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中国史 > 第四编 近代史 第十章 英法联军之役 >

第四编 近代史 第十章 英法联军之役

鸦片战争 ,在中国历史上,为从古未有的奇变,然其实不过外人强迫通商的成功而已。在实际上,关系还不算很大。其种种丧权辱国的条约,实在又是五口通商以后,陆续所造成的,至一八五八年的《天津条约》,一八六〇年的《北京条约》,而作一总汇。

《江宁条约》成后,伊里布以钦差大臣赴广东办理通商事宜。死后,耆英代之,与英另订《五口通商章程》十五条。而法、美、瑞典,亦相继和中国订立条约。惟俄国仍不准在海口通商。注732

交涉的,起于广东英人入城问题。先是一七九三年,高宗曾有“西洋各国商人,不得擅入省城”之谕。此时另订条约,国交一新,此项上谕,自然无效,而粤民仍执之以拒各国领事入城。粤中大吏,既不能将此情形,上以告于清廷,下以晓谕人民,又不敢明拒外人;而依违其间,于是粤民遂自办团练,欲以拒绝外人。以为官吏软弱,浸至官民亦生龃龉(jǔ yǔ)。耆英知道交涉是棘手的,乃阴谋内召。先是《江宁条约》,订明舟山、鼓浪屿的英兵,须俟赔款交清后,方行撤退。一八四六年,赔款清了,耆英要求英人撤兵。又另订条约五条,申明许英人入城,而中国不得以舟山群岛,割让他国。注733明年,耆英内用,英人请实行入城之约。耆英知道广东民气难犯,请展期两年。英人也答应了。

于是徐广缙为总督,叶名琛(chēn)为巡抚。两人都是有些虚怯之气,好名而不通外情的。一八四九年,英人以入城之期已届,又请实行。广缙登舟止之。英人谋劫广缙,以求入城,广东练勇数万人,同时聚集两岸,呼声震天。英人惧,乃罢入城之议。事闻于朝,封广缙一等子,名琛一等男,都世袭。余官均照军功例,从优议叙。并传旨大奖粤民。注734于是广东人民,更为得意。遂散布流言,要破坏通商之局。英人闻之,写信给广缙,请另定《广东通商专约》。广缙要求其将不入城列入《专约》之中,英人也答应了。此时广缙、名琛,都很负时望。

一八五〇年,宣宗死了,文宗继立。明年而徐广缙移督湖广,叶名琛代为总督。此时太平天国正盛,清廷怕多生枝节,亦谕令交涉谨慎;而名琛以为外国人不过虚声恐喝,遇事多置诸不理。既不能措置妥帖,而又不设防备。这时候,沿海的中国船,颇有恃外国旗号为护符的。注735一八五六年,有在英国登记,而业经满期的亚罗船,注736停泊粤河,为水师千总捕去十三人。英领事巴夏礼,注737要求省释。叶名琛也把所捕的人送还了。而英人又要趁此要求入城,拒绝弗受;而提出四十八小时内无确实答复,作为谈判破裂的警告。名琛置诸不答,英兵遂陷广州。然既不得本国政府的允许,而兵又少,旋又退出。而粤人又尽焚英、法、美诸国商馆。巴夏礼遂驰书本国政府请战。

时英国议会,亦不主开衅。英相巴马斯顿,注738把他解散,另行召集。通过“要求中国改订条约,并赔偿损失,否则开战”的议案。英国又要约俄、法、美三国。俄、美仅派使臣偕行,而法国因广西地方,教士被杀,派兵和英国同行。注739

一八五七年,四国使臣到广州。英使先致书名琛,要求会议改约和赔偿损失,法美愿任调停。名琛均置不答。英、法兵遂陷广州,名琛被虏。注740四国要求派遣全权大臣至上海议善后。由江督何桂清奏闻。朝命革名琛职,代以黄宗汉。命英、法、美三使回广东,听候查办。对俄国,则申明海口不许通商之旨,令回黑龙江,和将军会议。四使不听,径行北上。明年,三月,至天津。四月,陷大沽炮台。清廷乃派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赴津,和四使会议。各订条约。其税则,命其赴沪会同何桂清,注741和各国会议。又成《通商章程》十条。英、法、美三国相同。是为一八五八年的《天津条约》。

其明年,英、法二使来换约。时僧格林沁在大沽设防,请其改走北塘。弗听。强航白河。为炮台守兵所击,狼狈走上海。一八六〇年,英、法再派兵来。先照会何桂清,说:“若守《天津原约》,仍可罢兵。”而清廷上谕,又说他“辄带兵船,毁我海口防具。首先背约,损兵折将,实由自取,所有八年议和条款,概作罢论。若彼自知悔悟,必于前议条款内,择道光年间曾有之事,无碍大体者,通融办理。仍在上海定议,不得率行北来”。于是兵端之启,遂无可避免,此时清廷亦怕启衅,所以美使后至,遵命改走北塘,即许其在天津换约。注742虽封锁大沽,然仍留北塘为款使议和之地。而僧格林沁又惑于“纵洋人登陆,以马队蹙而歼之”之说,遂弃北塘不守。其所埋地雷,为汉奸告知英人掘去。于是英、法兵从北塘登陆,攻陷大沽炮台。僧格林沁退驻张家湾。清廷不得已,再派怡亲王载垣和英、法议和。有人告载垣,说“巴夏礼衷甲将袭我”。载垣惧,以告僧格林沁。僧格林沁执巴夏礼。英、法兵进攻,僧格林沁败绩。助守的禁军和旗兵亦都败。文宗乃逃往热河,而留恭亲王奕 (xīn)守京城。旋以为全权大臣。英、法兵胁开京城,又焚圆明园。奕惧不敢出。因俄使伊格那提业幅的保证,注743乃出而与英、法议和,重行订定条约,是为《北京条约》。

这两约,实在是把五口通商以后,英、法两国所订的条约,合并整理而成的;注744而又有新丧失的权利。论口岸,则增开牛庄、登州、台湾、淡水、潮州、琼州及沿江各口。因此内河航行之权,亦和外人相共。注745领事裁判和关税协定,都自此确定。内地游历通商和传教的条文,亦起于此两约。前此清朝中央政府,恒不愿与外人直接交涉,至此则接待驻使,亦成为条约上的义务了。注746而又把九龙割给英国。赔英、法军费及商亏,各八百万两。注747《美约》还是一八五八年所定的,和英、法两约,又有不同。注748然各国的条约,都有最惠国条款,则此等异同,也不足计较了。至对于俄国的条约,则损失尤大,别见下章。

【注释】

注732  法、美条约,均定于一八四四年。瑞典条约,定于一八四七年。都系在广东所订。俄事参看下章。

注733 第三款申明中国不得以舟山群岛割让他国。第四款说他国如犯舟山,英必出而保护,毋须中国给与兵费。后来法越之役,法兵谋占舟山,宁绍台道薛福成,在西报申明此约,英政府亦出而申明,舟山遂得不陷。然亦很可羞耻了。

注734 上谕有“难得十万有勇知方之众,势不夺而利不移,朕念其翼戴之忱,能无怦然有动于中”等语。

注735 桂良等在上海议商约时,曾照会英、法、美三使,说“上海近有中国船户,由各国领事,发给旗号。此等船户,向系不安本分,今恃外国旗号为护符,地方官欲加之罪,踌躇不决,遂至无所不为,犯案累累。上海如此,各口谅均不免。拟请贵大臣即饬各口领事,嗣后永不准以贵国旗号,发给中国船户;从前已给者,一概撤销”。可知此时确有依靠外国旗号,为非作歹之事。

注736 Arrow。

注737 H.S.Parkes。

注738 Palmerston。

注739 一八五八年,《法国补遗条约》第一款,规定西林县知县张鸣凤,因法神父被害,处以革职。第二款规定革职后照会法使,并将其事由载明《京报》。是为因教案处分官吏之始。

注740 一八五九年卒于印度的加尔各答。

注741 是时广州人民,在佛山设立团练局。侍郎罗愊(bì)衍等主持其事。曾袭击广州,不克。和议既定,英人一定要撤去黄宗汉,并惩办主持团练的绅士。时粤人有伪造廷寄,说“英夷心存叵(pǒ)测,已密饬罗愊衍相机剿办”的。乃发上谕,严拿伪造廷寄的人,而夺黄宗汉钦差大臣的关防,以给何桂清。

注742 上谕云:“换约本应回至上海,念其航海远来,特将和约用宝发交恒福,即在北塘海口与该国使臣互换。”

注743 Ignatieff。

注744 一八四三年,英国所定的《五口通商章程》和一八四四年法美两约,已均有领事裁判和最惠国条款。其进出口税,耆英在广东时,亦有和英人协定的表,大致都是值百抽五。

注745 《天津英约》,沿海开牛庄、登州、台湾、潮州、琼州;沿江自汉口而下,开放三口。——后开汉口、九江、镇江。——《法约》多淡水、江宁,而无牛庄。《北京英约》又增开天津。

注746 《天津美约》第五款,规定美使遇有要事,准到北京暂住,与内阁大学士或派出平行大宪酌议;但每年不得逾一次。到京后应迅速定议,不得耽延。若系小事,不得因有此条,轻请到京。《北京英约》第二款,则说“英使在何处居住,总候本国谕旨遵行”,其权全操之外人了。又《天津英约》五款,规定“特简内阁大学士尚书中一员,与英国钦差大臣,文移会晤,商办各事”。这是后来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的所以设立。

注747 《天津英约》,偿英商亏一百万,军费二百万。《法约》,赔款军费共百万。《北京英约》,改为商欠二百万,军费六百万,《法约》亦改为军费七百万,赔偿法人在粤损失一百万。

注748 美人所拟条约,一八五八年,由直隶总督谭廷襄奏闻,时奉谕:“贸易口岸,准于闽、粤两省,酌添小口各一处。至于大臣驻扎京师,文移直达内阁、礼部,赔偿焚劫船货等条,不能准行。”桂良、花沙纳至津后,美遂照此删改。所以《美约》无赔款;而于五口外仅增开台湾、潮州两口;而关于驻使的规定,亦如注十六所述。但既有最惠国条文,则他国以干戈得之者,美国人并不费笔舌,而坐享其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