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中国历史的里儿和面儿 > 遗诏都不是原创的 >

遗诏都不是原创的

支持胤禛正当继位的最大证据,是《康熙遗诏》。如果遗诏指定胤禛继位,那么雍正当皇帝就名正言顺了。而反对者则抓住遗诏的种种疑点,穷追猛打,试图推翻这个核心证据。

《康熙遗诏》的真假,是弄清胤禛继位之谜的首要问题,也是关键问题。

现存于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康熙遗诏》,用汉、满、蒙三种文字书写,是两百多年前那场权力更迭的重要实物,支持雍正的人长期将它作为铁证;反对者则斥之为假遗嘱。

汉文版的《康熙遗诏》以“从来帝王之治天下,未尝不以敬天法祖为首务”开首,先自述(康熙)数十年来殚精竭虑治理天下的历程,倒在情理之中;接着强调“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让反对者联系到是雍正借此来类推自己“得位之正”。遗诏最要害、最关键的内容是最后一段。它是雍正皇帝继位合法性的唯一的、排他性的来源。内容是:“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舆制,持服二十七日,释服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不同时期的传说、戏剧、小说、影视剧中都说康熙皇帝临终前的确留下了遗诏,不过是“传位十四子”,结果被雍正篡改为“传位于四子”。“十”改为“于”,意思完全变了。姑且不论其他理由,仅仅根据现存的遗诏原件,这个流传甚广的“段子”就站不住脚。其他理由包括当年书写是用繁体字,不可能“十”变“于”;当时称“皇几子”,四阿哥、十四阿哥应该称“皇四子”、“皇十四子”;汉文可以改,蒙文和满文难改等等。所以,说胤禛篡改遗嘱称帝的说法,在现实中不可操作。因此,很多反对者并不纠缠于《康熙遗诏》的细节,而是从根本上不承认遗诏,认为康熙压根就没留下遗诏。

反对者可以从原始档案上查到有力证据:遗诏是在康熙死后,由雍正颁布的。

康熙驾崩的第二天,胤禛命令隆科多“起草”遗诏。隆科多一个人躲在小屋子里,撰写了现存《康熙遗诏》的草稿,经雍正审阅后,再交内务府、翰林院“会同撰写”。诏书的第一和第二部分,是君臣们根据康熙皇帝在几年前的口述内容编辑而成的,第三部分要害内容则是大臣们字斟句酌出来的。三天后,胤禛向全国公布了遗诏。可见,《康熙遗诏》压根就不是康熙自己写的或者口述的,而是隆科多以康熙名义“补写”的。其中每个环节,胤禛都插手了。大权在握的他完全可以做足手脚。这些都记录在雍正朝的历史中。既然遗诏是雍正写的,那就不能成为雍正继位的合法性依据。

其实,历史上的皇帝遗诏都不是皇帝本人写的。当一个皇帝还在梦想长生不老、身体无恙的时候,他专权和享受还来不及,怎么会预先留下遗嘱呢?当一个皇帝病入膏肓,奄奄一息的时候,他哪里还有体力和精力来写遗嘱?所以,皇帝总是在不得不承认快不行的时候,才仓促找大臣们“口授”遗诏。大臣们难免在其中加入自己的创作。垂死的皇帝也没有能力去审阅、改正了。于是,有所作为的顾命大臣们常常利用撰写遗诏的机会,假借先皇的身份,革除弊政,推行改革。在明朝,杨廷和、徐阶等几代大臣就假借先皇遗诏,让皇帝“自我检讨”,调整施政思路,推行自己的改革。在清朝,康熙的父亲顺治就在“遗诏”中“罪己”,否决生前的诸多言行。不用说,这是孝庄太后和顾命大臣们的意思。所以,皇帝遗诏一直都是后人的政治工具。

同时,皇帝遗嘱自然要在皇帝死后公布,胜出的皇位继承人有机会在公布前得知遗嘱,并且做出修改。《康熙遗诏》也不例外,要体现雍正皇帝的意旨和利益。

“康熙遗嘱”最大的可能就是,康熙当天病情急速恶化,临终时没有能力书写或者口述长篇遗嘱,只是简单地交代了由谁继位。然后,伴随身边的隆科多,根据康熙的意思撰写了《康熙遗诏》。

目前围绕《康熙遗诏》的攻防战都只是口水战,反对派还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推翻康熙皇帝遗诏。在没有其他证据的情况下,现存的《康熙遗诏》是唯一的物证。但是,支持胤禛的人,也同样不能仅靠现存的遗诏来证明他合法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