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张力与限界:中央苏区的革命(1933-1934) > 后记 >

后记

2002年,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对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历史产生了兴趣,并在此之后不无后见之明地发现,因为出生在江西赣州的关系,使我对这段历史的研究多了些不可选择的天然条件。自幼的耳濡目染,可以让我更近、更直观、更便捷地体会到革命的原初形态,童年时代农村生活的记忆,中学时候学校后山红军挖掘的蜿蜒的坑道,大学期间读到的关于赣南农村社会状况的国外研究论文,似乎都一起复活,指引着我去追寻当年那场曾在故乡激起山乡巨变的熊熊烈火。

2003年,申请关于第五次“围剿”和反“围剿”的研究课题获准,到2005年基本写出初稿。此后,就是没完没了地补充和修改过程。没有办法知道存了多少稿,只知道从开始写作到现在,日常处理文字的电脑已经换到了第四台。

从2002年到现在,正好是十年。接下来,好像就该说“十年磨一剑”了。不过,不想也不能这么说。因为这十年,当然不仅仅是为这本书而存在,甚至还有几年,连学术也被悄悄地放到了一边。生活就像历史一样,总是充满着困惑和选择,只是这些,仅对于个体的自我有意义罢了。

感谢那些始终予我以鼓励和帮助的人们,没有他们,这本书不知道能在什么时候完成,甚至我的研究也不知道还会不会继续下去。对于一个常常是处于被动状态的消极者而言,有时候,一句简单的肯定、轻声的慰藉,也许都会有令人难以忘怀的效果。

对于这些无私的帮助,我从不知道何以为报。更主动地投入生活,更潜心地研究学术,更友善地面对他人,或许就是他们期望得到的回应吧。

感谢父母的养育、妻子的支持、儿子的进步。感谢阅读在给了我一副眼镜的同时,还给了一双我自己的眼睛。

2011年初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