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袁腾飞讲先秦·上古春秋 > 十二 最早的霸主 >

十二 最早的霸主

公元前770年,周天子东迁洛邑,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天下大乱的时期,史称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是个动荡的时代,也是中华文化形成和定型的时代。在这样一个乱世,也涌现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乱世之主——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那么,谁是春秋时期最早的霸主?他又是如何在春秋列国的纷争中建立起一番霸业的呢?

把家搬到黄金地段

周幽王为了博美人一笑,弄了个烽火戏诸侯,最后不仅把自己坑了,还把祖宗一大半的基业都赔了进去。继位的平王没有能力夺回镐京,只好东迁到洛邑,拉开了东周的序幕。

东周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春秋,一个是战国。对于华夏子孙来说,这一段历史非常重要,因为中华文化有太多太多的东西,都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

从东周开始,诸侯们已经不把周天子当回事儿了。当年君临天下的天子,此刻已经是落架的凤凰不如鸡了,从至高无上的君王变成诸侯们争来抢去的傀儡,这一重大的变化是怎么发生的呢?

按传统的说法,春秋五霸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和楚庄王。还有人说这五霸中没有宋襄公和秦穆公,而是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这场笔墨官司和前面的“三皇”一样,打了两千年也没弄出个子丑寅卯来。总之,这几个人都很了不起。可是无论他们怎么争,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的头衔却怎么也轮不到他们头上。

春秋时期最初的霸主是郑庄公。当然了,庄公只是个小霸,他跟后来的齐桓公、晋文公没得比。

与西周立国时就被分封的那些诸侯国相比,郑国算是晚辈了。他们虽然辈分低,但身份却很高贵,因为郑国的开国君主郑桓公是周厉王的幼子。

周幽王时期,郑桓公在朝中担任司徒。他看到周幽王昏庸残暴,犬戎不停骚扰,西周王朝是有一天没一天了,就预感到周王朝要完蛋。

再看看别的诸侯国,都在发展自己的军事和经济实力,所以郑桓公就冥思苦想,得为郑国找条后路啊。

当时郑国的封地比较靠近犬戎,一旦西周遭到犬戎大规模的侵略,郑国极有可能首当其冲。面对这个难题,郑桓公问一个大臣该怎么办。这个大臣就说,咱们应该迁到河济之南去。

郑桓公问:“为什么要迁到那儿去呢?”大臣解释道:“河济之南是虢国、郐国的封地。虢、郐两个国君不得人心,而您作为大周的司徒,在百姓心目中的声誉很高,所以如果咱们迁到那去,就可以利用您的声誉,渐渐蚕食虢、郐两国的土地,壮大郑国的实力。”

郑桓公欣然同意,然后费尽心机地在虢国、郐国之间夺占了十座城池,开始一点一点地把自己的家当往那儿挪。随后,他组织大家开垦荒地,发展农业和商业,期盼尽早实现举国迁徙。

后来幽王为了讨美人一笑,烽火戏诸侯,玩儿大了,犬戎疯狂进攻,诸侯们却按兵不动。这时候,郑桓公却冲锋在前,为了保护幽王,他还牺牲了。

这一下,郑国的命运就改变了。他们光明正大地搬迁到了今天的河南新郑一带——连周王都东迁洛邑搬了家,我们立了这么大功劳,想换个地方,有啥不可以的呢?

接任桓公的武公特别有眼光,他选择的这个地方,是当时的黄金地段,不仅土地肥沃,而且还是当时天下的正中。武公还鼓励发展工商业,保护商业贸易,所以当时诸侯国的富商大户几乎都集中到了这块经济开发区上。

所以在东周早期,郑国的土地虽然不是最大的,但经济却是最富庶的,加之地处中原腹地,远离战火,发展形势一派大好。

寤生一家的家长里短

郑国国君因为身份高贵,又是烈士子女,腰包又鼓,所以地位噌噌看涨。周平王东迁洛邑,建立东周,也是在郑国的帮助下完成的。甚至在周天子召集诸侯开会时,郑国国君还成了周天子的新闻发言人,代表周天子讲话致辞。

到了郑庄公继位时,形式主义这套表面光已经不能满足他的胃口了,他要的是真威风。

这位郑庄公从小就不是个省事儿的主儿。他妈武姜生他时难产。那个年代不像今天医学发达,难产这事儿很要命。他妈好不容易把他生下来后,就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寤生”。

“寤生”这个名字听着挺文艺,但翻译过来就是“倒着生”。这件事儿给郑庄公以后的人生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郑武公去世后,郑庄公以嫡长子的身份继承了王位,但他母亲武姜并不喜欢他。这也很好理解,当年为了生他,他老娘差点连命都搭了进去。武姜不喜欢大儿子,她喜欢的是小儿子共叔段。

所以,郑庄公一继位,他母亲和弟弟就开始找他的麻烦。武姜要求郑庄公把国内最大的城市京地分给共叔段,并且给共叔段封号“京城太叔”。

武姜和共叔段打什么算盘,全郑国人都知道,那就是想办法把王位给弄过来。郑庄公不是善碴儿,但对于母亲和弟弟给自己找的麻烦,他也不在乎。想要封地——给,想要封号——封。母亲和弟弟要什么,郑庄公就给什么。无限制的纵容,就是为了让他们的嘴脸都暴露在阳光下。

庄公手下有一个大臣,是个实诚人,劝庄公道:“您要小心啊,太后和您弟弟都没安好心。”但是庄公装傻,不置可否。

看到庄公这么好欺负,共叔段就在母亲的支持下,持续不断地找麻烦,又是串联亲信,又是整顿军队。

正当共叔段准备动手的时候,一直装傻的郑庄公先发制人了。还没等共叔段出兵,庄公的军队就从天而降,轻而易举地把他打了个全军覆没,彻底轰走了这个给自己找了多年麻烦的弟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故事——“郑伯克段于鄢”。

直到今天,还有学者拿这个故事教育年轻人:如果你恨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放纵他,先让他疯狂,再让他灭亡。

了结了这个爱惹麻烦的弟弟,郑庄公对帮着弟弟给自己找麻烦的母亲武姜也伤透了心。他先是把母亲囚禁起来,然后发下狠誓:不到黄泉永不相见。

庄公是个孝子,后来他又惦记自己的娘了,但君无戏言,自己说的话,又不能违背。有人给他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主意,那就是挖地道,在地下与母亲相见。

相见之后,娘儿俩抱头痛哭,从此重归于好。这就是有关郑庄公的另一个著名的故事——黄泉会母。

现在的老人们也经常拿这个故事教育年轻人: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孩子哪能记父母的仇,要孝顺父母。

这两件事儿虽然简单,但在它们的背后都有一个深刻的含义。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之一,周王朝的道德体系是以宗法制为基础的。宗法制的核心内容就是周王朝推崇的孝道。作为王室亲族的郑庄公,更应该尊崇孝道。

但是,郑庄公一家相互找麻烦,庄公先装傻,再忽悠,最后反攻倒算,可谓不孝到了极点。可是,后代的史家对他的斥责和批评几乎为零,没有人说他的不是。

由此可见,作为周王朝宗法基石的孝道,从此时已经开始沦丧。连孝道都沦丧了,其他的就更不用说了。统一的国家理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莫非王臣的忠诚,不是崩就是坏。在表面的平静下,全新的争霸时代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了。

想称霸就得豁得出脸

搞定了弟弟和母亲后,郑庄公把目光放到了自己封国以外。他的如意算盘是:老在自家这一亩三分地上待着,没啥前途,怎么着也得给别人找找麻烦,弄点好处。

郑庄公找麻烦的第一个对象是许国。

许国是郑国南边的一个小国。他们的国君爵位不高,只是个男爵。虽然许国看上去不起眼,但却处在郑国向南发展的战略要地上,而且它还和当时的强国宋国、卫国有战略同盟关系。

庄公不吃这一套,他心想:“你有靠山,我也有。”庄公通过出让田地、赠予金钱等手段,和当时的强国齐国、鲁国结成了战略同盟。

有了靠山的郑庄公就开始行动了。他亲自率军击败了宋、卫、陈、蔡四国联军,然后又趁着宋国内乱,扶植了一个跟自己关系好的国王当小弟。

打完了许国的靠山,他就开始打许国了。郑庄公跟齐、鲁两国联合,吞并了许国。但是齐、鲁两国一看郑国战斗力强大,有点畏惧,所以他们虽然帮助郑庄公吞并了许国,却并不敢要许国的地盘,而任由郑庄公独占许国。这时候的郑庄公就有点独霸天下的味道了。

但是郑庄公要独霸天下,就有人不高兴了。这个不高兴的人就是还顶了个“天下共主”名号的周平王。

在周平王眼里,郑庄公只是个小角色,他家的客卿而已。作为客卿,庄公本应协助天子处理国家政务,而他现在却四处找麻烦,分明是不把天子放在眼里。

于是,周平王决定也找找郑庄公的麻烦。这个时期,郑庄公还羽翼未丰,周平王虽然势力被削弱了,但与他相比,还是要稍胜一筹。双方沟通了几次后,达成协议,都送一个自己的儿子到对方地盘做人质。

当然了,表面上郑庄公还是给足了天子面子。庄公的儿子在周是当人质,而平王的儿子在郑是考察。不过,说是考察,其实跟做人质也没什么区别。

这次外交的胜利,说明郑庄公实际上已经可以和周天子平起平坐了。当然这个胜利是建立在实力的基础之上的。

平王过世后,周桓王继位。这位爷年轻气盛,跟他爹不一样,王位屁股还没坐热呢,就收回了郑庄公作为王室客卿的权力。

周桓王是平王的孙子,他爹当年以周太子的身份在郑国当人质,后来就死在郑国了,他才以太孙的身份继位。

桓王对郑国是恨到骨子里去了。他认为正是因为他老爹去了郑国,所以才会死得那么早。因此,在朝堂上,周桓王对郑庄公就没啥好脸色。

庄公回到封国后,把新天子的态度说给大臣们听。大家一听都非常气愤,认为新周王忘恩负义,应该找个借口把他赶走。

这时一个大臣说:“公然和周天子作对这么二的事儿咱们不能干。不过呢,咱们也必须表个态,让他知道欺负咱们没好果子吃。”

郑庄公按照这位大臣的计策,派三千军士来到周天子的地盘内,一天工夫就把麦地里的麦子都割光了。

周桓王一听,怒火冲天,大骂道:“郑国胆大包天,竟然欺侮到天子头上来!”他当即下令安排,向郑国兴兵问罪。

这时,一个大臣连忙向周桓王奏道:“区区小事儿不必大动干戈,郑国就好比是周王室的儿子,儿子向老子讨口饭吃,有什么大不了的呢?”

周桓王一听乐了:“行,咱就当打发要饭的了。”这事儿也就不了了之了。

没想到,到了秋天,郑军又来了。他们上回收麦子,这回收稻子,所以周桓王又想兴师问罪了。

这个时候那个大臣又出面劝诫说:“郑国人肯定是饿疯了。若郑军再来洛阳,大王您教训他几句就行了,不必为这几把稻谷大动干戈。”周桓王只好又作罢了。

后来郑庄公来朝拜时,周桓王摆足了大王的谱,指着鼻子把郑庄公一顿数落。郑庄公的反应非常淡定,他心想:“没关系,我好好干我的郑国国君。面子这东西,说重要很重要,说不重要,还真啥都不是。你夸我是天使,我能长一斤肉吗?你骂我是笨蛋,我能掉一根毛吗?”他这反应,就和当年对自己的弟弟一模一样。

沙场菜鸟哪斗得过腹黑老油条

郑庄公是个有智慧的人,他豁得出面子。几番退让后,周桓王胆气足了,觉得庄公也没什么了不起的。

骂是阻碍不了庄公实力的壮大的。周桓王也不是傻子,他心想:“我要是再不解决庄公,我这天子就没法当了!”

于是,桓王纠集了几个诸侯国的军队,讨伐郑庄公。周桓王认定,郑庄公不过徒有虚名,因为自己几次找他麻烦,他都不肯接招,一口气灭了他应该不是难事儿。

周军这时的阵容非常强大:周桓王亲自率领中军,卫、蔡两国组成左军,陈国组成右军。三大诸侯国把压箱底儿的精锐部队全拿出来了,天子御驾亲征,名正言顺地讨伐叛逆,天时、地利、人和全占齐了。

而郑庄公这边就差远了。首先,他实力不济;其次,郑国的两个盟友齐国和鲁国不敢背上与天子作战的罪名。所以,庄公能动用的只有郑国本国的军队。

郑国的军队虽然战斗力彪悍,可是却没多少胜算。第一,诸侯对抗天子,道义上就输了半截;第二,军队数量远不如对手;第三,被三面夹击,不占地利。

不过,带着大军来收获胜利果实的桓王不知道,就像当年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一样,他这次也落入了郑庄公的圈套。庄公最初的软弱、退让和装傻,都是为了找准时机,给周天子致命一击。久经战阵的郑庄公,早已从种种不利局面之中,找到了他唯一的制胜机会。

周军的人数虽然多,但大部分都是诸侯联军,直接隶属于周王室的部队并不多,因此他们内部鱼龙混杂,政令不一。比如给桓王担任右军的陈国军队,他们自己国内正闹着灾荒,将士们全惦记着老家的妻儿老小,战斗力就可想而知了。

蔡、卫两国本身的国力就很弱,军队战斗力也很差。他们闹哄哄地跟着来,就是想打胜仗,占点便宜而已。

便宜哪有这么好占,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你要上桌吃饭,就得先下厨帮忙。他们本着这样的目的来作战,军心就十分容易溃散,而且往往一点被突破,就满盘崩溃。

更何况,周桓王本人虽然御驾亲征,提升了士气,但这位爷从来没有经历过战争,菜鸟一个,根本不靠谱。就算他的出马暂时鼓舞了士气,但这样的士气就像一个皮球,针一扎就爆,泄气来得比打气快。

所有这些问题,很容易被战场上的老手一眼看出,从而一击制胜。不幸的是,周桓王面对的郑庄公就是这么一根老油条。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讨伐大军跟郑国军队在葛开打。战斗打响后,郑庄公先以左右军摇动大旗,喊杀声声震如雷,但却并不发动中路进攻。相反,他令精锐部队火速出击,狠揍担任右军的陈国军队。

事情果然如庄公所料,陈军很不经打,一打就散。右军的瞬间崩溃让周桓王半天都没缓过神来。等他反应过来,蔡、卫两国军队也早已逃之夭夭了。

两军刚打了个照面,周天子左右两军就跑了个精光,只剩中军在战场上了。郑庄公轻轻松松下令合围,发起总攻。

孤军奋战的周军节节败退,眼看打败郑庄公是没戏了,只能抓紧时间跑路。求生心切的桓王残部拼死突围,总算杀开了一条血路。正在此时,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

春秋争霸的始作俑者

郑庄公的一个部将杀得兴起,率领部队身先士卒,竟然杀到了周桓王身边,跟他来了个零距离接触。

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这个部将兴奋地弯弓搭箭,一箭就射伤了周桓王的肩膀。

这下问题可严重了。按照周礼,天子乃万金之躯,神圣不可侵犯,碰一根头发都不行,可周桓王这次不但被打得丢盔弃甲,连万金之躯都让人家戳了个窟窿,没面子到了极点。

这时候的周桓王也顾不上面子了,里子要紧,还是先冲出去再说吧,总不能做俘虏吧。于是,周桓王咬着牙,忍着痛,冲出了郑庄公的包围圈,总算是捡了条命回来。

郑军指挥官一看周军溃退,十分振奋,建议立即追击,扩大战果,但却被郑庄公拒绝了。庄公拒绝的理由也很简单,要是真抓住了周桓王,该拿他怎么办?还不如让他跑了。

郑庄公不但放了周桓王一马,还委派专人去周营慰问负伤的周桓王,缓和双方的尖锐矛盾。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葛之战”。它最后以桓王大败、庄公大胜而结束。

这一场战争意义深远。周桓王精锐部队损失殆尽,周王室在诸侯中的威望一落千丈。桓王本来是想牛气一把,没想到差点被一个诸侯给弄死了,真是丢尽了面子。这以后,越来越多的诸侯不把天子放在眼里了。

而郑庄公可就赚大了,他连天子都打败了,以后谁还敢对他有想法?葛之战后,郑庄公巩固了自己一家独大的地位,然后他又率领军队帮助齐国打败了北戎的进犯,庄公小霸的局面就此形成。

为什么叫“小霸”呢?这是根据庄公称霸的规模和时间来界定的。郑国位居中原,土地肥沃,有称霸的最好资本,但发展潜力差多了。齐国东靠大海,有渔盐之利。楚国南居百越,有地理优势。秦国坐拥八百里秦川,这些都是郑国没法比的。

郑庄公在位时,郑国打败了卫国、蔡国、宋国,吞并了许国,连九五之尊的周天子都被他揍了。但是,他对于宋、陈、蔡这些地处战略要地的国家,没有过度削弱,更没有借机攻占。庄公在位四十三年,很长寿。他活着的时候,没人敢惹郑国,但他一死,儿子郑昭公继位后,报应就来了。

公元前700年,郑昭公在位时,权臣作乱,推翻了昭公的统治,另立新君。之后很多年,郑国一直处于兄弟相争的内战之中。庄公的几个儿子相互争位,权臣之间互相攻杀,长达二十七年之久。

经过这一番剧烈动荡,曾经是小霸的郑国,彻底失去了霸主的地位,由小霸降级成了小国。

郑庄公的霸业虽小,却极其重要,因为它代表了春秋时代诸侯势力坐大、天子实力衰微的开始。庄公使大家看清了周天子虚弱不堪的真面目,从此大家伙个个奋勇争先,都想出头当霸主。可以讲,春秋争霸正是从郑庄公开始的。

随着争霸斗争轰轰烈烈地展开,下一个称霸的又是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