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袁腾飞讲先秦·战国纵横 > 二十 客卿李斯 >

二十 客卿李斯

李斯虽然是协助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功臣,他的政治主张也奠定了中国之后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但是,他也是一个嫉贤妒能的人。李斯刚在秦国站稳脚跟、步步高升的时候,一个竞争对手的出现引发了他内心深处强烈的危机感。那么,这个竞争对手是谁?他究竟具备怎样的能力和才华,就连一代名相也望而生畏?李斯又会怎样对付这位竞争对手呢?

被硕鼠刺激出的人生观

大商人吕不韦因为扶植子楚当上了秦王有功,被封为秦国的丞相。

当上丞相之后,他也学战国四公子的样子,养了大量的门客。在他的门客当中,出了一位著名的人物——李斯。李斯对于以后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贡献良多。

李斯是楚国人。他年轻的时候,做过掌管文书的小吏。这个差事一没钱二没地位,一直在这地方待着的话,想混饱肚子都很困难。

有一次,李斯跟着上级去仓库检查。刚一进去,就看到了很令人惊讶的一幕:一群胖乎乎的大老鼠当着他的面跳到仓中啃食谷物,小眼睛盯着李斯咕噜咕噜转,根本就不怕人。甚至还有一只老鼠,跳到李斯的肩膀上,简直是胆大妄为。老鼠不但不怕人,还主动挑衅,等李斯挥手要打它的时候,才往下一蹿,跑走了。

李斯顿时心头火起:“这粮仓里的硕鼠如此厉害,真是比我这个刀笔小吏都强!”

他忽然又想起,以前在厕所里也见过老鼠,瘦得简直成了袖珍鼠,吃人的粪便,遇到人来就惊慌逃窜。而这仓库中的硕鼠,一尺来长,而且根本不把人放在眼里,这简直是天壤之别。看来老鼠也有等级之分,由此他想到人有君子和小人的地位,就跟老鼠一样,全看你处在什么环境当中。

李斯由此得出了教训,生在茅厕边自然是不怎么样的,但是先天不足可以通过后天来弥补。这地方风水不好,我大不了搬家。

李斯觉得现在的楚国,就是这么一个大茅坑,到哪儿都没出息。在他看来,当今天下的大势,统一的情况不可避免。于是李斯就下定决心要在统一的局面出现之前,学习如何服侍未来帝王的学问,然后出人头地。

李斯下定决心后,就离开了楚国。他游名山、访大川,到了齐国求学,拜荀况为师。荀况就是荀子,他是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师,与孟子齐名。

荀子虽然是儒学大师,但是他不像孟子那样墨守成规。孟子完全是继承了孔子那一套思想,荀子却从当时的政治形势出发,对孔子的儒学进行了发挥改造。比如说,他强调“制天命而用之”,不是什么都要顺应天命,而是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儒家向来主张人性本善,但是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必须要用法律来约束。

荀子的这些思想主张,其实接近法家思想,很适合当时新兴统治阶层的需要,也更适合用来研究如何治理国家的学问。

李斯想学帝王之术,找荀子算是找对人了。李斯拜在荀子门下,刻苦攻读。经过了几年学习,他小有成就,该走进广阔天地大显身手了。

在选择去哪儿时,李斯对各国情况进行了一番分析比较。他觉得楚王无所作为,而其他各国也都在走下坡路,只有秦国是大仓库,可以养他这只肥老鼠。考虑妥当之后,他就去拜别老师。

临行之前,荀子问他:“你为什么非得去秦国?”

李斯就把他受到刺激的故事讲给了荀子听,然后说:“一个人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地位的卑贱,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生活的困厄。长久处于耻辱的卑贱与悲哀的困厄之中,原本自认为清高的读书人,到最后就只会剩下愤世嫉俗了。”

读书人往往就这样,饿着肚子耍清高。他们要么耻于跟当官的来往,要么耻于跟商人来往。实际上是没那个本事,只能饿着肚子耍清高,到最后可不就只剩下愤世嫉俗了。

李斯执意要去秦国,要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挣一个轰轰烈烈的人生。荀子听完,似乎也没有任何表示。李斯就这样来到了秦国都城咸阳。

从此宫廷免门票

李斯到了咸阳之后,四处寻找机会见秦王。可是没等到这个机会,秦庄襄王子楚就死了。

要说这子楚也是个苦命的主,好不容易熬上了王位,没几年就死了。十三岁的太子嬴政继位,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秦始皇。

李斯到这儿不凑巧,老秦王死了,而新王的年龄又小。他就算说得再天花乱坠,十三岁的小孩也听不懂啊!李斯正无可奈何之际,偶然间打听到一个震耳欲聋的名字,就是丞相吕不韦。

嬴政即位之后,吕不韦独揽秦国大权,终于实现了自己早年的抱负。嬴政很有可能是吕不韦的儿子,而吕不韦当年的老情人赵太后这个时候还跟他藕断丝连。吕不韦有太后情人、儿子国王,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惬意。

吕不韦大力延揽各国贤能之士,培养自己的私人力量。李斯就来到吕不韦家中,要当他的门客。

一番交谈后,吕不韦对李斯很欣赏,就给了他一个处级干部的职位。李斯就此步入秦国政坛。

战国时候很流行养一大堆门客,不光战国四公子这么干,就连那个马服君赵奢也养了一大堆吃白饭的,只不过没那四位多。他们招募了一大堆门客后,又从这些人当中,挑出自己信任的人,安排到朝中做官,这就是自己的党羽。

李斯因为受到吕不韦的器重,开始在秦国的政坛上崭露头角。李斯搭上了吕不韦,相当于得到了一张进出王宫的免费门票。时间一长,他自然就有机会见到当时的小秦王嬴政。

李斯第一次见到嬴政,就抓住了机会,向秦王建言献策。他说:“一个人或者一个国家,之所以无所作为,是因为该干事儿的时候没干。等到再想干的时候,已经没机会了。

“当年秦穆公称霸的时候,没有向东兼并各国。因为当时诸侯都在崛起,而且周朝的尊严和德望尚还有那么点儿意思,所以最后形成了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五霸相抗衡的局面。但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周朝已经没了,被你老爷爷灭掉了。

“秦国经过六代君王励精图治,相比其他六国已经形成了绝对的优势。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以秦国目前的实力,应该趁此机会灭掉六国。”

李斯这一番谈话,让秦王嬴政非常激动,所以他任命李斯为长史。没过多久,李斯再次见到秦王,他继续向秦王建言献策:“秦国当前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要暗中派遣有谋略的说客,带着大量的钱去贿赂、拉拢或干掉各诸侯国的官员、谋士和名人。听话的馈赠金钱,不听话的胸口上来一刀。”

这一次之后,李斯的地位又升了,成了秦国的客卿。

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正当秦王嬴政下定决心要统一六国的时候,七雄当中国力最弱小的韩国因为怕被秦国干掉,派了一个叫郑国的水利工程师,到秦国鼓动兴修水渠。

这条水渠就相当于当时的三峡工程,投资巨大。韩国人的目的是想以此削弱秦国的人力和物力。

郑国来到秦国后,跟秦王一通分析,将山河地利分析得头头是道。秦王接受了他的建议。但不久之后,郑国帮秦国修渠的目的就暴露了。

这时候,东方各国纷纷派间谍到秦国做宾客,很多这样的间谍案相继被国家安全部门破获。这样一来,秦国群臣对外来的客卿议论很大。

这帮人跟秦王讲,各国来秦国的人,都是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没安什么好心。咱们国家要想强大,还得老秦人自己说了算,干脆把他们全部驱逐。这就有了秦王的逐客令。

李斯是楚国人,他当然也在被驱逐的行列当中。李斯刚要达到人生巅峰的时候,就出了这么一档子事儿,非常郁闷。但是光郁闷也没用,总得想法子解决问题。于是,李斯给秦王写了一封信,劝秦王不要逐客,这就是有名的《谏逐客书》。

在信里,李斯是这么说的:

从穆公起到现在,什么百里奚啊、公孙鞅啊、张仪啊,还有那个差点死在粪坑里的范雎,以及操纵秦国储君业务的吕不韦,哪一个不是外国人?哪一个不是客卿?客卿没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反而是现在的秦国要对不起客卿。

秦国在西北,这地方土地有限,物产也不丰富,美女、好马、财宝都来自东方各国。要是完全抵制齐货、楚货,秦国还有什么?

李斯这一封上书,不仅言词恳切,而且确确实实地反映了秦国的历史和现状,代表了当时有识之士的见解。

秦王嬴政几乎一口气读完了李斯这篇文采飞扬、逻辑严谨的《谏逐客书》。他预感到,这将是一篇千古不朽的经典佳作,所以让史官将这篇文章加以珍藏,然后下令收回逐客令,派人快马去追已经走了的李斯。

李斯走是走了,但一路上磨磨蹭蹭,走三步退两步的。刚到骊山脚下(离咸阳没多远),他就等到了秦王的使臣。看来,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就这样,李斯重新进入咸阳,成了司法部长。

而这个时候,秦王亲审郑国一案,郑国表示,韩国让秦国大兴水利建设,最初的目的确实是要消耗秦国,但是水渠修成之后,确实对秦国有利。秦王嬴政觉得郑国的话很有道理,就继续让他主持修水渠的工程,成全了后来闻名于世的郑国渠。

郑国渠的建成,把关中变成了八百里秦川沃野,对于发展和繁荣秦国经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经过这次反复,秦王仍然坚持招揽并重用外来客卿。这些外来的客卿也在秦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取消逐客令之后不久,魏国的大梁人尉缭来到秦国。当时的形势是秦王已经把吕不韦干掉了。因为吕不韦权力太大,威胁到了秦王。特别是吕不韦跟自己的母后整天勾三搭四的,传出去也不好听。因此秦王就把吕不韦给干掉了,还幽禁了自己的母后。

内忧解除了之后,嬴政开始积极向外扩张,东方各国人人自危。这时候,尉缭向秦王嬴政建议道:“以秦国当前的力量,消灭东方各国是毫无问题的。但是如果各个诸侯国联合起来,那结果就不好说了。所以现在咱们不要吝惜财物,得积极地向各国掌权的豪臣行贿,破坏他们的联合。”

秦王采纳了尉缭的计谋。在跟各国进行斗争的过程中,此计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秦王追星引发的血案

李斯正在步步高升的时候,忽然发现秦王对他有些冷淡,一打听,原来是因为秦王这时候开始追星了。

他追的这颗星,李斯很熟,就是韩非。韩非是李斯的同学,同时也是韩国的贵族。他也是荀子的学生,但他不但继承了荀子的学说,还在此基础之上结合法家的思想,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君主专制理论。

韩非是战国末期的一位大思想家,学问比李斯大多了,但是他说话有点儿结巴,不善于言谈,就是能写。

从荀子门下回到韩国以后,韩非看到韩国实在太弱了,就多次上书献策,但都未能被采纳。韩非发奋著书,写了很多名篇。

秦王嬴政在破获郑国这一间谍案之后,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了韩非惊世骇俗的文章,佩服得五体投地,就产生了想要跟韩非见一面的愿望。

嬴政本来以为写这篇文章的人已经死了,但是一打听,这人现在在韩国活得好好的。于是,嬴政动用三十万大军急切攻韩,非要见韩非不可。

这一仗,韩王被打得稀里糊涂。等秦国使臣把要求一提,韩王这才明白。他擦了擦额头上的虚汗,二话不说,就派韩非出使秦国。韩王心想:“不就要个人,至于这么吓唬我吗?”

韩非一答应去秦国,三十万秦兵如潮水般退去。连韩非也觉得,秦王的这个欢迎仪式搞得太夸张。后来的事实证明,韩非之于秦王、秦国和即将到来的崭新时代的重要性,完全配动用这么大的阵势。

有人认为,韩非的理论不仅作为秦王的治国方略,在统一天下的实践中大获成功,而且还主宰了中国两千多年以来封建王朝政权的运作,是中国专制君主时代,除了孔子以后的另一位圣人。

孔子倡导的儒家思想的仁政,被历代君主尊崇。韩非的法治思想和一整套君主专制的政治策略,与孔子的思想其实相辅相成,有利于专制时代的政权巩固。只不过韩非的理论一般都是被帝王们暗箱操作的,不像孔子的道德文章,总是被处处彰显。

嬴政花了这么大力气,终于见到了韩非。双方一见面,秦王高兴是高兴,但没有用韩非。因为韩非是个结巴,秦王跟他交流有语言上的障碍,当时的场面很尴尬。

这么一来,秦王的心理就有了巨大的落差。他想象中的韩非应该是神采飞扬,口若悬河,指点江山的,没想到眼前的韩非半天也说不出来一句话。

这时候,有个人暗地里对韩非的到来给予了密切的关注,这人就是李斯。李斯知道韩非思想深刻,学术才华也在自己之上。他一来,就对自己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如果秦王重用了韩非,那李斯好不容易爬进的粮仓,就得让给韩非了。

于是,李斯就有了除掉韩非的想法。当他得知嬴政还没有决定重用韩非后,就赶紧在秦王面前大肆诋毁韩非。

李斯对嬴政说:“韩非和我不同。我是楚国小吏出身,而他是韩国的贵族。楚国君臣本来就不怎么待见我,所以我很乐意帮助秦国灭掉楚国。但韩非就不一样了,他跟韩王是一个祖宗生的,他又怎么会真心替秦国出力呢?而且这个人很有本事,不论是放他回去,还是留在秦国,都是麻烦。不如给他定个罪名,杀了算了。”

秦王可能还在失落之中,一时脑袋没转过来,觉得李斯的话有道理,就把韩非下狱囚禁了。莫名其妙的韩非赶紧请求面见秦王,但是没有见到,只等到了李斯送来的毒酒。

秦王很快就后悔这个决定了,急急忙忙派人去赦免韩非,但是韩非已经死了。

韩非虽然死了,但是韩非和李斯倡导的法家学说,却成了秦国统治天下的根本学说。在这之后,清除了对手的李斯,更加尽心尽力地为秦王效忠。

后来,秦国统一天下,李斯被封丞相,富贵至极,不但自己荣耀,子女都跟着沾光。他的长子做了郡守,掌握军政大权,还有好多其他的子女都跟帝室结成了婚姻关系。

当然,这时秦国还没有完成统一。在以后的岁月中,李斯在秦国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那么,关于他还有哪些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