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千古之谜 > “松江鲈鱼”的产地在松江吗? >

“松江鲈鱼”的产地在松江吗?

松江鲈鱼自古以来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鱼之首,与黄河鲤鱼、松花江鲑鱼、兴凯湖白鱼齐名。松江鲈鱼味道特别鲜美,加上历代文人们的着意赞美,因此驰誉遐迩,妙传海内。

鲸鱼的产区在我国北起渤海、黄海沿岸的河口区,南到福建的厦门湾都有分布。但一般的鲈鱼皆为二鳃,唯松江鲈鱼为四鳃。四鳃妒鱼大头,巨口,体呈纺锤形,长约五六寸,全身裸露无鳞,腹灰白,背呈灰诸色或带黄色,有黑纹四五条,肉细白鲜嫩而无腥味,以鱼骨熬羹,淡而有真味。

鲈鱼风味佳美,在古代史籍中记载很多,如魏武帝曹操就是一个鲈鱼爱好者,他在举办宴会时,就要想到置办“松江鲈鱼”。《隋大业拾遗记》载:吴人献松江鲈鱼供隋炀帝品尝,帝赞之曰:“金縢玉脍东南之佳味也。苏东坡醉饮于青龙江的醉眠亭,以蔬菜鲈鱼下酒,留下了”京洛归来真梦里,秋风无复忆鲈鱼“的佳句。明代大画家唐伯虎,特地跑到松陵镇上品尝鲈鱼的美味,赋诗道:”鲈鱼味美村醒贱,放著金盘不觉空“,可见其兴致极高。

历代文人留下赞美鲈鱼的诗文不下数百篇,现略举最为著名的如:晋代的张翰,字季鹰、吴人,齐王同辟为大司马,东曹掾,翰因见秋凤起,乃思吴中苑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官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归。俄而同败,人皆谓之见机。《世说新语笺疏》曾载张翰之《鲈鱼歌》曰:“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宋代陈尧佐有《秋日泊吴江》诗:”平波渺渺烟苍苍,菰蒲才熟杨柳黄;扁舟系岸不忍去,秋风斜日鲈鱼乡。“又宋代张先诗:”春后银鱼霜下鲈,远人曾到合思吴。欲图江色不到笔,静觅鸟声深在芦。落日未昏闻市散,青天都静见山孤。桥南水涨虹垂影,清夜澄光合太湖。“

松江鲈鱼虽然四远驰名,而它的地产,却历来争议纷纭:顾名思义,松江鲈鱼应该产在今上海市的松江县。华亭,古名云间,即今松江县境。三国时代的陆逊是华亭人。(因他所造的宅第“池亭华丽”,后因此而作地名)陆逊的孙子陆机是晋代的文学家,后来被人在杀之后,陆机的朋友葛洪前往吊唁,得食鲈鱼,回去后曾撰文赞道:“松江出好鲈鱼,味异他处。”以后,清代乾隆帝下江南时,专程到松江品尝四鳃鲈鱼,觉得味道特别鲜美,即下令松江知府,年年要向朝廷进贡。故在习惯上一直沿称鲈鱼是出产于松江县境内的。如近年《解放日报》上载有《云间风物无限美》一文中说:“作为历史文化之区,总有些脍炙人口的乡土特产与美味佳肴……

松江莼菜称‘雉尾莼’,鲈鱼有四鳃,松江‘莼鲈’,食之滑嫩,鲜美无比,而被冠以‘莼之首’与‘鱼之首’的美称。“

另一说,认为松江鲈鱼产地,应在今江苏省吴江县境内,且在古人的诗文中记载特多,如果一一列举,绰绰有据。而其具体的集散地,即在吴江县东门外的垂虹桥(此桥尚有残迹)畔,古代曾在桥南建有鲈乡亭。至今,吴江县犹以“鲈乡”自称,最近在吴江县府所在地松陵镇的市中心,矗立起一座高大的假山,上面赫然刻着“鲈乡”两字,便是明证。

笔者对此颇感兴趣,曾细加考证,发现四鳃鲈鱼出在松江、吴江两地,都是存在疑问的。

经查考:华亭县设置于唐代天宝五年(据《吴地记》),五代时,分嘉兴、海盐、华亭别为秀州,隶苏州者仅吴县、长洲、昆山、常熟等县。至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又划出吴县的松陵镇,并割嘉兴的一部分地方,设置了吴江县(见《吴郡图经续记》、《百城烟水》等书)。而松江县的建置更迟,至元代至元十五年,才改华亭为松江府,民国初年,又改松江县。(见《辞源》)而值得指出的是松江四鳃鲈鱼的名称,早在东汉末年已经出现于历史记载……当时并无吴江、松江等行政县名,而太湖干流之一的吴淞江(古称松江)倒是早已存在的。那末我认为松江鲈鱼,只能是泛指吴淞江流域出产的鱼。而吴淞江通太湖的水口,就在今吴江县境内,其流域也经过今松江县境内。这样的说法,两全其美,似乎可以解开这个长期争论不休的谜底。不过,问题并未彻底解决,对于四鳃鲈鱼的具体产地,还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出现了一个颇为有趣的谜中之谜:《太湖备考。物产门》引《吴郡志》:(吴淞)江与太湖相接,故湖中亦有。江鱼四鳃,湖鱼止三鳃,味辄不及。又引明卢熊《苏州府志》:出吴江长桥(即垂虹桥)南者四鳃,味美而肉紧;出长桥北者,因人三江近海,止三鳃,味咸而肉慢,与四鳃者不同。按长桥之南,即是太湖,四鳃、三鳃,范(指《吴郡志》作者范成大)卢二说截然相反,不知是谁说得对?

据说,松江县的鲈鱼也有四鳃、两鳃之分。松江县原有桥名秀野,此桥之南盛产四鳃鲈鱼,该鱼肉质肥嫩,味道鲜美;而桥北只产两鳃鲈鱼,其肉见老,稍逊风味,当地历来相传如此。

从上面记述来看,真是众说纷纭是非难辨,使人如堕五里雾中。故而笔者认为四鳃鲈鱼确为我国古代著名特产之一,但时至今日,产量锐减,已经濒临绝迹,实在很少有人品尝到鲈鱼的美味。至于它的真正产地,也根本无法再去实地考察,得出正确的结论了。

(孙鹄)