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袁腾飞讲先秦·战国纵横 > 十一 乐毅伐齐 >

十一 乐毅伐齐

战国七雄中,齐国是仅次于秦国的超级大国。可是不承想,这个富庶强盛的老牌诸侯国,竟然被一个小国打得只剩下两座城池。这奇迹的创造者,就是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乐毅。那么,究竟是哪个小国打败了强齐?而乐毅又是用什么样的方法以弱胜强,创造了奇迹呢?

让位让出了大乱子

孟尝君去世后,齐国的国势也就开始转衰,甚至被人打得就剩下两座城池。那么,究竟是谁这么厉害呢?是秦国还是楚国?都不是!把齐国打得这么惨的,是历史上一直比较弱小的燕国。

燕国最早是周武王之弟的封地,算是春秋诸侯当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了。燕国的都城在蓟,也就是今天北京房山的琉璃河。

春秋时期,燕国主要的统治区域在蓟北辽西一带。由于偏居北方,燕国因此远离中原的战争旋涡。当然,凡事儿有好的一面,就会有坏的一面。

燕国割据河北,虽然跟中原诸侯的混战撇清了关系,但却有个北方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那就是经常遭到东胡等游牧部落的侵袭。正因如此,燕国的发展速度很慢。到了公元前4世纪左右,燕国在诸侯国中仍然只是一个小角色。

在燕王哙统治时期,燕国还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燕王哙竟然想把自己的王位让给手下的一位大臣。这事儿如果发生在尧舜时代,是很正常的,但现在都什么年景了?

燕王哙是一个无能的君王,而且燕国国君有个习惯,就是经常被纵横家当傻子骗来骗去。在当时,燕国的国相是一个叫子之的人。这位子之是著名纵横家苏秦的儿女亲家,而且跟苏秦的弟弟苏代是死党。

子之为了提高自己在燕国的地位,跟苏代一起策划了一出纵横家忽悠诸侯王的经典剧目。苏代当时是齐国大臣,有一次出使燕国的时候,他巧妙地回答了燕王哙的一个问题。正是这两句话,差点就导致了燕国的亡国。

燕王问道:“齐王这个人怎么样?”苏代回答说:“齐王肯定成不了一代霸主,因为他对大臣不信任。”

燕王一听这话有道理,想干大事儿就要相信手下能干事儿的人。所以,他很快就加强了相国子之的权力和地位,对子之言听计从。再后来,这位脑子不太好使的燕王突发奇想,听了手下的话,要把王位让给子之。

手下人之所以提出这个建议,是认为子之肯定不敢接受王位。而燕王可以通过这样的谦虚礼让,获得择贤让位的好名声。

可谁也没想到,子之没有舜的觉悟。国王一让位,他竟然一点儿都不客气地接受了。子之本来就武断专横,大权一到手,便更加不可一世,把一个好端端的燕国搞得乱七八糟。

百姓都对此非常不满意,于是燕国人心浮动,大家都为国家的前途担心。燕国的太子平越想越不对头:“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本来我应该当燕王,现在可倒好,老爹都给人家当臣子了。”

太子平越想越气,就准备夺回政权。于是,他联络将军市被,起兵攻打子之。

这时候齐国的国君是齐宣王,他一心想看燕国出大乱子,好坐收渔翁之利。他看到太子平要有所行动了,就派人过来给添把柴火,表示坚决支持。

可是口头上的支持根本不管用,将军市被的军队打不过子之控制的政府军。最后子之把市被和太子平一起杀掉了。这场大乱就是燕国历史上有名的“子之之乱”。

而做口头支持的齐宣王趁着燕国内乱,调动齐国兵马进攻燕地。在五十天内,齐军就攻占了燕国全境,燕国就这样沦陷了。

燕国沦陷之后,燕王哙和子之都被齐国杀了。这时候,有人劝齐宣王说:“您再立一个燕国国君,然后撤兵,这样燕国就成了咱们的附属国。”

但齐宣王听不进去,继续让齐国军队留在燕国境内。占领军一般有个爱好,那就是胡作非为,烧杀抢掠。齐军在燕国也不例外,弄得燕国百姓反抗强烈。

同时,齐国灭燕的举动也震动了各诸侯国,人人自危。赵武灵王第一个站出来,联合魏、韩、楚要帮助燕国复国。

齐宣王一看,事态发展对齐国不利,于是在两年后,把军队撤离了燕国。然后赵武灵王出面,迎回在韩国当人质的燕公子职,派兵护送他回燕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燕昭王。

办大事儿前得先招人才

燕昭王一上台,天天想着找齐国报仇雪恨。他老爹都让人家砍了,这仇能不报吗?只是燕国还真没有报仇的实力,他们的对手可是富庶强盛的大国。

这时候,燕昭王手下有一人,给他讲了个故事:

从前,有人愿意出千金买一匹千里马。他好不容易知道了马的所在,等赶到那儿,这千里马已经死了。于是,他出五百金买了个死马脑袋,表示他爱这个千里马。这名声传出去之后,不满一年,就有人先后给他送来了三匹千里马。这个故事的寓意在于,要想吸引天下贤士,就必须给予他们相当的尊重。

昭王听完这个故事后很受启发。于是,他筑了一座高台,上面堆满金子,用这个来招揽人才。弄出这么大动静后,果然招来了许多人才,燕国也开始慢慢复苏。

后来,一代名将乐毅来到燕国,并受到了重用,燕国终于等来了向齐国报仇雪恨的机会。

乐毅是赵国人,祖上出过一位名叫乐羊的名人。乐羊是当年魏国创立者魏文侯时的将军,曾经率领魏军进攻中山国,并且最终帮助魏国吞并了中山国,占了好大一块地盘。所以乐羊被封在了中山国的灵寿地区。后来,中山国命运几度变换,到最后被赵武灵王彻底消灭,乐毅就成了赵国人。

乐毅德才兼备,又继承了先祖的名将遗风,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大力推荐,在赵国走上了仕途。

但是,没等乐毅在战国占据高位,赵国就爆发了沙丘之乱,一代雄主赵武灵王在叛乱中被亲儿子活活饿死了。乐毅为了躲避动乱,逃到了魏国。

有一次,乐毅作为魏国的使者出使燕国办事儿。燕昭王早就知道乐毅的贤名,于是好吃好喝地伺候着,想将他收为己用。

乐毅也被燕王的诚意打动,答应留在燕国为臣。燕昭王封乐毅为亚卿,成为燕国仅次于国君和上卿的第三号人物。

燕国的仇人是齐国。那么,当时齐国是什么情况呢?

当时的齐国在齐闵王领导下,实力非常强大。他们在南方大败楚国,在西面打败了韩、赵、魏三国联军,紧接着联合三晋打击秦国,然后支持赵国灭了中山国,然后又自己灭掉了宋国,俨然有霸主之相。

当时能够与齐国比肩的,只有另一个强国——秦国。在齐国强大军事力量的威慑下,各国诸侯纷纷疏远秦国,依附于齐闵王。这下齐闵王就骄傲了。在荣耀面前,他迷失了自我,暴露出一代暴君的本色。

自我膨胀到极点的齐闵王,毫无顾忌地表现出想灭掉中央政权周王朝,并取而代之当天子的野心。这样明目张胆的狼子野心,极大地震撼了各诸侯国的心理底线。

同时,在齐闵王的残暴统治下,齐国各处都是不满情绪。虽然国外诸侯对他不满,国内人民也怨恨他,但是一时半会儿也没有人能把他怎么样。

燕昭王将齐闵王的情况看得一清二楚,他清晰地感觉到仇家齐闵王的好日子过不了几天了。于是,他迫不及待地提出了讨伐齐国的计划。

五国联军一致伐齐

燕昭王兴高采烈地跟乐毅这些人讨论对齐国实行军事打击的可能性时,乐毅非常理智和冷静地否定了燕昭王。

乐毅对燕昭王说:“齐国是称霸于世的超级大国,这样的国家,地域广阔,人口众多,齐闵王能有现在的成就,那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要想复仇,咱还得准备一个更加精密的计划。”

为了加大讨伐齐国的胜算,乐毅提出联合赵、魏、韩三国一起伐齐的计划。之所以要联合这三国,是因为这三国跟燕国一样,与齐国接壤,而且与齐国积怨已久。

因为乐毅是从赵国来的,所以燕昭王派遣乐毅前往赵国,游说赵惠文王;同时派遣其他使臣前往楚、魏、秦,争取各国加入讨齐联盟。

别看乐毅是职业军人,他的口才和谋略比起以辩才著称的纵横家来说,一点儿也不差。

乐毅来到赵国时,正好赶上一个好机会。赵惠文王正为了受齐闵王刺激的事儿生闷气。他心想:“齐闵王不仅要当我们的霸主,而且要取代周天子。他要是成功了,我们这些诸侯王可就成了他的臣子了。”

赵惠文王是一位自尊心很强的君主,让他给齐闵王当小弟,打死他他都不干。所以,当乐毅作为燕国使臣出现在赵王大殿之上时,赵惠文王从乐毅的眼神和语言里发现了战胜齐国的机会。

乐毅十分坦率真诚,表达了燕国对齐国的仇恨,并且提出了周密的伐齐计划。

赵惠文王立刻把赵国的相国印授予了乐毅,任命他为对齐作战时期的赵国相国。

那会儿也挺逗的,外国人当首相说给就给,一点儿都不存顾虑之心。同时,燕国派往其他各国的使臣,都带回了令人振奋的消息。

齐闵王貌似强大,实际上人心丧尽。各国诸侯听说燕国要联合讨齐,纷纷表示愿意出兵参战,一雪前耻。就连秦国也及时调整策略,联合韩、赵、魏、楚等山东诸国,把矛头共同指向齐国。

燕昭王二十八年,燕国倾国而出,在乐毅率领下,与先期集结待命的赵、魏、韩、楚联军会合,从齐燕边境进入齐国。

燕国一直以来都是以百依百顺的属国形象侍奉齐国的,所以齐闵王对燕国的警惕性很低,原来在齐燕边境的大量齐军也被调往他处。

所以,面对五国联军的进攻,齐军在齐燕边境还没来得及构筑坚固的防御体系,联军就攻到了黄河西岸的灵丘。随后,联军东渡黄河,到达济西,与齐国都城临淄隔济水相望。

面对来势汹汹的伐齐联军,齐闵王急忙调集齐军截击,并于济水西岸与五国联军展开了激战,但最后都大败而归。

虽然初战告捷,但是联军也有自己的问题。这次五国联军伐齐,虽然各国目标是一致对齐的,但各自心中都有小算盘。

表面上看,燕国是五国伐齐的盟主,但赵、韩两国也授乐毅相国之印,那就是说,这联军统帅也是他们两国的大臣。于是,战争还没结束,各国就开始为战后分红的问题做起了打算。

楚国虽然没有参加这次联合伐齐,但是也想趁机谋得本国利益。为此,楚顷襄王派人率领一支楚军开往淮南。一则预防五国伐齐得手后移师伐楚,二则一旦出现机会,楚军就可以从淮南攻入齐国,收复原来属于楚国的淮北。

你们赶紧撤,肥肉是我的

乐毅虽然作为五国联军统帅,权力很大,非常威风。但是,他肩上和心头的包袱也很多很重。初战大胜之后,乐毅做出了一个决策。

他对秦、韩两国的将领说:“齐军大势已去,下一步深入齐国腹地,后续战斗任务已经不重了,你们两国军队就先撤回吧。”这两国跟齐国也不挨着,瓜分齐国也没他们的份儿,所以他们领了重金,就撤出了战斗。这样就剩下了燕、赵、魏三国联军。

乐毅就把三国联军分兵使用,让魏军攻取原来属于宋国的地盘,让赵军去攻取原来属于中山国的地盘。乐毅许诺他们,只要把这些地方打下来,这些地方就归他们所有了。而燕国大将乐毅本人,独领燕军长驱直入,围攻齐都临淄。

乐毅之所以在灭齐的关键时刻分散兵力,主要是为了避免战后各国为利益的分割闹矛盾。乐毅认为,五国伐齐,燕国才是东家,其他四国都是辅助,如果这笔账留到战后再算,就不好办了。不如趁这锅肉没有完全煮熟,提前把那几个支开,肥肉留给燕国独家享用。

乐毅率军兵临城下,齐闵王组织了一场保卫战,结果还是被击败,只得出逃,最后就死在外面了。

连燕昭王都没有想到这么容易就攻破了齐国,还不到一个月,胜利来得太突然了。燕昭王异常兴奋,跑到济上慰问军队,并封乐毅为昌国君,让他做占领区的最高长官。

齐国国都虽然被占了,但是齐国并没有灭亡。为了扩大战果,乐毅兵分五路,一路留守临淄,另外四路分别攻打齐国的另外四都——即墨、莒、高唐和平陆。齐国的五都建制,实际上是把国家分为五个大区,每个大区都设一个最高长官。

随着齐国掠夺的土地和人口不断增加,五都辖区范围也经常扩大变化。乐毅坐镇临淄,统一指挥调度五路燕军。

不到半年,燕军攻下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乐毅在新占领的齐国土地上设立郡县,统归燕国中央政府管理。

为了笼络齐国有名望、有势力的士大夫,乐毅分封了许多齐国的士大夫。燕国大军在齐国不打仗时,也不闲着,到处抢劫,以报当年的奇耻大辱。

乐毅把燕军搜刮来的大量齐国宝物和出了名的齐国美女通通运往燕国,供燕昭王和燕国贵族享用。就算是普通的燕国百姓,也都在一系列的破齐大捷中发了横财。

本来就很富庶的齐国,在齐闵王灭宋后,把更富庶的宋国财富掠夺到了齐国。而乐毅破齐之后,齐、宋的财富就都流向了燕国。燕国一夜之间迅速暴富,由第三世界国家迅速跨入发达国家行列,举国上下沉醉在破齐的胜利之中。

昭王使妙计敲山震虎

局势发展到这个时候,燕昭王的心情前所未有的好。多少个不眠之夜的等待,终于报得大仇。但是,燕昭王的好心情渐渐地变成担心。

乐毅是个名将,立下了不朽功劳,现在又统率大军在外,作为君王始终会有所忌惮。同时,乐毅在攻破齐国之后,不仅为燕人所敬仰,其他国家的臣民也都对他惊叹不已。所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乐毅的声势都超过了燕昭王。各国都知道燕国有个乐毅,不知道有燕昭王。这让燕昭王难以容忍。

也就在这个时候,开始有人在燕王面前说乐毅的坏话了。渐渐地,燕昭王对乐毅就有所疏远了,这一点连乐毅也感觉出来了。

乐毅为了自保,就不能结束这场对齐国的战争,否则文种就是他的榜样。出于这样一种心理,乐毅对攻击齐国残存的实力,比如即墨、莒这类城市就有所放松,导致齐国就一直没有被全部占领。只要齐国薪火未绝,燕昭王就不敢将乐毅怎么样。

有一次,在燕国君臣举办的大型宴会上,一位大臣公开抨击乐毅,他认为自己说出了燕昭王的心里话。没承想,燕王一个翻脸,这位就掉了脑袋了。

然后,燕昭王发表公开演讲,表明自己对乐毅的无比信任,不允许任何人诋毁乐毅。不仅如此,燕昭王还命令燕国的相邦亲自前往齐国,宣布自己承认乐毅为齐王。

燕昭王的意图很明显:如果你想当一把手,就不要再打着我燕国臣子的旗号;如果你不做齐王,那就老老实实做我燕国的臣子。

燕昭王此举十分高明,对乐毅割据的事实点而未破。表面上看,他对乐毅无比信任和优待,实际上是敲山震虎。乐毅当然知道,齐国王冠是一颗烫手的山芋,绝对接不得,否则自己就变成逆贼了。

因此,他坚决而恐惧地拒绝了燕昭王封王的成命,公开对燕昭王的信任表示感激涕零,并表示自己对目前的待遇十分满意,不敢再接受燕王更多的赏赐。

燕昭王利用君臣地位上的差距,对乐毅进行政治逼迫。乐毅在他的警告下,收敛了自己在齐地的所作所为。这之后,乐毅个人的声誉和权势都开始走下坡路了。

过了几年,一心怀着复兴燕国、报仇雪恨理想的燕国明君昭王去世了。昭王死后,太子登基。仅剩下几座城池的齐国,面对燕国国君的换人,命运会不会有所改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