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世界史:从史前到21世纪全球文明的互动 > 译后记 >

译后记

随着全球史在我国史学界影响的扩大,国内学者对全球史鼻祖之一威廉·麦克尼尔的史学思想和成就已有不少论述。[1]译者在此从美国世界历史教学角度介绍麦克尼尔的一些学术经历和贡献,以及本书的价值所在。

威廉·H·麦克尼尔1917年10月31日出生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区的温哥华,其父詹姆斯·T·麦克尼尔(James T.McNeill)是一位神父兼历史学家。1927年,麦克尼尔一家迁往美国芝加哥。威廉·麦克尼尔于1938年和1939年相继获得芝加哥大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47年获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此后任教于芝加哥大学历史系,1957年晋升为教授,1961~69年担任芝加哥大学历史系主任,1987年退休。

19世纪初,美国就有少数高中开始教授所谓“通史”,但其内容主要是《圣经》历史、古典神话等,欧洲中心论、宗教和种族主义色彩比较浓厚。第一次大战期间,美国国防部“特训教育委员会”号召全国高等院校以知识和资源为国防服务。许多大专院校设立“特别军事训练营”(简称“SATC”),培训招募而来的赴欧作战新兵。到1919年10月,全美共有540所大专院校开设了这门课程,为SATC培训了12.5万名新兵。一战结束后,将近一半参与该计划的学校决定继续开设并完善这门课程。1919年,哥伦比亚大学把这门课程改造成“当代文明导论”,其核心内容是一战后的国际关系以及美国在新的国际形势下的新地位。到1926年,美国已有34所大专院校采用了哥伦比亚大学的文明史课程(有的改名为“西方文明史”),后来几乎遍及美国所有大学。应该说,西方文明史是美国历史上最成功的世界历史教学课程。[2]但是早在40年代,美国的世界史教学先驱斯塔夫里阿诺斯等人就意识到西方文明史课程的局限性:它只是关于欧洲的历史。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的珍珠港。受到战争的刺激,美国“空前地关注整个世界”。美国总统的高等教育委员会随即成立了一个工作小组,由它起草了一份美国高中和大学教授亚洲历史的备忘录。该委员会认为,一个受过教育、希望积极有效地承担社会责任的公民应该知道世界的发展以及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3]1952年,斯塔夫里阿诺斯在西北大学开设了一门世界历史课程,他回忆第一次思考世界历史课程时说:“朝鲜战争期间,当我们的众多学生离开校园前往远东,而对将要面对的世界几乎一无所知时,我就感到需要开设一门全球视野的历史课程。”[4]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之后,美国社会普遍感到需要了解非西方文化。次年美国颁布《国防教育法》(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Act)。1958年,美国联邦政府、大学、教育领域的私人基金会都认识到,外语教学、国外的地区历史和文化研究都能为加强美国国防服务。在这个时代大背景下,斯塔夫里阿诺斯设计了一门全新的世界历史课程,选课对象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

1963年,威廉·H·麦克尼尔出版《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的历史》,史学界一般以此作为全球史诞生的标志。1964年,麦克尼尔在芝加哥大学开设“世界历史课程”,为此他于1967年出版《世界史》作为该课程的教材,这就是本书的第一版。正如本书作者的儿子、历史学家约翰·R·麦克尼尔在序言中所言,《世界史》就是《西方的兴起》的教材版。麦克尼尔的世界历史教学还与1954年创办的美国科罗拉多空军学院有关。《西方的兴起》出版后,该学院的历史系不仅采用它作为世界历史课程的教材,而且系主任萨拉上校还邀请麦克尼尔提供教学建议。所以一位美国全球史学者说,“20世纪60、70年代,教授世界历史就是教授斯塔夫里阿诺斯或者麦克尼尔(的教材)。”[5]1982年,科罗拉多空军学院承办“世界历史教学会议”,150多名大中院校的世界历史教师与会,规模大大出乎举办者意料。麦克尼尔在主题演讲中谆谆告诫年轻历史教师,“如果你试图教授世界历史,那么你将发现它是能够被教授的。”[6]这次会议推动了美国“世界历史学会”的创建和美国《世界历史》杂志的创刊(1990年)。

有趣的是,美国两位世界史的先驱人物斯塔夫里阿诺斯和麦克尼尔有过几段交往插曲。斯塔夫里阿诺斯早麦克尼尔4年出生于温哥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华盛顿的“战略服务办公室”担任情报分析员,专门分析来自希腊的情报。1948年,麦克尼尔受命审阅一份关于希腊内战的文章,这正是斯塔夫里阿诺斯提交给《斯拉夫人和东欧评论》的论文。麦克尼尔不同意文章中的许多判断,于是编辑请他写一份报告,陈述自己的观点。1949年《斯拉夫人和东欧评论》同一期发表了他们的论文,而且两人的观点针锋相对。后来,麦克尼尔在芝加哥大学教授“巴尔干半岛通史”,使用的教材,就是斯塔夫里阿诺斯的《1453年以来的巴尔干史》。1946年斯塔夫里阿诺斯开始任教于芝加哥市的西北大学,而1947年麦克尼尔任教于芝加哥大学。这两所大学在芝加哥城里互相竞争,但是两者的历史系教师每年都有一次聚会。麦克尼尔和斯塔夫里阿诺斯虽然认识,但是互相保持着一定的戒心。直到有一年卡耐基基金会批准分别资助他们,由于工作人员疏忽,把他们两人的信件和信封装错了,双方才知道对方也在撰写世界史教材。

当初出于对全球史鼻祖威廉·麦克尼尔的崇敬,我欣然接受了翻译他撰写的《世界史》一书的任务。历经几个春秋和周折,本书如今终由中信出版社付梓。本书第一、第二、第三部分由施诚翻译,第四部分由赵婧翻译,李大伟对第四部分进行了校译。感谢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岳秀坤推介本书译稿到中信出版社。感谢首都师范大学刘新成教授的鞭策和鼓舞,使我有勇气和毅力完成了本书的译工作。最后,感谢我妻子刘对我工作的支持。

施诚

2013年6月于京西亮丽园


[1] 参见郭方:《评麦克尼尔〈西方的兴起〉》,《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2期;钱乘旦:《评麦克尼尔〈世界史〉》,《世界历史》2008年第2期;王晋新:《扬弃、探求与超越——威廉·麦克尼尔史学思想及成就述评》,《史学理论研究》2009年第4期。

[2] Katja Naumann,Teaching the World:Globalization,Geopoliticsand History Education at U.S.Universities,GHI Bulletin Supplemen,5 (2008).

[3] Ibid.

[4] Gilbert Allardyce,Toward World History: American Historians and the Coming of the World History Course,Journal of World History,Spring,1990,Vol.1,No.1.pp.23~76.

[5] Kevin Reilly,Remembering Leften Stavrianos,1913~2004,Journal of World History,May 2004(Volume 1,Number2).

[6] William H.McNeill,The World History Survey Course,in 1982 World History Teaching Conference,ed.Joe C.Dixon and Neil D.Martin (Colorado Springs,1983),p.5; Warren I.Susman,Annapolis Conference on the Introductory Course,AHA Perspectives 20(1982),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