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中国历史的里儿和面儿 > 条条块块的中国 >

条条块块的中国

我们先来看看,广袤的中国领土能否被划分为不同的历史区域。

中国古代历史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区域内展开的。东方浩瀚的太平洋、西南和西面的青藏高原、中亚荒原和北方的蒙古高原是古代中国人不可逾越的障碍。根据地理环境和历史作用的显著不同,这片广阔的地理区域可以从东南向西北划分为三个弧带。

东南第一弧带北部以明代长城为标志,经山海关、燕山、张家口、大同,绕过毛乌素沙地南端,在兰州折向西南,经岷山、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雅安市东界到红河,红河向东至十万大山入海。第一弧带季风气候明显,水热条件适中,自然条件优越,是中国主要的经济区。该区域汉族占主体,在中国历史上起到关键的作用。第一弧带算是中国历史的“核心弧带”。

辽河流域以北、蒙古高原、新疆地区和青藏高原组成了中国历史的第三弧带。该弧带地域广阔,气候干旱,是游牧民族的天堂。中国重要的少数民族,如满族、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回族和历史上的匈奴人、鲜卑人、羌人、突厥人、吐蕃人、契丹人、女真人等都主要活跃在第三弧带。

第一弧带与第三弧带之间的狭长地带,包括辽宁南部地区、长城沿线内蒙古地区、河西走廊、川西高原东部等组成了中国历史的第二弧带。第二弧带气候条件在一、三弧带之间,宜农宜牧,是历史上汉族为主体的第一弧带与第三弧带的拉锯地区。

三个弧带的划分并不是明确固定的,只是指出了大致的范围。在这个划分中:1.没有包括辽阔的中国领海和中国海上邻国。古代历史上除了南宋和明朝中早期外,中国并不注重海洋地缘政治。中国海上邻国中除了某段时期的日本外,没有其他邻国对中国历史产生过大的影响。2.岭南地区、滇黔地区划入第一弧带是一个可以争议的观点。考虑到汉族人口和中央王朝的权威稳定,持续地向岭南、滇黔地区扩张,这一地区也没有与中央王朝产生严重的政治冲突,因此,似乎可以忽视差异,把它归入第一弧带。

这样的划分还是显得粗糙,毕竟每一个弧带的面积太大了,内部也千差万别。为了进一步考察地理因素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每个弧带还可以细分为不同的亚区域。每个亚区域内部都有自身相对独立稳定的地理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特性和中心城市。1.同一弧带不同区域依然存在时代差异和地区差异。如第三弧带中存在着蒙古高原、新疆地区和青藏高原的明显差别。2.中国历史上存在的政权令人惊奇地以不同的亚区域为地理基础。如匈奴王庭、突厥汗国、蒙古早期活动的范围都东起大兴安岭内外,横亘蒙古高原,到达天山南北。3.经济因素和地理攻防体系是亚区域历史存在的基本点。它们是冷兵器时代地缘政治分析的两个关键因素。历来为割据野心家觊觎的四川地区就是个例证。

古代历史最浓墨重彩的内容是在核心弧带,也就是第一弧带展开的。让我们聚焦在长城以南、南海以北的这片区域。

核心弧带的发展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一弧带可以细分为四大亚区域:关中地区、关东地区、西南地区与江南地区。四大亚区域具有较大的地理、文化区别,在历史上支撑了不同的割据政权,扮演了不同的历史角色。

关中地区以泾渭平原为核心,向北包括延安、子午岭、固原、兰州等要点,西南包括大散关、岷县、凤县、天水南郊,南边以秦岭与西南地区接壤。关中以黄河几字形东段和函谷关(潼关)、崤山、武关一线与关东地区对峙。

关中地区农业经济发达,“西有羌中之利,北有戎翟之畜,畜牧为天下饶”。关中平原社会经济的发展与长达千年的建都史、中央政府的开发和关中地区曾经持续不断建设的水利工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加上气候温润,少有天灾,传统的麦作农业生产方式,使关中有稳定的农业收成可以支持上层建筑。

关中地区地理相对封闭,地势较高,攻守自如。该地区对外的主要通道函谷道和武关道都是易守难攻的关隘。在它的东边,豫西地区山麓、丘陵与河谷广泛覆盖着黄土,受黄河、伊河、洛河、汝河、颍河的切割,在西段只有一条三门峡峡谷可以通行。峡谷南岸是崤山稠桑原,悬崖高耸,上下相对高度有三百米到五百米。《水经注》载:“历北出东崤,通谓之函谷关,岸高道峡,车不得方轨。”战国时,函谷关位于三门峡西,今灵宝县东北黄河南岸,雄视东方。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8),函谷关东迁往三门峡东,今新安县谷水河畔,离开峡谷与黄河险要。东汉之后,潼关取代了函谷关的地位。历史上发生于此的战事不计其数。南边武关道由西安经灞上、蓝田、商县、武关、内乡到达南阳,其地界“秦头楚尾”为“秦楚咽喉”、“关中锁钥”,与函谷关一样兵事频冗,被称为三秦要塞。函谷关、武关加上西边的萧关、大散关合称“秦之四塞”,构建了关中完备的攻防体系。

第二个地区,关东地区,在战略上受到关中地区的逼视。关东包括淮河、汉水以北,明长城以南,黄河几字形东段、函谷关、崤山、武关以东的广大地区,地域辽阔,气候适中,土壤肥沃,利于耕战。“战国中叶以降,由于黄淮海平原和泾渭平原生产、贸易的发达,形成了山东和关中两大基本经济区,政治、军事冲突在地域上呈现出东西对立的特点”。[1]

关东的地缘位置有利有弊:1.关东地区是典型的“四战之地”,地势平坦,除长城、黄河外无险可守。北方的游牧民族、建国关中江南的割据政权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关东的军事行动。2.地域辽阔,纵深宽广。关东地区可以征调规模巨大的兵员、物资,可以组织纵深防御。其庞大的战争和经济能力在相当时间内起着历史发动机的作用。

第三个地区,西南地区,是四大亚区域中海拔最高的地区,海拔从五百米到两千米不等。西南以四川和汉中地区为核心,包括大散关、秦岭、大巴山、巫山西南地区,云贵高原的大部。鄂西北一带古代属于汉中,也包括在西南亚区域内。西南地区汉族、少数民族杂居,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古蜀文化就是多元起源的中华文化的一个源头,具有自己的生长点。该地区气候湿润,水利丰富,四川盆地土地肥沃,具有经济上的独立能力。

西南地区有两个显著的地缘优势:1.占据长江上游,虎视江南。《战国策·燕策》载:“蜀地之甲,轻舟浮于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至郢。”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则湖广、江南危矣。于是古人有云欲取江南者,必先取巴蜀。2.关隘密布,易守难攻。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四川盆地东出巫山的三峡地区令现代交通工具都望而却步。汉中向北交通主要有褒斜道与故道。从汉中出发,经过出褒谷口,越七盘岭或穿石门洞,经孔雀台、西江口、两河口、斜谷关,到陕西眉县、周至、户县,直抵西安,是褒斜道;故道则经过勉县、略阳、青泥岭、凤县,到达宝鸡。此外还有子午道、谠骆道,但价值不大[2]。这些道路穿行于河谷、峡谷之间,曲折漫长,是军事上的禁区。唐玄宗、唐僖宗两次离京迁蜀就是看重西南地区优越的地缘位置。

核心弧带的最后一个亚区域是江南地区。该地区泛指关东地区南界以南、西南地区东界以东地区。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土壤肥沃,便利农业发展,虽然开发较晚,但发展迅速,逐渐取代北方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

江南地区的地缘优势在于水网纵横,丘陵遍布,战略纵深巨大;加上海岸曲折,岛屿环绕,防守便利。但是江南西边有居高临下的西南地区,北边有在军事上占据优势,时时倾向南侵的关东地区。江南地区在历史上处于守势。其防守的重点区域有三个:淮南地区、襄樊地区和三峡地区。淮河南岸的水网可以有效地制止北方骑兵的入侵。襄樊扼守长江汉江之间的南北交通关节,称为“南襄隘道”;襄阳往南,与荆州、武汉之间,水道通畅,陆上无险可守,历史上军事政治地位极为重要。其中湖北西部、北部一带是江南地缘战略优先考虑之处。唐末荆南国就凭借优越的地缘位置,在此立国;关羽的北伐与走麦城,南宋襄阳之战,解放战争时期的襄樊战役都发生在这一带。

和弧带的划分一样,亚区域的划分也不是明确固定的。弧带或亚区域的接壤地区是战争频发地区。这些地区包括河西走廊、淮南地区、襄樊地区、三峡地区、晋南豫西北地区、河套地区和燕山山脉周围。在核心弧带的四大亚区域中,关中地区与关东地区组成了核心弧带的北方地区,西南地区与江南地区组成了南方地区。南北的分界西起大散关,经过秦岭、大巴山、汉水、桐柏山、大别山区到淮河流域。这条中国地缘政治的分界线基本上与自然地理的南北分界线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