,这三人原是美国公民,他们所谓的“逃亡”,是因为被英国海军抓了壮丁。不论是强抓三人为壮丁,还是要求把这逃亡的三人送返都是荒谬的。

美方如此不配合,伯克利中将很恼火,下令一旦遭遇“切萨皮克”号就要予以拦截,必要时可使用武力,务必将三人抓住。

1807年6月22日,当“切萨皮克”号驶向大西洋的时候,配有50门大炮的英国“豹”号巡洋舰早已恭候多时。

双方一接近,英舰派出小艇带来了舰长的要求:请贵舰全体船员列队在甲板上接受我方检查!

“切萨皮克”号舰长拒绝了英方这一无理要求,于是英方决定使用武力。

接下来发生的事很难讲是一场战斗,因为当英舰褪去炮衣准备开火的时候,“切萨皮克”号的甲板上还堆满了鸡笼和家具,舰船配备的36门火炮,杂乱无章地堆在甲板上,还没固定到位。

15分钟内,“豹”号对美舰进行了三次齐射,“切萨皮克”号上有3人被打死,18人受伤,风帆也被炸成了碎片。

直到“切萨皮克”号舰长巴伦下令投降,“切萨皮克”号一共挨了英舰21弹,而自己只放了一炮,算是挽回了一点儿颜面。

“切萨皮克”号舰长巴伦为了让这次耻辱成为一种正式的政府与政府之间的事件,要求英舰将“切萨皮克”号作为战利品带走。而英国船长只对任务本身感兴趣,他要的只是那三个被通缉的逃兵。

经过一番搜捕,英国海军从“切萨皮克”号上带走了四个人,除了那哥儿仨之外,还有一名被英国人认为具有逃兵嫌疑的白人男子。

剩下的人在当天晚些时候驾驶着遍体鳞伤的“切萨皮克”号,带着无奈和耻辱驶回了美国。

“切萨皮克”号事件震惊了美国,全美掀起了反英浪潮。

在“切萨皮克”号的锚地汉普顿和毗邻的诺福克港,愤怒的美国人把英国海军贮存在这儿的少量物资当街焚毁,整个东海岸掀起了一片要求赔偿和复仇的怒涛。

英国政府最后就“切萨皮克”号事件道了歉。道歉并不是由于美国政府抗议的缘故,而是因为伯克利将军的行为超越了上级的命令。

两年后,英国又放回了三名被抓走的美国海员,第四个人已经作为逃兵被绞死了。

但是以此事件为开端,英美两国走向了1812年战争的道路。

愤青要打加拿大

美国之所以要向英国宣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想夺取加拿大地区。

在乐观的美国愤青看来,甚至不需要美国军队,只要美国拓荒者发动一次讨伐,几个星期就能让魁北克和加拿大的英国当局俯首就范。

开战之初,美国和加拿大的双方力量对比相差很大。当时美国有750万人口,包括黑奴。而加拿大只有50万人,其中还有不少说法语的法裔。但加拿大驻扎有5000名训练有素的英军、4000名加拿大正规军和4000名民兵,亲英的印第安人也能提供三四千人的援兵。而美国的正规军才7000人。

美国联邦政府虽然征集了40万民兵,但没有投入加拿大战场,美军在任何一次战斗中投入的兵力都不超过7000人。

那些未经训练的美国民兵就是一帮乌合之众,根本不堪一击。有一次,一支拥有4000名骑兵的队伍,走到离敌人尚有100英里的地方就扔下长官跑了。

一些民兵甚至拒绝进入加拿大,不想去支援正在不远的地方进行着众寡悬殊、拼死战斗的正规军兄弟。

民兵指挥官给出的理由非常冠冕堂皇:没有法律授权民兵在国外作战。

1812年美英战争爆发之后,美军从底特律出发进攻加拿大,很快就失败了。几天之后,今天的芝加哥在英军和加拿大军的进攻中失陷,美国的西北边界开始收缩。

相对于陆战来说,海战更为活跃,美国人也认为海战对自己很有利。当时美国海军已经有16艘主力舰,载有500门炮,其中三艘是当时世界上最好最快的巡航舰。

这三艘军舰的舰炮射程比英舰远,木料也重,航速也比英舰快,而英国海军规模庞大,拥有600多艘军舰,1/4是战列舰,每艘载有60门以上的火炮。

最关键的是英国海军有着悠久的光荣传统,舰长们自信能击沉任何一艘美国军舰。

但英国当时正在跟法国打仗,绝大部分战列舰深陷欧洲,不能行驶到美国领海。只有很少几艘军舰进入美洲海域,这给了美国海军痛打英军的机会。战争初期,美国海军多次取得胜利,俘获了大量英国船只,甚至包括三艘皇家海军战舰。

美国知道刀是铁打的了

美国海军取得的战果,让皇家海军开始对美国海军刮目相看。

刮目相看的结果就是英国又增派了大量舰艇,对美国港口进行更为严密的封锁。

此时美国人自信满满,认为击败英国皇家海军不在话下,特别是美舰“黄蜂”号击沉了英舰“孔雀”号之后,在美国人看来,英军的封锁根本不会对自己造成任何困境。

皇家海军很快就让美国海军知道刀是铁打的了。

美舰“宪法”号在1813年2月抵达波士顿,此后由于英舰的严密封锁,被困港内达十个月之久。

皇家海军的封锁从纽约延伸至密西西比,导致美军的任何船只出港都会极其困难,美舰剩下安大略湖这块地盘了。

1813年4月,美军将领昌西率领13艘军舰、1800名士兵在约克城(今天加拿大的多伦多)登陆,放火烧毁了议会和多处民房,导致很多加拿大平民在寒冬中露宿街头。

除此之外,美军还大肆抢劫平民和掠夺公共财物,顺便击毁、俘获各一艘英国军舰。

当时波士顿港外,英国皇家海军布洛克上校指挥“香农”号与友舰“坦南多斯”号一起围困美军的“切萨皮克”号,也就是引发1812年战争的那艘美军舰艇。“香农”号由于缺水,不能长时间执行此次任务,这样“切萨皮克”号就有可能逃入大海。

为了不让美舰逃脱,布洛克上校急于开打,就向“切萨皮克”号舰长劳伦斯发起了挑战。

为了展示自己必胜的信心,布洛克上校遣走了友舰,跟劳伦斯展开了海上“一骑打”。

5月30日,劳伦斯上校指挥“切萨皮克”号驶出波士顿港应战,双方打得很激烈,仅仅经过了15分钟,这艘美国军舰上就有146人战死,英舰“香农”号也死了85人。

劳伦斯在战斗中身受重伤,生命垂危。如果他活下来了,很可能要接受军法审判。

英国人俘获了“切萨皮克”号,并把它作为战利品带回了加拿大哈利法克斯,并最终送回英国。

劳伦斯临死前一次又一次喘着气大喊:“不要弃舰,坚持住!”

美国海军直到今天仍然对他的这句名言满怀崇敬和怀念。关于劳伦斯阵亡的种种说法,甚至成为美国海军的一部神话,据说布洛克按照骑士的礼节以全套海军礼下葬了劳伦斯。

“切萨皮克”号被英军俘获后,以原名编入皇家海军服役,直到1819年以500英镑的价格出售给朴茨茅斯一家木材厂。

今天英国的“切萨皮克磨坊”,就是用这艘军舰的木材建成的。

1908年,“切萨皮克”号的军旗被一位受封为英国贵族的美国富商买下,如今陈列于格林尼治英国国家航海博物馆。

白宫是烧出来的

1814年,英国在欧洲的战争已经取胜,拿破仑被迫退位。

英国可以调动足够的兵力增援北美,增援部队计划从加拿大南下,沿着当年伯戈因将军的路线,直取纽约。

1814年6月,英美两国代表在根特(今属比利时)开始谈判。

为了配合和谈,英国人计划对美国发动一次惩戒性攻击,以便在和谈中占据上风。

罗斯将军指挥2500人、17艘军舰准备袭击华盛顿。

1814年8月,英军在华盛顿附近登陆时,美国陆军部长阿姆斯特朗错误地认为这股英军的进军目标是巴尔的摩,所以只在华盛顿附近部署了一些缺乏训练的民兵。英军一登陆,轻易就击溃了他们,华盛顿一时门户洞开。

罗斯将军派出一支先遣队,扛着休战旗前往美国国会山方向,想跟美国人谈判,不料先遣队在华盛顿市内遭到了美国小股武装人员袭击。

英军随后向总统官邸前进。美国总统麦迪逊已经在当天早些时候随同政府和国会逃往弗吉尼亚州,总统夫人在英军距离总统府只有几个街区远的时候逃离总统府。

今天的美国故事里说总统夫人在逃跑前,还不忘把华盛顿的巨幅画像从画框里裁切下来带走。但当时留在白宫负责保护财产的黑奴否认了这种说法,他说这幅画尺寸太大,不使用梯子根本就没法裁下来。而总统夫人当时已经没有那么多时间了,她只是在逃出总统府之前叮嘱仆人们要照看好这幅画。黑奴和看门人把这幅画从墙上取下藏了起来。

为了报复前一年美军焚烧约克城的行径,加拿大总督在英军占领华盛顿之前就给英军司令写信,要求他攻占华盛顿后焚烧城里的公共建筑物。

1814年8月24日下午,英军进入华盛顿,开始纵火焚烧美国总统府。为了让焚烧总统府的大火不灭,英军还往火中添加燃料。当天下午到晚上,天空中一直浓烟滚滚。

英军还放火烧毁了国会大厦,国会大厦里的国会图书馆也毁于这场火灾。

后来前总统杰弗逊把他的藏书出售给国会,美国国会图书馆在这批书的基础上才得以重建。

另外美国的财政部大楼、海军船厂以及正在建造的一艘护航舰,全部被英军付之一炬。

在美国国家专利局局长的恳求下,英军没有焚烧专利局大楼,也没有焚烧海军陆战队的兵营。

他们这样做是为了感谢海军陆战队在远征加拿大时的良好军纪。

此外,英军也没有侵犯华盛顿市及其周边地区的私人财产,比如华盛顿家族的弗农山庄就没有受到破坏。

美英战争结束之后,美国人开始着手修复总统府。

为了掩饰火烧的痕迹,工人们在外墙上刷了一层白色的灰浆,从此首都市民开始叫总统府大楼“白房子”,也就是白宫。

其实直到小罗斯福当政之前,它的官方名称都是“总统宫”“总统大厦”或者“总统官邸”。

国歌是律师写的

英军一把大火把华盛顿化为废墟之后,开始北上进攻巴尔的摩。

对于英军的到来,作为巴尔的摩港前哨的麦克亨利堡已经做好了准备,卫戍部队有意沉了几艘大船,堵塞了入港的水道,让英国舰队只能远距离炮轰麦克亨利堡。英军的炮轰持续了25个小时,由于火炮射程不够,美军一直没有回击。

英军在撤出华盛顿的时候挟持了一名叫作弗朗西斯·斯科特·基的美国律师。

基一直被迫跟着英国舰队航行,他无可奈何地看着英军炮轰麦克亨利堡,内心极为紧张,透过硝烟薄雾,基看到堡垒上空飘着一面巨大的美国国旗。

当英军的炮击结束之后,基在英国军舰上焦急地向麦克亨利堡望去,急切地想看到麦克亨利堡上空飘的是哪一方的旗帜。

当他看到堡垒上空飘的还是那面星条旗时,不禁激动万分,心潮澎湃,开始创作一首诗。

等他被释放之后,他在一家旅馆里正式完成了这首诗,诗中重现了麦克亨利堡战斗的经过。

第二天,这首诗就被印成了传单,题目叫《保卫麦克亨利堡》,一个月后被更名为《星条旗永不落》,并配上了曲调演唱。

在之后的很多年里,《星条旗永不落》一直是流行的美国爱国歌曲之一,内战中更是受到了北方联邦军队的青睐,并在以后几十年的时间里越来越流行。

1895年,美国陆军规定,降旗时必须演奏《星条旗永不落》。

1904年,美国海军下令,早晚对军舰旗敬礼时都得演奏《星条旗永不落》。

尽管一直有人批评这首歌歌词晦涩、曲调难唱,并且太尚武,但美国国会还是在1931年确立《星条旗永不落》为美国国歌。

曾经在麦克亨利堡上空飘扬的那面星条旗,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旗帜,尺寸是42英尺×30英尺。

这是时任麦克亨利堡堡垒司令的阿姆斯蒂德少校花了405美元,委托一位叫玛丽的妇女制作的。

这面旗是少校的私有财产,后来被他的家人捐赠给了史密森学会,作为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藏品对外展出。

军事史上最蠢行动

未能攻占麦克亨利堡的英军,企图登陆巴尔的摩的战略计划以失败告终,指挥官罗斯少将阵亡,剩余的部队撤离切萨皮克湾。

英军一撤,麦迪逊总统内阁和国会返回了华盛顿。

为了平息民众对被焚毁首都的愤怒,美国陆军部长辞职,由门罗接任。

此时这场第二次英美战争已经进入到最后阶段。

同年9月11日,在尚普兰湖战役中美军大败英国分舰队。英军分舰队司令唐尼和180名船员阵亡,英舰队残部向美国投降。

投降的英军中,有曾参加过特拉法尔加战役的水兵。这些水兵说那次海战跟尚普兰湖战役相比简直是儿戏,可见尚普兰湖战斗的惨烈。

这场战斗消除了英国人从北方进攻纽约的所有危险,以及美国被一分为二的可能。

尚普兰湖战斗胜利的捷报传到根特,对英美和谈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814年11月,传闻英军在加勒比海的墨西哥湾地区集结重兵,出身于田纳西州富有种植园主的民兵总指挥、绰号“老山胡桃”的安德鲁·杰克逊,此时已官拜正规军少将,前往新奥尔良检查防务,并积极组织布防。

英军派出了7500名参加过西班牙战役的老兵,由击败拿破仑的威灵顿公爵的女婿帕克南少将指挥,准备占领新奥尔良和控制密西西比河谷地区。

美军虽然在人数上处于劣势,但有很多百发百中的神枪手。

1815年1月8日上午,帕克南指挥英军发动了进攻,但这次进攻被称为“英国军事史上最愚蠢的行动之一”。

英军对美军工事发动了正面进攻,帕克南本人中弹身亡,部下死伤2100人,另外还有500人被俘。英军唯一活着的将级军官不得不下令把残余部队撤回到船上。美军只损失了13个人,其中6人死亡,战斗只打了半个小时。

其实在1814年圣诞节前夜,英美在根特已签订了和约,双方代表批准了这项结束战争的和约。对此帕克南和杰克逊毫不知情,也就是说他们各自指挥的这场战役原本可以避免。

1815年2月,和约送到纽约,美国国会盖章戳印,批准通过。

《根特和约》的签署,结束了美英战争,这是美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它使美国人确信他们从今往后从英国人手里赢得了彻底的独立,所以美国人把这次战争视为“第二次独立战争”。它排除了来自外国的一切干涉。

从此之后,美国被当成一个大国来对待。英国的陆海军也学会了尊重他们以前殖民地的居民,此后在公海上再也没有发生过皇家海军从美国商船上抓水手的事。虽然此后英国皇家海军在海上还称霸了100年,但是美国在北美大陆上可以自由自在地实现它的目标了。

战争结束后的一个世纪里,美国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了内部建设、本土扩张、发展经济以及改革社会上。

这场战争也是北美历史的一个转折点,从此之后,美国再也不敢试图吞并加拿大。

今天的英国人已经没人纪念这场战争了,因为相比而言,同时期的拿破仑战争更重要,更富有戏剧性。

加拿大人倒是一直在纪念这场战争,虽然加拿大跟美国在今后几十年当中还有边界争议,可最终加拿大和美国之间长达3000英里的边界成了世界上最长的无人防守的和平国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